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目前世界上約有1億女性在服用避孕藥,2000萬女性接受激素替代療法。但是,最近有報道稱,世界衛(wèi)生組織下屬的一個國際癌癥研究機構通過綜合數(shù)年來的多項研究得出以下結論:服用避孕藥可以增加患乳腺癌、宮頸癌和肝癌的風險,并將口服避孕藥列為一類致癌物。此消息為美聯(lián)社首發(fā),國內(nèi)部分媒體轉載,傳出之后,立即引起讀者的廣泛關注。那么,口服避孕藥真能致癌嗎?今后還能不能服用?日前,協(xié)和醫(yī)院婦產(chǎn)科烏毓明教授、范光升教授等幾位中華醫(yī)學會計劃生育學會專家共同給出了答案:使用口服避孕藥利大于弊。
“增加致癌危險”并非新發(fā)現(xiàn)
中華醫(yī)學會計劃生育分會主任委員范光升教授表示,首先需要指出,“口服避孕藥可以使10%的育齡婦女增加患癌的風險”,這是譯法不確切造成的不確切說法。
她表示,根據(jù)對世界衛(wèi)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癥研究機構發(fā)表報告的原文來翻譯,應當是“口服避孕藥可以使服(避孕)藥的育齡婦女增加10%的患癌風險”。兩種說法的含義存在很大差別。
其次,關于口服避孕藥不良反應的研究是在上世紀60年代就開始了。該機構最近得出的“避孕藥可以增加患宮頸癌、乳腺癌和肝癌危險”的結論不是新的發(fā)現(xiàn),只是在綜合了以往多項世界各國的相關研究結果后,把口服避孕藥的患癌危險等級提升了,以告誡育齡婦女使用口服避孕藥需慎重。因為在一些國家,包括我國,口服避孕藥屬于非處方藥,育齡婦女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需要隨時到藥店去買。而有些婦女,主要是各種肝病患者和有肝癌、乳腺癌和宮頸癌家族史的育齡婦女,如果買藥之后既不看說明書,也不按照說明書的要求就隨意服用,就有可能增加患癌危險。
我國口服避孕藥很安全
國家計生委科研所研究員吳尚純指出,從總體上看,我國由口服避孕藥而給婦女帶來的致癌風險很低。這是因為:我國常用的口服避孕藥雌激素含量很低。目前多數(shù)人認為,在口服避孕藥中,由雌激素導致的患癌風險要比孕激素大。而我國常用的口服避孕藥雌激素含量僅為30微克或35微克,所以安全性較強。
口服避孕藥的使用者多為年輕的未生育女性,不僅人數(shù)比較少,她們自身存在的各種患病因素也少。
口服短效避孕藥的使用年限比較短。年輕女性一旦生育之后,多采取放置宮內(nèi)節(jié)育器等長效避孕措施,口服短效避孕藥的危險也就不存在了。
口服避孕藥非最危險因素
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婦產(chǎn)科教授烏毓明介紹說,首先,流行病學調(diào)查資料顯示,我國癌癥患病率在逐年上升。但患癌的危險是由多種不良環(huán)境因素構成的。例如在口服避孕藥尚未出現(xiàn)之前,有些婦女就得了宮頸癌、乳腺癌,這不僅與這些癌癥存在激素依賴性有關,也與這些婦女的家族遺傳史及病毒感染有關。又如很多肝癌是由乙肝造成的。應當說,與吸煙、不潔性生活等不良生活方式相比,口服避孕藥給人們帶來的危險要小得多。但很多人對吸煙等不良生活方式卻不以為然。因此,處在多種不良環(huán)境因素構成的患癌危險下,我們提倡人們進行定期的防癌普查。
其次,在重視口服避孕藥會產(chǎn)生不良反應的同時,我們還應當看到使用口服避孕藥對保護婦女生殖健康帶來的多種好處,如降低50%女性罹患子宮內(nèi)膜癌和卵巢癌的危險,而其病死率要比宮頸癌、乳腺癌高得多;避孕效果非常高,減少了因避孕失敗導致的人工流產(chǎn)以及由此造成的各種損傷,如子宮穿孔、葡萄胎、盆腔炎、不孕癥等;因口服避孕藥導致的病死率低于妊娠婦女和35歲以上未服用避孕藥的吸煙婦女;停藥后可很快恢復生育力,對胎兒無致畸作用;減少了婦女對妊娠的恐懼,使性生活更加和諧;減輕痛經(jīng),改善月經(jīng)周期;減少缺鐵性貧血;減少急、慢性盆腔炎;減少良性乳房腫塊和卵巢囊腫;減少異位妊娠;減少雄激素過多;對骨質疏松、子宮內(nèi)膜異位癥、甲狀腺等疾病具有抑制作用,以上避孕藥的優(yōu)點減少了我國婦女約90%的住院人數(shù)。
