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古籍
史部
  • 追憶南宋都城臨安城市風貌的著作。武林即臨安(今浙江杭州)。全書十卷﹐周密(1232~1298)撰。密字公謹﹐號草窗﹐又號四水潛夫﹑弁陽老人。祖籍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曾祖隨宋室南渡﹐始居湖州(今浙江吳興)。周密歷任臨安府﹑兩浙轉(zhuǎn)運司幕職﹐義烏縣知縣。宋亡不仕﹐寓杭州。抱遺民之痛﹐致力故國文獻﹐遂輯錄家乘舊聞﹐著有《齊東野語》﹑《武林舊事》等書。 《武林舊事》成書于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以前。作者按照“詞貴乎紀實”的精神﹐根據(jù)目睹耳聞和故書雜記﹐詳述朝廷典禮﹑山川風俗﹑市肆經(jīng)紀﹑四時節(jié)物﹑教坊樂部等情況﹐為了解南宋城市經(jīng)濟文化和市民生活﹐以及都城面貌﹑宮廷禮儀﹐提供較豐富的史料?!爸T色伎藝人”門著錄的演史﹑雜劇﹑影戲﹑角抵﹑散耍等五十五類﹑五百二十一位名藝人的姓名或藝名和“宮本雜劇段數(shù)”門著錄的二百八十本雜劇劇目﹐對于文學﹑藝術(shù)和戲曲史的研究﹐尤為珍貴。1956年﹐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根據(jù)《知不足齋叢書》本標點排印﹐收入《東京夢華錄(外四種)》。1984年﹐浙江人民出版社依據(jù)同一版本校點﹐出版了單行本。

    ==============================================================================  《武林舊事》十卷,宋周密撰。密字公謹,號草窗,先世濟南人。其曾祖隨高宗南渡,因家湖州。淳祐中,嘗官義烏令。宋亡不仕,終於家。是書記宋南渡都城雜事,蓋密雖居弁山,實流寓杭州之癸辛街。故目睹耳聞,最為真確。於乾道、淳熙間三朝授受、兩宮奉養(yǎng)之故跡,敘述尤詳。自序稱,欲如呂滎陽《雜記》而加詳,如孟元老《夢華》而近雅。今考所載,體例雖仿孟書,而詞華典贍,南宋人遺篇剩句,頗賴以存,近雅之言不謬。呂希哲《歲時雜記》,今雖不傳,然周必大《平園集》尚載其序,稱其上元一門,多至五十馀條,不為不富。而密猶以為未詳,則是書之賅備可知矣。明人所刻,往往隨意刊除?;騼H六卷,或不足六卷,惟存《故都宮殿》、《教坊樂部》諸門,殊失著書之本旨。此十卷之本,乃從毛氏汲古閣元版?zhèn)鞒?,首尾完具。其間逸聞軼事,皆可以備考稽。而湖山歌舞,靡麗紛華,著其盛,正著其所以衰。遺老故臣,惻惻興亡之隱,實曲寄於言外,不僅作風俗記、都邑簿也。第十卷末“棋待詔”以下,以是書體例推之,當在六卷之末,疑傳寫或亂其舊第。然無可考證,今亦姑仍之焉。

      錢建文按:本書以知不足齋叢書為底本,“宋刻”為明正德宋廷佐刊本,“陳刻”為明嘉靖陳坷翻刻本。
    作者:
    周密
  • 作者:(宋)灌圃耐得翁著介紹南宋都城臨安城市風貌的著作。一卷,耐得翁撰。耐得翁系別號,姓趙,余無可考。作者曾寓游都城臨安(今浙江杭州),根據(jù)耳聞目睹的材料仿效《洛陽名園記》,于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寫成該書。書內(nèi)分市井、諸行、酒肆、食店、茶坊、四司六局、瓦舍眾伎、社會、園苑、舟船、鋪席、坊院、閑人、三教外地,共十四門,記載臨安的街坊、店鋪、塌坊、學校、寺觀、名園、教坊、雜戲等。“瓦舍眾伎”一門,內(nèi)容充實,有宋代文藝、戲曲等方面的珍貴資料,與《夢粱錄》、《武林舊事》同為研究臨安以及南宋社會和城市生活的重要文獻。
    作者:
    灌圃耐得翁
  • 本書又名《嶺南錄異》或《嶺表記》。
    作者:(唐)劉恂 著;魯迅 ???/div>
    作者:
    劉恂
  •   《吳地記》一卷,舊題唐陸廣微撰。又《后集》一卷,佚名氏撰。此為中國早期著名地方志書。傳本多種,有明萬歷《古今逸史》吳琯校本,天啟三年樊維城《鹽邑志林》本,馮夢龍《五朝小說》本,清張海鵬《學津討原》本,道光中曹溶《學海類編》本,同治三年陳蓮塘《唐代叢書》本,同治十二年江蘇書局刻本,一九八六年江蘇古籍出版社曹林娣校注本等。

      《吳地記》成書于晚唐,乃陸廣微所撰,后因散佚,宋人又有補錄。《吳地記》未分門別類,所記皆吳、長洲、嘉興、昆山、常熟、華亭、海鹽七縣之事,其中以吳縣、長洲為豐。其內(nèi)容大體可分為:(一)沿革,(二)分野,(三)賦稅,(四)世系,(五)城郭,(六)戶口,(七)山水,(八)湖泊,(九)坊巷,(十)橋梁,(十一)寺觀,(十二)臺閣,(十三)園宅。這些內(nèi)容在記述上,古今兼?zhèn)?,大多斷于唐?br>
      《吳地記》的體例,追溯其淵源,一是受《漢書·地理志》等正史地理志和地理總志的影響。正史地理志和地理總志以州郡為綱,以縣為目,記載建置沿革、戶口、貢賦、山川、城邑、關(guān)塞、祠廟、物產(chǎn)等。《吳地記》以蘇州為載述范圍,先敘府,后載縣,即以府縣為綱,下載建置沿革、分野、世系、轄境、戶口、賦稅、城郭、寺觀,又增記墳墓、園宅、臺閣。二是受六朝地記圖經(jīng)的影響。地記為地方志書的一種形式,記地方各方面情況,尤詳?shù)乩怼⒐袍E、傳說。圖經(jīng),一圖一文,始于漢《巴郡圖經(jīng)》,唐圖經(jīng)轉(zhuǎn)盛,以經(jīng)為主,圖為輔,所涉方面與地記相差無幾?!秴堑赜洝芬缘赜洖槊?,承地記體制,專載一方之情況。其于府、縣所載之外,又別載山川、湖泊、寺廟、橋梁、宅邸、臺閣、坊巷。此志“圖畫以俟后來者添修”,今本無圖。書中雖未標門類,然所記分類而敘,呈現(xiàn)方志特性。但不足的是,各類未能集中敘述,以類系事?! 】傊?,《吳地記》內(nèi)容豐富,體制也較合理,時間跨度上統(tǒng)合古今,是地方志書的雛形,表明唐代地記已向定型方志過渡。
    ==============================================================================

      按《史記》及《吳越春秋》,自禹治水已后,分定九州,《禹貢》揚州之域,吳國四至:東亙滄溟,西連荊郢,南括越表,北臨大江,蓋吳國之本界也。今郡在京師東南三千一百九十里,當磨蝎斗牛之位列,婺女星之分野。從秦始皇并吞六國之后,至漢順帝永建四年,有山陰縣人殷重獻策于帝,請分江置兩浙,詔司空王襲封,從錢唐江中分,向東為會稽郡,向西為吳郡。至陳朝貞明元年,改為吳州。隋文帝開皇九年,改郡邑至橫山東,新立城郭(一云隋開皇十三年,卻為蘇州)。唐武德七年,移新州,卻復舊址,升為望,管縣七、鄉(xiāng)一百九十四、戶一十四萬三(本作二。)千二(當作三)百六十一。稅茶鹽酒等錢六十九萬二千八百八十五貫七十六文。

      吳縣九萬九千九百六十三貫七十三文?! ¢L洲縣九萬八千五百七十六貫五百七十六文。

      嘉興縣一十七萬八千七十六貫一百二十文。

      昆山縣一十萬九千五百三貫七百三十八文。

      常熟縣九萬七百五十貫七百七十四文?! ∪A亭縣七萬二千一百八十二貫四百三十一文。

      海鹽縣四萬六千五百八十一貫五十八文。

      續(xù)添

      吳江縣三萬六千二百六十九貫一百文。

      使司割隸醬菜錢一十萬七千七百二十貫二百四(作二)十六(作八)文。

      留蘇州軍事醬菜衣糧等錢一十七萬八千三百四十九貫九十八文(當作九百二文)  團練使軍資等三十萬六(當作七)千八百三十貫文,送納上都。

      地名甄胃,水名通波,城號闔閭,臺曰姑蘇,隩壤千里,是號全吳。昔周太王三子長泰伯、次仲雍、次季歷。歷生子昌,有圣瑞。太王有疾,泰伯、仲雍以入山采藥,乃奔吳,文身斷發(fā),示不可用,以讓季歷。子昌立,是為西伯,即文王也。吳人義泰伯,歸之為王。泰伯三讓弟仲雍,仲雍立,號勾吳(所居地名)。卒葬梅里(又名番麗,今橫山)。而仲雍立,仲雍生季簡,季簡生釋達,釋達生固章,固章卒。其后至壽夢,始別筑城,為宮室于平門西北二里。自泰伯至壽夢十九世。壽夢生四子:長諸樊、次余祭、次余昧、次季札。季札賢,壽夢欲立之,札讓不可,乃立諸樊。諸樊卒,吳人固立札,札棄室而耕之野乃止。封札延陵季子,而余祭立。四年吳使季子行聘諸國。余祭卒,授弟,季子讓,逃去。余昧之子曰僚立,為諸樊之子公子光所弒,在位十三年。僚好炙魚,非專諸炙不食。諸樊之子光潛以百金,令專諸進魚上僚,置匕首于炙魚中剌僚死。子光篡立,是為闔閭。王又令刺客要離袖劍,殺吳公子慶忌,即王僚子也。季子歷三年回,聞僚被殺,乃匍匐往其墳號哭。于是子光謝過于季子,季子曰:“茍先君無廢祀,民無廢主,社稷有奉,乃吾君也。哀死事主,以待天命耳?!薄 £H閭城,周敬王六年伍子胥筑。大城周回四十二里三十步,小城八里二百六十步。陸門八,以象天之八風;水門八,以象地之八卦?!秴嵌假x》云“通門二八,水道六衢”是也。西閶、胥二門,南盤、蛇二門,東婁、匠二門,北齊、平二門。不開東門者,為絕越之故也。

      閶門,亦號破楚門。吳伐楚,大軍從此門出。陸機詩曰:“閶門勢嵯峨,飛閣跨通波?!庇挚鬃拥巧?,望東吳閶門嘆曰:“吳門有白氣如練?!苯裰靡肪毞患巴娣灰虼?。胥門,本伍子胥宅,因名。石碑見存。出太湖等道水陸二路,今陸廢。門南三里,有儲城,越(疑作吳)王貯糧處。十五里有魚城,越王養(yǎng)魚處。門西五里有越來溪。

      盤門,古作蟠門,嘗刻木作蟠龍,以此鎮(zhèn)越。又云水陸相半,沿洄屈曲,故名盤門。又云吳大帝蟠龍,故名。門內(nèi)有武烈大帝廟,在祀典。東北二里有后漢破虜將軍孫堅墳,又有討虜將軍孫策墳。

      蛇門,南面有陸無水,春申君造以御越軍。在已地,以屬蛇,因號蛇門。前漢梅福字子貞,為南昌尉,避王莽亂政,稱得仙,棄妻子,易姓名。有人見福隱市卒,即此門也。

      匠門,又名干將門。東南水陸二路,今陸路廢。出海道通大萊沿松江下滬瀆闔閭使干將于此鑄劍,材五山之精,合五金之英,使童女三百人祭爐神,鼓橐,金銀不銷,鐵汁不下。其妻莫邪曰:“鐵汁不下,寧有計?”干將曰:“先師歐冶鑄劍之穎不銷,親鑠耳,以然成物吾何難哉!可女人聘爐神,當?shù)弥??!蹦務Z,投入爐中,鐵汁出,遂成二劍。雄號干將,作龜文;雌號莫耶,鰻文。余鑄得三千,并號作龜文劍。干將進雄劍于吳王,而藏雌劍。時時悲鳴,憶其雄也。門南三里有葑門、赤門,有赤欄將軍墳在蛇門東,陸無水道,故名赤門。東南角又有魴鱮門,吳曾魴裩見,因號,并非八門之數(shù)也。婁門本號疁門,東南,秦時有古疁縣,至漢王莽改為婁縣。東南二里有漢吳郡太守朱梁墳,本名趙,避后漢和帝諱,改為梁,今吳郡朱氏皆梁之后。塘北有顧三老墳,見存?! ↓R門,北通毗陵。昔齊景公女聘吳太子終累,闔閭長子、夫差兄也。齊女喪夫,每思家國,因號齊門。后葬常熟海隅山東南嶺,與仲雍、固章等墳相近。葬畢,化白龍沖天而去,今號為母冢墳。門東二里有廬江太守關(guān)臻墳?! ∑介T,北面有水陸通毗陵。子胥平齊大軍從此門出,故號平門。東北三里,有殷賢臣申公巫咸墳,亦號巫門。西北二里有吳偏將軍孫武墳。西北三里有醬醋城,漢劉濞筑。東北三里有潁川太守陸宏墳。

      吳縣,在望下,秦始皇二十六年置。漢王莽改秦德縣。陳貞明元年,后主復為吳縣。隋開皇九年,越國公楊素移郡及縣于橫山東五里。今復移城內(nèi),管鄉(xiāng)三十、戶三萬五千三百六十一、坊三十。

      吳公子慶忌墳,在縣東北三十五里,今呼慶墳。

      步騭墳,在縣東北三里。騭仕吳為驃騎將軍,代陸遜為丞相,有石碑,見存臨頓橋西南。

      周瑜墳,在縣東二里。瑜字公瑾,廬江舒人,仕吳大將軍、南郡太守。美姿貌,時年二十四,吳中皆呼為周郎。及孫權(quán)稱號,謂公卿曰:“非周公瑾不帝矣?!辫ど倬家魳?。雖三爵之后樂有闕誤,必知之,則回顧。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顧野王墳,在橫山東,平陸地,遺言不起墳。野王字休倫,仕陳武帝,為門下侍郎。博綜群書,廣搜經(jīng)籍,撰梁《瑞應圖》七十卷、《御覽》三百六十卷、宮人各念一卷。常隨駕行,內(nèi)人謂之“著腳《御覽》?!?br>
      姑蘇臺,在吳縣西南三十五里。闔閭造,經(jīng)營九年始成。其臺高三百丈,望見三百里外,作九曲路以登之。射臺在吳縣橫山安平里。

      鴨城,在吳縣東南二十里。匠門外沙里中。城東五里有豨墳,是吳王畜豬之所。東二里有豆園,吳王養(yǎng)馬處。又有雞陂,闔閭置豆園在陂東。

      織里,今織里橋,在麗娃鄉(xiāng),俗呼失履橋、利娃鄉(xiāng),訛也。

      澹臺湖,在吳縣東南十里。孔子弟子澹臺滅明,字子羽,宅陷為湖,湖側(cè)有墳。

      夏駕湖,壽夢盛夏乘駕納涼之處。鑿湖池,置苑囿,故今有苑橋之名。

      蔡經(jīng)宅,在吳縣西北五十步。經(jīng),后漢人,有道術(shù),煉大丹,服菖蒲,得仙。今蔡仙鄉(xiāng)即其隱處也。

      馮驩宅,在吳縣東北二里五十步。驩,平原君門下客,今有彈鋏巷。其墳在側(cè),石碑見存。

      長洲縣望在郡下,貞觀七年,分吳縣界,以苑為名。地名茂苑,水名仙山鄉(xiāng)。東一百里有秦時古疁,王莽改為婁縣。北三里有甪溪,廣八里,深四丈,西入太湖。北四十二里有湖,廣四里,深三丈。縣北二十七里有岑陂、夏駕陂、馬的陂(吳囤古有此)。管坊三十、鄉(xiāng)三十、戶二萬三千七百?! ∪A池,在長洲縣大云鄉(xiāng)安昌里。

