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學生作文 學門教育

國學古籍

古籍目錄及其功用

  •   我們的目錄學歷史悠久。漢代劉向、劉歆編制《七略》、《別錄》,奠定了基礎,此后,目錄學不斷發(fā)展,各個時期都有不同的特點。我國古代目錄學家留下的許多目錄以及目錄學專著,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可以視為引導我們打開我國古代文化遺產寶庫的一把金鑰匙,是逐步了解、利用、掌握這一寶庫不可缺少的向導。所以古人稱目錄學為讀書治學的門徑,這無疑是恰當?shù)?。  我國古籍目錄?shù)量多、種類多,內容極其豐富。如果從目錄編制的體例看,大致可分如下三種:  第一種,部類前后有小序,書名之下有解題。解題又叫敘錄或提要。它的作用是敘述作者生平,概括全書大旨,品題得失,考辨訛謬。這種既有序又有解題的目錄,不僅剖析學術流別,而且提要鉤玄、舉其大旨、“故雖書有亡失,而后之學者覽其目錄,猶可想見全書之本末”(朱彝尊《曝書亭全集》卷四十四),因此在學術上有很高的價值,歷來被學者們所推重。流傳至今的有宋代晁公武《郡齋讀書志》、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元代馬端臨《文獻通考。經籍考》、清代官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等。這種解題目錄始于劉向的《別錄》和劉歆的《七略》,到宋代時已趨于成熟,《郡齋讀書志》與《直齋書錄解題》就是標志;而清代所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更加完善,成為解題目錄的集大成者。

      第二種,部類前后有小序,書名之下無解題。這種目錄,價值在于小序。小序條辨流別,申明大道,敘列九流百家之學,使人得以由委溯源,考辨學術源流。流傳至今者,有《漢書。藝文志》、《隋書。經籍志》。

      第三種,只記書名,無小序、解題。如宋代鄭樵《通志。藝文略》,清代張之洞《書目答問》,唐以下各史《經籍志》、《藝文志》,以及一些私人藏書目。鄭樵《通志。藝文略》的宗旨是:“類例分,則百家九流各有條理,雖亡而不能亡也。”“類例既分,學術自明,以其先后本末具在”(鄭樵《通志。校讎略》)。鄭樵反對每書之下必有解題,認為這是“泛釋無義”、“文繁無用”,主張從目錄的分類來體現(xiàn)學術源流的本末先后。他排斥目錄中的解題,未免失之偏頗,但他所編《藝文略》,分類之間剖析流別,秩然有序,確實體現(xiàn)了“類例既分,學術自明”這一原則。張之洞的《書目答問》“分別條流,慎擇約舉。視其性之所近,各就其部求之?!钇溟T徑秩然”(《書目答問》略例),其編排之法與鄭樵的原則相吻合。因而在只記書名的目錄當中,《通志。藝文略》和《書目答問》為人們所重視,具有一定的價值?! ∮纱丝梢?,考辨學術源流是我國目錄學的正宗及優(yōu)良傳統(tǒng)。

      此外,從目錄的形成及目錄的體制看,又可分為官修目錄、史志目錄、私人藏書目錄等三種?! 〉谝环N官修目錄,這種目錄是在國家藏書的基礎上編制成的。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在政權趨于鞏固、國家安定的情況下,往往著手整理文化典籍,當然也為了對人民實行思想統(tǒng)治。從漢代至清代,歷代王朝大都搜集天下遺書、編制全國性的綜合目錄。這種目錄由于是政府組織編修,因而無論人員的配備,還是書籍資料的搜集,都雄厚而充實,特點是書籍著錄完備,包羅宏富。如《群書四部錄》(唐開元初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等。但由于成于眾手,往往失于疏漏,這是一個缺點。

