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zhào

百家姓趙姓專欄主要介紹趙姓的起源知識及由來歷史資料,以及推薦多個好聽的趙姓男孩/女孩名字。
  • 趙姓來源
    趙姓起源
    趙姓起源有二
    一、出自嬴姓,形成于西周,其遠祖為伯益,得姓始祖是造父。
    1.趙姓血緣始祖----少(白皋)氏鳥夷族為趙姓的先祖氏族。
    伯勞鳥,趙姓民族的鳥圖騰,其地望在今山西趙縣。趙是少(白皋)氏的后裔伯益的后代。伯益在當(dāng)時是一個了不起的賢人,他能調(diào)訓(xùn)鳥獸,深曉火的用途,使鳥夷族的畜牧遷徙生活進入農(nóng)耕定居生活,因此而繼承了少(白皋)氏的贏姓,很得舜的欣賞,并將女兒嫁給他,禹曾想將王位禪讓于他,可惜未能遂愿。伯趙就是伯勞鳥,是遠古主掌司至、通報節(jié)氣的官員《左傳·注》里說:“伯趙,伯勞也。以夏至鳴,冬至止。”《左傳·疏》里:“此鳥以夏至來鳴,冬至止去,故以名官,使之主二至也。”伯趙又名(貝鳥)或(快-忄+鳥),《詩經(jīng)·豳風(fēng)·七月》記:“七月鳴(貝鳥)”。就是說:七月到了,(貝鳥)這種鳥就鳴叫開了。
    伯趙有兩個含義:其一,伯趙即伯勞鳥,是一種于七月定期鳴啼,冬至?xí)r即止的候鳥。其二,伯趙是上古時主掌司至,通報節(jié)氣的官員。趙的始祖是少嗥金天氏,為中國上古時代“法度量,調(diào)氣律,行二十有八宿”的創(chuàng)始人,為人類天文歷法之父?!兜弁跏兰o(jì)》說少嗥氏“有鳳鳥之瑞,以鳥紀(jì)官。,’伯趙又是一種“夏至鳴,冬至止”的候鳥,這樣,以伯趙為氏族圖騰的趙姓氏族,其首領(lǐng)也就擔(dān)任了主掌報“夏至、冬至”兩節(jié)氣的官員。鳥夷族除其首領(lǐng)少(白皋)、皋陶、伯益三個部族,都以玄鳥而演化的鳳凰為圖騰,
    少嗥金天氏是鳥夷族的第一位杰出的首領(lǐng),也就是趙姓的血緣始祖。
    少嗥金天氏為中國歷史上傳說中的上古“五帝”之一。 中國的古籍之中,有關(guān)少(白皋)金天氏的記載非常多?!妒酚洝分械摹段宓郾炯o(jì)》記載,少嗥金天氏是黃帝之子青陽,又名玄囂。當(dāng)今著名學(xué)者何光岳研究員經(jīng)考證研究后,何先生認為:少睥金天氏是鳥夷族人的始祖,而鳥夷族人以玄鳥為圖騰,并因此而轉(zhuǎn)化為鳳凰崇拜。玄鳥即是燕子。在中國的上古語言之中,嬴即是燕,燕就是嬴,嬴與燕二字是相通的。因此,說少睥金天氏是嬴姓,合乎歷史的事實。
    少皓金天氏是中國歷史上傳說中的原始手工業(yè)與原始金屬制造業(yè)和金屬制器使用的創(chuàng)始人。除此之外,少嗥金天氏還是傳說中的中國上古時代原始古樂的發(fā)明人。少眸是其名,金天氏為其號。由于少嗥是以金德居于五帝之一,故曰金天氏的名號之中有“金”。
    少睥金天氏也是中華文明發(fā)展史上第一位天文歷法的學(xué)者。據(jù)宋代羅泌《路史》中的《后紀(jì)七》所記,少(白皋)金天氏領(lǐng)導(dǎo)下的鳥夷族,是中國上古時期最早確定星宿的部落。少睥金天氏曾“法度量,調(diào)氣律,行二十有八宿”,運用天文學(xué)的原始知識,來測定天上的星座和確定方位,并以此來記錄氣節(jié),故而在其名號金天氏之中有“天”。
    少(白皋)金天氏的地望在北方燕山一帶。據(jù)《通典》所記:“北辰為睥宗。”意思是說北方的星辰是以嗥作眾氏族的宗主,即少(白皋)金天氏是眾鳥夷族部落的領(lǐng)袖?!兜弁跏兰o(jì)》中言:少嗥金天氏“作樂曰九淵”。所說九淵又稱大淵,即為今時的渤海;因少(白皋)金天氏所領(lǐng)導(dǎo)的鳥夷族人當(dāng)時居于渤海,少嗥金天氏故而作九淵樂曲,歌頌自己的故鄉(xiāng)。此后,少嗥金天氏帶領(lǐng)鳥夷部落南遷至山東南部。據(jù)《路史》一書《注》引休子云:“少昊 (嗥)生于稚華之野。”稚華即是今河北鹽山縣東南。后率眾鳥夷族人南遷,“邑于窮桑,以登帝位,都曲阜,故而謂之窮桑帝”。窮桑和曲阜都在今山東曲阜市。所謂登帝位,實際上是被鳥夷族人正式推舉為鳥夷族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lǐng)。
    2.受姓始祖----造父
    鳥夷族的第三位杰出的首領(lǐng)伯益與玉女的長子鳥俗氏繼承部落首領(lǐng)之位時,夏朝還國事太平。鳥俗氏大廉的長子名叫費昌。費昌繼承部落首領(lǐng)之位時,正是夏桀當(dāng)政之際。在夏桀當(dāng)政時,朝廷大臣們幾乎都在荒淫無度、奢侈腐朽中生活。一些關(guān)心江山社稷、敢于直諫的大臣,或被莫須有的罪名治罪,或被貶官革職。廣大勞動人民遭受的剝削和壓迫越來越嚴(yán)重和殘酷,夏王朝的社會矛盾和階級斗爭日益尖銳。
    面對人民群眾日益高漲的反抗情緒,費昌為夏王朝的前途十分擔(dān)憂。他再也不能緘默不語了,于是冒著被砍頭的危險,多次向夏桀進諫,勸其儉奢華、輕賦稅,減輕人民的負擔(dān),以緩和日益尖銳的階級矛盾?;囊鶡o道的夏桀不但不聽其勸告,反而認為費昌是在收買人心,圖謀不軌,于是暗中下令將費昌入獄待斬。費昌事先得報,舉家逃到了正在匯集天下英雄,商討滅夏大事的商國。
    夏桀統(tǒng)治的后期,夏朝的天下已開始分崩離析,朝廷的政令不通,各路諸侯各自為政,互相侵伐。定居在亳(今河南商丘)地的商湯治政有方,國事興旺。商湯委任賢人伊尹為相,委以國政,征服了與商為敵的部落葛(今河南寧陵北),并先后滅掉了韋(今河南滑縣)、顧(今河南范縣)兩個諸侯,又滅了昆吾氏(今河南濮陽縣),開始舉兵西向,準(zhǔn)備與夏桀爭奪天下。費昌就是在這種形勢之下,避難逃到了正處于旭日東升之勢的商國。
    費昌是當(dāng)時頗有聲望的一位賢臣,伊尹早就建議商湯與其聯(lián)系,以便削弱夏桀身邊的力量,今見費昌避難本國,商湯與伊尹都無比高興,于是立即召費昌入宮,三人連夜商討滅夏桀的大事?!妒酚洝分械摹肚乇炯o(jì)》記曰:費昌“為湯御”。即指費昌充當(dāng)了商滅夏的開路先鋒。費昌統(tǒng)兵伐夏,夏兵多于戰(zhàn)前倒戈,商兵勢如破竹,夏桀只得親自統(tǒng)兵迎戰(zhàn)。費昌“敗桀于鳴條”(今山西運城安邑鎮(zhèn)),為商朝的建立立下了顯赫戰(zhàn)功。