      華林園,在長洲縣華林橋。

      南宮城,在長洲縣干將鄉(xiāng)長樂里。

      嘉興縣,本號長水縣,在郡南一百四十三里。周敬王十年置,在谷口湖。秦始皇二十六年重移,改由拳縣。景龍二年嘉禾野生,改嘉禾縣。吳赤烏五年,避吳王太子名,改嘉興縣。前有晉妓錢唐蘇小小墓。東五里有天心池。二里有會稽太守朱買臣墳。西五百步有晉兵部尚書徐恬宅,舍為靈光寺??h北三十里有雋里池,是吳越戰(zhàn)敵處。縣南一百里有語兒亭,勾踐令范蠡取西施以獻夫差,西施于路與范蠡潛通,三年始達于吳,遂生一子。至此亭,其子一歲能言,因名語兒亭。《越絕書》曰:“西施亡吳國后,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睎|二十五里有長谷亭,入華亭縣。西北行七十里,有震澤。今升縣望,管鄉(xiāng)五十、戶一萬七千五十四。

      昆山縣,在郡東七十里,地名全吳,水名新陽。貞觀十三年分,在吳縣東置??h東南一百九十步,有晉將軍袁山松城,隆安二年筑。時為吳郡太守,以御孫恩軍,在滬瀆池濱,半毀江中。山松能楷書,梁武帝評其書云:“山松書如深山道者,見人便欲縮退。”卒贈司空將軍,葬橫山東二里。會昌四年升縣,管鄉(xiāng)二十四、戶一萬三千九百八十一。

      常熟縣,在郡北一百里。晉建安二年,分吳縣海虞置,本號海虞縣,至唐貞觀九年改常熟縣。北一百九十步有孔子弟子言偃宅,中有圣井,闊三尺,深十丈,傍有盟。(即壇也。)盟北百步有浣紗石,可方四丈??h北二里有海虞山,仲雍、固章并葬山東嶺上。闔閭?cè)?,長曰終累,婚齊女,蚤亡,亦葬此山。山有二洞穴,穴側(cè)有石壇,周回六十丈。山東二里有石室,太公呂望避紂之處。山西北三里有越王勾踐廟,郭西二里有夫差廟,拆姑蘇臺造。管鄉(xiāng)二十四、戶一萬三干八百二十。

      華亭縣,在郡東一百六十里,地名云間,水名谷水。天寶五年置。蓋晉元假吳華亭侯陸遜宅造池亭華朋,故名。有陸遜、陸機、陸瑁三墳,在東南二十五里橫山中。有鶴鳴、鶴唳、玄鶴。管鄉(xiāng)二十二、戶一萬二千七百八十。

      海鹽縣,在郡東南二百二十里,地名殷水,水名福見。秦始皇二十六年置。陷為柘湖,又改武元縣。湖為當湖。隆安五年改東武洲,移在故邑上。咸康七年,改御越,復號海鹽縣。陳貞明元年割屬鹽官。廣德七年隸歸嘉興。景龍二年重置。先天二年廢。開元五年刺史張廷珪奏請重置??h東十一里有晉穆公、何皇后宅。十五里有公孫梃、陳開疆、顧冶子三墳,俱事齊景公,勇烈有功,于景公。為晏子佞以桃二顆令言功,三人同日而死,葬于此??h東南三十里有秦柱山,有五百童女避秦始皇難于此,后并得仙??h西五里有會稽山,是陸華兄弟尋金牛之處。管鄉(xiāng)一十五、戶一萬三千二百。會昌四年升為縣。

      虎丘山,避唐太祖諱改為武丘,又名海涌山。在吳縣西北九里二百步。闔閭葬此山中。發(fā)五郡之人作冢,銅槨三重,水銀灌體,金銀為坑?!妒酚洝吩疲骸瓣H閭冢在吳縣閶門外,以十萬人治冢,取土臨湖。葬經(jīng)三日,白虎踞其上,故名虎丘山?!薄秴窃酱呵铩吩疲骸瓣H閭葬虎丘,十萬人治。葬經(jīng)三日,金精化為白虎,蹲其上,因號‘虎丘’。”秦始皇東巡至虎丘,求吳王寶劍。其虎當墳而踞,始皇以劍擊之不及,誤中于石(遺跡尚存)。其虎西走二十五里忽失,于今虎疁,唐諱虎,錢氏諱疁,改為滸墅。劍無復獲,乃陷成池,古號“劍池”。池傍有石,可坐千人,號千人石。其山本晉司徒王珣與弟司空王珉之別墅。咸和二年舍山為東西二寺,立祠于山。寺側(cè)有貞娘墓,吳國之佳麗也。行客才子,多題詩墓上。有舉子鐔銖作詩一絕,其后人稍稍息筆。

      花山,在吳縣西三十里。其山蓊郁幽邃。晉太康二年生千葉石蓮花,因名。山東二里有胥葬亭,吳王闔閭置。亭東二里有館娃宮,吳人呼西施作娃,夫差置,今靈巖山是也。晉太尉陸玩舍宅置寺,宮傍有石鼓,大三十圍?!秴侵尽吩疲骸捌涔挠斜鴦t鳴?!睍x隆安二年,賊孫恩作亂,鼓鳴。山上有池,旱亦不涸,中有莼甚美,夏食之則去熱,吳中以為佳品。

      支硎山,在吳縣西十五里。晉支遁,字道林,嘗隱于此山,后得道,乘白馬升云而去。山中有寺號曰“報恩”,梁武帝置。

      岝崿山,在吳縣西十二里。吳王僚葬此山中。有寺號“思益”,梁天監(jiān)二年置。

      余杭山,又名四飛山,在吳縣西三十里。有漢豫章太守陸烈墳。東二里有漢山陰縣令陸寂墳。山有白土如玉,甚光潤,吳中每年取以充貢,號曰“石脂”,亦曰“白堊”、“白堊”。東三里有夫差義子墳十八所。

      橫山,又名據(jù)湖山,在吳縣西南十六里。中有朱植墳及晉門下侍郎陸云公墳。

      雞籠山,在吳縣西三十里。以形似雞籠,因名。晉太康二年,司空陸玩,葬此山,掘地得石鳳飛去,今鳳凰墩是也。陸玩字君瑤,為左仆射。蘇峻之難,與兄曄隨帝在石頭城,以曄、玩吳民之望,不敢加逼遷。既登公輔,嘗嘆息謂賓客曰:“我為三公,是天下無人。”其謙抑若是。疾薨,以佐命之勛,特置七十家守墳。子納,字祖言(訥,玩之弟。子納,誤也),清操絕俗,不改素業(yè),為吳興守。至郡,不受俸祿。征討大都督謝安詣訥,殊無供辦,茶果清談而退。終尚書令。亦葬此山?! ∩蔼q山,在吳縣西二十里,吳太宰嚭所葬。嚭,楚伯州犁之孫。楚誅伯州犁,奔吳,吳以為大夫。讒佞夫差而誅子胥,后勾踐滅吳誅嚭,以其不忠也。

      女墳湖,在吳縣西北六里?!对浇^書》曰:“夫差小女字幼玉,見父無道,輕士重色,其國必危,遂愿與書生韓重為偶。不果,結(jié)怨而死。夫差思痛之,金棺銅槨,葬閶門外。其女化形而歌曰:‘南山有鳥,北山張羅,鳥既高飛,羅當奈何?志欲從君,讒言孔多。悲怨成疾,歿身黃坡?!庇众w曄《吳越春秋》云:“闔閭有女哀(愛),怨王先食蒸魚,乃自殺。王痛之,厚葬于閶門外。其女化為白鶴,舞于吳市,千萬人隨觀之。后陷成湖,今號女墳湖。”流杯亭在女墳湖西二百步,闔閭?cè)氯辗褐塾钨p之處。

      太湖,按《漢書志》云:“爾雅《釋地》(十藪)曰:‘吳越之間有具區(qū)?!惫痹疲骸敖駞强h西南太湖,即震澤也。中有包山,去縣一百三十里,其山高七十丈,周回四百里,下有洞庭穴,潛行水底,無所不通,號為地脈。又有大小二雷山”。按《越絕書》曰:“太湖周回三萬六千頃,亦曰五湖?!庇莘疲骸疤形宓乐畡e,故謂之五湖”?!秶Z》曰:“吳越戰(zhàn)于五湖?!痹隗覞?,一湖耳。張勃《吳錄》云:“五湖者,太湖之別名,以其周行五百里,以五湖為名?!敝芴帯讹L土記》曰:“舜漁澤之所也。”《揚州記》曰:“太湖一名震澤,一名洞庭,今湖中包山有石穴,其深莫知其極。即十大洞天之第九,林屋洞天也。”《洞庭山記》曰:“洞庭有二穴,東南入洞,幽邃莫測。昔闔閭使令威丈人尋洞,秉燭晝夜而行,繼七十日不窮而返。啟王曰:‘初入,洞口狹隘,傴僂而入,約數(shù)里,忽遇一石室,可高二丈,常垂津液?!瘍?nèi)有石床枕硯,石幾上有素書三卷,持回。上于闔閭不識,乃請孔子辯之??鬃釉唬骸讼挠碇畷?,并神仙之事,言大道也?!跤至钤偃?,經(jīng)二十日卻返,云:‘不似前也。唯上聞風水波濤,又有異蟲,撓人撲火,石燕蝙蝠大如鳥,前去不得?!扇诵彰?,名萇,號曰毛公。今洞庭有毛公宅,石室并壇存焉?!薄 ∷山幻闪?,又名笠澤。《左傳》曰:“越伐吳,御之笠澤?!逼浣矗B接太湖。一江東南流五十里,入小湖。一江東北二百六十里,入于海。一江西南流,入震澤。此三江之口也。咸仲云:“松,容也。容裔之貌?!薄渡袝吩啤叭热?,震澤底定’”是也。晉張翰仕齊王冏,在京師見秋風起,思松江鱸魚鲙,遂命駕東歸,俄而冏敗。人皆謂之見機。卒葬橫山東五里?! √撇芄鯊R,在松江。恭王,太宗第十四子。調(diào)露元年則天皇后出為蘇州刺史。

      百口橋,后漢郡人顧訓家有百口,五世同居,鄉(xiāng)人效之,共議近宅造百口橋,以彰孝義也。

      乘魚橋,在交讓瀆??と硕》êEc琴高友善,高世不仕,共營東皋之田,時歲大稔,二人共行田畔,忽見一大鯉,魚長可丈余,一角兩足雙翼,舞于高田。法海試上魚背,靜然不動,良久遂下。請高登魚背,乃舉翼飛騰,沖天而去。

      琴高宅,在交讓瀆法海寺西五十步。法海寺,濟陽丁法海舍宅所置。法海,蓋丁令威之裔。殿宇浮圖下有令威煉丹井也。

      皋橋,在吳縣北三里有五十步。漢議郎皋伯通字奉鄉(xiāng)所居,因名。伯通卒,葬胥門西二百步,號伯通墩。高土梁鴻隱居伯通廡下,為人賃舂,每歸,妻為具食,舉案齊眉。伯通察而異之曰:“彼傭能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舍于家。鴻潛閉門,著書十余篇,疾困,告主人曰:“昔延陵君葬子嬴、博之間,不歸鄉(xiāng)里,慎勿令我子持喪歸去?!蹦俗?。伯通等求葬地于吳要離冢傍,咸曰:“要離烈士,伯鸞清高,宜令相近?!痹岙?,妻子歸扶風。

      都亭橋,壽夢于此置都驛,招四方賢客?;芬姶妗! √夸緲?,吳時海渚通源,后沙漲為陸,基址見存。

      定跨橋,闔閭于行苑內(nèi)置游賞之處?;芬姶?。

      重玄寺,梁衛(wèi)尉卿陸僧瓚,天監(jiān)二年旦暮見住宅有瑞云重重覆之,遂奏請舍宅為重云寺。臺省誤寫為重玄,時賜大梁廣德重玄寺。

      乾元寺,晉高士戴颙舍宅置。乾元初,蘇州節(jié)度采訪使鄭桂清書額,奉敕依年號為乾元寺。

      通玄寺,吳大帝孫權(quán)吳夫人舍宅置。晉建興二年郡東南二百六十里有滬瀆,漁人夜見海上光明,照水徹天。明日,睹二石神像浮水上。眾言曰:“水神也?!币匀兆S?。像背身泛流而去。時郡有信士朱應及東陵寺尼,率眾,香花鐘磬,入海迎之,載入郡城。像至通玄寺前,諸寺競爭,數(shù)目人牽拽不動。眾議玄(云)像應居此寺。言畢,數(shù)人舁試,像乃輕舉。便登寶殿,神驗屢彰,光明七日七夜不絕。梁簡文帝制《石佛碑》曰有迦葉佛、維衛(wèi)佛,梵字,刻于像背。唐東宮長史陸東之書碑。載初九年,則天皇后遣使送珊瑚鏡一面、缽一副,宣賜供養(yǎng),兼改通玄寺為重云寺。開元五年,兼賜金魚字額。舊通玄寺移鹽官縣東四十里鮑郎市。其后像失一軀,后人造一軀以并之。

      龍光寺,梁天監(jiān)二年,金紫光祿大夫陸杲字明霞舍宅置。陸柬之書額。

      永定寺,梁天監(jiān)三年,蘇州刺史吳郡顧彥先舍宅置。陸鴻漸書額。

      宴圣寺,梁天監(jiān)三年,司徒沈長史吳郡張融舍宅置。右衛(wèi)翊陸彥遠書額。

      禪房寺,宋建武元年,蘇州刺史張岱舍宅置。吳郡陸曾書額。

      流水寺,吳郡陸襄舍宅置。三殿三樓,高僧清閑建。吳郡縣令田業(yè)伯葉書額。

      唐慈寺,宋建武元年,高士將軍舍宅置。

      朱明寺,晉隆安二年,郡人朱明,孝義立身而家大富。與弟同居,弟妻言樹壞,欲棄兄異居。明知弟意,乃以金帛余谷盡給與弟,唯留空宅。忽一夕狂風驟雨,悉吹財帛還歸明宅。弟與妻羞見鄉(xiāng)里,自盡。明乃舍宅為寺,號朱明寺。

      般若臺,晉穆侯何曾置。內(nèi)有水池石橋,銅像一軀,高一丈六尺。高士戴颙建。唐景龍二年有神光現(xiàn),數(shù)日不歇,奉敕改神景寺。東北有般若橋,因寺而名?! 〕绺K拢禾毂O(jiān)三年,武帝置。周朝廢之。寶應元年重置。

      龍興寺,則天皇后置。御書額八方。開元五年再興此寺,刺史張廷珪模勒御書于碑。

      慈悲寺,齊永明二年吳人薛曇舍宅置。宋周曇卒,遺言遷其靈樞于殿下。

      陸卿寺,梁莊舍宅置。

      崇善、王芝二觀,并天監(jiān)二年置?! 」硼^八所:

      全吳通波龍門臨頓升羽(帶城橋二百步)烏鵲(在郡南高橋)江風(渴馬港是)夷亭(養(yǎng)魚之亭)  古坊六十所:

      通波三讓水浮闔閭坤維館娃調(diào)啁平權(quán)金風南宮通關(guān)盍簪吳越白賁南記長干望館曳練萇楚處暑??h白華即次甘節(jié)吳渝洊雷義和噬嗑

      嘉魚陋燭

      已上三十坊在吳縣。

      遷善旌孝儒教繡衣太玄黃鸝玉鉉布德立義孫君青陽建善從義迎春載耜開水麗澤釋菜和令夷則南政仲呂必大豸冠八貂同仁天宮布農(nóng)富春循陔

      已上三十坊在長洲縣。

      周太王三子,長曰泰伯,次曰仲雍,次曰季歷。季歷賢而生圣子文王昌。昌必有天下,故泰伯以天下三讓于季歷焉。周與吳皆后稷之后,姓姬氏。吳國泰伯在位四十九年,無子,弟仲雍立。

