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中性粒細胞(Neutrophil)【正常參考值】桿狀核絕對值:0.004~0.5×109/L桿狀核百分值:0.01~0.05或(1%~5%)分葉核百分值:0.5~0.7或(50%~70%)分葉核絕對值:2~7×109/L【異常結(jié)果分析】中性粒細胞增多:1.生理性增多:在生理情況下,外周血中白細胞數(shù)量可有體差異,一日之間亦可有波動,下午較早晨為高;飽食、情緒激動、劇烈運動、高溫或嚴寒、新生兒、月經(jīng)期、妊娠5個月以上及分娩陣痛等都可使白細胞一過性增高。2.病理性增多:(1)反應性增多:1)急性感染或炎癥,如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以及大腸埃希菌、銅綠假單胞菌感染等所致的局部或全身性感染。常見疾病如中耳炎、膿腫、癤癰、扁桃體炎、闌尾炎、肺炎、敗血癥等,白細胞升高的程度視感染的嚴重程度及機體反應性不同而有所差異。輕度感染時,白細胞數(shù)可正常,但分類可見中性粒細胞升高;中度感染時,白細胞總數(shù)可大于10×109/L并可伴有輕度核左移;重度感染時,白細胞總數(shù)常大于20×109/L,并可出現(xiàn)明顯的核左移。2)廣泛的組織損傷或壞死:嚴重外傷、大面積燒傷、心肌梗塞、肺梗塞等,白細胞明顯升高,以中性分葉核粒細胞為主。3)急性大出血時,白細胞總數(shù)可在1~2h內(nèi)迅速升高,可達(10~20)×109/L,以中性分葉核粒細胞為主,見于消化道大出血,脾破裂、宮外孕,白細胞增高可作為早期診斷內(nèi)出血的重要參考指標。4)急性溶血:各種原因?qū)е碌募t細胞大量溶解使之相對缺氧及紅細胞破壞后的分解產(chǎn)物刺激骨髓貯存池中的粒細胞釋放入血,使以中性粒細胞為主的白細胞增高。5)急性中毒,見于化學藥物和生物毒素中毒時,如安眠藥、有機磷中毒、昆蟲以及蛇毒素等;代謝性中毒,如糖尿病酮癥、尿毒癥等。6)惡性腫瘤:某些肝癌、胃癌等,因癌腫組織可產(chǎn)生促粒細胞生成因子或其壞死的分解產(chǎn)物刺激骨髓中的粒細胞釋放入血,或惡性腫瘤骨髓轉(zhuǎn)移破壞骨髓對粒細胞釋放的調(diào)控作用,可出現(xiàn)白細胞升高,以中性粒細胞為主。(2)異常增生性增多:1)粒細胞白血病,特別是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時,白細胞總數(shù)顯著增高,可在(100~600)×109/L以上。早期無癥狀者可在50×109/L以下,血象中粒細胞常在90%以上,可見到各發(fā)育階段的粒細胞,以中幼、晚幼和桿狀核粒細胞最多。急性粒細胞白血病(M1、M2)、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3型)粒細胞一般可增至(10~50)×109/L。2)骨髓增殖性疾病:見于真性紅細胞增多癥、原發(fā)性血小板增多癥等。中性粒細胞減少:中性粒細胞絕對值低于1.5×109/L稱為粒細胞減少癥,低于0.5×109/L 為粒細胞缺乏癥。1.感染性疾?。耗承┘毦筒《靖腥拘约膊∪缌鞲?、粟粒性肺結(jié)核、膿毒血癥等;原蟲感染,如瘧疾、黑熱病等。傷寒感染時由于內(nèi)毒素抑制骨髓釋放粒細胞入血或在內(nèi)毒素作用下、使貼壁的粒細胞增多,循環(huán)池粒細胞減少。2.血液系統(tǒng)疾病,如再生障礙性貧血、粒細胞減少癥、粒細胞缺乏癥、惡性組織細胞病等。3.慢性理化損傷:長期接觸放射線或應用某些化學藥物,如氯霉素、磺胺類藥物和腫瘤化療藥物等。4.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等自身免疫性疾病。5.單核-巨噬細胞系統(tǒng)功能亢進,如脾功能亢進、某些惡性腫瘤、類脂質(zhì)沉積病等。