    從商湯開國直至商朝第九代王太戊帝,費昌之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國,故贏姓多顯,遂為諸侯”。其子孫后代,“或在中國,或在夷狄”,遍布于九州之地。費昌之子中衍,為帝大戊御。其孫名中(氵+橘-木),任商朝西戎(今甘肅省)守土官。中潔有子蜚廉,蜚廉善跑,惡來力大如牛,父子二人頗得商紂王的器重。紂王憑借蜚廉父子二人之力,坐穩(wěn)王位后,即行暴政,舉國上下怨聲載道。蜚廉知紂王無道,必?zé)o善果,于是借口為紂王尋找神石棺而離開京城,隨后隱居于霍太山(今霍山,又名太岳山,位于山西省霍縣東南)。惡來因為是紂王的貼身護衛(wèi)統(tǒng)領(lǐng),故而未能走脫。后來周武王伐紂,惡來盡職而殉身。惡來的后代由蜚廉撫恤養(yǎng)大,逐漸繁衍成日后強大的秦族,仍繼承舜帝賜給遠祖伯益之姓——贏。
    蜚廉退隱霍太山后,因而避免了戰(zhàn)爭之禍,并喜添一子,取名季勝。季勝有子名孟增,自幼聰明過人,對商朝的甲骨文造詣頗深,因而“幸于周成王”,被周成王召人宮內(nèi),當(dāng)上了講學(xué)的太學(xué)士。不久,孟增就得到了周成王的嘉獎,被賜封于皋狼(今山西省與陜西省交界之處的河套地區(qū))。孟增以地名顯貴,被周成王賜名皋狼。皋狼有子名衡父,衡父有子名造父。造父得信于周穆王,并因功受賜趙城(今山西省洪洞縣),由此而得姓為趙氏。
    漢代的大學(xué)者許慎在《說文解字》一書中,是這樣解釋“趙”字的:“趨趙也,從走,肖聲。”又說:走“趨也,從夭止,夭止者屈也,凡走之屬,皆從走。”再說:肖“骨肉相似也,從肉小聲。”依據(jù)許慎的考證,“走”與“肖”二字結(jié)合為“趟”字(今簡化為趙),“趙”的含義就是親近的隨從仆人。正如許慎所言,趙姓的受姓始祖造父,正是周穆王的親近車御,并因此而受賜趙城,獲得趙姓。
    造父為少嗥金天氏的十三代孫。造父因祖父孟增皋狼的功德而成為周穆王的親信隨臣。造父與周穆王歲數(shù)相近,并又有共同的喜好,都喜愛收養(yǎng)天下的名馬,擅長狩獵。周穆王于是封造父為御馬官,專管天子車輿。一日,造父游潼關(guān)馬市,發(fā)現(xiàn)了六匹毛色無雜的駿馬。其時,周天子的車乘為八匹駿馬,并且品種統(tǒng)一,毛色一致。造父心想,買下了這六匹駿馬,若留下自己來用,其品種優(yōu)于周穆王車乘之馬,自感不妥;若送與周穆王,又還少了兩匹。若不買下這六匹駿馬,造父內(nèi)心實在難以平靜。這樣,造父在馬市上轉(zhuǎn)了一天,直到得知這種駿馬在潼關(guān)東南山中的桃林地方還可以找到,就毫不遲疑地買下了這六匹駿馬,并親自深入東南山桃林去找尋同一毛色的駿馬。
    據(jù)《史記》中的《趙世家》正義所云:桃林之地,“廣闊三百里”,樹木參天,遮天蔽日,捕獲千里駿馬,談何容易。造父在三百里桃林之中,風(fēng)餐露宿,人蛇蟠之川,闖虎穴之溝,終于獲得同一毛色的千里駿馬兩匹。造父將所得之八匹千里駿馬送給周穆王。周穆王萬分喜悅,立刻更換新輿,并賜造父深入桃林親自捕獲的兩匹千里駿馬名為“驊騮”、“驪耳”。從此以后,“驊騮”“驪耳”就成為贊美千里駿馬的代名詞。
    周穆王自從換了新坐輿后,喜歡得不得了,對造父更是倍加寵愛。周穆王有時高興,還常賜造父與自己同乘。一日,周穆王召造父與自己同乘,出都城豐鎬(今陜西西安),縱馬西向,八匹千里駿馬如騰云駕霧,不一會就將隨行的衛(wèi)隊遠遠地甩在身后,不見蹤影。周穆王和造父,君臣二人,乘興揚鞭催馬,不出半日就來到了西域。兩人第一次來到西域,見地廣人稀,山川壯麗,景色古樸,大大異于關(guān)中;加之珍獸猛禽遍地,激起了他們射獵之心。君臣二人追禽趕獸,好不得意;所乘千里駿馬又十分貼近人意,真乃隨心所欲,意到車到,心想事成。不出一刻,車輿上就堆滿了射獵的珍禽異獸。
    其時天色已晚,難以辨別回關(guān)中之道。君臣二人決定在西域寄宿一夜。二人已感疲憊,于是不講君臣之禮,二人并肩躺在車輿上,任憑千里駿馬在西域千里荒漠上馳騁。良駒識途,千里駿馬通神靈。八匹千里駿馬奔馳了近半個時辰,將君臣二人送到了西域瑤池。瑤池乃凡人難以見到的仙境,主宰西域的土地娘娘西王母就住在這里?!妒酚洝分小囤w世家》篇的《索隱》記載:周穆王與造父得到了西王母的熱情款待,并在瑤池之上“與西王母觴”,三人對飲仙酒“作歌”,周穆王與造父都“樂之忘歸”。正在此時,傳來徐國(在今江蘇泗洪縣南)徐偃王造反的消息,穆王非常著急,在這關(guān)鍵時刻,造父駕車日馳千里,使穆王迅速返回鎬京,及時發(fā)兵打敗徐偃王,平定了叛亂。由于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將趙城(在今山西洪洞縣北)之地賜給他,自此以后,造父的后裔便以封邑為氏,稱為趙氏。造父受周繆王(即穆王)賜,得趙城為趙氏,下傳六世至奄父,名公仲,為周宣王近御,助“宣王中興”,趙姓初興。
    二、皇帝賜姓和少數(shù)民族改姓趙氏:
    在趙姓的發(fā)展史上,由于賜姓、冒姓和改姓及其他途徑加入趙姓的也不少。
    中國歷代帝王為籠絡(luò)、褒獎臣屬,不但用慣常的封官加爵、賞賜錢財?shù)仁侄危€通過欽賜國姓來達到目的。宋代皇帝對歸順的少數(shù)民族首領(lǐng)等賜姓趙,以示恩寵。北宋太宗時,居住在今寧夏、甘肅和陜西北部的黨項族拓拔部首領(lǐng)李繼捧和李繼遷先后歸順,朝廷分別賜姓名趙保忠和趙保吉。宋神宗時,任命木榮為榮州(今四川榮縣)團練使,賜姓名趙思忠。宋哲宗時,河湟羌族隆贊(首領(lǐng)的稱號)青唐隴拶為河西軍節(jié)度使,任鄯州(今青海西寧)知府,封武威郡公,并賜姓名趙懷德;其弟邦啐勿丁(口瓦)受賜姓名為趙懷義,任廊州團練使,并任湟州 (今青海湟中縣)知府。遼政權(quán)光祿卿馬植,本燕人,為遼國大族,與遼皇帝不睦,向宋朝廷透露了遼政權(quán)的內(nèi)部情況,并建議宋、金聯(lián)合滅遼,宋徽宗賜他姓趙,名良嗣,先授秘書丞,旋升任右文殿修撰,頗為寵信。后因事貶謫彬州,于貶所處死。南宋初年,鮮卑族人宇文虛中圖謀救出被金朝擄去的宋徽宗、宋欽宗,因寡不敵眾被殺,但南宋朝廷認為他功在社稷,賜他姓趙。另外,自唐代起,就有大批猶太。人進入中國,尤以宋朝為最。他們有的從海路來,經(jīng)江浙逐漸深入內(nèi)地;有的從陸路來,經(jīng)波斯、印度沿絲綢之路來到中原。宋代,猶太人向朝廷進貢西洋布,皇帝對他們說:“歸我華夏,遵守祖風(fēng),留遺汴梁。”于是他們就在中國居住下來,散居于北京、杭州等地,尤以宋都汴梁 (今河南開封)最多,猶太移民的姓氏均由皇帝親賜,據(jù)明弘治二年(1489年)碑記,當(dāng)時的猶太人有李、俺、艾、高、穆、趙、金,周、張、石、黃、李、聶、金、張、左、白等17姓 (其中兩李、兩金、兩張系同族異姓)。明朝永樂年間,有一位加入中國籍的猶太醫(yī)生 俺誠,以“奏聞有功,欽賜趙姓,授錦衣衛(wèi)指 揮,后升任浙江都指揮僉事”。清朝康熙年 間福建漳南道按察司趙泱乘也是猶太人。明太祖朱元璋對歸順的蒙古貴族寬大優(yōu) 待,分別賜予漢族漢名以示褒揚。有個蒙古貴族其巴圖,受賜名叫趙忠美,他們后代也就姓趙了。在古代,一人受賜國姓,舉族以為榮耀,全體族人均改姓國姓,這就極大地擴充了趙姓人口。