      周繇王在位三十七年(子熊遂立之)?! ⌒芩煸谖凰氖拍辏ㄗ釉巛F立之)。

      早軫在位五十九年(子款吾立之)。

      款吾在位三十八年(子兄夷處立之)。

      夷處在位三十九年(侄璧羽立之)。

      璧羽在位三十六年(子齊玄立之)。

      齊玄在位五十年(予柯盧立之)。

      柯盧在位二十七年(弟柯轉(zhuǎn)立之)。

      柯轉(zhuǎn)在位二十四年(子嬌夷立之)?! 梢脑谖欢哪辏ㄖ而|夷立之)。

      鴟夷在位三十年(子界嗣立之)。

      界嗣在位三十五年(子知濟立之)。

      知濟在位二十七年(子諸樊立之)。

      余濟在位十七年(弟余昧立之)。

      余昧在位二十一年(子僚立之)。

      子僚在位十三年(堂弟子光立之)。

      子光在位二十年(子光,諸樊之子,殺僚篡位,號闔閭,子夫差立之)。

      夫差在位二十三年(為越王句踐所殺,國滅)。  已上計二十五王,治國總六百二十四年。  羅城,作亞字形,周敬王六年丁亥造。至今唐乾符三年丙申,凡一千八百九十五年。其城南北長十二里,東西九里,城中有大河,三橫四直,蘇州名標十望,地號六雄,七縣八門,皆通水陸??す儆嘞?。吳、長二縣,古坊六十,虹橋三百有余。地廣人繁,民多殷富。古蹤靈跡,實異事。后因王郢叛亂羅城,乃以重修。今姑纂成圖畫,以俟后來者添修矣。

    --后集--

      前記皆書傳所載,雖略而具典。自唐王郢叛亂,市邑廢毀,刺史張摶重修羅城,并古今所創(chuàng)諸縣鄉(xiāng)坊廟、山塋墳墓、橋梁寺觀、圣賢靈跡,或傳記無聞,或廢興不一,今采摘縣錄,據(jù)《圖經(jīng)》,選其確實者,列于卷后。
     
      吳江縣,梁開平三年錢氏奏請于松江置。嘉興、海鹽二縣,晉天福四年置,為秀州。
     
      平江軍,太平興國二年,錢氏改號。
     
      永昌北倉,在子城西北六里五十步。
     
      西倉,在子城西一百八十步。
     
      茭草場,在子城西三里。
     
      商稅務,在子城西三里一百八十步。
     
      茶鹽務,在子城河西五步。
     
      都酒務,在子城南二十步。
     
      崇節(jié)宮,在子城東三里二十步。
     
      水軍第一指揮,在州西六里二十步。
     
      水軍第二指揮,在州北六里二十步。
     
      牢城,在州西南二里二步。
     
      清務指揮,在州西南二里二步。
     
      宣毅第十九指揮,在州西南三里二十步。
     
      吳縣城,地名姑蘇,水名震澤,境東西一百五里,南北一百五十里。
     
      長洲縣,境東西一百十一里,南北九十里。
     
      昆山縣,境東西二百六十里,南北一百五十里。
     
      常熟縣,境東西九十里,南北一百里。
     
      吳江縣,境東西一百八十里,南北一百五十里。
     
      吳縣二十都:
     
      吳門 利娃 永安 履仁 鳳凰 靈巖 橫山 太平 吳苑 至德 胥臺南宮 西華 洞庭 長壽 蔡仙 姑蘇 震澤 長山 遵禮
     
      長洲縣二十都:
     
      上元 樂安 鳳池 清波 道義 大云 東吳武丘 吳宮 陳公 蘇臺 金鵝 習義 依仁 儒教 尹山 彭華(舊名徐杭) 益地 東吳 下鄉(xiāng)
     
      昆山縣十四都:
     
      朱塘 積善 金吳 款水 永安 武元 安亭 臨江 湖川 春申 惠安醋塘 新安 王樂
     
      常熟縣十二都:
     
      積善 開元 太平 感化 南砂 崇素 端委 歸政 雙鳳 思政 郭行升平
     
      吳江縣五鄉(xiāng):
     
      源澄 震澤 感化 久詠 范隅
     
      社壇并風伯雨師壇,并在吳縣西南五里。
     
      吳縣洞庭鎮(zhèn),在縣西南一百三十里。
     
      社下鎮(zhèn),在西八里。
     
      木瀆鎮(zhèn),在縣西南二十七里。
     
      神景宮,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太湖中。唐乾符二年置。
     
      洞庭宮,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唐開成二年置。
     
      上真宮,在縣西一百二十里。唐至德二年置。
     
      洞庭華嚴院,在縣西南七十里。梁天監(jiān)二年置。
     
      洞庭彌勒院,在縣西南一百里。唐乾符二年置。
     
      洞庭小湖院,在縣西南一百五十里。梁大同二年置。
     
      洞庭興福院,在縣西南七十里。唐乾符元年置。
     
      洞庭上方院,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唐會昌六年置。
     
      林屋洞天,在洞庭西山,幽邃奇絕,乃真仙出洞府,據(jù)《仙經(jīng)》,人間三十六洞天,其知者十,林屋,第九洞天也。今皆羽客居之,好道之士,常所游覽,時有遇焉。
     
      洞庭水月院,在縣西南一百里。梁天監(jiān)四年置。
     
      四無量寺,在縣西七十里。唐大中元年置。
     
      天平寺,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唐寶歷二年置。
     
      昭明寺,在縣西五十里。古名昭王寺,梁天監(jiān)二年昭明太子置。
     
      楞伽寺,在縣西南二里。梁天監(jiān)二年置。
     
      光福寺,在縣西北七十里。梁天監(jiān)二年置。
     
      天宮寺,在縣西南四十里。梁天監(jiān)二年置。
     
      寶華寺,在縣西南三十里。梁天監(jiān)二年置。舊名寶林院,含面和尚住持,以錫卓地為井,祥符中改智顯院。
     
      明因院,在縣西南二十五里。晉天福九年置,后改為薦福院。
     
      寶積院,在縣西南二十里。隋大業(yè)四年置,為塔院。
     
      翠峰院,在縣西南七十里。唐咸通十六年置。
     
      景德寺,在縣西北一里三十步。晉咸和二年,獻穆公王珣弟珉舍宅建。
     
      雍熙寺,在縣北十步。梁天監(jiān)二年置。舊名流水、法水等寺,后于雍熙中失火燒毀,遂改今名。
     
      瑞光寺,在縣西南四里。開寶九年置,舊名普濟院。
     
      西竺寺,在縣西南一里六十七步。唐大中八年處州人馬厚舍宅為馬禪寺。晉天福八年錢氏改保壽院。祥符中改今額。
     
      橋梁一十九所:
     
      樂橋 飲馬 孫老 渡僧 升平 白顯 太平 市曹 三太尉黃牛坊 憩橋小市 張廣 普濟 泰伯廟 杉瀆 西館 金師堂
     
      續(xù)添橋梁:
     
      吉利 成家 渡子 龍興寺 積善 三板 馬禪寺 白□ 剪金 過軍 雍熙寺后 絲行 吳縣東 吳縣西 烏盆 艇船 皋橋 朱明寺 魚行 女寇子院開元寺 梅家 查家 烏鵲 盤門里廟 雁門 朱勔宅前景德寺 蔣侍郎 盧提刑 陸侍郎 雍熙寺西
     
      長洲縣,大元元貞元年,董總管移于平橋北衙東府前。吳縣亦然(舊址立夫子堂)。
     
      天慶觀,在縣西南一百五十步。唐開元中置,為開元觀。至道中改玉清道觀。大中祥符二年,改今額。大元元貞元年,改玄妙觀。
     
      報恩寺,在縣西北一里半。吳赤烏二年置,后廢。周顯德二年重置。
     
      壽寧萬歲院,在縣東一里半。唐咸通二年改為般若院。
     
      天宮院,在縣東北五十步。唐景福元年置,為武平院。祥符中,改今額。
     
      明覺禪院,在縣東南一里半。唐大中五年置。
     
      鎮(zhèn)國院,后廢。梁乾化四年錢氏置。大中祥符二年,改今額。
     
      靈鷲院,在縣北三百步。梁乾化三年,錢氏改為永光院。祥符改今額。
     
      廣化寺,在縣西。梁貞明二年錢氏置,為崇吳院。祥符二年,改今額。
     
      萬壽禪院,在縣東南一里半。梁為安國禪院,唐長壽二年改為長壽院。乾祐元年重修。祥符三年,改今額。
     
      大中祥符尼寺,在縣西北一里半。梁天監(jiān)二年置,后廢。梁龍德二年復置,為福田寺。傳法尼寺,在縣西一里,唐大中五年置,后廢。梁乾化六年重置,為禪興寺。祥符二年,改今額。
     
      寧國尼寺,在縣西南一里五十步。建隆二年置,為永安院。祥符二年,改今額。
     
      仁王寺,在縣東南一里。唐天福四年奏置,為安吳院。祥符二年,改今額。
     
      永福尼院,在縣南一百六十步。唐咸通年置。
     
      資壽尼禪院,在縣東南三百步。晉天福三年置。
     
      妙嚴尼禪院,在縣西五十步。太平興國元年置。
     
      半塘法華院,在縣西北七里十步。東晉時置。
     
      續(xù)添橋梁:
     
      顧家 將家 乘魚 大郎 子城 后長洲縣東 天宮寺 張香徐鯉魚 南倉廣化寺后 阮橋 承天寺后寺前 竹隔 船舫 北寺東 筱橋 板橋 徐貴子寧國寺 茭薦 通利 樂安 禪興寺 仰家 天慶觀 紅爐子 百口 蔣軍 李師堂 周太保 張馬步 鵝鴨 寶積寺 草鞋 靈鷲寺 周通 華家 華橋 程橋 望信 吳王金母 閻橋 黃土塔 帶城 馬津 草橋 醋坊 臨頓 州前平橋至道 新橋 甫橋
     
      昆山縣,景德寺,在縣西南二百五十步。晉咸和二年置。舊名寶馬寺。景德二年,改今額。
     
      慧聚寺,在縣西北三里。梁天監(jiān)十年置。初慧向法師居石室,忽神人見前,請助千工建寺,是夜風雨暴作如(闕)出聲,詰旦視,山已成階陛矣。后寺不日而成。唐大中七年重修,內(nèi)有彌勒閣,殿柱四壁有張僧繇畫龍,仿佛存焉。
     
      慧嚴禪院,在縣東三百步。梁開平三年置,為昆福禪院。貞明五年重修。本朝(闕)年改今額。
     
      能仁禪院,在縣東三十五里。唐天祐二年置。后長興三年,改德義院。祥符中改今額。
     
      方泰寺,在縣東七十里。唐大中三年置,后廢。天福三年增。
     
      南祥禪院,在縣東一百十里。唐開成四年置,后廢。光化二年重置。
     
      新安尼寺,在縣東二百步。梁天監(jiān)二年置。唐會昌五年廢。大中七年重建。
     
      橋梁十四所:
     
      望江 釘行 茶行 廟堂 魚行 秦迪 半道 鎮(zhèn)東 西板 昆山寺 紹法巷 酒坊 縣前 平橋
     
      常熟縣,乾元觀,在縣西一里虞山南嶺下。梁天監(jiān)五年置。天師張裕于此山修道,白日上升,遂于觀立碑。
     
      東靈寺,在縣西一里。唐圣歷二年置,舊名十興寺,元在吳縣界。神龍元年改今額,仍移于今所。
     
      慧日禪寺,在縣西九十步。本常熟平禪院,祥符元年改今額。
     
      天寧尼寺,在縣西北一里。梁天監(jiān)二年置。
     
      齊樂尼寺,在縣西二百步。梁大同二年置。
     
      頂山禪院,在縣西北十六里虞山北嶺下。梁大同二年置。
     
      延福禪院,在縣西十三里虞山南嶺下。梁大同三年置。
     
      興福寺,在縣西九里虞山北嶺下。梁大同三年置。
     
      勝法寺,在縣東三十五里。唐乾元年置,為離宅寺。晉開運未改境寧寺。祥符元年改今額。
     
      橋梁五所:
     
      言偃 信義 文學 (闕)仙 通泰
     
      吳江縣,應天禪院,在縣西南(闕)里。唐乾符二年置。
     
      報恩禪院,在縣東北二十五里。唐大中元年置。
     
      興寶寺,在縣城內(nèi)。晉天福七年置。
     
      寧境禪院,在縣南一百里。晉開運二年置。
     
      法喜寺,在縣東十八里。后唐長興元年置。晉開運三年重修。
     
      橋梁十所:
     
      雙鳳 醋坊 縣橋 世水 馬郄 通津 富基 八尺 同德 徹浦
    作者:
    陸廣微
  • 《島夷志略》是元代中外海上交通地理名著。汪大淵撰。

    原名《島夷志》,明代作《島夷志》,清代改名《島夷志略》。

    全書共分100條,前99條記載和涉及的地點總計220個,均系作者親睹,其說可靠;其第100條“異聞類聚”,是摘錄前人舊記《太平廣記》等書而成,沒有什么價值。

    汪大淵,安煥章,江西南昌人。關(guān)于他的生平,據(jù)吳鑒在《島夷志·序》中介紹:“豫章汪君煥章,少負奇氣,為司馬子長之游,足跡幾半天下矣。顧以海外之風土,國史未盡其蘊,因附舶以浮于海者數(shù)年,然后歸。其目所及,皆為書以記之。校之五年舊志,大有逕庭矣?!蓖羰献约涸凇秿u夷志后序》里說:“大淵少年嘗附舶以浮于海,所過之地,竊嘗賦詩以記其山川、土俗、風景、物產(chǎn)之詭異,與夫可怪、可愕、可鄙、可笑之事。皆身所游覽,耳目所親見。傳說之事,則不載焉?!睆堲阍凇缎颉防镎f:“汪君煥章當冠年嘗兩附舶東、西洋,所過輒采錄其山川、風土、物產(chǎn)之詭異,居室、飲食、衣服之好尚,與夫貿(mào)易赍用之所宜。非親見不書,則信乎其可征也?!笨梢?,汪大淵是大游歷家,曾兩次隨中國商船到東洋(即南洋)、西洋(即印度洋)?!秿u夷志略》前
    99條中有關(guān)各地的山川、風土、物產(chǎn)、居民、飲食、衣服和貿(mào)易的情況,都是他當時根據(jù)親身的見聞記錄下來的,因而是可靠的。

    歸來之后,他又以5年的時間,校對前人的記載,發(fā)現(xiàn)其中許多與自己的見聞“大有徑庭”的地方。可以斷定,該書初稿,大概也是在這5年內(nèi)完成的。

    《島夷志略》最后成書是在“至正己丑冬”,即元順帝至正九年(1349年)冬天。這年冬,汪大淵路過泉州,適值泉州路達魯花赤偰玉立蒞任。偰以《清源前志》(泉州在五代后曾置清源軍節(jié)度,宋代加清源郡號,故又稱清源)散失,《后志》僅至南宋淳祐十年(1250年)為止,乃命吳鑒編修《清源續(xù)志》。吳鑒以泉州為對外貿(mào)易的大港,船舶司的所在地,諸蕃幅輳之所,不能沒有海道諸島嶼及諸國地理情況的記載,于是請兩次親歷海外,熟悉海道地理情況的汪大淵撰寫《島夷志》,附于《清源續(xù)志》之后。

    這一是為增加商人、文人的見識,二是宣揚元朝的威德遠大。從吳鑒為《島夷志》作“序”在“至正己丑冬十有二月”看出,汪大淵最后成書的時間不會晚于這年11月。

    不久,大淵回到故鄉(xiāng)南昌,復將《島夷志》刊印成單行本,以廣其傳。至正十年(1350年),又請翰林修撰張翥為之作“序”,正式發(fā)行于世?,F(xiàn)存的《島夷志略》,在吳序之前,有張序,可見源于南昌所刻之單行本,而不是出自《清源續(xù)志》附錄。