      第二種史志目錄,這種目錄是歷代史官在修史時,根據同時期的國家藏書修成的。目的是記一代藏書之盛,把一個時代的學術文化情況作為歷史的一個方面記錄下來,和正史一同流傳。自從班固首創(chuàng)《漢書。藝文志》,開了正史中記載目錄的先例,歷代修史者相沿不絕。如《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宋史。藝文志》、《明史。藝文志》等。從漢代到清代,史志目錄一直是我國目錄學發(fā)展史中一支重要的流派。可據以考見一代學術源流及典籍的存亡,在歷代官修目錄大部分佚失的情況下,同史書一同流傳下來的歷代史志目錄就更顯得珍貴了。  第三種私人藏書目錄,這種書目是以私人藏書為基礎編制的。限于各方面的力量,它不如官修目錄的完備、宏富,但它可以補官修目錄及史志目錄之闕,特別是私人所著的解題目錄,在補闕這一點上尤其重要,如《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這兩部目錄著錄的書籍,后來大多佚失;但由于這兩部目錄都有解題,因而“古書之不傳于今者,得藉是以求其崖略;其傳于今者,得藉是以辨其真?zhèn)危己水愅保ā端膸烊珪偰刻嵋罚?,成為“考證之所必資”的重要目錄?! ∥覈糯夸浀姆N類,如果從它的性質上看,也可以分為三種,即綜合目錄、??颇夸?、特種目錄。

      第一種綜合目錄最為常見,一般都按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分類。歷代官修目錄、史志目錄、私人藏書目錄、通常都屬于綜合目錄。

      第二種專科目錄是伴隨著科學文化的逐步發(fā)展,適應人們對某一學科進行不斷深入的研究的要求而產生的專業(yè)性目錄。我國最早的專科目錄是漢武帝時楊仆的《兵錄》。后來,與歷代學術的興盛相適應,產生了各種不同的專科目錄。漢魏以來,文學開始繁榮。晉初產生了荀勗的《雜撰文章家集敘》、摯虞的《文章志》。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開始盛行,由于我國有儒家獨尊的傳統(tǒng),佛教仍被視為異端,佛經在目錄中沒有地位,這反而促使佛經目錄向專門化發(fā)展。晉代釋道安的《綜理眾經目錄》、齊梁間釋僧祐的《出三藏記集》,都有一定的價值。史籍目錄興起于唐代,金石學目錄源于宋代,時代愈晚,??颇夸浻?,也愈加專精。如清代朱彝尊的《經義考》、謝啟昆《小學考》,都是質量較高的好目錄。  第三種特種目錄是性質特別而又不限于一科的目錄。如叢書目錄,目前最完善而使用又方便的是上海圖書館一九五九年出版的《中國叢書綜錄》。禁書目錄,有陳乃乾所編《索引式的禁書總錄》。版本目錄,有清代錢曾《讀書敏求記》、邵懿辰《(增訂)四庫簡明目錄標注》等。敦煌寫本目錄,有商務印書館編的《敦煌遺書總目索引》,是目前最好的敦煌遺書目錄。另外還有地方志目錄、善本目錄、詞曲目錄、辨?zhèn)文夸浀鹊取?br>
      如果我們熟悉并且掌握各種目錄的不同性質及其特點,在學習、研究、整理古代典籍的過程中,將會心中有數(shù),目標明確,馳騁自如。

      目錄的種類如此之多,它的功用有哪些呢?概括起來大致有六點:

      一、檢尋圖書的鑰匙。我國歷史悠久,文化遺產豐富。面對書籍的海洋,從何下手?這就要借助于古籍目錄。

      二、研究學問的向導。清代學者王鳴盛說:“目錄之學,學中第一緊要事,必從此問途,方能得其門而入”(王鳴盛《十七史商榷》)。目錄學之所以被視為學中第一緊要,就因為它是引導治學的門徑。目錄學家著錄了前人的研究成果,為后來人提供了寶貴的啟示和借鑒,使后人明確自己在什么樣的基礎上向哪一方面繼續(xù)探索,以免走彎路。

      三、指示讀書的門徑。讀書必須利用目錄。我國古代目錄學家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之一,是在編寫目錄的同時寫序和提要。這些序和提要為我們今天閱讀古籍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它告訴我們每部書的大致內容、性質、特點、優(yōu)劣得失,使我們能夠根據自己的需要,決定哪些只需稍稍涉獵,哪些書中的精華值得吸取,哪些書中的糟粕應當揚棄。當然,古人衡量書籍優(yōu)劣的標準不能和我們同日而語,但古人在彼時彼地的見解,對我們無疑是重要的參考和借鑒。

      四、考證學術源流。古籍目錄通過小序、提要以及分類,表現(xiàn)一家一派之學,師承授受關系,使學術源流的發(fā)展脈絡清晰可見,有助于讀者由委溯源。通過目錄還可以了解古代各種學術興衰發(fā)展的歷史演變過程。