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中性粒細胞(Neutrophil)【正常參考值】桿狀核絕對值:0.004~0.5×109/L桿狀核百分值:0.01~0.05或(1%~5%)分葉核百分值:0.5~0.7或(50%~70%)分葉核絕對值:2~7×109/L【異常結(jié)果分析】中性粒細胞增多:1.生理性增多:在生理情況下,外周血中白細胞數(shù)量可有體差異,一日之間亦可有波動,下午較早晨為高;飽食、情緒激動、劇烈運動、高溫或嚴寒、新生兒、月經(jīng)期、妊娠5個月以上及分娩陣痛等都可使白細胞一過性增高。2.病理性增多:(1)反應性增多:1)急性感染或炎癥,如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以及大腸埃希菌、銅綠假單胞菌感染等所致的局部或全身性感染。常見疾病如中耳炎、膿腫、癤癰、扁桃體炎、闌尾炎、肺炎、敗血癥等,白細胞升高的程度視感染的嚴重程度及機體反應性不同而有所差異。輕度感染時,白細胞數(shù)可正常,但分類可見中性粒細胞升高;中度感染時,白細胞總數(shù)可大于10×109/L并可伴有輕度核左移;重度感染時,白細胞總數(shù)常大于20×109/L,并可出現(xiàn)明顯的核左移。2)廣泛的組織損傷或壞死:嚴重外傷、大面積燒傷、心肌梗塞、肺梗塞等,白細胞明顯升高,以中性分葉核粒細胞為主。3)急性大出血時,白細胞總數(shù)可在1~2h內(nèi)迅速升高,可達(10~20)×109/L,以中性分葉核粒細胞為主,見于消化道大出血,脾破裂、宮外孕,白細胞增高可作為早期診斷內(nèi)出血的重要參考指標。4)急性溶血:各種原因?qū)е碌募t細胞大量溶解使之相對缺氧及紅細胞破壞后的分解產(chǎn)物刺激骨髓貯存池中的粒細胞釋放入血,使以中性粒細胞為主的白細胞增高。5)急性中毒,見于化學藥物和生物毒素中毒時,如安眠藥、有機磷中毒、昆蟲以及蛇毒素等;代謝性中毒,如糖尿病酮癥、尿毒癥等。6)惡性腫瘤:某些肝癌、胃癌等,因癌腫組織可產(chǎn)生促粒細胞生成因子或其壞死的分解產(chǎn)物刺激骨髓中的粒細胞釋放入血,或惡性腫瘤骨髓轉(zhuǎn)移破壞骨髓對粒細胞釋放的調(diào)控作用,可出現(xiàn)白細胞升高,以中性粒細胞為主。(2)異常增生性增多:1)粒細胞白血病,特別是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時,白細胞總數(shù)顯著增高,可在(100~600)×109/L以上。早期無癥狀者可在50×109/L以下,血象中粒細胞常在90%以上,可見到各發(fā)育階段的粒細胞,以中幼、晚幼和桿狀核粒細胞最多。急性粒細胞白血病(M1、M2)、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3型)粒細胞一般可增至(10~50)×109/L。2)骨髓增殖性疾病:見于真性紅細胞增多癥、原發(fā)性血小板增多癥等。中性粒細胞減少:中性粒細胞絕對值低于1.5×109/L稱為粒細胞減少癥,低于0.5×109/L 為粒細胞缺乏癥。1.感染性疾?。耗承┘毦筒《靖腥拘约膊∪缌鞲?、粟粒性肺結(jié)核、膿毒血癥等;原蟲感染,如瘧疾、黑熱病等。傷寒感染時由于內(nèi)毒素抑制骨髓釋放粒細胞入血或在內(nèi)毒素作用下、使貼壁的粒細胞增多,循環(huán)池粒細胞減少。2.血液系統(tǒng)疾病,如再生障礙性貧血、粒細胞減少癥、粒細胞缺乏癥、惡性組織細胞病等。3.慢性理化損傷:長期接觸放射線或應用某些化學藥物,如氯霉素、磺胺類藥物和腫瘤化療藥物等。4.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等自身免疫性疾病。5.單核-巨噬細胞系統(tǒng)功能亢進,如脾功能亢進、某些惡性腫瘤、類脂質(zhì)沉積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