盡管如此,但也要客觀地看到,口服避孕藥除增加一定的致癌風險外,尚存在增加靜脈栓塞等不良反應。因此,需要口服避孕藥和采取激素替代療法的婦女,在首次服藥前要向專業(yè)醫(yī)生咨詢,并根據(jù)醫(yī)生的建議進行定期檢查。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目前世界上約有1億女性在服用避孕藥,2000萬女性接受激素替代療法。但是,最近有報道稱,世界衛(wèi)生組織下屬的一個國際癌癥研究機構通過綜合數(shù)年來的多項研究得出以下結論:服用避孕藥可以增加患乳腺癌、宮頸癌和肝癌的風險,并將口服避孕藥列為一類致癌物。此消息為美聯(lián)社首發(fā),國內(nèi)部分媒體轉載,傳出之后,立即引起讀者的廣泛關注。那么,口服避孕藥真能致癌嗎?今后還能不能服用?日前,協(xié)和醫(yī)院婦產(chǎn)科烏毓明教授、范光升教授等幾位中華醫(yī)學會計劃生育學會專家共同給出了答案:使用口服避孕藥利大于弊。
“增加致癌危險”并非新發(fā)現(xiàn)
中華醫(yī)學會計劃生育分會主任委員范光升教授表示,首先需要指出,“口服避孕藥可以使10%的育齡婦女增加患癌的風險”,這是譯法不確切造成的不確切說法。
她表示,根據(jù)對世界衛(wèi)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癥研究機構發(fā)表報告的原文來翻譯,應當是“口服避孕藥可以使服(避孕)藥的育齡婦女增加10%的患癌風險”。兩種說法的含義存在很大差別。
其次,關于口服避孕藥不良反應的研究是在上世紀60年代就開始了。該機構最近得出的“避孕藥可以增加患宮頸癌、乳腺癌和肝癌危險”的結論不是新的發(fā)現(xiàn),只是在綜合了以往多項世界各國的相關研究結果后,把口服避孕藥的患癌危險等級提升了,以告誡育齡婦女使用口服避孕藥需慎重。因為在一些國家,包括我國,口服避孕藥屬于非處方藥,育齡婦女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需要隨時到藥店去買。而有些婦女,主要是各種肝病患者和有肝癌、乳腺癌和宮頸癌家族史的育齡婦女,如果買藥之后既不看說明書,也不按照說明書的要求就隨意服用,就有可能增加患癌危險。
我國口服避孕藥很安全
國家計生委科研所研究員吳尚純指出,從總體上看,我國由口服避孕藥而給婦女帶來的致癌風險很低。這是因為:我國常用的口服避孕藥雌激素含量很低。目前多數(shù)人認為,在口服避孕藥中,由雌激素導致的患癌風險要比孕激素大。而我國常用的口服避孕藥雌激素含量僅為30微克或35微克,所以安全性較強。
口服避孕藥的使用者多為年輕的未生育女性,不僅人數(shù)比較少,她們自身存在的各種患病因素也少。
口服短效避孕藥的使用年限比較短。年輕女性一旦生育之后,多采取放置宮內(nèi)節(jié)育器等長效避孕措施,口服短效避孕藥的危險也就不存在了。
口服避孕藥非最危險因素
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婦產(chǎn)科教授烏毓明介紹說,首先,流行病學調(diào)查資料顯示,我國癌癥患病率在逐年上升。但患癌的危險是由多種不良環(huán)境因素構成的。例如在口服避孕藥尚未出現(xiàn)之前,有些婦女就得了宮頸癌、乳腺癌,這不僅與這些癌癥存在激素依賴性有關,也與這些婦女的家族遺傳史及病毒感染有關。又如很多肝癌是由乙肝造成的。應當說,與吸煙、不潔性生活等不良生活方式相比,口服避孕藥給人們帶來的危險要小得多。但很多人對吸煙等不良生活方式卻不以為然。因此,處在多種不良環(huán)境因素構成的患癌危險下,我們提倡人們進行定期的防癌普查。
其次,在重視口服避孕藥會產(chǎn)生不良反應的同時,我們還應當看到使用口服避孕藥對保護婦女生殖健康帶來的多種好處,如降低50%女性罹患子宮內(nèi)膜癌和卵巢癌的危險,而其病死率要比宮頸癌、乳腺癌高得多;避孕效果非常高,減少了因避孕失敗導致的人工流產(chǎn)以及由此造成的各種損傷,如子宮穿孔、葡萄胎、盆腔炎、不孕癥等;因口服避孕藥導致的病死率低于妊娠婦女和35歲以上未服用避孕藥的吸煙婦女;停藥后可很快恢復生育力,對胎兒無致畸作用;減少了婦女對妊娠的恐懼,使性生活更加和諧;減輕痛經(jīng),改善月經(jīng)周期;減少缺鐵性貧血;減少急、慢性盆腔炎;減少良性乳房腫塊和卵巢囊腫;減少異位妊娠;減少雄激素過多;對骨質疏松、子宮內(nèi)膜異位癥、甲狀腺等疾病具有抑制作用,以上避孕藥的優(yōu)點減少了我國婦女約90%的住院人數(shù)。
盡管如此,但也要客觀地看到,口服避孕藥除增加一定的致癌風險外,尚存在增加靜脈栓塞等不良反應。因此,需要口服避孕藥和采取激素替代療法的婦女,在首次服藥前要向專業(yè)醫(yī)生咨詢,并根據(jù)醫(yī)生的建議進行定期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