    元代海外地理專著還有陳大震的《大德南海志》和周達觀的《真臘風土記》,兩書都不如《島夷志略》的價值?!洞蟮履虾V尽吩瓡?0卷,今僅存卷6至卷10。所收地名多雖多,然僅列其名而無敘述。《真臘風土記》雖記載詳賅,但僅一國而已。總之,《島夷志略》是我們研究元代中外海上交通最有價值的必讀地理著作。

    《島夷志略》上承南宋周去非的《嶺外代答》和趙汝適的《諸蕃志》,下啟明初馬歡的《瀛涯勝覽》、費信的《星槎勝覽》等書。但《嶺外代答》,特別是《諸蕃志》,主要是作者耳聞,而不是親歷,因此其中存在一些錯誤?!端膸烊珪偰俊吩谠u價中指出:“諸史外國列傳秉筆之人,皆未嘗身歷其地。即趙汝適《諸蕃志》之類,亦多得于市舶之口傳。大淵此書,則皆親歷而手記之,究非空談無征者比?!瘪R歡著《瀛涯勝覽》,是受汪大淵的啟發(fā)。他在自序中說:“余昔觀《島夷志》,載天時氣候之別,地理人物之異,慨然嘆曰:普天下何若是之不同耶?!……余以通譯番書,亦被使末,隨其所至,鯨波浩渺,不知其幾千、萬里。歷涉諸邦,其天時、氣候、地理、人物,目擊而身履之;然后知《島夷志》所著者不誣。……

    于是采摭各國人物之丑美,壤俗之異同,與夫土產(chǎn)之別,疆域之制,編次成帙?!薄跺膭儆[》雖敘事更為詳細,但涉及的只有20個國家,遠不如《島夷志略》之廣。費信受汪大淵的影響更深。在他的《星槎勝覽》里,許多地點的記述是從《島夷志略》中抄襲來的。鞏珍的《西洋番國志》,所收條目與《瀛涯勝覽》相同,內(nèi)容也大同小異,實不過是根據(jù)馬歡的記錄加以潤色,行文瞻雅罷了。

    《島夷志略》自明至今,一直為我國公、私藏書家所珍藏。 例如:明《文淵閣書目》、晁氏《寶文堂書目》、錢氏《述古堂書目》等均收有《島夷志》;《袁宇通志》、《大明一統(tǒng)志》、《東西洋考》、《古今圖書集成》等,都引用過《島夷志》,清代的《四庫全書本》中有《島夷志略》,而《四庫全書總目》、《四庫全書簡明目錄》則作《島夷志略》,這說明明清官方都收藏有《島夷志略》。

    在明代,未聞有《島夷志》刻本,當時藏書家所藏刻本當是汪大淵在南昌所刻的單行本。錢氏《述古堂》還藏有“元人鈔本”,《天一閣》則藏有明抄本。元、明抄本今已亡失。 清代有刻本,也有抄本,民國初年所見的抄本為舊抄本和《四庫全書》傳抄本。彭元瑞、李文田所藏的舊抄本與《四庫全書》本有出入,說明在明、清有多種抄本存在。

    彭氏《知圣道齋》藏本今在北京圖書館,丁氏《竹書堂》抄本今藏南京圖書館。在日本、美、英、法也有藏本。

    《島夷志略》自元以來,為中外研究海上交通的學者所重視,校注的人很多。從現(xiàn)存的來說,以沈曾植的注本為最早。 1912——1913年,上海神州國光社將該本刊于《古學匯刊》中,題名《島夷志略廣證》,分上、下兩卷。沈氏認為不妥,在他本人著作《海日樓書目》中改為《島夷志略箋》,孫德謙幫助校訂。沈氏不懂外文,書中所考之地名往往游移不定,錯誤之處較多;孫氏校訂時,亦僅以沈氏筆誤、字誤為限,因而價值不大。今本則以北京大學蘇繼庼教授的《島夷志略校釋》為最好,他以《四庫全書》文津閣本作底本,同時以龍氏《知服齋叢書》刊本、彭氏《知圣道齋》藏本、丁氏《竹書堂》藏本以及《寰宇通志》、《大明一統(tǒng)志》等書中引用的《島夷志》互為比勘,并以《諸蕃志》、《星槎勝覽》等書為旁證,因而糾繆補正較為完備。在注釋方面,更是詳征博引,參考圖書達100多種,涉及的語文、方言有10余種;他集中外諸家之說,然后進行分析研究,取長補短,考諸家
    之所未考;

    此外,在校釋中,蘇繼庼教授還涉及到了中外交通史、華僑史、西域南海物產(chǎn)志和民俗學等,為研究古代中外關(guān)系提供了不少參考資料,并有獨創(chuàng)的見解。這些,都是中外其他學者所不能比擬的。

    《島夷志略》在國外也有很大的影響。凡是研究元代東亞、南亞諸國及海上交通的外國學者,都一定閱讀《島夷志略》。

    在國外,研究和閱讀《島夷志略》的學者大有人在。早在19世紀中葉,西方學者就注意到《島夷志略》這本書,接著就進行翻譯、征引和考證。其中最著名的學者首推衛(wèi)理亞瑟(Arthurwylic)。在他1867年所編的《漢籍叢錄》里,列有《島夷志略》。格倫維爾(Croeneveldt)在1876年編輯的《南海群島文獻錄》里,亦有此書名。布萊資須納德(E·V·BreCitschneider)在1888年《中世紀史地探究》中,將《島夷志略》中的“天堂”條譯成英文。伯希和(P·pelliot)對《島夷志略》的有關(guān)地名,也有頗
    多的論述。

    日本學者對《島夷志略》的重視與研究遠遠超過海外其他諸國。藤田豐八以龍氏《知服齋叢書》刊本為底本,參考其他藏本,對《島夷志略》進行了全面的校訂,同時作出注釋,題名為《島夷志略校注》,于1914年在羅振玉主編的《雪堂叢刊》第二集中刊登出版。1935年,又在北京《國學文庫》中重版。這是當時最好的版本。作者博學多才,所注可取者多。然而仍不完全,且多錯誤?,F(xiàn)在,研究《島夷志略》的日本學者仍有不少。 美國學者對《島夷志略》的研究較晚。柔克義(W·W·Rockhill)曾將《島夷志略》的前99條中的60條地名譯成英文,發(fā)表在1914—1915年《通報》上的《十四世紀時中國與南洋群島印度洋沿岸諸港往來貿(mào)易考》里。此后,隨著貿(mào)易的發(fā)展,美國學者(包括華裔漢學家)研究《島夷志略》的日多。==============================================================================


      彭湖(島夷志略,四庫全書本)

      島分三十有六,巨細相間,坡隴相望,乃有七澳居其間,各得其名。自泉州順風二晝夜可至。有草無木,土瘠,不宜禾稻。泉人結(jié)茅為屋居之。氣候常暖,風俗樸野,人多眉壽。男女穿長布衫,系以土布。煮海為鹽,釀秫為酒。采魚蝦螺蛤以佐食,蓺牛糞以爨,魚膏為油。地產(chǎn)胡麻、綠豆。山羊之孳生數(shù)萬為群,家以烙毛刻角為記,晝夜不收,各遂其生育。土商興販,以樂其利。地隸泉州晉江縣,至元年間,立巡檢司,以周歲額辦鹽課中統(tǒng)錢鈔一十錠二十五兩,別無科差。(1)  琉球(島夷志略,四庫全書本)

      地勢盤穹,林木合抱。山曰翠麓,曰重曼,曰斧頭,曰大{峙}〔崎〕。1其峙山極高峻,自彭湖望之甚近。余登此山,則觀海潮之消長,夜半則望晹谷之〔日〕出,紅光燭天,山頂為之俱明。(1)土潤田沃,宜稼穡。氣候漸暖,俗與彭湖差異。水無舟楫,以筏濟之。男子、婦人拳發(fā),以花布為衫。煮海水為鹽,釀蔗漿為酒。知番主酋長之尊,有父子骨肉之義,他國之人倘有所犯,則生割其肉以啖之,取其頭懸木竿。地產(chǎn)沙金、黃豆、{麥}〔黍〕子、硫黃、黃蠟、鹿、豹、麂皮。2貿(mào)易之貨,用土珠、瑪瑙、金珠、粗碗、處州瓷器之屬。海外諸國,蓋由此始。(2)  據(jù)島夷志略(中華書局中外交通史籍叢刊蘇繼庼校釋本,一九八一年,16)改、補。

      三島(島夷志略,四庫全書本)

      居大奇山之東,嶼分鼎峙,有疊山層巒,民傍緣居之。田瘠,谷少。俗質(zhì)樸,氣候差暖。男女間有白者,男頂拳〔發(fā)〕,1婦人椎髻,俱披單衣。男子嘗附船至泉州經(jīng)紀,罄其資囊,以文其身,既歸其國,則國人以尊長之禮待之,延之上座,雖父老亦不得與爭焉。習俗以其至唐,故貴之也。民煮海為鹽,釀蔗漿為酒。有酋長。地產(chǎn)黃蠟、木綿、花布。貿(mào)易之貨,用銅珠、青白花碗、小花印布、鐵塊之屬。次曰答陪,曰海贍,曰巴弄吉,曰蒲里咾,曰東流里。無甚異產(chǎn),故附此耳。(2)

      1據(jù)島夷志略(中華書局中外交通史籍叢刊蘇繼庼校釋本,一九八一年,23)補。

      麻逸(島夷志略,四庫全書本)

      山勢平寬,夾溪聚落,田膏腴,氣候稍暖。俗尚節(jié)義。男女椎髻,穿青布衫。凡婦{葬}〔喪〕夫,1則削其發(fā),絕食七日,與夫同寢,多瀕于死。七日之外不死,則親戚勸以飲食,或可全生,則終身不改其節(jié),甚至喪夫而焚尸,則赴火而死。酋豪之喪,則殺奴婢二三十人以殉葬。民煮海為鹽,釀糖水為酒。地產(chǎn)木綿、黃蠟、玳瑁、檳榔、花布。貿(mào)易之貨,用鼎、鐵塊、五采紅布、紅絹、牙錠之屬。蠻賈議價,領(lǐng)去{傳}〔博〕易土貨,2然后準價舶商,守信如終如始,不負約也。(3)  據(jù)島夷志略(中華書局中外交通史籍叢刊蘇繼庼校釋本,一九八一年,33、34)改。

      無枝拔(島夷志略,四庫全書本)

      在闞麻羅華之東南,石山對峙。民墾辟山為田,鮮食,多種薯。氣候常熱,獨春有微寒。俗直。男女編發(fā)纏頭,系細紅布。極以婚姻為重,往往指腹成親。通國守義,如有失信者,罰金二兩重,以納其主。民煮海為鹽,釀椰漿、蕨粉為酒。有酋長。產(chǎn)花斗錫、鉛、綠毛狗。貿(mào)易之貨,用西洋布、青白處州瓷器、瓦壇、鐵鼎之屬。(3)

      龍涎嶼(島夷志略,四庫全書本)

      嶼方而平,延袤荒野,上如云塢之盤,絕無田產(chǎn)之利。每值天清氣和,風作浪涌,群龍游戲,出沒海濵,時吐涎沬于其嶼之上,故以得名。涎之色或黑于烏香,或類于浮石,聞之微有腥氣,然用之合諸香,則味尤清遠,雖茄藍木、梅花腦、檀、麝、梔子花、沉速木、薔薇水眾香,必待此以發(fā)之。此地前代無人居之,間有他番之人,用完木鑿舟,駕使以拾之,轉(zhuǎn)鬻于他國。貨用金銀之屬博之。(4)

      交趾(島夷志略,四庫全書本)

      古交州之地,今為安南大越國。山環(huán)而險,溪道互布。外有三十六莊,地廣人稠。氣候常熱。田多沃饒。俗尚禮義,有中國之風。男女面白而齒黑,戴冠,穿唐衣,皂褶、絲襪、方履。凡民間俊秀子弟,八歲入小學,十五入大學,其誦詩讀書、談性理、為文章,皆與中國同,惟言語差異耳。古今歲貢中國,已載諸史。民煮海為鹽,釀秫為酒。部長以同〔姓女〕為妻。1地產(chǎn)沙金、白銀、銅、錫、鉛、象牙、翠毛、肉桂、檳(4)榔。貿(mào)易之貨,用諸色綾羅匹帛、青布、牙梳、紙扎、青銅、鐵之類。流通使用銅錢,民間以六十七錢折中統(tǒng)銀一兩,官用止七十為率。舶人不販其地,惟偷販之舟止于斷山上下,不得至其官場,恐中國人窺見其國之虛實也。(5)

      1據(jù)島夷志略(中華書局中外交通史籍叢刊蘇繼庼校釋本,一九八一年,50)補?! ≌汲牵◢u夷志略,四庫全書本)

      地據(jù)海沖,與新、舊州為鄰。氣候乍熱。田中上等,宜種谷。俗喜侵掠。歲以上下元日,縱諸人采生人膽,以鬻官家。官以銀售之,以膽調(diào)酒,與家人同飲,云通身是膽,使人畏之,亦不生疵癘也。城之下水多洄旋,舶往復數(shù)日,止舟載婦人登舶,與舶人為偶。及去,則垂涕而別。明年,舶人至,則偶合如故?;蛴性怆y流落于其地者,則婦人推舊情以飲食、衣服供其身,歸則又重贐以送之,蓋有情義如此。仍禁服半似唐人,日三四浴,以腦麝合油涂體。以白字寫黑皮為文書。煮海為鹽,釀小米為酒。地產(chǎn)紅柴、茄藍木、打布。貨用青瓷花碗、金銀首飾、酒、色布、燒珠之屬。(5)

      民多朗(島夷志略,四庫全書本)

      臨海要津,溪通海,水不咸。田沃饒,米谷廣。氣候熱。俗尚儉。男女椎髻,穿短皂衫,下系青布短裙。民鑿井而飲,煮海為鹽,釀小米為酒。有酋長。禁盜,盜則戮及一家。地產(chǎn)烏梨木、射檀、木綿花、牛麂皮。貨用漆器、銅鼎、阇婆布、紅絹、青布、斗錫、酒之屬。(6)

      賓童龍(島夷志略,四庫全書本)  隸占城,土骨與占城相連,有雙溪以間之。佛書所稱王舍城是也,或云目連屋基猶存。田土、人物、風俗、氣候,與占城略同。人死則持孝服,設佛擇僻地以葬之。國主騎象或馬,打紅傘,從者百余人,執(zhí)盾贊唱曰亞或仆,番語也。其尸頭蠻女子害人甚于占城,故民多廟事而血祭之,蠻亦父母胎生,與女子不異,特眼中無瞳人,遇夜則飛頭食人糞尖。頭飛去,若人以紙或布掩其項,則頭歸不接而死。凡人居其地,大便后必用水凈浣,否則蠻食其糞,即逐臭與人同睡。倘有所犯,則腸肚皆為(6)所食,精神盡為所奪而死矣。地產(chǎn)茄藍木、象牙。貨用銀、印花布,次曰胡麻、沙曼、頭羅、沙犗、寳毗齊。新故、越州諸番,無所產(chǎn),舶亦不至。(7)

      真臘(島夷志略,四庫全書本)

