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藏醫(yī)的特色療法—滴鼻療法

    【概述】

    滴鼻法是將藥汁滴入鼻腔,達到開竅、治病目的的一種方法。早在公元8世紀,藏醫(yī)就用此法治病。藏醫(yī)經(jīng)典《月王藥診》和《四部醫(yī)典》專書一章,總結了滴鼻法延用至今。

    【療法介紹】

    一、平息法

    (1)藥方:紅花、融酥油、冰糖少許,調(diào)汁滴入鼻中,適用于頭部風、血交雜病癥、陣發(fā)性頭痛;甘草、余甘子、白糖、融酥油,適用于耳病、腮部疾病、腦?。惶}卜汁滴,治頭及耳雜疾?。恍迈r融酥油汁,治鎖骨以上一切龍??;新馬糞,用布包裹擠汁,滴入鼻中,止鼻衄、治腦蟲及目中蟲病。

    (2)用法:清晨或晚上,患者仰臥,頸部墊高,頭后仰。將鼻藥滴入5~7滴,稍臥片刻。

    二、清瀉法

    1、操作方法

    (1)藥方:山奈、紫貝齒、川烏、光梗絲石竹,各等份,煅存性研末?;ò唑?個(頭足齊全,去內(nèi)翼)、白硇砂(與斑蝥同量)研末。6味藥包入紗布浸泡于童便,半月后取出擠汁。此方為峻瀉劑。短穗兔耳草、白硇砂、石菖蒲、廣木香、甘草各等份,同上法浸泡于黃牛溲中,擠汁,待用。此方為緩瀉劑。

    (2)用法:先以油脂涂擦患者頭部,炒青稞熨敷額頭、然后令患者清潔鼻腔、仰臥,頭部后垂。將以上藥汁用山羊乳拌和,灌入細竹管,緩慢地將藥吹入鼻中7~9滴,稍待后以溫開水漱口。如藥物流入上腭,即用口呼氣堵回,藥后靜臥數(shù)分鐘。

    2.注意事項

    用藥時如果藥物難以達到病所,可用煙葉粉及光梗絲石竹粉吹入鼻腔少許。如藥后鼻中疼痛、作癢及鼻涕增多者,可使患者坐起,擤凈鼻涕。如有黃水和膿液排出,或喉部上腭有遺藥,則用溫開水漱口洗鼻腔,并以白蕓香、新鮮酥油焚煙熏之。如果出現(xiàn)“瑪爾克”蟲侵入腦中而昏厥現(xiàn)象者,將錫片用"三果"(訶子、毛訶子、余甘子)水浸泡研末,加驢尿滴入鼻中,定會有效。

    3.術后處理

    在施行滴鼻法時,如果出現(xiàn)鼻衄等反應者,可于頭額、上身、印堂等處冷水噴激。噴激無效者,宜服用有關止血方劑,如“百濟查里”止血散、“那乙果若”止血散等。也可灸左右肩頭鼻孔吹氣所至處及小尖脈放血等。如發(fā)生目赤、頭額、刺痛,是藥力未達病所的原因,可取鼻脈、額脈及舌下脈等處放血,然后再在頭部用冷水噴激。

    【療法評析】

    一、適應癥

    適用于頭部及鎖骨以上各種疾病。特別是清瀉法,對感冒久冶不愈滲人鼻腔的鼻塞、膿腫等鼻腔疾病,白喉,炭疽,目赤,麻風,黃水病,頭部外傷引起的脈竅潰散等,有顯著效果。

    二、禁忌癥

    凡瘟病初起,外部創(chuàng)傷,以及酒醉,食油脂類后,切禁用平息法;凡屬隆病引起的頭暈,眼朦朧癥,倒睫,齒病流膿血,均禁用清瀉法。

    三、優(yōu)缺點

    用之適當,則能清除鼻腔及頭部疾病,醒腦開竅,振奮精神。施術不當,有時可能發(fā)生鼻衄、嗆肺、昏厥等不良反應和弊端。

    四、原理探討

    藏醫(yī)認為,“鼻為腦之戶”。藥力通過鼻粘膜吸收,滲人耳、目、頭腦等處瀉出病邪,起到治療作用。

更多中藥材
  • 龐國明 河南省開封市中醫(yī)院膏方制備,“開路藥”已服,脾胃功能得調(diào),即可服用膏方。服膏調(diào)養(yǎng)當要遵醫(yī)服用,如果醫(yī)囑不詳、服法不當,膏方的療效也會大打折扣。服用膏方時要注意以下幾點。服膏季節(jié) 一般來說,服用膏方多在冬至即“一九”開始,至“九九”結......
  • “鄒潤安論柴胡”作者為四川自貢怡康中醫(yī)診所王昆文?!侗窘?jīng)》謂柴胡“味苦,平,主心腹,去腸胃中積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出新”。在《傷寒雜病論》中,組成含柴胡的經(jīng)方共9個,而且至今仍是臨床常用方,其中最著名的有大、小柴胡湯,四逆散,鱉甲煎......
  • 急性肝功能衰竭系由多種原因引起的急性大量肝細胞壞死,或肝細胞內(nèi)細胞器嚴重功能障礙,致短期內(nèi)進展至肝性腦病的一種綜合征。病情兇險,發(fā)病后12~24小時發(fā)生黃疸,2~4天后昏迷,并有出血傾向,見于暴發(fā)性病毒性肝炎、對乙酰氨基酚中毒、氟烷麻醉中毒......
  • 龐國明 河南省開封市中醫(yī)院膏方制作好之后,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充分消化吸收是關鍵。對于脾功能不好的人,服用膏方前需要先服用運脾健胃的“開路藥”,如一些經(jīng)典處方六君子湯、平胃散、保和丸等,也可以先進行試探性調(diào)補,觀察其服藥后的反應。而對于脾胃功......
  • 王金亮 侯紅霞 山西省平遙縣中醫(yī)院組成 青蒿12克,銀柴胡9克,桔梗9克,黃芩9克,連翹9克,金銀花15克。主治 本方適應于臨床多種發(fā)熱證,如久熱不退、外科術后感染、婦科熱入血室、產(chǎn)后發(fā)熱、妊娠發(fā)熱,或原因不明的發(fā)熱,癥見高熱寒戰(zhàn),寒熱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