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摘自《中國醫(yī)藥報》張景岳(名介賓),字會卿,明末會稽(今浙江紹興)人。
張氏精心研究《黃帝內(nèi)經(jīng)》30年,有深厚的中醫(yī)理論功底。他總結(jié)前人及自己畢生經(jīng)驗,編輯成《景岳全書》64卷,集內(nèi)、婦、兒、外等各科之大成。張氏針對當(dāng)時醫(yī)學(xué)界皆從劉河間“六氣皆從火化”及朱丹溪“陽常有余,陰常不足”之說,習(xí)用寒涼之弊,結(jié)合自己的醫(yī)療經(jīng)驗,提出了“陽常不足,陰本無余”、“得陽則生,失陽則死”的理論,從而豐富和發(fā)展了中醫(yī)的益壽理論。陰陽得平衡,身體才康健張氏在《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生氣通天》“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和王冰”陽氣根于陰,陰氣根于陽”等理論的指導(dǎo)下,深
入闡述了“陰陽互根”原理:“陰陽之理,原自互根。彼此相須,缺一不可,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彼J為陰平陽秘(陰陽平衡)乃是人體健康的根本保證。并說:“陰陽二氣,最不宜偏,不偏則氣和而生物,偏則氣乖而殺物。”意即人體陰陽在消失過程中,如果一方偏衰或偏勝,破壞了正常的平衡就會致病,就易衰老。
陰陽皆無余,益壽重益腎
張氏根據(jù)《黃帝內(nèi)經(jīng)》所說的女子二七、男子二八而天癸至和,人年到四十而陰氣自半的觀點,指出:“人生全盛之?dāng)?shù),惟二八之后,以至四旬之外,前后止二十余年,而形體漸衰矣?!毙误w之衰雖是陰氣虧虛的表現(xiàn),但陰氣生成和衰敗都以陽氣功能作用為主導(dǎo)。因此,他說:“陰以陽為主”。張氏把人體之陽氣比喻為自然界的太陽,說:“天之大寶,只此一九紅日,人之大寶,只此一息真陽。”指出陽為“發(fā)育之首”、“性命之本”,“得陽剛生,失陽則死”。不過張氏在強調(diào)陽氣重要性的同時,并不忽視陰精的作用,提出“陰以陽為主,陽以陰為根”,人在生長發(fā)育的過程中,真陽主“生發(fā)”,真陰主“成長”,它們互根互用,不可獨存。
雖然五臟皆有陰陽,但張氏特別重視命門(腎)中的元陰(元精)、元陽(元氣)。他認為,命門無精、元氣為化生腑腑精氣的根本。他說:“五臟之陰氣非此不能滋,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發(fā),若元精足,五液充則形體賴而強壯,元氣充,五氣治則營衛(wèi)賴以和調(diào)?!币虼?,命門的元陰元陽虧損是肝臟陰陽病變的根本。
張氏無論在治病療疾,還是益壽保健上,都十分重視補腎。他認為,通過補腎,可以治療命門水火不足的病癥,并提出著名的補腎原則:“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庇纱酥贫俗髿w丸、右歸丸等方。右歸丸根據(jù)“陰中求陽”、“精中生氣”之法,除用益火壯陽藥之外,又輔以熟地大補真陰,使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左歸丸根據(jù)“陽中求陰”、“氣中生精”之法,除用滋腎養(yǎng)陰藥外,又加鹿角膠以溫補填精,使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張氏的這些理論為后世應(yīng)用補腎法延緩衰老,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文/寧在蘭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摘自《中國醫(yī)藥報》張景岳(名介賓),字會卿,明末會稽(今浙江紹興)人。
張氏精心研究《黃帝內(nèi)經(jīng)》30年,有深厚的中醫(yī)理論功底。他總結(jié)前人及自己畢生經(jīng)驗,編輯成《景岳全書》64卷,集內(nèi)、婦、兒、外等各科之大成。張氏針對當(dāng)時醫(yī)學(xué)界皆從劉河間“六氣皆從火化”及朱丹溪“陽常有余,陰常不足”之說,習(xí)用寒涼之弊,結(jié)合自己的醫(yī)療經(jīng)驗,提出了“陽常不足,陰本無余”、“得陽則生,失陽則死”的理論,從而豐富和發(fā)展了中醫(yī)的益壽理論。陰陽得平衡,身體才康健張氏在《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生氣通天》“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和王冰”陽氣根于陰,陰氣根于陽”等理論的指導(dǎo)下,深
入闡述了“陰陽互根”原理:“陰陽之理,原自互根。彼此相須,缺一不可,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彼J為陰平陽秘(陰陽平衡)乃是人體健康的根本保證。并說:“陰陽二氣,最不宜偏,不偏則氣和而生物,偏則氣乖而殺物。”意即人體陰陽在消失過程中,如果一方偏衰或偏勝,破壞了正常的平衡就會致病,就易衰老。
陰陽皆無余,益壽重益腎
張氏根據(jù)《黃帝內(nèi)經(jīng)》所說的女子二七、男子二八而天癸至和,人年到四十而陰氣自半的觀點,指出:“人生全盛之?dāng)?shù),惟二八之后,以至四旬之外,前后止二十余年,而形體漸衰矣?!毙误w之衰雖是陰氣虧虛的表現(xiàn),但陰氣生成和衰敗都以陽氣功能作用為主導(dǎo)。因此,他說:“陰以陽為主”。張氏把人體之陽氣比喻為自然界的太陽,說:“天之大寶,只此一九紅日,人之大寶,只此一息真陽。”指出陽為“發(fā)育之首”、“性命之本”,“得陽剛生,失陽則死”。不過張氏在強調(diào)陽氣重要性的同時,并不忽視陰精的作用,提出“陰以陽為主,陽以陰為根”,人在生長發(fā)育的過程中,真陽主“生發(fā)”,真陰主“成長”,它們互根互用,不可獨存。
雖然五臟皆有陰陽,但張氏特別重視命門(腎)中的元陰(元精)、元陽(元氣)。他認為,命門無精、元氣為化生腑腑精氣的根本。他說:“五臟之陰氣非此不能滋,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發(fā),若元精足,五液充則形體賴而強壯,元氣充,五氣治則營衛(wèi)賴以和調(diào)?!币虼?,命門的元陰元陽虧損是肝臟陰陽病變的根本。
張氏無論在治病療疾,還是益壽保健上,都十分重視補腎。他認為,通過補腎,可以治療命門水火不足的病癥,并提出著名的補腎原則:“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庇纱酥贫俗髿w丸、右歸丸等方。右歸丸根據(jù)“陰中求陽”、“精中生氣”之法,除用益火壯陽藥之外,又輔以熟地大補真陰,使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左歸丸根據(jù)“陽中求陰”、“氣中生精”之法,除用滋腎養(yǎng)陰藥外,又加鹿角膠以溫補填精,使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張氏的這些理論為后世應(yīng)用補腎法延緩衰老,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文/寧在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