    歷史上因避禍、姻親、過繼、入贅等原因改姓趙的也不少。今河南省原陽縣城東南馬頭村有幾戶趙姓人家,每逢年節(jié)祭祖便合族集中,懸掛祖先畫像,鄭重參拜。據(jù)說他們掛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像。相傳這刀家是明朝皇室后裔,明亡后,改姓隱名,遷居此村,原姓朱后改姓趙。1983年,在殯葬趙永全時,在墓側(cè)掘出殘碑一通,上刻:“……我祖是大明之君,自崇禎失基,播遷于此。我本姓朱,隨以趙為氏焉。”可惜 1942年日本侵略軍“掃蕩”馬頭村火燒房子時,這支趙氏祖先像遭火焚毀。曾任清貴州提督的趙德光,祖上本姓張。元朝時,有一個女真人姓術(shù)要甲,由于發(fā)音問題,被誤傳為“趙家”。元世祖忽必烈擢升其為官,詔書呼其為趙氏,他也就改姓趙,取名趙良弼,成為元代名臣。明朝時,蒙古人阿勒楚爾古特,外祖父是女真人,姓兆齋氏,他從小在外祖父家長大,人們傳言他隨外祖父姓趙(兆齋與趙同音),他也將錯就錯,改姓趙。女真人是滿族的祖先,清兵入關(guān)時,引起漢族人的反抗??滴醯蹠r,將漢軍鑲紅旗人一支改姓趙氏,以緩和民族矛盾,清初名將趙宏恩、趙國祚都出自這支。清朝廷后又將漢軍正藍族人一支改為趙姓,清末名臣趙爾巽、趙爾豐都出自這支。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清朝皇族愛新覺羅氏失去了尊貴地位,他們紛紛改姓趙、劉、金三姓,從而擴大了滿族中趙姓的人數(shù)。滿族喜塔喇氏、阿顏覺羅氏、覺爾察氏、伊爾根覺羅氏、阿塔覺羅氏、兆佳氏、鄂卓氏、蒙鄂絡(luò)氏等均有改姓趙姓者。
    隨著歷史的發(fā)展,本為漢姓的趙姓,滿、蒙古、回、布依、苗、藏、阿昌、土家、朝鮮、瑤、壯、哈尼、德昂、佤、景頗、鄂倫春、錫伯、彝、白、傣等族中也有了趙姓。在古代匈奴人、唐代時云南白蠻部落、唐代胖柯蠻等中也有趙姓。
    據(jù)《漢書》中的《列傳》記載,早在西漢時期,就有一位叫趙安稽的匈奴人,世世代代居住在甘肅塞外的匈奴領(lǐng)地,為當(dāng)?shù)氐男倥酢h武帝時,趙安稽投降漢朝,被漢武帝冊封為昌武侯。西漢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匈奴左賢王舉兵反對漢朝的統(tǒng)治,漢武帝派驃騎將軍霍去病統(tǒng)率大軍征討。趙安稽率領(lǐng)所屬部落協(xié)助驃騎將軍霍去病出擊匈奴左賢王,屢立戰(zhàn)功,被冊封為堅侯。
    匈奴趙氏
    堅侯趙安稽的同族人之中,有一位叫趙信的匈奴人,曾任匈奴國的相國,有“胡小王”之稱。“胡小王”趙信初投降漢朝,被封為翕侯,賜將軍名號。當(dāng)時,匈奴國的皇帝伊稚斜單于十分器重趙信的才干,將自己的姐姐嫁給他,并封趙信為匈奴國次王。故此趙信叛漢投匈。其時,漢武帝派驃騎將軍霍去病率大軍進攻匈奴,匈奴國君伊稚斜單于幾番交戰(zhàn),都大敗而歸。趙信于是建議伊稚斜單于率領(lǐng)所部先遷移到漠北,以迫使?jié)h軍罷兵歸朝,然后再率領(lǐng)所部返回漠南的塞外故地。伊稚斜單于從其計,將所部遷往漠北。不料,趙安稽的家臣探知此計,向趙安稽報告了此計。趙安稽于是建議驃騎將軍霍去病將計就計,利用趙信誤以為漢軍不會出擊漠北的思想,遣大軍遠征漠北匈奴,殺了伊稚斜單于一個措手不及。驃騎將軍霍去病從趙安稽之計,率軍直搗漠北,遠征伊稚斜單于而大獲全勝。單于被迫派趙信為使者與漢室和親,西北邊境由此安定了相當(dāng)長的一個時期。堅侯趙安稽一脈趙氏家族,也因此得到了一個繁衍發(fā)展的大好時期。
    越族趙氏
    西漢武帝之時,世居南越的趙光因歸附漢朝,而被西漢武帝封為隨桃侯。
    趙光世代居住在蒼梧(今廣西省梧州),南越王趙佗之后,為南越國的貴族子弟。趙佗創(chuàng)立南越國時,將桂林郡南部的梧州封給趙光。趙光受封為蒼梧王,以控制西江中游。
    南越國被漢武帝派兵滅亡之后,漢朝為了拉攏趙光,以便于鞏固漢朝對南越的統(tǒng)治,對趙光采取了懷柔政策,保留了趙光蒼梧王的稱號。趙光為了表示自己與漢朝勢不兩立,拒絕了漢武帝賜封的蒼梧王稱號,自號“蒼梧秦王”,以示反漢。趙光之所以在原蒼梧王的名號之中,加上一個“秦”字,一是因為漢朝賜封了蒼梧王,趙光以示不接受;二是自稱本族姓秦,自號秦王。漢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趙光與聯(lián)姻的原南越國貴族呂嘉一齊起兵反對漢朝。漢武帝遣派將軍路博得率大軍去平定。趙光是一個非常識時務(wù)的人,他之所以起兵反對漢朝,是得到了關(guān)于漢朝內(nèi)部不確切的情報,因而起兵想試探一下漢朝的反應(yīng)。當(dāng)漢朝真的派出大軍來征討時,蒼梧秦王趙光自知不是漢朝大軍的敵手,立即上書漢武帝表示言和。漢武帝原本想趁此機會廢掉蒼梧王,沒想到趙光見風(fēng)使舵如此迅速,
    加之討伐的漢軍還沒有準(zhǔn)備充足,只得接受了趙光的上書。為了表示對叛亂的責(zé)罰,漢武帝撤消了漢朝原賜給趙光的蒼梧王稱號,改封為隨桃侯。趙光為了表示對漢朝再也不懷二心,重新宣稱自己恢復(fù)有功于漢朝的趙姓,再也不提自己姓秦?,F(xiàn)今南越族之中的趙姓成員,多是隨桃侯趙光的后裔。
    白族趙氏
    在中國歷史上的五代之時,居住在云南大理一帶的少數(shù)民族白族建立了一個名為大長和國的小國。在這個大長和國之中,有一位名叫趙善政的白族貴族十分有名望和地位。依據(jù)《新唐書》與《南詔野史》的記載,白族之中的趙姓是一個資深的貴族世家。在一些古籍之中,就有了趙姓早在魏晉南北朝以前成為白族貴族的記載。關(guān)于趙姓是如何進入云南大理一帶,并成為白族大家庭之中的主要成員之一,史書的記載不一,其主要的觀點是:東漢末年,由于政治腐敗,致使中原一帶社會動亂,加之當(dāng)時黃河發(fā)大水,居住在中原的趙姓家族成員之中的一支就舉族向南遷徙,進入云南后在大理定居了下來。
