中醫(yī)古籍
  • 視瞻昏渺

    本病外眼無異常,而視力減退,以致視物模糊不清,故《證治準繩·雜病·七竅門》稱之為視瞻昏渺。癥狀類似西醫(yī)學之脈絡膜、視網(wǎng)膜炎,以及慢性球后視神經(jīng)炎。

    [病因病機]

    一、濕熱痰濁內蘊,上犯清竅。

    二、情志不舒,氣滯血郁,玄府不利。

    三、肝腎不足,精血虧耗;或心脾兩虛,氣血不足,目失所養(yǎng),神光衰微。

    [臨床表現(xiàn)]

    患眼外觀端好,視物昏朦,有如遮隔輕紗薄霧,或見眼前黑花飛舞,或有閃光幻覺,或見眼前中央有一團灰色或黃褐色陰影,視物變形,如視直如曲、視大為小等。檢視眼底可見各種不同的病理表現(xiàn)。

    1.屬西醫(yī)學之脈絡膜炎者,可見脈絡膜、視網(wǎng)膜等處有大小不同、形態(tài)各異的滲出斑。

    滲出初期色黃,邊緣模糊不清。滲出斑可全部吸收。若經(jīng)數(shù)周或數(shù)月后,滲出物機化,該處之脈絡膜、視網(wǎng)膜萎縮,常形成黑白夾雜的萎縮灶。此類病變可有玻璃體混濁。

    2.屬西醫(yī)學之視網(wǎng)膜炎者,可見視網(wǎng)膜水腫,反光增強,或有皺褶,或可見大小不等之出血點。沿血管可出現(xiàn)白色或黃白色軟性滲出物,或白斑、靜脈血管紆曲擴張。后期視網(wǎng)膜上多數(shù)有色素病灶。本病亦可引起玻璃體混濁。

    3.屬中心性漿液性視網(wǎng)膜病變者,初起黃斑區(qū)及其周圍可出現(xiàn)局限性水腫,呈圓形或橢圓形,范圍約為1—3個視乳頭直徑,與正常視網(wǎng)膜交界處形成一反光暈輪,或光反射弧,水腫區(qū)顏色較暗,黃斑中心凹光反射減弱、彌散或消失。數(shù)周后,病變區(qū)內常有黃白色點狀滲出,偶可見暗紅色小出血點。2—3個月后,病變逐漸恢復,如果水腫全部吸收,可不留任何痕跡,或遺留色素沉著,中心凹光反射恢復。屢次發(fā)作者,黃斑部色素紊亂明顯,甚至可發(fā)生黃斑囊樣變性,預后視力恢復不佳。

    4.屬西醫(yī)學之球后視神經(jīng)炎者,眼球略有牽拉性疼痛,轉動時尤甚,壓迫眼球則疼痛加劇。早期眼底一般無改變,晚期則見視乳頭或視乳頭顳側顏色蒼白,邊界清楚。視野檢查有中心暗點。

    [診斷依據(jù)]

    一、眼外觀端好,視力逐漸下降,視物昏朦日增。

    二、檢視眼底可見脈絡膜、視網(wǎng)膜及目系的慢性或陳舊性病變。

    [辨證論治]

    本病起病較緩,外無赤痛。古人認為主要是由神勞、血少、元虛、精虧等所致,故治療強調補虛培本?,F(xiàn)代,經(jīng)臨床檢查所見,內眼病變多種多樣,結合全身辨證,則有虛有實,因而不可一味從虛論治。

    一、內治

    (一)濁邪上犯

    [主證]自覺視物昏朦,或兼見黑花飛舞,或視瞻有灰色或黑色陰影,視物變形,如視直如曲,視大為小等。眼底可見視網(wǎng)膜、脈絡膜有邊界模糊之黃白色滲出斑,或僅見黃斑區(qū)水腫、滲出,中心凹反光不清等。眼癥常纏綿不愈。全身癥見頭重胸悶,食少口苦,小便黃少,舌苔黃膩,脈濡數(shù);或脘悶多痰,口苦而膩,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等。