      州南之門,實為都會,有城周圍七十余里,石河周圍廣二十丈,戰(zhàn)象幾四十余萬。殿宇凡三十余所,極其壯麗。飾以金璧,鋪銀為磚,置七寳椅,以待其主。貴人貴戚所坐皆金杌。歲一會,則以玉猿、金孔雀、六牙白象、三角銀蹄牛羅獻于前。列金獅子十只于銅臺上,列十二銀塔,鎮(zhèn)以銅象。人凡飲食,必以金茶盤、籩豆、金碗貯物用之。外名百塔洲,作為金浮屠百座,一座為狗所觸,則造塔頂不成。次曰馬司錄池,復建五浮屠,黃金為尖。次曰桑香佛舍,造裹金石橋四十余丈。諺云:富貴真臘者也。氣候常暖,俗尚華侈,田產(chǎn)富饒。民煮海為鹽,釀小米為酒。男女椎髻。生女九歲,請僧作梵法,以指挑童身,取紅點女額及母額,名為利市,云如此則他日嫁人宜其(7)室家也,滿十歲即嫁。若其妻與客淫,其夫甚喜,夸于人:我妻巧慧,得人愛之也。以錦圍身,眉額施{珠}〔朱〕。1酋豪出入,用金車羽儀,體披瓔珞,右手持劍,左手持麈尾。法則劓、刖、刺配之刑,國人犯盜,則斷手足、烙胸背、黥額,殺唐人則死,唐人殺番人至死,亦重罰金,如無金,以賣身取贖。地產(chǎn)黃蠟、犀角、孔雀、沉速香、蘇木、大楓子、翠羽,冠于各番。貨用〔金〕銀、黃紅燒珠、龍段、建寧錦、絲布之屬。2(8)

      據(jù)島夷志略(中華書局中外交通史籍叢刊蘇繼庼校釋本,一九八一年,69、70)改、補。

      丹馬令(島夷志略,四庫全書本)  地與沙里、佛來安為鄰國。山平亙,田多,食粟有余,新收者復留以待陳。俗節(jié)儉,氣候溫和。男女椎髻,衣白衣衫,系青布縵。定婚用{假}〔緞〕錦、白錫若干塊。1民煮海為鹽,釀小米為酒。有酋長。產(chǎn)上等白錫、米腦、龜筒、鶴頂、降真香及黃熟香頭。貿(mào)易之貨,用甘理布、紅布、青白花碗、鼓之屬。(8)

      1據(jù)島夷志略(中華書局中外交通史籍叢刊蘇繼庼校釋本,一九八一年,79)改。  日麗(島夷志略,四庫全書本)

      介兩山之間,立一哄之市。田雖平曠,春干而夏雨,種植常違其時,故歲少稔,仰食于他國。氣候冬暖。風俗尚節(jié)(8)義。男女椎髻,白縵纏頭,系小黃布。男喪妻不嫁。煮海為鹽,釀漿為酒。有酋長。土產(chǎn)龜筒、鶴頂、降真、錫。貿(mào)易之貨,用青瓷器、花布、粗碗、鐵塊、小印花〔布、五色布〕之屬。1(9)

      1據(jù)島夷志略(中華書局中外交通史籍叢刊蘇繼庼校釋本,一九八一年,86)補。

      麻里嚕(島夷志略,四庫全書本)

      小港迢遞,入于其地。山隆而水多鹵股石,林少,田高而瘠。民多種薯芋。地氣熱。俗尚義。若番官沒,其婦再不嫁于凡夫,必有他國番官之子孫閥閱相稱者,方可擇配,否則削發(fā)看經(jīng),以終其身。男女拳發(fā),穿青布短衫,系紅布縵。民煮海為鹽,釀蔗漿為酒,編竹片為床,燃生蠟為燈。地產(chǎn)玳瑁、黃蠟、降香、{行}〔竹〕布、木綿花。1貿(mào)易之貨,用牙靛、青布、瓷器盤、處州瓷、水壇、大甕、鐵鼎之屬。(9)

      1據(jù)島夷志略(中華書局中外交通史籍叢刊蘇繼庼校釋本,一九八一年,89)改。

      遐來勿(島夷志略,四庫全書本)  古淚之下,山盤數(shù)百里,厥田中下。俗尚妖怪。氣候春夏秋熱,冬微冷,則人無病;反此,則瘴生人畜死。男女挽髻,纏紅布,系青綿布梢。凡人死,則研生腦調(diào)水灌之,以養(yǎng)其尸,欲葬而不腐。民煮海為鹽,釀椰漿為酒。有酋長。地(9)產(chǎn)蘇木、玳瑁、木綿花、檳榔。貿(mào)易之貨,用占城海南布、鐵線、銅鼎、紅絹、五色布、木梳、篦子、青器、粗碗之屬。(10)

      彭坑(島夷志略,四庫全書本)

      石崖周匝崎嶇,遠如平寨。田沃,谷稍登。氣候半熱。風俗與丁家盧小異。男女椎髻,穿長布衫,系單布稍。富貴女頂帶金圏數(shù)四,常人以五色硝珠為圏以束之。凡講婚姻,互造換白銀五錢重為準。民煮海為鹽,釀椰漿為酒。有酋長。地產(chǎn)黃熟香頭、沉速、打白香、腦子、花錫、粗降真。貿(mào)易之貨,用諸色絹、阇婆布、銅、鐵器、漆、瓷器、鼓板之屬。(10)

      吉蘭丹(島夷志略,四庫全書本)

      地勢博大,山瘠而田少,夏熟而倍收。氣候平熱。風俗尚禮。男女束發(fā),穿短衫,系皂布縵。每遇四時節(jié)序、生辰、婚嫁之類,衣紅布長衫為慶。民煮海為鹽,織木綿為業(yè)。有酋長。地產(chǎn)上等沉速、粗降真香、黃蠟、龜筒、鶴頂、檳榔。外有小港,索遷極深,水咸,魚美。出花錫。貨用塘頭市布、占城布、青盤、花碗、紅綠硝珠、琴、阮、鼓、板之屬。(10)  丁家盧(島夷志略,四庫全書本)  三角嶼對境港口,通其津要。山高曠,田中下,民食足。春多雨,氣候微熱。風俗尚怪。男女椎髻,穿綠纈布短衫,系遮里絹。刻木為神,殺人血和酒祭之。每水旱疫癘,禱之則立應;及婚姻病喪,則卜其吉兇,亦驗。今酋長主事,貪婪、勤儉守土。地產(chǎn)降真、腦子、黃蠟、玳瑁。貨用青白花瓷器、占城布、小紅絹、斗錫、酒之屬。(11)

      戎(島夷志略,四庫全書本)  山繞溪環(huán),部落坦夷,田畬〔連〕成片,1土脈膏腴。氣候不正,春夏苦雨。俗陋。男女方頭,兒生之后,以木板四方夾之二周后,去其板。四季祝發(fā),以布縵繞身。以椰水浸秫米,半月方成酒,味極苦辣而味長。二月,海榴結(jié)實,復釀榴實酒,味甘酸,宜解渴。地產(chǎn)白豆蔻、象牙、翠毛、黃蠟、木綿紗。貿(mào)易之貨,用銅、漆器、青白花碗、瓷壺瓶、花銀、紫硝珠、巫侖布之屬。(11)

      1據(jù)島夷志略(中華書局中外交通史籍叢刊蘇繼庼校釋本,一九八一年,106)補。

      羅衛(wèi)(島夷志略,四庫全書本)

      南真駱之南,實加羅山,即故名也。山瘠,田美,等為中上。春末則禾登,民有余蓄,以移他國。氣候不時。風俗勤儉。男女文身為禮,以紫縵纏頭,系溜布。以竹筒實生蠟為燭,織木綿為業(yè)。煮海為鹽,以葛根浸水釀酒,味甘軟,竟日飲之不醉。有酋長。地產(chǎn)粗降真、玳瑁、黃蠟、棉花。雖有珍樹,無能割。貿(mào)易之貨,用棋子手巾、狗跡絹、五色燒珠、花銀、青白碗、鐵條之屬。(12)  羅斛(島夷志略,四庫全書本)

      山形如城郭,白石峭厲。其田平衍而多稼,暹人仰之。氣候常暖如春。風俗勁悍。男女椎髻,白布纏頭,穿長布衫。每有議刑法、錢谷出入之事,并決之于婦人,其志量常過于男子。煮海為鹽,釀秫米為酒。有酋長。法以汃子代錢,流通行使,每一萬準中統(tǒng)鈔二十四兩,甚便民。此地產(chǎn)羅斛香,味極清遠,亞于沉香。次蘇木、犀角、象牙、翠羽、黃蠟。貨用青器、花印布、金、錫、海南檳榔口、汃子。次曰彌勒佛,曰忽南圭,曰善司坂,曰蘇剌司坪,曰吉頓力。地無(12)所產(chǎn),用附于此。(13)  東沖古剌(島夷志略,四庫全書本)

      巀嶭豐林,下臨淡港,外堞為之限{介}〔界〕。1田美谷秀。氣候驟熱,雨下則微冷。風俗輕剽。男女斷發(fā),紅手帕纏頭,穿黃綿布短衫,系越里布。凡有人喪亡者,不焚化,聚其骨撇于海中,謂之種植法,使子孫復有生意。持孝之人,齋戒數(shù)月而后已。民不善煮海為鹽,釀蔗漿為酒。有酋長。地產(chǎn)沙金、黃蠟、粗降真香、龜筒、沉香。貿(mào)易之貨,用花銀、鹽、青白花碗、大小水埕、青鞋、銅鼎之屬。

      1據(jù)島夷志略(中華書局中外交通史籍叢刊蘇繼庼校釋本,一九八一年,120)改。

      蘇洛鬲(島夷志略,四庫全書本)

      洛山如關(guān),并溪如帶,具有聚落。田瘠,谷少。氣候少暖。風俗勇悍。男女椎髻,穿青布短衫,系木綿白縵。凡生育后,惡露不下,汲井水澆頭即下。有害熱癥者,亦皆用水沃數(shù)四則愈。民煮海為鹽。有酋長。地產(chǎn)上等降真、片腦、鶴頂、沉速、玳瑁。貿(mào)易之貨,用青白花器、?!材稀澄讈霾?、銀、鐵、水埕、小罐、銅鼎之屬。1(13)

      1據(jù)島夷志略(中華書局中外交通史籍叢刊蘇繼庼校釋本,一九八一年,123)補。

      針路(島夷志略,四庫全書本)

      自馬軍山水路,由麻來墳至此地。則山多鹵股,田下等,少耕植。民種薯及胡蘆、西瓜,兼采海螺、螃蛤、蝦食之。內(nèi)坪下小溪,有魚、蟹極美。民間臨溪每一舉網(wǎng),輒食數(shù)日而有余。氣候差熱。俗惡。男女以紅綿布纏頭,皂縵系身。民煮海為鹽,織竹絲布為業(yè)。有酋長。地產(chǎn)芎蕉。汃子通暹,準錢使用。貿(mào)易之貨,用銅條、鐵鼎、銅珠、五色硝珠、大小埕、花布、鼓、青布之屬。(14)  八都馬(島夷志略,四庫全書本)  鬧市廣陽,山茂田少,民力齊,常足食。氣候暖。俗尚樸。男女椎髻,纏青布縵,系甘理布。酋長守土安,民樂其生。親沒,必沭浴齋戒,號泣半月而葬之,日奉桑香佛唯謹。有犯奸盜者,梟之以示戒;有遵蠻法者,賞之以示勸;俗稍稍近理。地產(chǎn)象牙,重者百余斤,輕者七八十斤。胡椒亞于阇婆。貿(mào)易之貨,用南北絲、花銀、赤金、銅、鐵鼎、絲布、草金緞、丹山錦、山紅絹、白礬之屬。(14)

      淡邈(島夷志略,四庫全書本)  小港去??跀?shù)里,山如鐵筆,迤邐如長蛇,民傍緣而居。田地平,宜谷粟,食有余。氣候暖。風俗儉。男女椎髻,穿白布短衫,系竹布梢。民多識山中草藥,有疵癘之疾,服之其效如神。煮海為鹽,事網(wǎng)罟為業(yè)。地產(chǎn)胡椒,亞于八都馬。貨用黃硝珠、麒麟粒、西洋絲布、粗碗、青器、銅鼎之屬。(15)

      尖山(島夷志略,四庫全書本)  自有宇宙,茲山盤據(jù)于小東洋,卓然如文筆插霄漢,雖懸隔數(shù)百里,望之儼然。田地少,多種薯,炊以代飯。氣候煩熱。風俗纖嗇。男女斷發(fā),以紅絹纏頭,以佛南圭布纏身。煮海為鹽,釀蔗漿、水米為酒。地產(chǎn)木綿花、竹布、黃蠟。粗降真沙地所生,故不結(jié)實。貿(mào)易之貨,用牙錠、銅、鐵鼎、青碗、大小埕、甕、青皮單、錦、鼓樂之屬。(15)

      八節(jié)那間(島夷志略,四庫全書本)

      其邑臨海,嶺方木瘦,田地瘠,宜種粟、麥。俗尚邪,與湖北道澧州風俗同。男女椎髻,披白布縵,系以土布。一歲(15)之間,三月內(nèi),民戶采生以祭鬼酬愿,信不生災害。民煮海為鹽。有酋長。地產(chǎn)單皮、花印布不退色、木綿花、檳榔。貿(mào)易之貨,用青器、紫礦、土粉、青絲布、埕、甕、鐵器之屬。(16)

      三佛齊(島夷志略,四庫全書本)

      自龍牙門,去五晝夜至其國。人多姓蒲。習水陸戰(zhàn),官兵服藥,刀兵不能傷,以此雄諸國。其地人煙稠密,田土沃美。氣候暖,春夏常雨。俗淳。男女椎髻,穿青綿布短衫,系東沖布。喜潔凈,故于水上架屋。采蚌蛤為鲊,煮海為鹽,釀秫為酒。有酋長。地產(chǎn)梅花片腦、中等降真香、檳榔、木綿布、細花木。貿(mào)易之貨,用色絹、紅硝珠、絲布、花布、銅、鐵鍋之屬。舊傳其國地忽穴,出牛數(shù)萬,人取食之,后用竹木塞之,乃絕。(16)

      嘯噴(島夷志略,四庫全書本)

      繇監(jiān)毗、吉陀以東,其山陂延袤數(shù)千里,結(jié)茅而居。田沃,宜種粟。氣候常暖。俗陋。男女椎髻,以藤皮煮軟,織粗布為短衫,以生布為梢。地產(chǎn)唯蘇木盈山,他物不見。每歲(16)與打網(wǎng)國相通,貿(mào)易通舶人。貨用五色硝珠、瓷器、銅、鐵鍋、牙錠、瓦甕、粗碗之屬。(17)

      勃泥(島夷志略,四庫全書本)

      龍山磐磾于其右,基宇雄敞,原田獲利。夏月稍冷,冬乃極熱。俗尚侈。男女椎髻,以五采〔帛〕系腰,1花錦為衫。崇奉佛像唯嚴。尤敬愛唐人,若醉則扶之以歸歇處。民煮海為鹽,釀秫為酒。有酋長,仍選其國能算者一人掌文簿,計其出納、收稅,無纖毫之差焉。地產(chǎn)降真、黃蠟、玳瑁、梅花片腦,其樹如杉檜,劈裂而取之,必齋浴而后往。貨用白銀、赤金、色緞、牙箱、鐵器之屬。(17)  1據(jù)島夷志略(中華書局中外交通史籍叢刊蘇繼庼校釋本,一九八一年,148)補。

      明家羅(島夷志略,四庫全書本)

      故臨國之西,山有三島:中島桑香佛所居,珍寳盈前,人莫能取;一島虎豹蛇虺縱橫,人莫敢入;一島土中紅石,掘而取之,其色紅活,名鴉鶻也。舶人興販,往往金、銀與之貿(mào)易。土瘠,宜種粟。氣候大熱。俗樸。男女衣青單被。民煮海為鹽。有酋長。地產(chǎn)紅石之外,別物不見。(17)

      暹(島夷志略,四庫全書本)