    中原趙姓遷徙進入云南,并定居在白族居住的大理之后,將當(dāng)時中原先進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技術(shù)和文化帶人到當(dāng)?shù)兀拱鬃迳鐣纳a(chǎn)力得到了較大的發(fā)展,人民的生活水平獲得明顯的提高。為此,中原趙姓在白族社會中的地位得到了鞏固,不久就被白族的酋長賜為貴族世家。趙姓成為大理白族的貴族世家以后,其家族成員之中出了一位名叫趙善政的后人,成為了大理白族的大長和國的清乎官。趙善政世居劍川(今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與后唐劍川節(jié)度使楊干貞頗有交情。楊于貞認為當(dāng)時的國君鄭隆嬗不聽話,于是殺死了鄭隆嬗,由趙善政繼為驃信(國王)。趙善政得到王位后,改大長和國的國號為大天興國,又稱興源國。趙善政在位僅兩年,公元929年又因與楊干貞發(fā)生沖突,而被節(jié)度使楊干貞所廢。
    白族之中的趙姓家族涌現(xiàn)出了不少的文人學(xué)士,其后裔之中有明代的著名文人趙炳龍。據(jù)有關(guān)史籍記載,趙炳龍自幼勤奮好學(xué),擅長古文,名于詩詞,明代崇禎七年(公元1633年)高中進士一甲第二名榜眼。明朝滅亡后,趙炳龍追隨當(dāng)時的抗清名將楊畏知赴肇慶(今廣東省肇慶)抗清,擔(dān)任南明政權(quán)吏部文選司主事,不久升任戶部員外郎。南明政權(quán)被清軍滅亡后,趙炳龍見清朝統(tǒng)一天下的大勢不可抗拒,自己又不愿附膺清朝,于是隱居在肇慶的郊外向湖村,以教書為生。趙炳龍一邊教書育人,一邊著作,所著頗多,其著作《居易軒詩文鈔》8卷、《寶巖居詞》等至今流傳于世。又有趙汝濂,白族的云南大理趙姓家族的后裔。趙汝濂在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中進士,歷官至右副都御史。趙汝濂為官清廉不貪,嚴(yán)于律己,剛直不阿,不畏強權(quán)。其時,朝廷佞臣趙文華黨羽甚眾,其他御史都不敢揭其短。惟有趙汝濂不顧自己的安危,挺身而出,多次上書責(zé)諫佞臣趙文華,因而名揚四海。趙汝濂的文章真是文如其人,文風(fēng)灑脫,落落大方,其詩文有“信手應(yīng)人、不為雕蟲之技”的美譽,頗有盛名。
    白族之中的趙姓家族中的清代名人,比明代文人有過之而無不及。其中,尤以趙淳、趙廷樞、趙輝璧等人最著風(fēng)騷。趙淳,白族趙姓世家之后,清朝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進士及第,曾任云南東川、鶴慶兩府教授,其詩文辭句精練,風(fēng)格明快,妙不可言,可惜多已流失,留傳下來的不多。趙廷樞,為趙淳的同族人,曾任江西安福、萍鄉(xiāng)、安遠諸縣知事,晚年辭官歸鄉(xiāng)定居。趙廷樞所撰詩文頗多,今有《所園詩集》4卷,有詩文五百余首,流傳于世。趙輝璧,洱源風(fēng)羽(今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人,因其祖居之地與后唐時當(dāng)了兩年大天興國國王的趙善政是同地,而趙善政被后唐劍川節(jié)度使楊干貞所廢后,就隱居下來,其后事不明;因而,趙輝璧有可能是趙善政的后裔。趙輝璧是清代著名的愛國詩人,道光六年(公元1826)高中進士,歷任安徽全椒、山西臨縣知縣,后因病歸故里。其著述頗多,《古香書屋詩鈔》12卷,題材廣泛,內(nèi)容精湛,對封建社會的腐朽統(tǒng)治者與反動的外國殖民主義侵略者進行了諷刺和抨擊。其撰寫的《讀詩管見》,是一部關(guān)于詩歌精辟的理論性著作,為同朝學(xué)子們所稱贊,對今日的詩歌愛好者依然有極大的參考價值。
    蒙古族趙氏
    據(jù)《元史》一書記載,在內(nèi)蒙古境內(nèi)的大青山下,蒙古族的汪古部落之中,有趙姓家族的分支。蒙古族汪古部落的趙氏,參與了元世祖忽必烈統(tǒng)一中國的戰(zhàn)爭,其中一位名叫趙國寶的族人是元軍進攻四川的先鋒軍統(tǒng)帥。中統(tǒng)元年(公元1260年),趙國寶統(tǒng)率元軍的先鋒部隊直攻四川境內(nèi)的重鎮(zhèn)重慶,經(jīng)過幾十天的激戰(zhàn),迫使重慶的南宋守將張實投降。趙國寶因功被授三晶印,并授為蒙古軍漢軍的元帥,并同時被賜文州吐番萬戶府達魯花赤(蒙古語,意思是征服者和統(tǒng)治者)。達魯花赤的頭銜只有蒙古的貴族才能享有,也就是說,從趙國寶開始,蒙古族汪古部落中趙姓已成為蒙古國及此后不久建立的大元帝國的貴族。
    趙國寶之子趙世延也是蒙古族汪古部落之中的佼佼者。趙世延自幼喜歡讀書,潛心研究中原儒家學(xué)派的經(jīng)世致用之學(xué),為元朝的建立作出了極大的貢獻。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 (公元1284年),趙世延官授承事郎、云南省諸路提刑按察司判官,不久升監(jiān)察御史。其時,元朝丞相桑歌處事專橫,包庇兇犯,趙世延于是當(dāng)廷指責(zé)丞相桑歌,請求元世祖忽必烈下旨嚴(yán)辦兇犯。趙世延與丞相桑歌因此不和,因而多次遭到桑歌的中傷。元世祖忽必烈重其才,不愿治其有罪,于是將趙世延出任江南湖北道肅政廉訪司事。趙世延到任后,大力倡導(dǎo)儒學(xué)。其時,江南正逢水災(zāi),趙世延于是遵照圣人之言,在管區(qū)之內(nèi)設(shè)立多處義倉,并主持修復(fù)了澧陽縣(今湖南省澧縣)的環(huán)堤,因而深得民心。元成宗鐵木耳之時(公元1295-1307年),趙世延任中書左司都事、江南行臺治書侍御史、安西路總管等官職。元武宗海山時(1308—1311年),趙世延升任四川肅政廉訪使,因主持修復(fù)都江堰有功,晉升為陜西行臺侍御史。元仁宗時(公元1312-1320年),趙世延作為少有的四朝元老進一步得到元仁宗的器重,歷任江浙行省參知政事、中書參知政事、御史中丞、四川行省平章政事等封疆大臣。元文宗至順元年(公元1330年),趙世延因年老多病而上書請求辭官。此時,趙世延已是八朝元老,元文宗仍不愿讓其告老還鄉(xiāng),于是將其詔進京城與當(dāng)時幾位大學(xué)者組織纂修《經(jīng)世大典》。不久,趙世延被封魯國公,舉家遷居成都。元順帝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趙世延因病卒于成都。趙世延是元朝達官,也是元朝貴族之中少有的幾位頗得民心的好官。趙世延為政歷時九朝,共五十余年,編有《風(fēng)憲宏綱》流行于世。