    [證候分析]濕熱內蘊,熏蒸清竅,或痰濕化熱,上泛目內,引起脈絡膜視網(wǎng)膜水腫、滲出等病變,出現(xiàn)視物不清,眼見黑花。若病變位于黃斑區(qū),水腫、滲出較重,則眼前正中出現(xiàn)灰黑色陰影,視物變形,視力下降明顯。濕熱偏重者,水腫較甚;痰濁為重者,滲出物多呈團狀,且病變區(qū)比較污穢。因系濕邪致病,故病程纏綿。濕熱郁遏,氣機不暢,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故致頭重胸悶,食少口苦,小便黃少,舌苔黃膩,脈濡數(shù)。若見腹?jié)M痰多,口苦而膩,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又屬痰熱偏重。

    [治法]利濕清熱,祛痰化濁。

    [方藥]三仁湯或溫膽湯加減。三仁湯功效在于運脾化痰,清熱利濕,用于濕熱痰濁上犯清竅,而以濕熱偏重,眼底水腫比較明顯者。若選加黃芩、梔子、茺蔚子、澤蘭、車前子之類,則更增清熱利濕消腫的作用。溫膽湯以半夏、茯苓、陳皮、甘草燥濕祛痰,理氣和胃;竹茹、枳實降上逆之痰濁。適用于痰熱偏重,眼底滲出物較多者。若選加黃連、膽星、車前子、茺蔚子、澤蘭之類,則清熱除濕之力更強。

    (二)氣滯血郁

    [主證]自覺眼珠隱痛,視力漸降,或眼前中央有帶色陰影遮隔,視物變形。檢視眼底,可無明顯異常,或有視乳頭輕度充血,或者僅見黃斑區(qū)暗紅,有滲出物及色素沉著,小血管彎曲,中心凹反光不清等病變。全身癥有情志不舒,頭暈脅痛,口苦咽干,脈弦細數(shù)。

    [證候分析]肝失條達,氣滯血郁,壅遏目竅,故致視神經(jīng)乳頭充血,或致視網(wǎng)膜黃斑區(qū)呈暗紅色,小血管彎曲,并引起視物不明,眼珠作痛。肝郁不舒,氣滯血郁,且已化熱,因而頭暈脅痛,口苦咽干,脈弦細而數(shù)。

    [治法]清熱疏肝,行氣活血。

    [方藥]丹梔逍遙散加減。原方清熱疏肝,理氣和營。再加丹參、郁金、川芎、茺蔚子,可增清熱疏肝、行氣活血之功效。

    (三)肝腎不足

    [主證]眼內干澀,視物昏朦,或視物變形。眼底可無明顯異常,或見脈絡膜視網(wǎng)膜病灶色素沉著,病變比較陳舊,問或夾雜新的滲出斑,抑或黃斑區(qū)輕度水腫,有滲出物及色素沉著。全身癥見頭暈耳鳴,夜眠多夢,腰膝酸軟,脈細。

    [證候分析]肝腎兩虧,精血不足,目失濡養(yǎng),故眼內干澀,視物昏朦,或眼前陰影遮隔。肝腎精血不充,血脈不利,則眼內滯留之滲出物以及沉著之色素難以消退。全身兼見之脈癥,亦皆肝腎精血虧虛所致。

    [治法]補益肝腎。

    [方藥]杞菊地黃丸或加減駐景丸加減。前方補養(yǎng)肝腎,益精明目。若用于眼底滲出物及色素較多者,可加當歸、牛膝、丹參之類,以增養(yǎng)血活血、通絡消滯的作用。后方以菟絲子、楮實子、五味子、枸杞、熟地、當歸補益肝腎,滋養(yǎng)精血;川椒溫陽以配陰,且能行氣,使諸藥補而不滯;車前子利水而瀉肝腎邪熱,既抑諸藥之溫燥,又防滋膩之礙濕。諸藥合用,具有補肝益腎、填精養(yǎng)血的功效。若陽虛不顯者,可去方中川椒,選加山楂、雞內金、茺蔚子、丹參助消積滯,祛瘀生新。若陽氣偏衰者,可去方中車前子,選加紫河車、鹿角膠、肉蓯蓉、乳香、三七等,溫腎益精,養(yǎng)血活血。