      自新門臺入港,外山崎嶇,內(nèi)嶺深邃。土瘠,不宜耕種,谷米歲仰羅斛。氣候不正?!菜住成星致?,1每他國轉(zhuǎn)輸,〔輒〕駕百十艘,2以沙糊滿載,舍生而往,務在必取。近年以七十余艘來侵單馬錫,攻打城池,一月不下。本處閉關(guān)而守,不敢與爭。遇爪哇使臣經(jīng)過,暹人聞知乃遁,遂掠昔里而歸。至正己丑夏五月,降于羅斛。凡人死,則灌水銀以養(yǎng)其身。男女衣著,與羅斛同。仍以汃子權(quán)錢使用。地產(chǎn)蘇木、花錫、大風子、象牙、翠羽。貿(mào)易之貨,用硝珠、水銀、青布、銅、鐵之屬。(18)

      據(jù)島夷志略(中華書局中外交通史籍叢刊蘇繼庼校釋本,一九八一年,155)補?! ∽ν郏◢u夷志略,四庫全書本)

      即古阇婆國。門遮把逸山,系官場所居,宮室壯麗。地廣人稠,實甲東洋諸番。舊傳國王系雷震石中而出,令女子為酋以長之。其田膏沃,地平衍,榖米富饒,倍于他國。民不為盜,道不拾遺。諺云太平阇婆者,此也。俗樸。男子椎髻,裹打布,惟酋長留發(fā)。大德年間,{伊克默色}〔亦黑迷失〕、平(18)章史弼、高興曾往其地,1令臣屬納稅貢、立衙門、振綱紀,設鋪兵以遞文書。守常刑,重鹽法,使銅錢,俗以銀、錫、鍮、銅雜鑄如螺甲大,名為銀錢,以權(quán)銅錢使用。地產(chǎn)青鹽,系曬成。胡椒每歲萬斤,極細,堅耐。色印布及鸚鵡之類、藥物,皆自他國來也。貨用硝珠、金、銀、青鞋、色絹、青白花碗、鐵器之屬。次曰巫侖,曰希苓,曰三打板,曰吉丹,曰孫剌等。地無異產(chǎn),故附此耳。(19)

      1據(jù)島夷志略(中華書局中外交通史籍叢刊蘇繼庼校釋本,一九八一年,159)改。

      重迦羅(島夷志略,四庫全書本)

      杜瓶之東,與爪哇界相接。間有高山奇秀,不產(chǎn)他木,滿山皆鹽,敷樹及楠樹。內(nèi)一石洞,前后三門,可容一二萬人。田土亞于阇婆。氣候熱。俗淳。男女撮髻,衣長衫。地產(chǎn)綿羊、鸚鵡、細花木綿單、椰子、木綿花紗。貿(mào)易之貨,用花銀、花宣絹、諸色布。煮海為鹽,釀秫為酒。無酋長,年尊者統(tǒng)攝。次曰諸番,相去約數(shù)日水程:曰孫陀,曰琵琶,曰丹重,曰員嶠,曰彭里。不事耕種,專尚寇掠。與吉陀、亞崎諸國相通交易,舶人所不及也。(19)

      都督崖(島夷志略,四庫全書本)  自海腰平原,津通淡港。土薄田肥,宜種谷,廣栽薯芋。氣候夏涼多淫雨,春與秋冬皆熱。俗尚節(jié)序。男女椎髻,穿絲布短衫,系白布梢。民間每以正月三日,長幼焚香拜天,以酒牲祭山神之后,長幼皆羅拜于庭,名為慶節(jié)序。不喜煮鹽,釀蜜〔水〕為酒。1有酋長。地產(chǎn)片腦、粗速香、玳瑁、龜筒。貿(mào)易之貨,用海南、占城布、紅綠絹、鹽、鐵、銅鼎、色鞋之屬。(20)

      1據(jù)島夷志略(中華書局中外交通史籍叢刊蘇繼庼校釋本,一九八一年,175)補。

      文誕(島夷志略,四庫全書本)

      渤山高環(huán),溪水若淡,田地瘠。民半食沙糊、椰子。氣候苦熱。俗淫。男女椎髻,露體,系青皮布梢。日間畏熱,不事布種,月夕耕鋤、漁獵、采薪、取水。山無蛇虎之患,家無盜賊之虞。煮海為鹽,釀椰漿為酒,婦織木綿為業(yè)。有酋長。地產(chǎn)肉豆蔻、黑小廝、豆蔻花、小丁皮。貨用水綾絲布、花印布、烏瓶、鼓、瑟、青瓷器之屬。(20)

      蘇祿(島夷志略,四庫全書本)

      其地以石崎山為保障,山畬田瘠,宜種粟、麥。民食沙糊、魚蝦、螺蛤。氣候半熱。俗鄙薄。男女斷發(fā),纏皂縵,系小印花〔布〕。1煮海為鹽,釀蔗漿為酒,織竹布為業(yè)。有酋長。地產(chǎn)中等降真條、黃蠟、玳瑁、珍珠,較之沙里八丹、第三港等處所產(chǎn),此蘇祿之珠色青白而圓,其價甚昂。中國人首飾用之,其色不退,號為絕品。有徑寸者,其出產(chǎn)之地,大者已直七八百余錠,中者二三百錠,小者一二十錠。其余小珠一萬上兩重者,或一千至三四百上兩重者,出于西洋之第三港,此地無之。貿(mào)易之貨,用赤金、花銀、八都剌布、青珠、處器、鐵條之屬。(21)

      1據(jù)島夷志略(中華書局中外交通史籍叢刊蘇繼庼校釋本,一九八一年,178)補。  龍牙犀角(島夷志略,四庫全書本)

      峰嶺內(nèi)平而外聳,民環(huán)居之,如蟻附坡。厥田下等。氣候半熱。俗厚。男女椎髻,齒白,系麻逸布。俗以結(jié)親為重,親戚之長者一日不見面,必攜酒持物以問勞之,為長夜之飲,不見其醉。民煮海為鹽,釀秫為酒。有酋長。地產(chǎn)沉香,冠于諸番;次鶴頂、降真、蜜糖、黃熟香頭。貿(mào)易之貨,用(21)土印布、八都剌布、青白花〔碗〕之屬。1(22)

      1據(jù)島夷志略(中華書局中外交通史籍叢刊蘇繼庼校釋本,一九八一年,181)補。

      蘇門傍(島夷志略,四庫全書本)

      山如屏而石峭,中有窩藏平坦。地瘠,田少,多種麥而食。氣候常暖。俗鄙薄,藉他番以足其食,賴商賈以資其國。男女披長發(fā),短衫為衣,系斯吉丹布。煮海為鹽。有酋長。地產(chǎn)翠羽、蘇木、黃蠟、檳榔。貿(mào)易之貨,用白糖、巫侖布、油絹衣、花色宣絹、涂油、大小水埕之屬。涂油出于東埕涂中,熬曬而成。(22)

      舊港(島夷志略,四庫全書本)

      自淡港入彭家門,民以竹代舟,道多磚塔。田利倍于他壤,云一季種谷,三年生金,言其谷變而為金也。后西洋人聞其田美,〔每乘舟〕來取田內(nèi)之土骨以歸,1彼田為之脈而種谷,舊港之田〔金不〕復生,2亦怪事也。氣候稍熱。男女椎髻,以白布為梢。煮海為鹽,釀椰漿為酒。有酋長。地產(chǎn)黃熟香頭、金顏香,木綿花冠于諸番,黃蠟、粗降真、絕高鶴頂、中等沉速。貿(mào)易之貨,用門邦丸珠、四色燒珠、麒(22)麟粒、處瓷、銅鼎、五色布、大小水埕、甕之屬。(23)

      據(jù)島夷志略(中華書局中外交通史籍叢刊蘇繼庼校釋本,一九八一年,187)補。

      龍牙菩提(島夷志略,四庫全書本)

      環(huán)宇皆山,石排類門。無田耕種,但栽薯芋,蒸以代糧。當收之時,番家必堆貯數(shù)屋,如中原人積糧,以供歲用。食余,則存防下年之不熟也。園種果,采蛤蚌、魚蝦而食,倍于薯芋。氣候倍熱。俗樸。男女椎髻,披木棉花單被。煮海為鹽,浸芋根汁以釀酒。地產(chǎn)速香、檳榔、椰子。貿(mào)易之貨,用紅綠燒珠、牙箱錠、鐵鼎、青白土印布之屬。(23)

      毗舍耶(島夷志略,四庫全書本)

      僻居海東之一隅。山平曠,田地少,不多種植。氣候倍熱。俗尚虜掠。男女撮髻,以墨汁刺身至頭頸。項臂纏紅絹,系黃布為飾。國無酋長。地無出產(chǎn)。時常裹干糧、桌小舟,過外番。伏荒山窮谷無人之境,遇捕魚采薪者,輒生擒以歸,鬻于他國,每一人易金二兩重。蓋彼國之人,遞相仿效,習以為業(yè)。故東洋聞毗舍耶之名,皆〔畏避之〕也。1(23)  1據(jù)島夷志略(中華書局中外交通史籍叢刊蘇繼庼校釋本,一九八一年,193)補。

      班卒(島夷志略,四庫全書本)

      地勢連龍牙門后山,若纏若斷,起凹峰而盤結(jié),故民環(huán)居焉。田瘠,谷少登。氣候不齊,夏則多雨而微寒。俗質(zhì)。披短發(fā),{假}〔緞〕錦纏頭,1紅油布系身。煮海為鹽,釀米為酒,〔名明家西?!?有酋長。地產(chǎn)上等鶴頂、中等降真、木綿花。貿(mào)易之貨,用絲布、鐵條、土印布、赤金、瓷器、鐵鼎之屬。(24)

      據(jù)島夷志略(中華書局中外交通史籍叢刊蘇繼庼校釋本,一九八一年,196)改、補。

      蒲奔(島夷志略,四庫全書本)

      地控海濵,山蹲白石,不宜耕種,歲仰食于他國。氣候乍熱而微冷。風俗果決。男女青黑,男垂髫,女拳髻,系白縵。民煮海為鹽,采蟹黃為鲊。以木板造舟,藤篾固之,以綿花塞縫底,甚柔軟,隨波上下,以木為槳,未嘗見有損壞。有酋長。地產(chǎn)白藤、扶留藤、檳榔。貿(mào)易之貨,用青瓷器、粗碗、海南布、鐵線、大小埕甕之屬。(24)

      假里馬打(島夷志略,四庫全書本)

      山列翠屏,阛阓臨溪。田下,谷不收。氣候熱。俗澆薄。男女髡頭,以竹布為桶樣穿之,仍系以梢,罔知廉恥。采蕉實為食,煑海為鹽,以適他國易米,每鹽一斤易米一斗。地(24)產(chǎn)番羊,高大者可騎,日行五六十里,及玳瑁。貿(mào)易之貨,用硫磺、珊瑚、阇婆布、青色燒珠、〔八都剌〕布之屬。1(25)

      1據(jù)島夷志略(中華書局中外交通史籍叢刊蘇繼庼校釋本,一九八一年,202)補。

      文老古(島夷志略,四庫全書本)

      益溪通津,地勢卑窄。山林茂密,田瘠,稻慳。氣候熱。俗薄。男女椎髻,系花竹布為稍。以象齒樹之內(nèi)室,為供養(yǎng)之具。民煮海為鹽,取沙糊為食。地產(chǎn)丁香,其樹滿山,然多不常生,三年中間或二年熟。有酋長。地每歲望唐舶販其地,往往以五枚雞雛出,必唐船一只來;二雞雛出,必有二只,以此占之,如響斯應。貿(mào)易之貨,用銀、鐵、水綾、絲布、巫侖、八節(jié)那間布、土印布、象齒、燒珠、青瓷器、埕器之屬。(25)  古里地悶(島夷志略,四庫全書本)  居加羅之東北,山無異木,唯檀樹為最盛。以銀、鐵、碗、西洋絲布、色絹之屬為之貿(mào)貨也。地謂之馬頭,凡十有二所。有酋長。田宜谷粟。氣候不齊,朝熱而夜冷。風俗淫濫。男女斷發(fā),穿木綿短衫,系占城布。市所酒肉價廉,婦不(25)知恥,部領(lǐng)〔目〕縱食而貪色,1醉酒之余,臥不覆被,至者染疾多死。倘在番茍免,回舟之際,櫛風沐雨,其疾發(fā)而為狂熱,謂之陰陽交,交則必死。昔泉之吳宅,發(fā)舶梢眾百有余人,到彼貿(mào)易。既畢,死者十八九,間存一二,而多羸弱{之}〔乏〕力,2駕舟隨風回舶?;驎r風恬浪息,黃昏之際,則狂魂蕩唱,歌{十}〔舞不已。夜〕則添炬曄燿,3使人魂游而膽寒。吁!良可畏哉。然則其〔地〕縱〔使〕有萬倍之利,4何益?昔柳子厚謂海賈以生易利,〔觀此〕有甚于此者乎?5(26)

      12345據(jù)島夷志略(中華書局中外交通史籍叢刊蘇繼庼校釋本,一九八一年,209)補、改、刪。

      龍牙門(島夷志略,四庫全書本)  門以單馬錫番兩山相交,若龍牙{門}〔狀〕,1中有水道以間之。田瘠。稻少。氣候熱,四五月多淫雨。俗好劫掠。昔酋長掘地而得玉冠,歲之始,以見月為正初,酋長戴冠披服受賀,今亦遞相傳授。男女兼中國人居之。多椎髻,穿短布衫,系青布稍?!驳亍钞a(chǎn)粗降真、斗錫。貿(mào)易之貨,〔用〕赤金、青緞、花布、處瓷器、鐵鼎之類。蓋以山無美{林}〔材〕,2貢無異貨。以通{眾}〔泉〕州之貿(mào)易,3皆剽竊之物也。舶往西洋,本番置之不問?;兀?6)船之際,至吉利門,舶人須駕箭棚、張布幕、利器械以防之。賊舟二三百只必然來,迎敵數(shù)日,若僥幸順風,或不遇之,否則人為所戮,貨為所有,則人死系乎頃刻之間也。(27)

      123據(jù)島夷志略(中華書局中外交通史籍叢刊蘇繼庼校釋本,一九八一年,213、214)改、補?! ±觯◢u夷志略,四庫全書本)

      古者昆侖山又名軍屯山。山高而方,根盤幾百里,截然乎瀛海之中,與占城、〔東〕西竺鼎峙而相望。1下有昆侖洋,因是名也。舶販西洋者,必掠之,順風七晝夜可渡。諺云:上有七州,下有昆侖,{計}〔針迷舵失,人船〕孰存?2雖則地無異產(chǎn),人無居室,山之窩有男{人}〔女〕數(shù)十〔人,怪形而〕異狀,3穴居而野處,既無衣褐,日食山果、魚蝦,夜則宿于樹巢,仿標技野鹿之世,何以知其然也?{百}〔凡〕舶阻惡風灣泊其山之下,4男女群聚而玩,撫掌而笑,{笑而}〔良久乃〕去,5自適天趣。吾故曰:其無懷大庭氏之民歟?其葛天氏之民歟?(27)  12345據(jù)島夷志略(中華書局中外交通史籍叢刊蘇繼庼校釋本,一九八一年,218)補、刪、改。

      靈山(島夷志略,四庫全書本)

      嶺峻而方,石泉下咽。民居星散,以結(jié)網(wǎng)為活。田野辟,宜(27)耕種,一歲凡二收榖。舶至其所,則船人齋沐三日,具什事,崇佛諷經(jīng),燃水燈放彩舶,以禳本舶之災,始度其下。風俗、氣候、男女,與占城同。地產(chǎn)藤杖,輕小黑文相對者為冠,每條互易一花斗錫,粗大而紋疏者,一花斗錫互易三條。舶之往復此地,必汲水、采薪以濟日用。次得檳榔、老葉,余無異物。貿(mào)易之貨,用粗碗、燒珠、鐵條之屬。(28)

      東西竺(島夷志略,四庫全書本)

      石上嵯峨,形勢對峙,地勢雖有東西之殊,不啻蓬萊、方丈之爭奇也。田瘠,不宜耕種,歲仰淡{凈}〔洋〕米榖足食。1氣候不齊,四五月淫雨而尚寒。俗樸略。男女斷發(fā),系占城布。煮海為鹽,釀椰漿為酒。有酋長。地產(chǎn)檳榔、老葉、椰{子}〔心〕簟、木綿花。番人取其椰心之嫩〔而白者〕,或〔素或〕染,2織而為簟,售之唐人。其簟冬暖而夏涼,亦可〔貴也〕。3貿(mào)易之貨,用花錫、胡椒、鐵器、薔薇露水之屬。(28)

