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全唐詩》匯編了唐至五代時期詩賦4.89萬首,詩賦作者2200多人;尤其是唐玄宗“開元盛世”時期前后,詩文禮樂更為繁榮,詩人騷客層出不窮。其中生活在公元700至850這150年間、并著有大量堪稱唐詩中“陽春自雪”詩作的著名詩人就有(按出生年齡從大至小為序)李白、王維、杜甫、韓愈、自居易、劉禹錫、元稹、李賀、李商隱等。這些詩人傳世詩作最多的前三位是自居易,傳世詩賦3000多首;杜甫大約2000首;李白將近1000首。而壽命最高的前三位是:白居易享年75歲:劉禹錫享年71歲;李白和王維享年60歲。其余者皆享年50左右,李賀只活了26歲;李商隱活了45歲,元稹52歲。這里除了傳說“李白斗酒詩百首”而嗜酒成癖、所生五子皆呆傻,最后自己也因酒醉跳人采石磯江中“捉月”而殞命之外,其余者與白居易相比較,因何壽命都不高卻未見文字記載。若論詩人們著作等身、終生勤奮殫精竭慮者都莫過于自居易,而自居易又因何能獲高壽,獨享天年呢?
自居易自小體弱多病,加上5歲起即學詩,29歲考中進士,完全是屬于封建時代的手無縛雞之力的一介文弱書生。就是他30歲后先任諫官左拾遺,后任翰林院大學士也是仕途坎坷不順,三起三落,比起與之情誼篤深、生性豪爽的終生好友元稹以及與之同年生人但仕途較為順利暢達的劉禹錫,自然更多人生憂患和心理抑郁悲苦,但其壽命卻比這兩位好友高。推究其長壽原因應該在于白居易通曉人生哲理及自然規(guī)律、心胸豁達、開朗樂觀,在養(yǎng)生保健方面有獨到的見解和方法,這在自居易畢生的許多詩作中可以窺斑見豹。
白居易16歲時就在其成名作《賦得古原草送別》中寫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边@首詩前六句蘊含生命與天地時空共興衰的現(xiàn)象,證明了年輕的自居易雖然生長在封建時代,但卻具有辨證唯物史觀,通曉生命哲理及自然規(guī)律。自居易還在其《逸老》一詩中寫道:“白日骎骎下,青天高浩浩,人生在其中,適時即為好?!薄斑m時”是認為人應該自覺適應自然規(guī)律;接著詩人又把人生的少壯與衰老視作一日中的勞與逸:“勞我以少壯,逸我以衰老”;同時認為只有承認生命衰老的客觀必然性,注重養(yǎng)生才能延年益壽。這首詩中“順之多吉壽,違之多兇天”兩句更能說明詩人白居易一生遵循哲理及自然規(guī)律、樂天知命、修身養(yǎng)性。
白居易心胸豁達樂觀,64歲時在《覽鏡喜老》一詩中寫道:“今朝覽明鏡,須鬢盡成絲。行年六十四,安得不衰贏。親屬惜我老,相顧興嘆咨,而我獨微笑,此意誰人知,笑罷乃命酒,掩鏡捋白髭,爾輩且安坐,從容聽我詞。生若不足戀,老亦何足悲,生若茍可戀,老即多生時?!边@首詩辨證、樂觀地論述了生命價值和生、老觀點,認為老是生的積累,人生既然可戀,老年則更珍貴,所以要珍視衰老,充分利用時間享受人生豐厚積累的快樂,不必悲天憫老;白居易這種豁達幽默的精神境界正是益壽延年的根本。
自居易54歲時初患白內(nèi)障,后來又因墜馬傷及足和腰,“腰痛拜迎人客倦,眼昏勾押簿書難,辭官歸去緣衰病,莫作陶潛范蠡看”,所以自居易58歲時辭官退隱香山寺,但他絕不讓病痛所困,消極悲觀厭世,而是積極調整生活方式,探求心理恬靜和安樂康復之道;正如他在《眼暗》一詩中所寫:“夜昏乍似燈將滅,朝暗長疑鏡未磨,千藥萬藥治不得,唯應閉目學頭陀”。在醫(yī)學尚欠發(fā)達的唐代,自居易的白內(nèi)障無法根治,但他仿效佛陀僧人:閉目坐禪養(yǎng)生。這在其晚年詩作《白香山詩集后集》卷十四《齋戒滿夜戲招夢得》中的“紗籠燈下道場前,白日持齋夜坐禪”等詩句中亦可見打坐參禪是自居易老年養(yǎng)生的方法。