      五、鑒別書籍的真?zhèn)?。歷代的目錄都是根據當時的藏書情況著錄的。這就提供了鑒別書籍真?zhèn)蔚囊罁?br>
      六、考證書籍的存亡。某些書籍大約在什么時代佚失,歷代目錄提供了考證的線索?! 〈种恍┠夸泴W方面的常識,了解一些常見古籍目錄的特點及用法,對于深入學習和研究古代文化遺產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

尚書

  • 《尚書》約成書于3000年前的戰(zhàn)國時期,是中國古代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匯編。最早時它被稱為《書》,到了漢代被叫做《尚書》,意思是“上古之書”。漢代以后,《尚書》成為儒家的重要經典之一,所以又叫做《書經》。這部書的寫作和編輯年代、作者已很難確定,但在漢代以前就已又了定本。據說孔子曾經編纂過《尚書》,而不少人認為這個說法不可靠。 《尚書》所記載的歷史,上起傳說中的堯虞舜時代,下至東周(春秋中期),歷史約1500多年。它的基本內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軍臣談話記錄,由此可以推斷作者很可能是史官?!渡袝纷鳛槲覈钤绲恼率妨蠀R編,記載了虞、夏商、周的許多重要史實,真實的 反映了 這一歷史時期的天文、地理、哲學思想、教育、刑法和典章制度等,對后世產生過重要影響,是我們了解古代社會的珍貴史料。

    《尚書》用散文寫成,按朝代編排,分成《虞書》、《夏書》、《商書》和《周書》。它大致有四種體式:一是“典”,主要記載當時的典章制度;二是“訓誥”,包括君臣之間、大臣之間的談話和祭神的禱告辭;三是“誓”,記錄了君王和諸侯的誓眾辭;四是“命”,記載了帝王任命官員、賞賜諸侯的冊命?!渡袝肥褂玫恼Z言、詞匯比較古老,因而較難讀懂。

    流傳至今的《尚書》包括《今文尚書》和《古文尚書》兩部分。《今文尚書》共二十八篇,《古文尚書》共二十五篇。從唐代以來,人們把《今文尚書》和《古文尚書》混編在一起后來經過明、清兩代的一些學者考證、辨析,確認相傳由漢代孔安國傳下來的二十五篇《古文尚書》和孔安國寫的《尚書傳》是偽造的因此被稱為《偽古文尚書》和《尚書偽孔傳》。這個問題在學術界已成為定論。 現(xiàn)存二十八篇《今文尚書》傳說是秦、漢之際的博士伏生傳下來的,用當時的文字寫成,所以叫做《今文尚書》(《古文尚》用古代文字寫成)。其中《虞夏書》四篇,《商書》五篇,《周書》十九篇。我們選錄的是《今文尚書》,不包括書《古文尚書》。原文主要依據清代阮元校訂的《十三經注疏》注釋和譯文廣泛參考了研究《尚書》的各種專著。

作者:

連城璧外編

  • 連城璧:又名《無聲允》與《十二樓》,同為清代文學大家李漁所撰。全集12集外編6卷。全集演一個故事,外編另演一故事。整體上有主要描寫市井人情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重在勸善懲惡,有較強的市民情感人傾向。語言、情節(jié)和人物都有聲有色,在描寫男女愛情上尤為細微宛轉,頗具傳奇神采,值得一讀。

作者:李漁

與山巨源絕交書

  •   康白:足下昔稱吾于潁川,吾嘗謂之知音。然經怪此,意尚未熟悉于足下,何從便得之也?前年從河東還,顯宗、阿都說足下議以吾自代;事雖不行,知足下故不知之。足下傍通,多可而少怪,吾直性狹中,多所不堪,偶與足下相知耳。間聞足下遷,惕然不喜;恐足下羞庖人之獨割,引尸祝以自助,手薦鸞刀,漫之膻腥。故具為足下陳其可否。