      123據(jù)島夷志略(中華書局中外交通史籍叢刊蘇繼庼校釋本,一九八一年,227)改、補。

      急水灣(島夷志略,四庫全書本)

      灣居{石}〔巴〕綠嶼之下,1其流奔騖。舶之時月遲延,兼以潮汐(28)南北人莫能測,舶洄漩于其中,則一月莫能出。昔有度元之舶,流寓在其中二十余日,失風,針迷舵折,舶遂閣淺。人船貨物,俱各漂蕩。偶遺三人于礁上者,枵腹五日,又且斷舶往來,輒采礁上螺蚌食之。當此之時,命懸于天。忽一日大木二根,浮海而至礁傍,人抱其木,隨風飄至須門答剌之國,幸而免溺焉。(29)

      1據(jù)島夷志略(中華書局中外交通史籍叢刊蘇繼庼校釋本,一九八一年,231)改。

      花面(島夷志略,四庫全書本)

      其山逶迤,其地沮洳。田極肥美,足食有余。男女以墨汁刺于其面,故謂之花面,國名因之。氣候倍熱。俗淳。有酋長。地產(chǎn)牛、羊、雞、鴨、檳榔、甘蔗、老葉、木綿。貨用鐵條、青布、粗碗、青處器之屬。舶經(jīng)其地,不過貿(mào)易以供日用而已,余無可興販也。(29)

      淡洋(島夷志略,四庫全書本)

      港口通官場百有余里,洋其外海也,內(nèi)有大溪之水,源二千余里,奔流沖合于海。其海面一流之水清淡,舶人經(jīng)過,往往乏水,則必由此汲之,故名曰淡洋。過此以往,(29)未見其海洋之水不咸?!踩∑渌唷程?,1常熟。氣候熱。風俗淳。男女椎髻,系溜布。有酋長。地產(chǎn)〔獎真香、葦粟,其?!撑c亞蘆同,2米顆雖小,炊飯則香。貿(mào)易之貨,用赤金、鐵器、粗碗之屬。(30)  據(jù)島夷志略(中華書局中外交通史籍叢刊蘇繼庼校釋本,一九八一年,237)補。

      須文答剌(島夷志略,四庫全書本)

      峻嶺掩抱,地勢臨海。田磽,谷少。風俗澆薄。其酋長人物修長,一日之間必三變色,或青、或黑、或赤。每歲必殺十余人,取自然血浴之,則四時不生疾病,故民皆畏服焉。男女椎髻,系紅布。土產(chǎn)腦子、粗降真、香味短,鶴頂、斗錫。種茄樹高丈有余,經(jīng)三四年不萎,生茄子以梯摘之,如西瓜大,重十余斤。貿(mào)易之貨,用西洋絲布、樟腦、薔薇水、黃油傘、青布、五色鞋之屬。(31)

      僧加剌(島夷志略,四庫全書本)

      疊山環(huán)翠,洋海橫絡。其山之腰,有佛殿巋然,則釋迦佛肉身所在,民從而像之。迨今,以香花燭事之若存。海濵有石如蓮臺,上有佛足跡,長二尺有四寸,闊七寸,深五寸許。跡中海水入其內(nèi),不咸而淡,味甘如醴,病者飲之(30)則愈,老者飲之可以延年。土人長七尺余,面紫身黑,眼巨而長,手足溫潤而壯健,宛然佛家種子,壽多至百有余歲者。佛初憐彼方之人貧而為盜,故以善化其民,復以甘露水灑其地。產(chǎn)紅石,土人掘之,以左手取者為〔貨,右手尋〕者設佛后,1得此以濟貿(mào)易之貨,皆令溫飽而善良?!财浞鹎坝小骋焕徲?,2非玉、非銅、非鐵,色紫而潤,敲之有玻璃聲。故國初凡三遣使取之,至是,則舉浮屠之教以語人,故未能免于儒者之議。然觀其土人之梵相,風俗之敦厚,詎可弗信也夫?(31)  據(jù)島夷志略(中華書局中外交通史籍叢刊蘇繼庼校釋本,一九八一年,244)補。

      交欄山(島夷志略,四庫全書本)

      嶺高而樹林茂密,田瘠谷少,氣候熱。俗射獵為事。國初,軍士征阇婆,遭風于山下,輒損舟,一舟幸免,唯存釘灰。見其山多木,故于其地造舟一十余只,若檣柁、若帆、若篙,靡不具備,飄然長往。有病卒百余人,不能去者,遂留山中。今唐人與番人叢雜而居之。男女椎髻,穿短衫,系巫侖布。地產(chǎn)熊、豹、鹿、麂皮、玳瑁。貿(mào)易之貨,用谷米、〔五〕色絹、(31)青布、銅器、青器之屬。1(32)  1據(jù)島夷志略(中華書局中外交通史籍叢刊蘇繼庼校釋本,一九八一年,248)補?! √胤铮◢u夷志略,四庫全書本)

      國居西南角,名為小食。官場深邃,前有石崖,當關(guān)以守之;后有石洞,周匝以居之。厥土涂泥,厥田沃饒。臨溪,溪又通海,??谟虚l,春月則放水灌田耕種,時雨降則閉閘,或歲旱則開焉。民無水旱之憂,長有豐稔之慶,故號為樂土。氣候應節(jié)。俗淳,男女椎髻,系青布。煮海為鹽,釀老葉為酒,燒羊羔為〔食。地產(chǎn)〕黃蠟,1綿羊高四尺許,波羅大如斗,甜瓜三四尺圍。貿(mào)易之貨,用麻逸布、五色綢鞋、錦鞋、銅鼎、紅油布之屬。(32)

      1據(jù)島夷志略(中華書局中外交通史籍叢刊蘇繼庼校釋本,一九八一年,250)補。  班達里(島夷志略,四庫全書本)

      地與鬼屈、波思國為鄰。山峙而石盤,田瘠。谷少。氣候微熱,淫雨間作。俗怪,屋傍每有鬼夜啼,如人聲相續(xù),至五更而啼止。次日,酋長必遣人乘騎鳴鑼以逐之,卒不見其蹤影也。厥后立廟宇于盤石之上以祭焉,否則人畜有疾,國必有災。男女丫髻,系巫侖布,不事針縷紡績。煮(32)海為鹽。地產(chǎn)甸子、鴉忽石、兜羅綿、木綿花、青蒙石。貿(mào)易之貨,用諸色鞋、青白瓷、鐵器、五色燒珠之屬。(33)  曼陀郎(島夷志略,四庫全書本)

      國界西北隅,與播寧接壤。地瘠,宜種麥。酋長七尺有余。二國勢均,不事侵伐,故累世結(jié)姻,頗有朱陳村之俗焉。蠻貊之所僅聞,他國之所未見者。氣候少熱。男女挽髻,以白布包頭,皂布為服。以木犀花釀酒。地產(chǎn)犀角、木綿,摘四斗花,可重一斤。西瓜五十斤重有余,石榴大如斗。貿(mào)易之貨,用丁香、豆蔻、良姜、蓽茇、五色布、青器、斗錫、酒之屬。(33)

      喃巫哩(島夷志略,四庫全書本)

      地當喃巫哩〔洋〕之要沖,1大波如山,動蕩日月,望洋之際,疑若無地。民居環(huán)山,各得其所。男女椎髻露體,系稍布。田瘠榖少,氣候暖。俗尚劫掠,亞于{牛}單〔馬〕錫也。2地產(chǎn)鶴頂、龜筒、玳瑁,降真香冠于各番。貿(mào)易之貨,用金、銀、鐵器、薔薇水、紅絲布、樟腦、青白花碗之屬。夫以舶歷風濤,回經(jīng)此(33)國幸,〔幸〕而免于魚龍之厄,3而又罹虎口,莫能逃之;其值風信之乖時,使之然歟!(34)

      123據(jù)島夷志略(中華書局中外交通史籍叢刊蘇繼庼校釋本,一九八一年,261)改、補。

      北溜(島夷志略,四庫全書本)

      地勢居下,千嶼萬島,舶往西洋,過僧加剌傍,潮流迅急,更值風逆,輒漂此國。候次年夏東南風,舶仍〔上溜之北〕出溜。1水中有石槎牙,利如鋒刃,蓋已不舟矣。地產(chǎn)椰子索、汃子、魚干、大手巾布。海商每將一舶汃子下烏爹、朋加剌,必互易米一船有余。蓋彼番以汃子權(quán)錢用,亦乆遠之食法也。(34)

      1據(jù)島夷志略(中華書局中外交通史籍叢刊蘇繼庼校釋本,一九八一年,264)補。

      下里(島夷志略,四庫全書本)  國居小具喃、古里佛之中,又名小港口。山曠而原平,地方數(shù)千余里。民所奠居,星羅棋布,家給人足,厥田中下。農(nóng)力耕,氣候暖。風俗淳,民尚氣,出入必懸弓箭及牌以隨身。男女削發(fā),系溜布。地產(chǎn)胡椒,冠于各番,不可勝計。椒木滿山,蔓衍如藤蘿,冬花而夏實。民采而蒸曝,以干為度。其味辣,采者多不禁。其味之觸人甚,至以川芎煎(34)湯解之,他番之有胡椒者,皆此國流波之余也。(35)

      高郎步(島夷志略,四庫全書本)

      大佛山之下,灣環(huán)中,縱橫皆鹵股石。其地濕皋,田瘠,米谷翔貴,氣候暖。俗薄,舶人不幸失風,或駐閣于其地者,徒為酋長之利。舶中所有貨物,多至全璧而歸之,酋以為天賜也,孰知舶人妻子饑寒之所望哉?男女撮髻,系八郎那間布。稍煮海為鹽,釀蔗漿為酒。有酋長。地產(chǎn)紅石頭,與僧加剌同。貿(mào)易之貨,用八丹布、斗錫、酒、薔薇水、蘇木、金、銀之屬。(35)

      沙里八丹(島夷志略,四庫全書本)

      國居古里佛山之后。其地沃衍,田少。俗美。氣候微暖。男女系布纏頭,循海而居,珠貨之馬頭也。民有犯罪者,以石灰畫圏于地,使之立圏內(nèi),不令轉(zhuǎn)足,此其極刑也。地產(chǎn)八丹布、珍珠,由第三港來,皆物之所自產(chǎn)也。其地采珠官抽畢,皆以小舟渡此國互易,富者用金銀以低價塌之,舶至,求售于唐人,其利豈淺鮮哉?(35)

      金塔(島夷志略,四庫全書本)

      古崖之下,圣井傍有塔十丈有余,塔頂曾鍍以金,其頂頹而石爛,惟苔蘚青青耳。上有鶴巢,寬七尺余,有朱頂雌雄二鶴長存〔不去〕,1人見每歲常巢其上。酋長子孫相傳以來千有余年矣。春則育一二雛,及羽翼成,飛去,惟老鶴存焉。國人書扁曰老鶴里。土瘠而民貧。氣候不齊。俗樸。男女椎髻,纏白布,系溜布。民煮海為鹽,女耕織為業(yè),壽多至百有余歲。地產(chǎn)大布手巾、木綿。貿(mào)易之貨,用鐵鼎、五色布之屬。(36)  1據(jù)島夷志略(中華書局中外交通史籍叢刊蘇繼庼校釋本,一九八一年,275)補。

      東淡邈(島夷志略,四庫全書本)  皋揵相去有間,近希苓數(shù)日程。山瘠。民閑,田沃,稻登,百姓充給。氣候熱。俗重耕牛,每于二月舂米為餅以飼之,名為報耕種之本。男女椎髻,系八丹布。煮海為鹽,釀椰漿為酒。有酋長。地產(chǎn)胡椒,亞于阇婆,玳瑁、木綿、大檳榔。貿(mào)易之貨,用銀、五色布、銅鼎、鐵器、燒珠之屬。(36)  大八丹(島夷志略,四庫全書本)

      國居西洋之后,名雀婆嶺,相望數(shù)百里。田平豐稔,時雨沾渥。近年田中生叢禾,丈有余長,禾莖四十有八,榖粒一百三十,長半寸許,國人傳玩以為禾王。民掘禾土,移至酋長之家。一歲之上,莖不枯槁,后其穗自墜,色如金,養(yǎng)之以檳榔灰,使其不蛀。迨今存其國,時出曝之,以為寳焉。氣候熱。俗淳。男女短發(fā),穿南溜布。煮海為鹽。地產(chǎn)綿布、婆羅蜜。貿(mào)易之貨,用南絲、鐵條、紫粉、木梳、白糖之屬。(37)

      加里那(島夷志略,四庫全書本)

      國近具山,其地磽確。田瘠,榖少。王國之亞波下,有石穴深邃。有白牛種,每歲逢春產(chǎn)白牛,仍有雌雄,酋長畜之,名官牛,聽其自然孳育于國。酋長以其繁衍,因之互市〔他〕國,1得金十兩,厥后牛遂不產(chǎn)。氣候稍熱。風俗淳厚。男女髡發(fā),穿長衫。煮井為鹽,釀椰漿為酒。地產(chǎn)綿羊,高大者二百余斤,逢春則割其尾,用番藥搽之,次年,其尾復生如故。貿(mào)易之貨,用青白花碗、細絹、鐵條、蘇木、水銀之屬。(37)

      1據(jù)島夷志略(中華書局中外交通史籍叢刊蘇繼庼校釋本,一九八一年,282)補?! ⊥了◢u夷志略,四庫全書本)

      居八丹之平原,赤石圍繞,有土磚甃塔,高數(shù)丈。漢字書云:咸淳三年八月,畢工。傳聞中國之人其年販彼,為書于石以刻之,至今不磨滅焉。土瘠,田少。氣候半熱,秋冬微冷。俗好善,民間多事桑香圣佛,以金銀器皿事之。男女斷發(fā),其身如漆。系以白布。有酋長。地產(chǎn)綿布、花布、大手巾、檳榔。貿(mào)易之貨,用糖霜、五色絹、青鞋、蘇木之屬。(38)

      第三港(島夷志略,四庫全書本)  古號馬淵,今名新港,口岸分南北,民結(jié)屋而居。田土、氣候、〔風〕俗、男女與八丹同。1去此港八十余里,洋名大郎,蚌珠海內(nèi)為最富。采取之際,酋長殺人及十數(shù)牲祭海神。選日,集舟人采珠,每舟以五人為率,二人蕩槳,二人收綆,其一人用圏竹匡其袋口,懸于頸上,仍用收綆,系石于腰,放墜海底,以手爬珠蚌入袋中,遂執(zhí)綆牽掣。其舟中之人收綆,人隨綆而上,才以珠蚌傾舟中。既滿載,則官場周回皆官兵守之。越數(shù)日,候其肉腐爛,則去其殼,以(38)羅盛腐肉旋轉(zhuǎn)洗之,則肉去珠存,仍巨細篩閱。于十分中,官抽一半,以五分與舟人均分。若{失}〔非祭〕海神以取之,2入水者多葬于鱷魚之腹。吁!得之良可憫也。舶人幸當其取之歲,往往以金與之互易,歸則樂數(shù)倍之利,富可立致,特{幸}〔罕〕逢其時耳。3(39)  123據(jù)島夷志略(中華書局中外交通史籍叢刊蘇繼庼校釋本,一九八一年,287、288)補、刪、改。

      華羅(島夷志略,四庫全書本)

      植椰樹為疆理,疊青石為室。田土瘠磽,宜種稻。氣候常熱,秋冬草木越增茂盛。俗怪。民間每創(chuàng)石亭數(shù)四,塑以泥牛,或刻石為像,朝夕諷經(jīng),敬之若神佛焉,仍以香花燈燭為之供養(yǎng)。凡所主之壇,所行之地,及屋壁之上,悉以牛糞和泥涂之,反為滐凈。鄰人往來,茍非其類,則不敢造其所。男女形黑。無酋長,年尊者主之。語言屠詉。以檀香、牛糞搽其額,以白細布纏頭,穿長衫,與今之南毗人少異而大同。(39)