    藏族趙氏
    作為元朝開國功臣的少數(shù)民族的趙氏,除了內(nèi)蒙古大青山下世居的蒙古族汪古部族人的趙姓族人之外,還有世居在甘肅臨洮的藏族趙氏族人的后裔。據(jù)《元史》一書的記載,世居在臨洮的藏族趙氏族人,在金朝本年出了一個趙阿歌昌,任金朝熙河(即甘肅臨洮一帶)節(jié)度使。金朝被元朝滅亡之后,趙阿歌昌率領(lǐng)部眾占據(jù)甘肅蓮花山,稱王一方。后見元朝國勢日盛,趙阿歌昌于是順勢而為,投降了元朝,被元帝授疊州(今甘肅境內(nèi))安撫使。趙阿歌昌到疊州赴任之時,疊州城內(nèi)空無一人。原來,當(dāng)?shù)鼐用駷榱颂颖軕?zhàn)亂,早已人去樓空,留下了一座空城。趙阿歌昌上任后,立即招撫逃亡在外的疊州居民,親自帶領(lǐng)回城居民修筑居室,請來內(nèi)地漢人講授耕桑技術(shù),使疊州一帶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得到迅速恢復(fù),為促進中國西北地區(qū)社會經(jīng)濟的昌榮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趙阿歌昌一生致力于疊州的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逝世于官職任上,終年八十歲。
    趙阿歌昌有子多人。其中,趙阿歌潘是最有作為的兒子。公元1252年,元世祖忽必烈率大軍南征大理,取道經(jīng)過臨洮。其時,趙阿歌潘為臨洮府事,受命隨元世祖忽必烈同行。忽必烈之子蒙哥為蒙古軍大元帥,十分賞識趙阿歌潘的才于,于是將其招入幕府之中,共謀南征大計。后蒙哥統(tǒng)軍攻四川,授命趙阿歌潘為先鋒軍統(tǒng)帥。趙阿歌潘率領(lǐng)先鋒部隊屢立戰(zhàn)功,因而被元世祖忽必烈授臨洮府元帥。后又因功被元帝賜名拔都(蒙古語,意為大元帥),成為元帝國聲名赫赫的大元帥。拔都,不僅是大元帥,而且是專門賞賜給蒙古貴族的高級官銜。趙阿歌潘受賜拔都頭銜之后,世居甘肅臨洮藏族之中的趙姓家族就成為了大元帝國的貴族,其家族文化由此得到長足的發(fā)展,其族人也得到迅速的繁衍。
    藏族趙姓除了趙阿歌昌一支外,還有其他幾支,其中南宋恭帝趙(口+絲-一+灬)、的后裔一脈人藏族也是藏族趙姓的主要支脈之一。
    趙(口+絲-一+灬),公元1271年出生,為宋太祖趙匡胤之后,南宋度宗趙(礻基)之子。度宗病逝后,趙暴繼承帝位之時年僅4歲,是為宋恭帝。繼帝位后,因年歲太小,朝政由謝太皇太后主持,實際上仍由專橫霸道的奸臣賈似道專權(quán)。公元1276年1月,元軍打敗宋軍,兵臨南宋都城臨安城下。年僅5歲的宋恭帝趙昆隨同謝太皇太后投降。當(dāng)年2月,趙(口+絲-一+灬)和生母全太后及隨從被押離臨安北上,五月抵達元朝大都(今北京)。趙(口+絲-一+灬)被元世祖忽必烈封為瀛國公,暫居大都。公元1282年12月,12歲的趙(口+絲-一+灬)又被遷居到元上都(今內(nèi)蒙古多倫縣西北別蘇克),在此度過了少年時代。公元1288年,趙(口+絲-一+灬)已年滿18歲。元世祖忽必烈擔(dān)心留著他將造成后患,準(zhǔn)備殺掉趙(口+絲-一+灬)。趙(口+絲-一+灬)、得知這一消息后,主動向忽必烈請求脫離塵世,永生為僧,以絕己后,消除忽必烈的疑慮。元世祖忽必烈應(yīng)允,于同年12月遣送趙屠、進入吐蕃,習(xí)學(xué)佛法。從此趙(口+絲-一+灬)長期居住在西藏薩迦大寺,更名為合尊法師,號木波講師,過著清苦孤獨的廟宇生活。趙(口+絲-一+灬)終日與青燈黃卷為伴,潛心于學(xué)習(xí)藏文,研究佛法,幾年之后成為薩迦大寺的學(xué)問僧,一度還擔(dān)任過薩迦大寺的總主持。趙(口+絲-一+灬)在佛經(jīng)的翻譯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譯成了《因明人正理論》、《百法明門論》等重要的經(jīng)文,被藏學(xué)史學(xué)家譽為翻譯大師。
    趙暴老年,與一回族女子做伴。據(jù)傳說,這名回族女子是元朝的皇族趙王經(jīng)過薩迦大寺時,見趙孱、年老孤單,頗為同情,于是留下一名回族女子與其做伴。不久,趙(口+絲-一+灬)與回族女子奉詔遷居甘州(今甘肅張掖)山寺,在此得一子。其時,元明宗巡行至趙昆居住的甘州山寺,見山寺之上有龍文五彩神氣,于是下令隨行官員人寺訪查,得知山寺之中別無他物,只有一小兒剛出世。元明宗正好無子,得此消息大喜,當(dāng)即下詔,收趙(口+絲-一+灬)之子為太子,賜名妥好歡貼睦爾,即后來的元順帝。故此,在《宋人軼事匯編》一書之中的《少帝》卷中,有明朝才子俞應(yīng)則之詩文云:“雖因浪子失中國,世為君長傳無窮。”意思是說,南宋王朝雖被西湖的歌舞所斷送,小兒皇帝趙(口+絲-一+灬)的后裔依然能得到天子之位,這豈非天意乎?有野史記載,明成祖朱棣在得知俞應(yīng)則的詩后,去觀看歷代帝王像,見到元順帝的相貌果真十分像宋太祖趙匡胤。明成祖于是感慨道:“難怪元順帝一點也不像元朝的歷代帝王,而酷似宋朝的宋太祖。”
    公元1323年,趙(口+絲-一+灬)因詩文而遭受文字獄,被屈殺。其子多人,除傳說中的長子為元順帝以外,其余都留居西藏,成為藏族之中趙姓始祖之一。
    瑤族趙氏
    趙姓不僅是漢民族之中的大姓,在有的少數(shù)民族之中也為主要的姓氏之一,尤以瑤族的趙姓為代表。瑤族的趙姓與其他少數(shù)民族之中的趙姓相比較,有一個顯著的特點,是大部分
    的少數(shù)民族之中的趙姓沒有關(guān)于趙姓始祖?zhèn)髡f的文獻記載,而瑤族的趙姓則有其姓氏始祖的詳細的文獻記載。依據(jù)瑤族史話《過山榜》文獻的記載,瑤族的趙姓始祖是一只名叫盤夸的龍犬;盤夸與評王的公主結(jié)婚后生了12個子女,其中的第八個兒子取名叫趙瑞封,即是瑤族的趙姓的始祖。
