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家軍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從唐代初年至北宋末年,折氏數百年間世居府州,“內屏中國,外攘夷狄”(《折克行神道碑》,載清乾隆《府谷縣志》卷一)。五代諸國與北宋為減輕西顧之憂,皆許其父子兄弟相傳,襲其世次。折氏所帶的軍隊即折家軍。

    五代至北宋,我國黃河上游地區(qū)民族矛盾尖銳復雜,政治態(tài)勢變幻無常。除漢族而外,契丹和西北諸族的鐵騎也在此一逞雄風;五代中的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以及遼、北漢、北宋和西夏都曾經在這一地區(qū)建立過自己的統(tǒng)治。就在這風去激蕩、狼煙四起的年代,折氏家族崛起于黃河以西,世世代代,“獨據府州,控扼西北,中國賴之”(《宋史·折德扆傳》)。

    《舊五代史·折從阮傳》稱折氏“代家云中”(今山西大同),是當地的一大世族?!督鹗途帯匪d《折克行神道碑》則云,折氏出河西折屈(今陜西府谷一帶)。此二說,前者推考于折氏家族崛起之時,后者則著眼于這一家庭徙居府州之后。宋人李之儀在為折克行的侄子折可適撰作墓志銘時,便寫道:“其先與后魏道武俱起云中,世以材武長雄一方,遂方代北著姓,后徙河西……”可能,折氏是先昌盛于云中,而才遷徙到府州的。

    折氏徙居府州,其時代也相當久遠。唐武德年間(618-626),折氏曾以土著強宗的地位,被任命為“府谷鎮(zhèn)遏使”(《折嗣祚神道碑》,載清乾隆《府谷縣志》卷一)。據此推斷,折氏徙居府州的時間,大約在南北朝后期;《折嗣祚神道碑》說折氏為“宇文之別緒”,極有可能就在北周宇文氏立國之際。

    《折可適墓志銘》稱,折氏“其先與后魏道武俱起云中”。這里所說的“后魏道武”,即兩晉十六國時期北魏王朝的創(chuàng)始者鮮卑人拓跋珪。《折嗣祚神道碑》也稱,折嗣祚“以魏孝文帝二十七代之孫也,世襲家聲……”這里所說的魏孝文帝,便是北魏第六代皇帝,后來改為元氏的拓跋宏。由此可見,折氏是鮮卑族拓跋氏的后裔。盡管這一家族漢化程度已經很深,但直到北宋朝廷仍然以“蕃官”視之,將官們也習稱折氏統(tǒng)領的軍隊為“蕃兵”(參見《宋史·折德扆傳》、宋張師正《倦游錄》“許懷德”條)。

    從唐代初年至北宋末年,折氏數百年間世居府州,“內屏中國,外攘夷狄”(《折克行神道碑》,載清乾隆《府谷縣志》卷一)。五代諸國與北宋為減輕西顧之憂,皆許其父子兄弟相傳,襲其世次。

    有名有姓有事跡可考的折氏傳人,最早可推唐代末年的折宗本,當時任“振武軍沿河五鎮(zhèn)都知兵馬使”(《宋會要》“方域二十一·邊州門·府州”)。府州,當時稱為“府谷”,即為沿河五鎮(zhèn)之一。這位折氏先人,號太山公,在當地頗有威望,“因其所居,人爭附之?!睍x王李克用為河東節(jié)度使時,“知太山公可付以事,收隸賬下,凡力所不能者,悉命統(tǒng)之”。折宗本“輯睦招聚”,以功封為上柱國(《折可適墓志銘》)。

    折宗本之后有折嗣祚(862-911),又名嗣倫,官至麟州刺史(轄神木、府谷兩地)。他的第三個兒叫折從阮(892-955)。李存勗“以代北諸部屢為邊患”,任命從阮為河東牙將。府從由鎮(zhèn)升為縣,再升為州,從阮即任府州副使。后唐同光二年(924),又升為府州刺史。他歷仕后唐、后晉,累官至振武軍切度使。后漢初,府州升為永安軍,從阮即改任永安軍節(jié)度使。乾祐二年(949),從阮入覲,朝廷罷永安軍,府州改隸河東節(jié)度使劉崇,從阮子德扆(917-964)任府州團練使,繼領州事。北宋名將楊業(yè)妻折氏,即為德扆之女。不過在小說、戲曲中音轉字論,成了“佘”太君。