      吾昔讀書,得并介之人,或謂無之,今乃信其真有耳。性有所不堪,真不可強。今空語同知有達人,無所不堪,外不殊俗,而內不失正,與一世同其波流,而悔吝不生耳。老子、莊周,吾之師也,親居賤職;柳下惠、東方朔,達人也,安乎卑位。吾豈敢短之哉!又仲尼兼愛,不羞執(zhí)鞭;子文無欲卿相,而三登令尹。是乃君子思濟物之意也。所謂達能兼善而不渝,窮則自得而無悶。以此觀之,故堯、舜之君世,許由之巖棲,子房之佐漢,接輿之行歌,其揆一也。仰瞻數(shù)君,可謂能遂其志者也。故君子百行,殊途而同致,循性而動,各附所安。故有處朝廷而不出,入山林而不反之論。且延陵高子臧之風,長卿慕相如之節(jié),志氣所托,不可奪也。   吾每讀尚子平、臺孝威傳,慨然慕之,想其為人。少加孤露,母兄見驕,不涉經學。性復疏懶,筋駑肉緩,頭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悶癢,不能沐也。每常小便而忍不起,令胞中略轉,乃起耳。又縱逸來久,情意傲散,簡與禮相背,懶與慢相成,而為儕類見寬,不功其過。又讀《莊》、《老》,重增其放。故使榮進之心日頹,任實之情轉篤。此由禽鹿,少見馴育,則服從教制;長而見羈,則狂顧頓纓,赴蹈湯火;雖飾以金鑣,飧以嘉肴,逾思長林而志在豐草也。

      阮嗣宗口不論人過,吾每師之,而未能及。至性過人,與物無傷,唯飲酒過差耳。至為禮法之士所繩,疾之如仇,幸賴大將軍保持之耳。以不如嗣宗之賢,而有慢馳之闋;又不識人情,暗于機宜;無萬石之慎,而有好盡之累,久與事接,疵釁日興,雖欲無患,其可得乎?又人倫有禮,朝庭有法,自惟至熟,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臥喜晚起,而當關呼之不置,一不堪也。抱琴行吟,弋鉤草野,而吏卒守之,不得妄動,二不堪也。危坐一時,痹[注1]不得搖,性復多虱,把搔無已,而當裹以章服,揖拜上官,三不堪也。素不便書,又不喜作書,而人間多事,堆案盈機,不相酬答,則犯教傷義,欲自勉強,則不能久,四不堪也。不喜吊喪,而人道以此為重,己未見恕者所怨,至欲見中傷者;雖瞿然自責,然性不可化,欲降心順俗,則詭故不情,亦終不能獲無咎無譽,如此五不堪也。不喜俗人,而當與之共事,或賓客盈坐,鳴聲聒耳,囂塵臭處,千變百伎,在人目前,六不堪也。心不耐煩,而官事鞅掌,機務纏其心,世故繁其慮,七不堪也。又每非湯、武而薄周、孔,在人間不止此事,會顯世教所不容,此其甚不可一也。剛腸疾惡,輕肆直言,遇事而發(fā),此甚不可二也。以促中小心之性,統(tǒng)此九患,不有外難,當有內病,寧可久處人間邪?

      又聞道士遺言,餌術、黃精,令人久壽,意甚信之。游山澤,觀魚鳥,心甚樂之。一行作吏,此事便廢,安能舍其所樂,而從其所懼哉!   夫人之相知,貴識其天性,因而濟之。禹不逼伯成子高,全其節(jié)也。仲尼不假蓋于子夏,護其短也。近諸葛孔明不逼元直以入蜀,華子魚不強幼安以卿相。此可謂能相始終,真相知也。足下見直木必不可為輪,曲者不可為桷,蓋不欲以枉其天才,令得其所也。故四民有業(yè),各以得志為樂,唯達者為能通之,此足下度內耳。不可自見好章甫,強越人以文冕也;己嗜臭腐,養(yǎng)鴛雛以死鼠也。吾頃學養(yǎng)生之術,方外榮華,去滋味,游心于寂寞,以無為為貴,縱無九患,尚不顧足下所好者。又有心悶疾,頃轉增篤,私意自試,不能堪其所不樂。自卜已審,若道盡途窮則已耳。足下無事冤之,令轉于溝壑也。

      吾新失母兄之歡,意常凄切。女年十三,男年八歲,未及成人,況復多病,顧此(忄良忄良liang),如何可言。今但愿守陋巷,教養(yǎng)子孫;時與親舊敘闊,陳說平生。濁酒一杯,彈琴一曲,志愿畢矣。足下若嬲之不置,不過欲為官得人,以益時用耳。足下舊知吾潦倒粗疏,不切事情,自惟亦皆不如今日之賢能也。若以俗人皆喜榮華,獨能離之,以此為快;此最近之,可得言耳。然使長才廣度,無所不淹,而能不營,乃可貴耳。若吾多病困,欲離事自全,以保余年,此真所乏耳。豈可見黃門而稱貞哉!若趣欲共登王途,期于相致,共為歡益,一旦迫之,必發(fā)其狂疾。自非重怨,不至于此也。