    傳說,瑤族早年有一位評王。一日,評王上瑤池仙境游玩,得到龍犬一只,身長三尺,毛色黃斑,能講人語。評王十分寵愛,為龍犬取名盤夸。其時,有一位高王,兵強馬壯,率兵侵略評王。評王被打敗后,只得將愛犬盤夸獻給高王求和。高王得到盤夸后,仍不放過評王,時時加以侵略劫奪,令評王的民眾無法為生。盤夸龍犬是一只神物,對高王的霸道行徑十分不滿;加之盤夸與評王已建立了深厚的情誼,于是決定懲罰高王,為飽受戰(zhàn)亂之苦的老百姓除去禍?zhǔn)住R蝗?,盤夸龍犬趁高王酩酊大醉不省人事,高王身邊的近侍又疏于防范之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撲向高王,將高王的首級咬下,沖破敵人的追殺,狂奔七天七夜,將高王的首級獻給評王。盤夸龍犬因勞累過度,四肢鮮血染地,昏倒在評王宮殿的大堂之上。評王急忙宣太醫(yī)急診,將盤夸從危亡之中救活。
    評王見盤夸為一龍犬,竟如此感恩圖報,甚是感動,決意給盤夸以重獎。評王問盤夸龍犬要什么賞賜,盤夸龍犬回答:“評王曾有令,誰能除去高王,誰就可以與公主成親。我要求評王信守此諾。”盤夸龍犬的要求可把評王給難住了。不同意盤夸龍犬的要求,自己就失信于天下;如果同意盤夸龍犬的要求,豈不斷送了公主的一生。評王左右為難,終日憂心忡仲。公主深被盤夸龍犬的行為所感動,評王的心事被她得知后,決心與龍犬成親。盤夸龍犬與公主成親后,雙雙進入深山老林。盤夸龍犬進入深山老林與公主完婚后,一夜之間竟變成了一位英俊少年。幾年之中,公主一連生下六對龍鳳胎。評王得知自己有了六男六女12個外孫,說不出有多么高興,于是傳下圣旨,敕封盤夸為瑤族始祖盤王。與此同時,評王還給自己的12個外孫分別敕姓為:盤、沈、包、黃、李、鄧、周、趙、胡、唐、雷、馮。被敕趙姓的是第八子,名叫趙瑞封,封都尉補充國公。
    其時正值南宋度宗咸淳九年(公元1272年),趙瑞封出外獨立謀生,居住南渡林子村。趙瑞封娶妻二人,大妻生子趙宗先,分下金香爐,小名大趙;小妻生子趙宗縣,分下銀香爐,小名小趙。至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趙瑞封后裔遷至桂林落居。在桂林住了兩代以后,趙姓瑤人又從桂林遷居到了廣西平樂府東門八寶村住了一年。因避官禍,趙瑞封的后裔被迫遷出八寶村,遷到上五堡京子村,與另外七姓瑤人合居。趙宗先有子五人,趙宗縣無后。趙宗先的后人之中出了兩位著名的人物,他們就是瑤族人民的反清英雄趙金龍和趙福才。
    清朝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清朝政府加強了對瑤族人民的剝削,當(dāng)時遷居到湖南江華居住的瑤人趙金龍和趙福才決定舉行反抗清朝的武裝起義。兩人秘密聯(lián)絡(luò)了近三千瑤族人民,以紅布纏頭作為義軍的標(biāo)志。起義軍起事后,迅速占領(lǐng)了藍山、江華、寧遠、新田等地,并制定了“殺貪官、斬污吏、奪田地、扶貧苦”的政策,很快得到了各族人民的支持。趙金龍有勇有謀,率領(lǐng)起義軍多次擊退清軍的圍剿。第二年,清朝政府調(diào)集了湘、廣、桂、黔四省的兵力,由戶部尚書禧恩親自坐鎮(zhèn)指揮,對趙金龍和趙福才領(lǐng)導(dǎo)的瑤族人民起義進行大規(guī)模鎮(zhèn)壓。趙金龍和趙福才率領(lǐng)瑤族義軍,與強大的清軍浴血奮戰(zhàn)了二十余天,終因寡不敵眾,英勇犧牲,為中華少數(shù)民族中的趙姓家族歷史,寫下了輝煌而悲壯的篇章。
    壯族趙氏在清朝時期,壯族趙姓家族成員中出了三位有名的大學(xué)者,他們是廣西寧明的趙克廣、廣西龍州的趙榮正和趙榮章。
  • 趙姓郡望堂號
    堂號
    “半部堂”:五代后周時,趙普助趙匡胤發(fā)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宋太祖趙匡胤于是封趙普為宰相。他又提出了“杯酒釋兵權(quán)”的方法削減了地方武裝,鞏固了中央集權(quán),想方設(shè)法,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宋太祖就問:“愛卿!你怎樣把國家治得這么好的?”趙普回答說:“我不過是靠了半部《論語》罷了!”趙普死后,家人整理他的書箱,果真什么寶貝也沒有,只有他活著的時候常讀的一部《論語》。“琴鶴堂”:宋朝時殿中侍御史趙忭是個清廉愛民的好官,人稱“鐵面御史”。他當(dāng)成都知府的時候,一清如水。他看到人民安居樂業(yè),就高興地彈琴取樂。他養(yǎng)了一只鶴,時常用鶴毛的潔白勉勵自己不貪污;用鶴頭上的紅色勉勵自己赤心為國。他窮得什么東西都沒有,只有一琴一鶴。趙氏還以“天水”、“孝思”、“谷治”、“萃渙”、“愛日”等為堂號。
  • 趙姓家乘譜牒
    趙姓家譜介紹
    趙姓很早就有了自己的家譜,宋的《天水堂·趙氏族譜》把西漢名將營平侯趙充國世系的發(fā)展、演變做了詳細的記載,在“漢傳至宋系圖”中列了一世祖趙充中至六十七世趙景雍,表明天水遷長安、又遷襄陽樊城、再遷洪州,至趙景雍時移居江南的歷程。趙姓規(guī)定每30年修訂一次家譜。現(xiàn)存趙姓家譜多是清代和民國初年纂修的。
    趙姓族譜的基本格式
    趙姓族譜雖有以上種種類型,但從其發(fā)展歷史來看,這些類型并非同時出現(xiàn),而是大體經(jīng)歷了一個從簡易家譜,到族譜、支譜、房譜,再到宗譜、統(tǒng)譜等聯(lián)宗合纂的演進過程。同樣,族譜的修撰格式也有一個從簡單譜系、譜表到體例完備的發(fā)展過程。
    就現(xiàn)存清代、民國時期的趙姓族譜而言,其格式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譜序。這是每部族譜都不可缺少的內(nèi)容,它包括本族人寫的序和邀請外族人寫的序,以及跋語等。外族人寫序通常是當(dāng)朝、當(dāng)?shù)氐?font color="#996633">名人,或是與家族有特殊關(guān)系的人。譜序跋的內(nèi)容大致是修譜緣由、修譜經(jīng)過、家族淵源傳承,有的譜中還闡發(fā)一些修譜理論。隨著族譜撰修的次數(shù)增多,序跋也不斷增多,所以一些大型族譜,其序跋篇幅很大。通常情況是續(xù)修次數(shù)越多,譜序就越長,譜序跋本身也就成了了解家族歷史的重要資料。
