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亮亮今年十歲,平日乖巧聽話,學習成績也不錯。就是有一點令父母不解:每至周六、周日不愿起床。父母見他不愿意起,就呵斥他懶惰、沒出息,連哄帶嚇。亮亮無奈,只好懶洋洋、慢騰騰地爬起來。有時候,好不容易爬起來又叫肚子疼、頭疼,父母帶他到醫(yī)院去檢查,沒查出什么毛病,可看他那痛苦的樣子又不像是裝的。當父母問他為什么不愿意起床時,他支吾了半天才小聲說:“起床就得趕緊上‘小班’(課外學習班),一天好幾門,怪累的……”原來,明明身體疼痛是心因所至。
亮亮的情況絕非個別。時下,相當多的家長望子成龍心切,一廂情愿地給上小學甚至幼兒園的孩子報了書法、繪畫、舞蹈、外語及鋼琴、電子琴、影視表演等各種培訓班。有的孩子除此之外,還要上“奧班”,學語文、數(shù)學、物理、化學……所有這些課,都是家長安排的,很少是孩子自己選擇的。
為了逃避不愿參加的課外學習,不少孩子會假裝有病,這一招確實常能奏效。孩子年齡小,心理發(fā)育尚不成熟,如果長期處于這種周期性的緊張狀態(tài),導致條件反射,就會弄假成真,真的患上神經(jīng)性頭疼等疾患,心理壓力最終變成了身體的不適。
有這種癥狀的孩子,一到周末就發(fā)作,兒科專家把這種癥狀稱之為“兒童周末恐懼癥”,這是對少年兒童因內(nèi)心沖突引起功能性身體不適的統(tǒng)稱。
每個人天生的氣質(zhì)特點不同,或好動、或喜靜,或擅長形象思維,或擅長抽象思維。如果孩子在接觸某一活動以后,能夠產(chǎn)生興趣,并且活動本身適合孩子的特點,能夠讓孩子感到有趣味,感到快樂,這種娛樂性能夠增強其參與的動機。反之,對活動無興趣或活動本身要求較高,使孩子產(chǎn)生畏難情緒,感到壓力很大,那就會適得其反,甚至會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構成威脅。
記得中央電臺曾有一則公益廣告,臨出門的媽媽叮囑女兒:“別忘了學數(shù)學,別忘了學書法,別忘了學繪畫,別忘了學鋼琴……”畫外音沉重地說:“別忘了,她還是一個孩子選”“兒童周末恐懼癥”就常常發(fā)生在這些負擔沉重的孩子中間。有的父母不明白,認為是孩子“沒出息”,這就大錯特錯了。進一步施加壓力的結果,只能導致孩子的癥狀加重。
毋庸置疑,“兒童周末恐懼癥”的病根在家長身上,不少家長自己兒時有各種愛好,但沒有條件學,如今將自己兒時未能實現(xiàn)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還有的家長見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別人的孩子學這學那,就怕自己的孩子不學,將來適應不了越來越激烈的競爭,于是盲目地“隨大流”;也有的家長讓孩子學一門專長,是為了將來升學的時候能加分……
有學者做過一次調(diào)查,某小有名氣的小學的四年級某班共有50名學生,他們周末大都要參加四五個“小班”(課外學習班),少的也要參加一兩個“小班”,什么也不學的一個也沒有,雙休日變成了“雙忙日”。
很多老師并不贊成讓學生業(yè)余時間去學太多的東西,因為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老師們認為,孩子有權根據(jù)自己的愛好做出自己的選擇,家長的想法不一定全部正確,即使全部正確,孩子也不一定要全部接受。只有當父母的把孩子當做平等對象來看待時,孩子才能盡快成熟起來,也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健康成長。
學習是孩子成長中的一件大事,十分重要,但不是孩子的全部。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生活應該是豐富多彩的,除了學習各門功課,還應該有文化、娛樂、體育、個人愛好以及親情的熏陶等等。如果我們想到的只是孩子的學習,把生活的其它內(nèi)容扔在一邊,那么,學習就會成為孩子的一種負擔;如果孩子把學習當做了負擔,一切教育都會顯得蒼白無力。培養(yǎng)孩子的一技之長,想法本身沒錯,重要的是要因人而異,選擇有益孩子成長的方式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亮亮今年十歲,平日乖巧聽話,學習成績也不錯。就是有一點令父母不解:每至周六、周日不愿起床。父母見他不愿意起,就呵斥他懶惰、沒出息,連哄帶嚇。亮亮無奈,只好懶洋洋、慢騰騰地爬起來。有時候,好不容易爬起來又叫肚子疼、頭疼,父母帶他到醫(yī)院去檢查,沒查出什么毛病,可看他那痛苦的樣子又不像是裝的。當父母問他為什么不愿意起床時,他支吾了半天才小聲說:“起床就得趕緊上‘小班’(課外學習班),一天好幾門,怪累的……”原來,明明身體疼痛是心因所至。