    (四)心脾兩虛

    [主證]眼癥同前,全身癥見面色無華,頭暈心悸,食少神疲,舌淡脈弱。

    [證候分析]久病過勞,或產后哺乳,致心脾虧虛,氣血不足,目失濡養(yǎng),神光衰微,且血不榮脈,血流滯緩,眼底之滲出物及沉著之色素難以消除,所以視物不清。血不上榮,則面色無華而頭暈;血不養(yǎng)心,故心悸。脾虛失于健運,氣血不足以養(yǎng)神,則食少神疲。血不充舌脈,故致舌淡脈弱。

    [治法]養(yǎng)心益脾,補血行血。

    [方藥]人參養(yǎng)榮湯加減。原方是以八珍湯去川芎作益氣補血之基礎,加五味子、遠志養(yǎng)心寧神,陳皮理氣健脾,使之補而不滯。若再加川芎、丹參,則更增祛瘀生新之效。

    此外,產后哺乳而患本病者,當斷奶,否則更耗氣血,于治療不利。

    二、針灸療法

    常用穴:睛明、球后、頭臨泣、太陽、風池、翳明、合谷、養(yǎng)老、光明、肝俞、腎俞、足三里等。每次局部取2穴,遠端配2穴,每日針1次,10次為一療程。偏陽虛者,遠端穴位施灸或針灸并用,但眼部穴位忌灸。

    [預后]

    本病應堅持積極治療,若拖延失治,則視力難以恢復。部分嚴重者,日久可發(fā)展為青盲而失明。

更多中藥材
  • 豆豉我們大家應該都吃過,味道非常不錯,而且在很多美食里面都有豆豉的影子,比如我們的最愛老干媽,那里面主要就是豆豉;豆豉也是有制作過程的,很多人對這一方面都不是特別的了解,而且也不知道其實豆豉還是一種中藥材,名字就叫做淡豆豉,那么究竟中藥淡豆......
  • 隨著現(xiàn)在我國人口結構的不斷變化,我國的國家政策也在鼓勵很多婦女生育二胎。很多的高齡婦女的生育二胎過后,都會選擇給寶寶喂一些益母草來保證他們的體內營養(yǎng)素。但是現(xiàn)在的很多健康網(wǎng)站都在警示廣大婦女在哺乳期的時候,對于益母草的食用一定要比較謹慎,那......
  • 男人腎虛是很常見的,會因為工作勞累壓力很大導致,平時不注意保養(yǎng)的話,是最容易出現(xiàn)腎虛的,有的男士會經(jīng)常吃六味地黃丸來補養(yǎng)腎臟,不知道六味地黃丸補腎陽虛嗎,有沒有什么好的功效呢,有的男士不建議吃六味地黃丸來補養(yǎng)腎臟,有的人說是可以的,到底能不......
  • 婦科疾病是我們生活中發(fā)病率極高的一種,但是對女性身體傷害是非常大的,其中有很多女性出現(xiàn)婦科疾病總是不好意思到醫(yī)院進行檢查和治療,就會自己盲目的使用一些藥物來進行緩解,有很多女性在下身出現(xiàn)瘙癢等現(xiàn)象的時候用碳酸氫鈉注射液來清洗下身,有的時候不......
  • 大家都應該知道,黨參是一種非常珍貴有用的中藥材。大家也應該都有見過黨參,黨參的顏色和模樣都是不非常的好看的,但是營養(yǎng)價值卻不是一般的高的。黨參的種類有非常的多種,單單中國就有了三十九種黨參?,F(xiàn)在有很多人把黨參拿去泡水喝,這種做法是不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