因年老疾病而退隱的自居易卻以坐禪養(yǎng)生獲得高壽,享年75歲,這在唐代堪稱壽星。那么坐禪養(yǎng)生又有何科學依據(jù)?首先,因為坐禪是通過調身、調心的方法進行靜坐習定;禪就是習定;習定是佛門僧眾修身養(yǎng)生的方法,故此習定在佛教中稱為坐禪或禪法。習定方法要求人集中思維、排除雜念妄想、止息雜慮使身心安靜。《南華真經(jīng)·在宵》中說“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無形,無搖汝神,乃可延生”。這種習定坐禪養(yǎng)生法實質就是一種“靜養(yǎng)”。佛教教義推崇的“七靜”即平靜、安靜、寧靜、定靜、真靜、虛靜、靈靜,都是為了使坐禪者的形與神在多層次的靜養(yǎng)中獲得養(yǎng)生效應。這種靜息境界還使坐禪者享受到脫離瑣事煩擾、精神歸于淡泊恬靜的愉悅,進一步又能在“忘我”的愉悅中陶冶性情,這種精神愉悅的養(yǎng)生境界使詩人自居易在《在家出家》一詩中生動地描述:“中宵入定跏趺坐,女喚妻呼多不應”。
其次,坐禪靜息養(yǎng)生的良性效應還在人類和動物中發(fā)現(xiàn)很多有力證據(jù),在中國佛教協(xié)會資料《高禪生卒年表》所載的571位高僧中,百歲以上的有12人;90歲以上的有42人;80歲以上的142人;70歲以上的361人;65歲以上的433人;這與封建帝王的壽命相比顯示出極大的反差;據(jù)統(tǒng)計,僧人中長壽者所占的百分率比長壽的封建帝王所占的百分率要高出10倍以上。終生享受豐富的物質生活并且千方百計追求長生不老的封建帝王,與物質生活清苦但精神安寧恬靜的高僧相比,壽命竟如此懸殊,其中高僧日常坐禪習定自有獨到的養(yǎng)生之功。而在封建帝王中,武則天能突破“帝王壽短”的怪圈,享年82歲,也得益于坐禪習定:史載武則天從小隨母信佛(其母享年92歲),善能坐禪人靜,入宮后又到“感業(yè)寺”為尼三年,可想而知其“結跏趺坐”功深老到;以后當女皇執(zhí)掌朝政時仍不忘常常瞑目靜息、調身調心追求延年益壽。在現(xiàn)代,西方科學家也曾經(jīng)研究證實:習性恬靜的鸚鵡可活到8歲以上,而習性躁動不安的同種鳥類鷦鷯只能活4年左右,其緣由是恬靜動物消耗體能少、生命體在恬靜中得到良好的休養(yǎng)調適。還有龜之長壽緣于靜伏蟄眠少食也是靜息養(yǎng)生的證明。這些事實正如明代著名醫(yī)學養(yǎng)生家張介賓在《類經(jīng)》中所述:“心欲求靜,心靜而神亦靜,神靜而達養(yǎng)生之通衢也。故綿靜者延年,躁動者天壽”。
摘自《現(xiàn)代養(yǎng)生》文/張積學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全唐詩》匯編了唐至五代時期詩賦4.89萬首,詩賦作者2200多人;尤其是唐玄宗“開元盛世”時期前后,詩文禮樂更為繁榮,詩人騷客層出不窮。其中生活在公元700至850這150年間、并著有大量堪稱唐詩中“陽春自雪”詩作的著名詩人就有(按出生年齡從大至小為序)李白、王維、杜甫、韓愈、自居易、劉禹錫、元稹、李賀、李商隱等。這些詩人傳世詩作最多的前三位是自居易,傳世詩賦3000多首;杜甫大約2000首;李白將近1000首。而壽命最高的前三位是:白居易享年75歲:劉禹錫享年71歲;李白和王維享年60歲。其余者皆享年50左右,李賀只活了26歲;李商隱活了45歲,元稹52歲。這里除了傳說“李白斗酒詩百首”而嗜酒成癖、所生五子皆呆傻,最后自己也因酒醉跳人采石磯江中“捉月”而殞命之外,其余者與白居易相比較,因何壽命都不高卻未見文字記載。若論詩人們著作等身、終生勤奮殫精竭慮者都莫過于自居易,而自居易又因何能獲高壽,獨享天年呢?