      野人有快炙背而美芹子者,欲獻之至尊,雖有區(qū)區(qū)之意,亦已疏矣。愿足下勿似之。其意如此。既以解足下,并以為別。嵇康白。

      [注1]:原作病頭內加卑,痹之異體字。

作者:嵇康

順宗實錄

  •   唐朝實錄除此外均已失傳,此書因系韓愈所撰,尚保存在《昌黎先生外集》中,使我們得以看到唐人所修實錄的真面目,與《大唐創(chuàng)業(yè)起居注》同為極珍貴的歷史文獻。《順宗實錄》按時序記述了唐順宗李誦在位8個月間事跡,并上溯李誦在藩邸的情況,下延死后葬于豐陵。共計12500余字,內容超過《舊唐書。順宗紀》三倍以上,其中記述王伾、王叔文執(zhí)政革新朝政措施尤詳,為研究唐德宗至憲宗時期政局提供了較為豐富的資料。兩《唐書》、《資治通鑒》記述此段史事時多取材此書,但此書在唐代即有詳、略兩種本子,《舊唐書。順宗紀》有些事,不見于今本《順宗實錄》,蓋今所傳為略本?! 〈藭运未詠硪恢笔杖搿恫柘壬募匪健锻饧肪砹辆硎??! №n愈,字退之,南陽人。少孤,刻苦為學,盡通六經百家。貞元八年,擢進士第。才高,又好直言,累被黜貶。初為監(jiān)察御史,上疏極論時事,貶陽山令。元和中,再為博士,改比部郎中、史館修撰,轉考功、知制誥,進中書舍人,又改庶子。裴度討淮西,請為行軍司馬,以功遷刑部侍郎。諫迎佛骨,謫刺史潮州,移袁州。穆宗即位,召拜國子祭酒、兵部侍郎。使王廷湊,歸,轉吏部,為時宰所構,罷為兵部侍郎,尋復吏部。卒贈禮部尚書,謚曰文。愈自比孟軻,辟佛老異端,篤舊恤孤,好誘進后學,以之成名者甚眾。文自魏晉來,拘偶對,體日衰,至愈,一返之古。而為詩豪放,不避粗險,格之變亦自愈始焉。集四十卷,內詩十卷;外集遺文十卷,內詩十八篇。今合編為十卷。

作者:韓愈

貞觀政要

  • 本書是用記敘君臣問答的形式,將貞觀年間最主要的“方針政策”以及制訂過程分類編排,而把重點落在用賢納諫上。

作者:吳兢

尉繚子

  •   《尉繚子》,中國古代著名兵書,北宋神宗元豐年間被列《武經七書》之一,為武學科舉必讀的兵學教材。關于該書的真?zhèn)?、作者、成書年代和書的歸類,歷來爭議頗多,至到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尉繚子》殘簡后,才充分證明其并非偽書。對于它的作者和成書年代,一說為梁惠王時期尉繚所著,故成書于戰(zhàn)國中期。另一說為秦始皇時期尉繚所著,故成書于戰(zhàn)國晚期。一般認為前一種說法較為可信。

      《尉繚子》最早著錄于《漢書。藝文志》,書中雜家類著錄《尉繚》29篇,兵形勢家類著錄《尉繚》31篇。一般認為,今本《尉繚子》屬于《漢志》雜家類,而不屬于兵形勢家類。

      今存《尉繚子》共5卷24篇,版本主要有銀雀山竹簡本、《群書治要》本、《太平御覽》本、《武經七書》本等。本電子版以《續(xù)古逸叢書》影宋《五經七書》為底本,對底本上明顯的錯、衍、脫、誤之處,則參照銀雀山竹簡本、《群書治要》、《太平御覽》、《五經七書講義》、《五經七書匯解》、《五經七書直解》等進行校改,底本錯訛用()表示,校正的文字用[]表示。

作者:尉繚

先唐文

  •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為清代嚴可均所輯,共分十五集:《全上古三代文》《全秦文》《全漢文》《全后漢文》《全三國文》《全晉文》《全宋文》《全齊文》《全梁文》《全陳文》《全后魏文》《全北齊文》《全后周文》《全隋文》《先唐文》,共收錄唐以前作者三千四百九十七人(或作三千五百二十人),每人附有小傳,是迄今為止收錄唐以前文章最全的一部總集,同時也是中國古代文獻中涵蓋時間最長的一部文學總集,對唐以前歷史、文學、宗教、語言等研究,具有極其重要的學術價值。