    郭威代后漢自立,折德扆北離主崇,歸順后周。廣順二年(952)府州又升為永安軍,德扆即任節(jié)度使。他曾入朝請遷內地,“世宗以其素得蕃情,不許,厚加賜賚而遺之”(《宋史·折德扆傳》)。宋初,德扆奉土歸來。朝廷厚遇德扆,仍讓他回統(tǒng)領州事。

    折德扆卒,其子御勛(938-977)以汾州團練使權知府州事,后升為永安軍留后。太平興國元年(976),御勛改任泰寧軍節(jié)度使,其弟弟御卿(958-995)繼領州事,淳化五年(994)升為永安軍節(jié)度使。

    折御卿卒后,其長惟正、惟昌、惟忠相繼統(tǒng)領州事。繼祖有子,他卻要求朝廷讓繼閔之子克柔繼任自己的職位。

    折克行(?-1108)復繼兄克柔統(tǒng)領州事,累官至秦州觀察使。卒后,朝廷詔賜他為武安軍節(jié)度使,命其子可大繼知州事。

    折可大之,是其弟可求,又名可存。他曾從童貫平方臘,遷武節(jié)大夫,又以擒宋江功遷武功大夫,累官至靖康軍節(jié)度使。建炎二年(1128),他降金,被任為麟府路經略使,仍領府州。紹興九年(1139),可求被金人置酒毒死,西夏遂乘機襲取府州??汕笞訌┪奶油浦校凼鲜来y(tǒng)領府州,至此遂靠告完結。

    自宋紹興九年,上溯到唐末,折氏世守府州,達200余年,歷九代之久。如再前推到唐初,則達500余年,當十數代以上了。后人稱之“簪纓不替,其勛業(yè)彪炳史冊,舊絕千古”(清畢沅《關中金石記》卷六)。雖褒楊之至,殆也無所過之。

    府州東瀕黃河,西北臨草原、大漠,南瞰河西諸州,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折氏家族的業(yè)績,首推對西夏的抗擊。終北宋一代,折氏在與西夏的戰(zhàn)爭中立下了累累戰(zhàn)功。其戰(zhàn)績在北宋時西夏作戰(zhàn)敗多勝少的紀錄中,尤為矚目。茲舉其較為重大的幾次:

    1、咸平二年(999)年,西夏軍來攻府州,折惟昌與軍將會戰(zhàn)埋井峰,擊退了敵兵。景德元年(1004),惟昌再敗西夏軍于麟州北,殲敵千余人,繳獲馬、牛、羊、駝四萬余。

    2、慶歷元年(1041),嵬名元昊親率大軍圍攻府州。折繼閔指揮士卒守城,堅持月余。西夏人馬損失慘重,只得退兵。繼閔乘勢出擊,俘敵數千人。

    3、元豐四年(1081),折克行以本州兵三千從征西夏。退軍途中,西夏大將咩保吳良率萬余騎兵來追??诵凶哉埖詈螅笃浦?,斬咩保吳良。后數次征西夏,“與西人戰(zhàn)大小百七十遇,未嘗喪敗,擄獲鉅萬萬”(《折克行神道碑》)。西夏人稱之為“折家父”,增加左廂兵,專門用來抵敵折氏。

    4、紹圣三年(1096),西夏大軍來攻。折克行族侄可適領兵于尾丁皚襲擊敵軍,大破之。后設伏于西夏軍的歸路,又大破之,其國母翻山逃走,僅以身免。

    5、元符元年(1098),折可適率兵奔襲,俘西夏兩大酋長鬼名阿埋與昧勒都通,乘勝攻取天都山,建安西城。宋哲宗因之特于文德殿接受百官祝賀,并以安西為西安州。這次戰(zhàn)役使戰(zhàn)局頓為改觀,西夏喪失銳氣,從此難以振作。

    6、折氏數代與西夏作戰(zhàn),前后達百余年,西夏騎兵始終未能東逾黃河。正因為如此,西夏對折氏恨之入骨。紹興九年(1139),在襲取府州后,他們把多年的積怨傾瀉于折氏祖墳,戮其尸骨,夷其墳塋。

    折氏對契丹(后稱遼)及北漢也進行了長期的斗爭。

    石敬塘代后唐自立,為酬謝契丹的援立之恩,除燕云十六州外,把河西之地也奉送給契丹?!捌醯びM徙河西之民以實遼東,人心大擾,’(《舊五代史·折從阮傳》)。折從阮高揭義旗,集眾據守,抵御契丹的侵擾。后石重貴與契丹交惡,折從阮奉詔東渡黃河,連拔十余碧,北取勝州,東入朔州,把契丹勢力逐出黃河以西。