    二是譜例,即修譜凡例,主要闡明族譜的纂修原則、體例、領(lǐng)譜和族譜的管理原理。同治年間所修的《天水堂趙氏合修族譜》凡例共有20則?!渡疥幦A舍趙氏宗譜》除錄舊譜凡例外,還新增凡例若干條。
    三是先世考與遺像贊。主要考述本姓來源、本族的歷史和分支遷徙情況,爾后是把本家族中最顯赫、有德行功業(yè)的先祖繪成遺像載諸譜端,并附像贊。這方面,民國年間所修的《東萊趙氏家乘》最具典型。不僅考述文字簡明清晰,祖像的繪制也十分精美。在說明本脈出于蜀漢順平侯趙云,世居成都府紅花市之后,用四言聯(lián)句表達家族的遷徙、興盛情況,頗有特色:“聿維我譜,俱詳歷履,原籍西川,始白天水。明初遷萊,郡城安宅,嘉靖開科,隆萬任職。伯鎮(zhèn)封疆,仲總六卿,武勛相業(yè),朝廷所榮。愿紹前烈,德言與切,綿長先澤,睦族敦宗。”另外,趙宋皇室后裔的族譜大多載錄《太祖遺訓(xùn)》一文。
    四是恩榮錄。主要刊載皇帝和朝廷、地方官員對家族或家族成員的封贈文字和匾額。山陰華舍譜中有御印、御押,東萊趙氏有“誥命”、“封贈”、“蔭襲”、“旌表”四項。
    五是家法族規(guī)。清末民初所修的趙姓族譜中,一般都是舊規(guī)、新規(guī)分列,內(nèi)容龐雜,財產(chǎn)婚姻、祖業(yè)管理、家族往來,舉凡為人處世的各個方面無所不包,且各個家族因自己的不同情況而有所側(cè)重,但都不離敬宗收族這一核心內(nèi)容。
    六是祠堂墳?zāi)?。趙姓對祠堂、祖墳的修建歷史、建筑規(guī)模、地理位置等都有詳盡記載,有些譜中配有簡單的繪圖。其中大量內(nèi)容是有關(guān)宗祠的管理規(guī)章,如山陰華舍趙氏譜中有“宗祠條規(guī)”、“陵祭條款”、“宗祠禁約”、“宗祠祭典”、“宗祠儀注”、“六陵儀注”、“宗祠儀注”、“六陵祭文”、“宗祠祭文”、“宗祠祭句”、“六陵聯(lián)額”,另外還有歷代相關(guān)的碑文、記頌等。
    七是世系。這是趙姓族譜中的主要內(nèi)容,占有2/3的篇幅。世系可分兩種形式,一是世系傳錄,即從一世祖開始到修譜日期止,家族成員的姓氏名號、生卒年月、簡要閱歷、妻室子女以及葬地封贈等情況;另一種是世系表或世系圖,即以圖表的形式記載該家族的血緣傳承情況。在筆者所見的趙姓族譜中,后一種形式要多一些。
    八是傳記,包括行狀、墓志銘、神道碑以及年譜等多種形式。傳記又有德行、孝友、烈女、仕宦等篇目,與地方志的體例大體一致。
    九是仕宦錄,或稱科第錄,登載趙姓族內(nèi)歷代科第人仕者的名單,并簡要記載他們的業(yè)績及著述。
    十是族產(chǎn),包括祀田、祖山、義莊、廟產(chǎn)、房屋等。趙姓族譜對這一點相當(dāng)重視,族田、祖山都寫明地理位置和面積大小。同時《還記載族產(chǎn)的數(shù)量、買賣情況、管理細則、收支賬目以及經(jīng)營租佃。
    十一是藝文或名跡錄。收錄趙姓族人或與家族相關(guān)的各種著述詩文。名跡錄則是記載與趙姓家族相關(guān)的名勝古跡、山水橋梁、庵寺書院和亭臺堂舍等。
    十二是字輩譜與領(lǐng)譜字號。
  • 趙姓遷徙分布
    遷徙分布
    一、兩漢以前
    造父封于趙城而得趙姓,至叔帶時,率領(lǐng)子孫遷往晉國,這樣,在趙國滅亡時,趙姓已分布以下地區(qū):趙城、耿、原、晉陽、代、邯鄲、武城、真定,在今山西、河北、河南、山東等地都有趙姓。趙國的疆域包括今陜西一部分,趙武靈王時開疆拓土,疆域擴充至河套地區(qū),趙亡前趙姓的活動范圍還包括今陜西、內(nèi)蒙古。秦始皇滅趙國后,把代王嘉派往西戎,趙姓隨之遷往甘肅,趙嘉之子趙公輔裔孫世代居住在天水(今屬甘肅),形成一個望族;趙王遷被秦始皇流放到今湖北房縣,子孫在今湖北繁衍;秦始皇又遷徒六國貴族之后到關(guān)中,趙姓在今陜西又有了新的落腳地點。
    二、漢至宋以前的遷徙
    西漢趙姓在河北的活動區(qū)域又有所擴大。趙王遷的后裔遷居涿郡蠡吾(今河北博野縣西南),此地原屬河間,因此涿郡趙氏又稱河間趙氏。
    南朝時,天水趙氏的一支遷居江南。
    天水趙氏的一支在北魏時期遷居武川(內(nèi)蒙古武川西)。南安人趙達任北魏庫部尚書,封臨晉子,舉家離開南安遷居北魏都城洛陽。當(dāng)時為了防止柔然(古代北方的二支少數(shù)民族)的襲擾,北魏在北部邊境上設(shè)立了許多軍鎮(zhèn),選擇貴族、官宦子弟鎮(zhèn)守。趙達之子趙仁因鎮(zhèn)守武川鎮(zhèn),舉家自洛陽遷至武川。趙仁的孫子趙貴成為武川軍事集團的重要成員,跟隨宇文泰進兵關(guān)隴,是西魏八柱國之一,為宇文氏占據(jù)關(guān)隴、建立北周屢立大功,被賜姓乙弗氏,封楚國公,曾任北周太傅、大冢宰,舉家又自武川回遷洛陽。
    天水南安趙氏還有一支在北魏時遷居。這支趙姓從代又遷居洛陽。
    天水趙氏的一支在北魏時徒居南鄭 (今陜西漢中),后又自南鄭徙居洛陽。天水西趙氏的一支遷居洛陽。
    北魏時今甘肅趙氏的一支徙居洛陽。
    三、兩宋以來的遷徙
    公元960年陳橋驛兵變趙匡胤建立宋朝,直至公元1127年北宋亡國,趙姓皇室一直大封宗室為郡國王公。所謂郡國,僅僅只是食其采邑,受封王公并不居住在郡國之地,而是集中居住在京師。直至“靖康之亂”,金兵攻人北宋京都汴京(今開封市),俘虜了趙姓宗室二千余人北上,將宋徽宗和宋欽宗及其宗室囚于五國城(今黑龍江省松花江下游)。趙姓宗室中未被金兵俘虜?shù)囊捕加?ldquo;靖康之亂”后,紛紛從汴京逃出,分布在全國各地,其中一支赴臨安(今杭州)建立南宋,成為趙姓家族在中國江南地區(qū)繁衍的主要支脈之一。
    宋太祖趙匡胤一脈宗室:
    宋太祖趙匡胤有四子,德秀與德林無后,燕王趙德昭有五子,秦王趙德芳有三子。
    1)燕王趙德昭一脈的遷徙:令字派遷居的地址主要有安徽潁州、四川蜀州、江蘇泰州、福建福州、福建泉州、江西信州、浙江臺州、浙江紹興、河南洛陽、湖北荊南;子字派新遷的地址主要有江蘇鎮(zhèn)江、浙江衢縣、廣東南雄、河南汝州、河北燕山;自師字派以下新遷的地址主要有江西吉州、浙江臨安、浙江云和、江蘇太平州,等等。
    2)秦王趙德芳一脈的遷徙的基本狀況是:子字派遷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嘉興、江蘇真州、福建福州和泉州;伯字派遷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臺州和明州;師字派遷居主要有江蘇太平州、浙江婺州,等等。