作者:嚴可均輯

閑情賦并序

  •  ?。ㄐ颍?  初,張衡作《定情賦》,蔡邕作《靜情賦》,檢逸辭而宗澹泊,始則蕩以思慮,而終歸閑正。將以抑流宕之邪心,諒有助于諷諫。綴文之士,奕代繼作;因并觸類,廣其辭義。余園閭多暇,復染翰為之;雖文妙不足,庶不謬作者之意乎。

     ?。ㄕ模?

      夫何瑰逸之令姿,獨曠世以秀群。表傾城之艷色,期有德于傳聞。佩鳴玉以比潔,齊幽蘭以爭芬。淡柔情于俗內,負雅志于高云。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長勤;同一盡于百年,何歡寡而愁殷!褰朱幃而正坐,泛清瑟以自欣。送纖指之余好,攮皓袖之繽紛。瞬美目以流眄,含言笑而不分。曲調將半,景落西軒。悲商叩林,白云依山。仰睇天路,俯促鳴弦。神儀嫵媚,舉止詳妍。   激清音以感余,愿接膝以交言。欲自往以結誓,懼冒禮之為愆;待鳳鳥以致辭,恐他人之我先。意惶惑而靡寧,魂須臾而九遷:愿在衣而為領,承華首之余芳;悲羅襟之宵離,怨秋夜之未央!愿在裳而為帶,束窈窕之纖身;嗟溫涼之異氣,或脫故而服新!愿在發(fā)而為澤,刷玄鬢于頹肩;悲佳人之屢沐,從白水而枯煎!愿在眉而為黛,隨瞻視以閑揚;悲脂粉之尚鮮,或取毀于華妝!愿在莞而為席,安弱體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經年而見求!愿在絲而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節(jié),空委棄于床前!愿在晝而為影,常依形而西東;悲高樹之多蔭,慨有時而不同!愿在夜而為燭,照玉容于兩楹;悲扶桑之舒光,奄滅景而藏明!愿在竹而為扇,含凄飆于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顧襟袖以緬邈!愿在木而為桐,作膝上之鳴琴;悲樂極而哀來,終推我而輟音!

      考所愿而必違,徒契契以苦心。擁勞情而罔訴,步容與于南林。棲木蘭之遺露,翳青松之余陰。儻行行之有覿,交欣懼于中襟;竟寂寞而無見,獨(絹去纟補忄或可與狷通?)想以空尋。斂輕裾以復路,瞻夕陽而流嘆。步徙倚以忘趣,色慘慘而就寒。葉燮燮以去條,氣凄凄而就寒,日負影以偕沒,月媚景于云端。鳥凄聲以孤歸,獸索偶而不還。悼當年之晚暮,恨茲歲之欲殫。思宵夢以從之,神飄飄而不安;若憑舟之失棹,譬緣崖而無攀。于時畢昴盈軒,北風凄凄,炯炯(本作忄旁,從辭海,通)不寐,眾念徘徊。起攝帶以侍晨,繁霜粲于素階。雞斂翅而未鳴,笛流遠以清哀;始妙密以閑和,終寥亮而藏摧。意夫人之在茲,托行云以送懷;行云逝而無語,時奄冉而就過。徒勤思而自悲,終阻山而滯河。迎清風以怯累,寄弱志于歸波。尤《蔓草》之為會,誦《召南》之余歌。坦萬慮以存誠,憩遙情于八遐。

作者:陶淵明

白居易詩全集

  •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下邽(今陜西渭南)人。貞元十六年中進士, 歷任左拾遺、東宮贊善大夫、江州司馬、杭州、蘇州刺史、太傅等職。 白居易是一位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他所寫的 《秦中吟》、《新樂府》,敢于針對當權者的弊政,反映人民疾苦,深刻地揭露社會矛盾,他又是中唐 新樂府運動的主要倡導人。白居易的敘事詩如《長恨歌》、《琵琶行》,描寫細膩,生動感人,具有獨 特的藝術風格,影響極為廣泛。在詩歌創(chuàng)作理論上,他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 的主張。現(xiàn)存詩3000多首,由《白氏長慶集》。

作者: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