    宋太平興國七年(982),遼(947年契丹改國號為遼)兵分三路侵宋,其西路直攻府州。折御卿與遼軍戰(zhàn)于新澤碧,大破之,俘將校以下百余人。至道元年(995),遼大將韓德威糾結黨項勒浪、鬼族十六部落,領遼軍兩萬來襲府州。折御卿斷其歸路,大破之于子河漢。勒浪、鬼族等部族乘亂反戈,遼軍全軍覆沒,其將號突厥太尉、司徒、舍利的,被殺20余人,韓德威只身逃脫。

    咸平二年(999),遼蕭太后親率大軍20萬攻宋。折惟昌等引兵東渡,攻入五合川,破黃太尉勢,有力地牽制了遼軍。景德元年(1004),遼軍萬余來攻奇嵐,惟昌率兵入朔州,攻克大狼水碧,殲敵數千人,解了奇嵐之圍。

    劉崇始據太原稱帝,即因折沃歸附后周來攻府州,為折德康擊敗。此后北漢數次來攻,均兵敗而回。宋初,折氏配合宋軍,多次對北漢協(xié)同作戰(zhàn)。太平興國四年(979),宋太宗親征北漢。折御卿東渡黃河,牽制北漢軍于嵐州一帶。先破奇嵐軍,俘北漢軍使折令圖;又攻取嵐州,殺北漢憲州刺史霍詡,俘大將馬延忠等;乘勝沿汾河而下,攻陷隆州(今山西祁縣東南),與宋太宗會師于太原城下。

    在抗擊西夏、契丹的同時,折氏以其特殊的“蕃官”身份招遠撫來,對西北諸族具有極大的號召力。宋淳化四年(993),李繼遷附遼叛宋,折御卿引兵征討,召回銀、夏諸州黨項、羌族800。余帳。子河漢一戰(zhàn),折御卿名播遐邇,勒浪、鬼族等部族都請求內附。御卿領兵把他們迎入塞內,安置在府州以南。宋廷籍其丁壯,得精兵萬余騎。景德元年(1004),折惟昌知府州,契丹言泥族拔黃碧300余帳也來歸附。《折克行神道碑》碑陰,并列當時由折氏統(tǒng)轄的20多位大寨主的姓名,足以“見其控御邊睡,鈴轄蕃漢之遺制焉”(畢沉《關中金石記》卷六)。

    折氏征戰(zhàn)傳家,父子兄弟皆英勇善戰(zhàn)。他們世居邊地,洞悉蕃情,對于北宋西北防務也多有籌劃。韓絳經制西北邊事,曾采用折繼祖之弟繼世的建議,筑城n}嘰以北臨橫山,直逼夏州。繼世還曾向韓琦進攻守之計to余條,均為其稱服。孫覽筑城蔑蘆,召折克行計議??诵袨樗I劃,不僅城堡如期完成,還攻入津慶、龍橫川,殲敵3000余人。后來河東路筑八碧,以通哪延,折克行力主“以遠者為先”。經過爭論,最終還是采納了克行的主張。折可適既是一員勇將,又是一位良臣。崇寧年間,有人建議攻取靈武(今屬寧夏)。宋徽宗就此征詢他的意見。他認為:“得之易,守之難,當先侵弱其地,待吾藩籬既固,然后可圖”(《宋史·折可適傳》),顯示了他從長計議的戰(zhàn)略家眼光。

    在守邊御敵的斗爭中,折氏父子兄弟前仆后繼,表現出舍身許國的感人精神。折惟昌其弟惟信、族叔海超在抗擊西夏軍的戰(zhàn)斗中為國捐軀,折御卿、折惟昌父子都是抱病出征,段于軍中。至道元年(995)子河漢之戰(zhàn)后,韓德威趁折御卿有病再度南侵。御卿強支病體迎敵,敵兵聞之而不敢進。折母派人召他回去,御卿對來人說:“世受國恩,邊寇未滅,御卿罪也。今臨敵棄士卒自便.不可,死于軍中乃其分也。為白太夫人,無念我,忠孝豈兩全!”(《宋史·折御卿傳》)說完淚如雨下。第二天病故于軍中,年僅38歲。他的次子惟昌后知州事。大中徉符七年(1014),河東路運糧赴麟州,他抱病領兵為援。僚佐勸他暫且休兵,他回答:“古人受命忘家,死于國事,分也”(《續(xù)資治通鑒》)"大中祥符七年”)。頂著風沙行軍,卒于道中,也僅3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