    宋太宗趙匡義一脈宗室:
    靖康之恥后,北宋被金國滅亡,金兵把宋徽宗、宋欽宗及北宋的后妃、宗室,連同朝官三千多人,一起俘虜北去。宋徽宗死于五國城。金國統(tǒng)治者為了加強對中原的統(tǒng)治,又把宋欽宗遷居到了燕京(今北京)。
    康王趙構(gòu)南逃臨安建立南宋,自號為宋高宗,其子早夭。宋高宗趙構(gòu)以為北宋慘遭靖康之難和自己兒子的早夭,是因為其祖宋太宗趙匡義沒有遵守“金匱之盟”而遭至的災(zāi)難,于是將南宋王朝的帝位傳給了宋太祖趙匡胤一脈的后裔,宋太宗趙匡義一脈宗室南遷后裔,此后多由南宋京城臨安遷出,散居于南方民間。
    士字派遷居的新址主要有河北大名、江西贛州、福建建甌、浙江紹興。宋太宗趙匡義六世孫不字派遷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臨安、浙江金華、浙江浦江、浙江秀水、安徽宣城、湖北荊南、湖南郴州、湖南零陵、廣西橫縣、四川成都、四川開縣。宋太宗趙匡義七世孫善字派遷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寧波、江蘇常熟、湖北鄂州、湖南潭州、江西南昌、江西臨川。宋太宗趙匡義八世孫汝字派遷居的新址主要有安徽阜陽、湖南平江、江西余干、江西袁州、福建福州,等等。
    魏王趙廷美一脈宗室:
    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宋太祖趙匡胤逝世。遵照皇太后杜氏的“金匱之盟”,趙匡胤臨死之前,將皇位傳給了弟弟趙匡義。按照“金匱之盟”的約定辦事,宋太宗趙匡義應(yīng)該將皇位傳給其弟魏王趙廷美。趙匡義登基之后,隱匿“金匱之盟”的內(nèi)容。魏王趙廷美一向?qū)M驕恣,曾多次遭到其兄宋太宗趙匡義的斥責(zé),此刻得知有“金匱之盟”一事,于是對趙匡義甚為不滿,于是暗中謀劃,陰謀早日篡奪皇位。
    宋太宗太平興國七年(公元982年),魏王趙廷美謀劃篡奪皇位的陰謀泄露。宋太宗趙匡義遂罷免了他的開封府尹。趙匡義念其手足之情,并多次立有戰(zhàn)功,于是仍令其為西京(今洛陽)留守。魏王趙廷美一脈宗室,由此暫時全部遷居到了西京。趙廷美被貶謫任西京留守后,暗中仍與兵部尚書盧多遜頻繁勾結(jié)。二人勾結(jié)之事敗露,魏王趙廷美罷去西京留守,削去一切官職,僅保留魏王空名,閑居在家;魏王趙廷美閑居在西京,后降魏王趙廷美為涪陵縣公,遷往房州(今湖北省房縣。宋太宗雍熙元年(公元984年),魏王趙廷美舉家遷至房州,趙廷美遷居房陵后不久,就憂憤成疾,吐血而終,年僅38歲。
    魏王趙廷美一脈宗室
    自貶于房陵之后,其后代外放為官散居之地,主要有:河南開封、河南洛陽、福建汀州、山東沂州、山東濟州、江蘇昆山、浙江秀水、江蘇溧城、江西波陽、湖南衡州、四川成都、四川青城,等地。
    西平趙氏
    北宋慶歷年間,陜西趙懿甫官居汝南節(jié)度使,后家居汝南城東五里屯。傳十世至希賢(號龍華)由汝南遷蔡州。元末至正年間,趙希賢之后趙伊官至鹽運使司通判, 由上蔡縣白圭廟東徐趙莊遷西平縣專探鄉(xiāng)趙老莊。趙伊之子趙仲來系明正德年間貢生,為西平趙氏之始祖。趙仲來生才廣、才宇,才廣生恭、肅、鑒、鐸、鏷,才宇生欽。自仲來至今已歷二十四世,為西平名門望族,其后裔現(xiàn)分居于楊莊鄉(xiāng)、專探鄉(xiāng)、蘆廟鄉(xiāng)、師靈鎮(zhèn)、譚店鄉(xiāng)、宋集鎮(zhèn)、出山鎮(zhèn)、酒店鄉(xiāng)等地。
    從清康熙年間開始,閩粵等地的趙氏族人陸續(xù)遷到臺灣、南洋,更有人漂洋過海,移居到歐美各國。
  • 趙姓男孩名字推薦
    趙澤晨  趙子桐  趙建川  趙琦銳  趙家妍  趙宇琪  趙佳鑫  趙語彤  趙紫睿  趙天琪  趙懿軒  趙子鑫  趙謹瑤  趙玉涵  趙俊辰  趙泊君  趙無名  趙書瑤  趙若涵  趙涵睿  趙欒涵  趙宇涵  趙涵恩  趙韶涵  趙語涵  趙美恩  趙佳語  趙佳銘  趙佳緣  趙舒涵  趙佳雨  趙涵諾  趙佳慧  趙佳源  趙靜涵  趙志剛  趙振宇  趙震宇  趙晨翔  趙詩詩  趙怡涵  趙玉騰  趙冰躍  趙宇軒  趙景浩  趙天樂  趙鵬林  趙浩然  趙子璐  趙子帆  趙子曦  趙子航  趙子菡  趙子宸  趙子超  趙浩宇  趙青國  趙梓琛  趙成芳  趙學(xué)圣  趙一航  趙天銘  趙天名  趙藝樂  趙雨琪  趙允晨  趙一晨  趙一博  趙羽澤  趙卓越  趙學(xué)軒  趙藝丹  趙藝佳  趙藝萱  趙藝嘉  趙晨朗  趙卓涵  趙騰澤  趙學(xué)飛  趙學(xué)嵐  趙玉軒  趙雅倩  趙月涵  趙繡棕  趙俊龍  趙俊山  趙俊峰  趙愛淞  趙躍松  趙躍淞  趙鑫瑞  趙瑞才  趙愛才  趙藝飛  趙一飛  趙藝航  趙俊英  趙騰飛  趙興龍  趙宇騰   查看更多趙姓男孩名字
  • 趙姓女孩名字推薦
    趙挈雪  趙纓姍  趙儷純  趙珊敏  趙分瑙  趙娉儷  趙桃藜  趙紡蘊  趙王萁  趙茹藝  趙月嫣  趙丁瀅  趙尹僖  趙月搡  趙儷軻  趙邇口  趙雉箐  趙鶯蔭  趙嬌靜  趙雪藺  趙姐女  趙薇竹  趙筱萱  趙妍驍  趙倩碼  趙婧菡  趙薇萁  趙蔓艷  趙葉妃  趙釉雅  趙丹菡  趙妍戀  趙蕓鑲  趙凃婷  趙霞艷  趙癖彤  趙一茜  趙木闌  趙纜藐  趙儷軸  趙芯冉  趙婉伶  趙楠馥  趙瑩芙  趙邢玨  趙驂蕓  趙蔓萁  趙鞠艫  趙泄茵  趙婉彤  趙玨翊  趙恬葡  趙鶉茵  趙王菀  趙紅邯  趙玥淑  趙一嬰  趙瀅次  趙婉荔  趙唯強  趙芬竹  趙妍寧  趙婭雨  趙思草  趙雅梵  趙一璣  趙芊蘋  趙芊懿  趙思絮  趙著彤  趙旎田  趙玥菱  趙妍菽  趙龐月  趙婁棣  趙圇茹  趙覽花  趙羚篩  趙那茵  趙斕今  趙覽嵇  趙窈莎  趙闌蘋  趙亭葶  趙唄貞  趙丹茱  趙舫亮  趙皈杏  趙丹琬  趙伺雪  趙轔楠  趙翼箐  趙碧岑  趙碧蓮  趙霞月  趙荷茱  趙娉詩  趙婕蘆  趙思昕  趙思朵   查看更多趙姓女孩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