自居易自小體弱多病,加上5歲起即學詩,29歲考中進士,完全是屬于封建時代的手無縛雞之力的一介文弱書生。就是他30歲后先任諫官左拾遺,后任翰林院大學士也是仕途坎坷不順,三起三落,比起與之情誼篤深、生性豪爽的終生好友元稹以及與之同年生人但仕途較為順利暢達的劉禹錫,自然更多人生憂患和心理抑郁悲苦,但其壽命卻比這兩位好友高。推究其長壽原因應該在于白居易通曉人生哲理及自然規(guī)律、心胸豁達、開朗樂觀,在養(yǎng)生保健方面有獨到的見解和方法,這在自居易畢生的許多詩作中可以窺斑見豹。
白居易16歲時就在其成名作《賦得古原草送別》中寫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边@首詩前六句蘊含生命與天地時空共興衰的現(xiàn)象,證明了年輕的自居易雖然生長在封建時代,但卻具有辨證唯物史觀,通曉生命哲理及自然規(guī)律。自居易還在其《逸老》一詩中寫道:“白日骎骎下,青天高浩浩,人生在其中,適時即為好?!薄斑m時”是認為人應該自覺適應自然規(guī)律;接著詩人又把人生的少壯與衰老視作一日中的勞與逸:“勞我以少壯,逸我以衰老”;同時認為只有承認生命衰老的客觀必然性,注重養(yǎng)生才能延年益壽。這首詩中“順之多吉壽,違之多兇天”兩句更能說明詩人白居易一生遵循哲理及自然規(guī)律、樂天知命、修身養(yǎng)性。
白居易心胸豁達樂觀,64歲時在《覽鏡喜老》一詩中寫道:“今朝覽明鏡,須鬢盡成絲。行年六十四,安得不衰贏。親屬惜我老,相顧興嘆咨,而我獨微笑,此意誰人知,笑罷乃命酒,掩鏡捋白髭,爾輩且安坐,從容聽我詞。生若不足戀,老亦何足悲,生若茍可戀,老即多生時?!边@首詩辨證、樂觀地論述了生命價值和生、老觀點,認為老是生的積累,人生既然可戀,老年則更珍貴,所以要珍視衰老,充分利用時間享受人生豐厚積累的快樂,不必悲天憫老;白居易這種豁達幽默的精神境界正是益壽延年的根本。
自居易54歲時初患白內(nèi)障,后來又因墜馬傷及足和腰,“腰痛拜迎人客倦,眼昏勾押簿書難,辭官歸去緣衰病,莫作陶潛范蠡看”,所以自居易58歲時辭官退隱香山寺,但他絕不讓病痛所困,消極悲觀厭世,而是積極調整生活方式,探求心理恬靜和安樂康復之道;正如他在《眼暗》一詩中所寫:“夜昏乍似燈將滅,朝暗長疑鏡未磨,千藥萬藥治不得,唯應閉目學頭陀”。在醫(yī)學尚欠發(fā)達的唐代,自居易的白內(nèi)障無法根治,但他仿效佛陀僧人:閉目坐禪養(yǎng)生。這在其晚年詩作《白香山詩集后集》卷十四《齋戒滿夜戲招夢得》中的“紗籠燈下道場前,白日持齋夜坐禪”等詩句中亦可見打坐參禪是自居易老年養(yǎng)生的方法。
因年老疾病而退隱的自居易卻以坐禪養(yǎng)生獲得高壽,享年75歲,這在唐代堪稱壽星。那么坐禪養(yǎng)生又有何科學依據(jù)?首先,因為坐禪是通過調身、調心的方法進行靜坐習定;禪就是習定;習定是佛門僧眾修身養(yǎng)生的方法,故此習定在佛教中稱為坐禪或禪法。習定方法要求人集中思維、排除雜念妄想、止息雜慮使身心安靜。《南華真經(jīng)·在宵》中說“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無形,無搖汝神,乃可延生”。這種習定坐禪養(yǎng)生法實質就是一種“靜養(yǎng)”。佛教教義推崇的“七靜”即平靜、安靜、寧靜、定靜、真靜、虛靜、靈靜,都是為了使坐禪者的形與神在多層次的靜養(yǎng)中獲得養(yǎng)生效應。這種靜息境界還使坐禪者享受到脫離瑣事煩擾、精神歸于淡泊恬靜的愉悅,進一步又能在“忘我”的愉悅中陶冶性情,這種精神愉悅的養(yǎng)生境界使詩人自居易在《在家出家》一詩中生動地描述:“中宵入定跏趺坐,女喚妻呼多不應”。
其次,坐禪靜息養(yǎng)生的良性效應還在人類和動物中發(fā)現(xiàn)很多有力證據(jù),在中國佛教協(xié)會資料《高禪生卒年表》所載的571位高僧中,百歲以上的有12人;90歲以上的有42人;80歲以上的142人;70歲以上的361人;65歲以上的433人;這與封建帝王的壽命相比顯示出極大的反差;據(jù)統(tǒng)計,僧人中長壽者所占的百分率比長壽的封建帝王所占的百分率要高出10倍以上。終生享受豐富的物質生活并且千方百計追求長生不老的封建帝王,與物質生活清苦但精神安寧恬靜的高僧相比,壽命竟如此懸殊,其中高僧日常坐禪習定自有獨到的養(yǎng)生之功。而在封建帝王中,武則天能突破“帝王壽短”的怪圈,享年82歲,也得益于坐禪習定:史載武則天從小隨母信佛(其母享年92歲),善能坐禪人靜,入宮后又到“感業(yè)寺”為尼三年,可想而知其“結跏趺坐”功深老到;以后當女皇執(zhí)掌朝政時仍不忘常常瞑目靜息、調身調心追求延年益壽。在現(xiàn)代,西方科學家也曾經(jīng)研究證實:習性恬靜的鸚鵡可活到8歲以上,而習性躁動不安的同種鳥類鷦鷯只能活4年左右,其緣由是恬靜動物消耗體能少、生命體在恬靜中得到良好的休養(yǎng)調適。還有龜之長壽緣于靜伏蟄眠少食也是靜息養(yǎng)生的證明。這些事實正如明代著名醫(yī)學養(yǎng)生家張介賓在《類經(jīng)》中所述:“心欲求靜,心靜而神亦靜,神靜而達養(yǎng)生之通衢也。故綿靜者延年,躁動者天壽”。
摘自《現(xiàn)代養(yǎng)生》文/張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