亮亮的情況絕非個別。時下,相當多的家長望子成龍心切,一廂情愿地給上小學甚至幼兒園的孩子報了書法、繪畫、舞蹈、外語及鋼琴、電子琴、影視表演等各種培訓班。有的孩子除此之外,還要上“奧班”,學語文、數(shù)學、物理、化學……所有這些課,都是家長安排的,很少是孩子自己選擇的。
為了逃避不愿參加的課外學習,不少孩子會假裝有病,這一招確實常能奏效。孩子年齡小,心理發(fā)育尚不成熟,如果長期處于這種周期性的緊張狀態(tài),導致條件反射,就會弄假成真,真的患上神經(jīng)性頭疼等疾患,心理壓力最終變成了身體的不適。
有這種癥狀的孩子,一到周末就發(fā)作,兒科專家把這種癥狀稱之為“兒童周末恐懼癥”,這是對少年兒童因內(nèi)心沖突引起功能性身體不適的統(tǒng)稱。
每個人天生的氣質(zhì)特點不同,或好動、或喜靜,或擅長形象思維,或擅長抽象思維。如果孩子在接觸某一活動以后,能夠產(chǎn)生興趣,并且活動本身適合孩子的特點,能夠讓孩子感到有趣味,感到快樂,這種娛樂性能夠增強其參與的動機。反之,對活動無興趣或活動本身要求較高,使孩子產(chǎn)生畏難情緒,感到壓力很大,那就會適得其反,甚至會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構成威脅。
記得中央電臺曾有一則公益廣告,臨出門的媽媽叮囑女兒:“別忘了學數(shù)學,別忘了學書法,別忘了學繪畫,別忘了學鋼琴……”畫外音沉重地說:“別忘了,她還是一個孩子選”“兒童周末恐懼癥”就常常發(fā)生在這些負擔沉重的孩子中間。有的父母不明白,認為是孩子“沒出息”,這就大錯特錯了。進一步施加壓力的結果,只能導致孩子的癥狀加重。
毋庸置疑,“兒童周末恐懼癥”的病根在家長身上,不少家長自己兒時有各種愛好,但沒有條件學,如今將自己兒時未能實現(xiàn)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還有的家長見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別人的孩子學這學那,就怕自己的孩子不學,將來適應不了越來越激烈的競爭,于是盲目地“隨大流”;也有的家長讓孩子學一門專長,是為了將來升學的時候能加分……
有學者做過一次調(diào)查,某小有名氣的小學的四年級某班共有50名學生,他們周末大都要參加四五個“小班”(課外學習班),少的也要參加一兩個“小班”,什么也不學的一個也沒有,雙休日變成了“雙忙日”。
很多老師并不贊成讓學生業(yè)余時間去學太多的東西,因為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老師們認為,孩子有權根據(jù)自己的愛好做出自己的選擇,家長的想法不一定全部正確,即使全部正確,孩子也不一定要全部接受。只有當父母的把孩子當做平等對象來看待時,孩子才能盡快成熟起來,也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健康成長。
學習是孩子成長中的一件大事,十分重要,但不是孩子的全部。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生活應該是豐富多彩的,除了學習各門功課,還應該有文化、娛樂、體育、個人愛好以及親情的熏陶等等。如果我們想到的只是孩子的學習,把生活的其它內(nèi)容扔在一邊,那么,學習就會成為孩子的一種負擔;如果孩子把學習當做了負擔,一切教育都會顯得蒼白無力。培養(yǎng)孩子的一技之長,想法本身沒錯,重要的是要因人而異,選擇有益孩子成長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