      麻那里(島夷志略,四庫全書本)

      界迷黎之東南,居垣角之絕島。石有楠樹萬枝,周圍皆(39)水,有蠔如山立,人少至之。土薄田瘠,氣候不齊。俗侈,男女辮發(fā)以帶捎,臂用金絲,穿五色絹短衫,以朋加剌布為獨幅裙系之。地產(chǎn)駱駝,高九尺,土人以之負重。有仙鶴,高六尺許,以榖為食,聞人拍掌,則聳翼而舞,其容儀可觀,亦異物也。(40)

      加將門里(島夷志略,四庫全書本)

      去加里二千余里,喬木成林,修竹高節(jié)。其地堰潴,田肥美,一歲三收榖。通商販于他國。氣候常熱。俗薄。男女挽髻,穿長衫。叢雜回人居之,其土商每興販黑囡往朋加剌,互用銀錢之多寡,隨其大小高下而議價。民煮海為鹽,釀〔蔗〕漿為酒。1有酋長。地產(chǎn)象牙、兜羅綿、花布。貿(mào)易之貨,用蘇杭五色鞋、南北絲、土綢絹、巫侖布之屬。(40)

      1據(jù)島夷志略(中華書局中外交通史籍叢刊蘇繼庼校釋本,一九八一年,297)補。

      波斯離(島夷志略,四庫全書本)

      境與西夏聯(lián)屬,地方五千余里。關(guān)市之間,民比居如魚鱗。田宜麥、禾。氣候常冷。風俗侈麗。男女長身編發(fā),穿駝褐毛衫,以軟錦為茵褥。燒羊為食,煮海為鹽。有酋長。地(40)產(chǎn)琥珀、軟錦、駝毛、膃肭臍、沒藥、萬年棗。貿(mào)易之貨,用氈毯、五色鞋、云南葉金、白銀、倭鐵、大風子、牙梳、鐵器、達剌斯離香之屬。(41)  撻吉那(島夷志略,四庫全書本)

      國居達里之地,即古之西域。山少而〔田〕瘠。1氣候半熱,天常陰晦。俗與羌同。男女身面如漆,眼圓,白發(fā)鬅鬙?;\軟錦為衣。女資紡績?yōu)樯?,男采鴉鶻石為活。煮海為鹽,釀安石榴為酒。有酋長地。產(chǎn)安息香、琉璃瓶、硼砂,梔子花尤勝于他國。貿(mào)易之貨,用沙金、花銀、五色鞋、鐵鼎、銅線、琉磺、水銀之屬。(41)

      1據(jù)島夷志略(中華書局中外交通史籍叢刊蘇繼庼校釋本,一九八一年,305)補?! ∏Ю锺R(島夷志略,四庫全書本)  北與大奮山截界,溪水護市,四時澄徹,形勢寬容。田瘠榖少,氣候乍熱。俗淳,男女斷發(fā),身系絲布。煮海為鹽,釀桂屑為酒。有酋長。地產(chǎn)翠羽、百合、蘿蕷。貿(mào)易之貨,用鐵條、粗碗、蘇木、鉛針之屬。(41)

      大佛山(島夷志略,四庫全書本)

      介于迓里、高郎步之間。至順庚午冬十月有二日,因卸帆于山下,是夜,月明如晝,海波不興,水清徹底。起而徘徊,俯窺水國,有樹婆娑,余指舟人而問:此非清瑯玕、珊瑚珠者耶?曰:非也。此非月中娑羅樹影者耶?曰:亦非也。命童子入水中采之,則柔滑,拔之出水,則堅如鐵。把而玩之,高僅盈尺,則其樹槎牙盤結(jié)奇怪,枝有一花一蕊,紅色天然。既開者仿佛牡丹,半吐者類乎菡萏。舟人秉燭環(huán)堵而觀之,眾乃雀躍而笑曰:此瓊樹開花也。誠海中之稀有,亦中國之異聞。余歷此四十余年,未嘗有睹于此。君今得之,茲非千載而一遇者乎?余次日作古體詩一首,以記其實。袖之以歸,豫章邵庵虞先生見而賦詩,迨今留于君子堂,以傳玩焉。(42)

      須文那(島夷志略,四庫全書本)

      國居班支尼那接境,山如瓜瓠,民樂奠居。田瘠,谷少。氣候應節(jié)。俗鄙薄。男女蓬頭,系絲布。酋長之家有石鶴,高七尺余,身白而頂紅,宛然生像,民間事之為神鶴。四五月(42)間,聽其夜鳴,則是歲豐稔;凡有疾則卜之,如響斯應。民不善煮海為鹽。地產(chǎn)絲布,胡椒亞于希苓、淡邈。孩兒茶又名烏爹土,又名胥實,考之其實,檳榔{汗}〔汁〕也。1貿(mào)易之貨,用五色細鞋、青鞋、豆蔻、大小水罐、蘇木之屬。(43)

      1據(jù)島夷志略(中華書局中外交通史籍叢刊蘇繼庼校釋本,一九八一年,314)改。

      萬里石塘(島夷志略,四庫全書本)

      石塘之骨,由潮州而生,迤邐如長蛇,橫亙海中,越海諸國。俗云萬里石塘,以余推之,豈止萬里而已哉?舶由玳嶼門掛四帆,乘風破浪,海上若飛。至西洋或百日之外,以一日一夜行百里計之,萬里曾不足。故源其地脈,歷歷可考。一脈至爪哇,一脈至勃泥及古里地悶,一脈至西洋,極昆侖之地。蓋紫陽朱子謂海外之地,與中原地脈相連者,其以是歟?觀夫海洋泛無涯涘,中匿石塘,孰得而明之?避之則吉,遇之則兇。故子午針人之命脈所系,茍非舟子之精明,能不覆且溺乎?吁!得意之地勿再往,豈可以風濤為徑路也哉?(43)

      小具喃(島夷志略,四庫全書本)

      地與都攔礁相近。厥上黑墳,本宜榖麥。居民懶事耕作,歲籍烏爹運米供給。或風信到遲,馬船已去,貨載不滿,風信或逆,不得過喃巫哩洋,且防高浪阜中鹵股石之厄
    作者:
    汪大淵
  • 本書是一部描述荊楚歲時風物的專書,它為研究我國南方荊楚地區(qū)的歷史和民俗提供了大量的珍貴的資料。
    作者:
    宗懔撰(南朝梁) 宋金龍校
  • "千古絕作","海內(nèi)奇書"

    有清一代地理著作層出不窮,其中,清初顧祖禹獨撰的《讀史方輿紀要》頗受后世稱道,被譽為"千古絕作"、"海內(nèi)奇書"。

    顧祖禹,字瑞五,號景范,江蘇無錫人,生于明崇禎四年(1631年),卒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由于久居無錫城東宛溪,被學者稱為宛溪先生。他自幼聰穎過人,好學不倦,背誦經(jīng)史如流水,且博覽群書,尤好地理之學。順治元年(1644年),清兵入關(guān),顧祖禹隨父避居常熟虞山,長期躬耕授業(yè),過著"子號于前,婦嘆于室"的清貧生活。雖如此,亦恥于追名逐利,走入仕途。相反,選擇了以著書立說為手段,以圖匡復亡明的道路。秉承父親遺命,立志著述《讀史方輿紀要》,"蓋將以為民族光復之用"。自順治十六年(1659年)始,他邊教私塾,邊開始《讀史方輿紀要》的著述。

    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藩起兵,顧祖禹只身入閩,希望投靠耿精忠,借其力達到反清復明的目的,但未被耿精忠收用,只好重返故里,繼續(xù)撰寫《讀史方輿紀要》。康熙年間,雖曾應徐乾學再三之聘,參與《大清一統(tǒng)志》的編修,但堅持民族氣節(jié),不受清廷一官一職,書成后甚至拒絕署名。在此期間,顧祖禹利用工作之便,遍查徐氏傳是樓藏書,為《讀史方輿紀要》的修撰,積累了大量資料。經(jīng)過30余年的筆耕奮斗,約在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前,也就是顧祖禹50歲左右時,終于完成了這部舉世聞名的歷史地理巨著。

    《讀史方輿紀要》共130卷(后附《輿地要覽》4卷),約280萬字。綜觀全書有如下一些特點:

    第一,選材得當,體裁新穎?!蹲x史方輿紀要》選取材料與一般地志不同。著重記述歷代興亡大事、戰(zhàn)爭勝負與地理形勢的關(guān)系,而游觀詩詞則大多"汰去之"。前9卷撰述歷代州域形勢。接著,以114卷之多,以明代兩京十三布政使司及所屬府州縣為綱,分敘其四至八到、建置沿革、方位、古跡、山川、城鎮(zhèn)、關(guān)隘、驛站等內(nèi)容。與各地理實體有關(guān)的重要史實,附系于各類地名地物之下。并常在敘述中指出該地理實體得名的原由。隨后,以6卷記述"川瀆異同",作為"昭九州之脈絡"。最后一卷是傳統(tǒng)之說"分野",作天地對應,有"俯察仰觀之義"。前面歷代州域形勢以朝代為經(jīng),以地理為緯;后面分省則以政區(qū)為綱,朝代為目,全書經(jīng)緯交錯,綱目分明,且自作自注,敘述生動,結(jié)構(gòu)嚴謹,讀之趣味無窮。

    第二,具有濃厚的軍事地理色彩。顧祖禹著述《讀史方輿紀要》的主要目的之一既然是為反清復明之需,當然十分注重對于軍事的記述。他鑒于明朝統(tǒng)治者不會利用山川形勢險要,未能記取古今用兵成敗的教訓,最后遭致亡國的歷史,在書中著重論述州域形勢、山川險隘、關(guān)塞攻守,引證史事,推論成敗得失,"以古今之史,質(zhì)之以方輿"。詳細記載歷代興亡成敗與地理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而對名勝古跡的記載則相對簡單得多。不僅前面9卷專門論述歷代州域形勢,而且每省每府均以疆域、山川險要、形勢得失開端。各省形勢及其在軍事上的重要性,皆有總序一篇進行論述?!稓v代州域形勢》和各省山川險要總論,幾乎每篇都是甚有價值的軍事地理論文。

    而且每敘述某一地理實體時,必窮根究源備述其軍事上的地位和價值。顧祖禹認為,地利是行軍之本。地形對于兵家,有如人為了生存需要飲食,遠行者需靠舟車一樣重要。只有先知地利,才能行軍,加上"鄉(xiāng)導"的幫助,"夫然后可以動無不勝"。這正是他在《讀史方輿紀要》中,對于地理環(huán)境與戰(zhàn)爭得失成敗的關(guān)系著重記述的初衷。難怪張之洞認為"此書專為兵事而作,意不在地理考證。"梁啟超也認為,"景范之書,實為極有別裁之軍事地理"。第三,注重人地關(guān)系的辯證思維。以研究天險地利為主的《讀史方輿紀要》,始終貫穿著天險地利只是成敗得失的從屬條件,而決定的因素還在于社會和人事的正確思想。因為"陰陽無常位、寒暑無常時、險易無常處"。雖是"金城湯池"之故,若"不得其人以守之",連同"培塿之丘"、"泛濫之水"都不如。如若用人得當,縱使"枯木朽株皆可以為敵難"。也就是說,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原因,地理形勢固然重要,但帶兵將領(lǐng)所起的作用更大。在論述歷代都城的變化和原因時,顧祖禹認為是由許多因素決定的,并非地勢險固決定一切。首先,都城的選擇與當時的形勢有關(guān),此時可以建都的地方,而到彼時則不一定適于建都,其次,是否適合建都不但要看地勢是否險固,攻守是否有利,而且要看交通是否方便,生產(chǎn)是否發(fā)達,對敵斗爭是否有利。由于建都的各種因素是在經(jīng)常變化的,不能單純考慮山川地勢。他的這種觀點與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基本上是符合的。

    第四,注重經(jīng)世致用,有關(guān)國計民生的問題尤其重視。顧祖禹認為:輿地之書不但要記載歷代疆域的演變和政區(qū)的沿革,而且還要包括河渠、食貨、屯田、馬政、鹽鐵、職貢等歷史自然地理和歷史經(jīng)濟地理的內(nèi)容。當他開始撰寫時的確對此十分重視,但后來由于各種原因,原稿多有散佚,加上"病侵事擾",顧不上補綴,但其大略亦能"錯見于篇中"。不過他在論述各地的地理形勢時,盡量做到以地理條件為印證,使歷史成為地理的向?qū)?,地理成為歷史的圖籍,互相緊密融匯。全書對于有關(guān)國計民生的多寫,無關(guān)的少寫,詳人之所略,略人之所詳,這也是《讀史方輿紀要》有別于其他地理著作之處。由于黃河之患歷來不止,直接對國計民生產(chǎn)生不良影響,因此,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大量輯錄前人治水的主張,以留給后人借鑒。他十分賞識潘季馴的治河方針。認為"以堤束水,借水攻沙,為以水治水之良法,切要而不可易也。"(《讀史方輿紀要》卷126)書中對潘季馴的主張頗多引證。此外,書中對漕運的記載也十分重視。顧祖禹認為漕運相當重要,因為"天下大命,實系于此"。但他反對為了漕運而置運河沿線百姓生命財產(chǎn)于不顧的觀點。在《川瀆異同》中,他以整整一卷的篇幅,論述漕運和海運,又在有關(guān)州縣下,詳細記載運河的閘、壩、堤防和濟運諸泉。此外,對于明代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發(fā)展較快的蘇松地區(qū),以及揚州、淮安等轉(zhuǎn)漕城鎮(zhèn)沖要地位,書中都一一作了記載。同時,《讀史方輿紀要》于農(nóng)田水利的興廢、交通路線的變遷、城邑鎮(zhèn)市的盛衰,都詳略得當?shù)赜兴涊d。由此可見,不但對于軍事地理、沿革地理方面《讀史方輿紀要》有十分重要的記述,而且在經(jīng)濟地理方面亦有相當可觀的內(nèi)容。

    以軍事地理為主,集自然與人文地理于一身的巨著——《讀史方輿紀要》的撰成,當然與顧祖禹本人的努力分不開。

    為了編撰這本巨型歷史地理著作,他先后查閱了二十一史和100多種地志,旁征博引,取材十分廣泛。同時,他也比較注重作實地考察,每凡外出有便必然觀覽城廓,而且對于山川、道里、關(guān)津無不注意察看。并且深入作調(diào)查,無論過往商旅、征戍之夫,乃至與客人談論時都注意對地理狀況的異同進行考核。但無論實地考察或是調(diào)查,囿于條件所限,他都只能"間有涉歷"而已。主要工作還是限于對圖書資料的探索和考校。盡管全書考證嚴謹,描述論證也多確實可靠,但他本人總覺得未能十分滿意,尤其以缺乏只有從實地考察中才能獲得的感性知識為憾事。當然,由于時代與條件的限制,加上全書僅為顧祖禹一人獨撰,難免有疏漏、謬誤之處,但這些并非其主流,毫不影響它閃耀于歷史地理巨著之林的光輝。

    《讀史方輿紀要》長期以來由于內(nèi)容豐富、地名齊全、考訂精詳、結(jié)構(gòu)嚴密,不但勝于唐代成書的《元和郡縣圖志》、宋代成書的《太平寰宇記》,而且超越明代成書的《寰宇通志》、《大明一統(tǒng)志》。若與清代歷史地理巨著、官修的《大清一統(tǒng)志》相比,也是各有千秋,并不遜色。至今仍成為歷史地理學者乃至研究歷史、經(jīng)濟、軍事的學者們必讀的重要參考書。
    作者:
    顧祖禹
  •   《洛陽伽藍記》是南北朝時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記載北魏首都洛陽佛寺興衰的地方志,共五卷,作者是東魏陽(或作楊、羊)(音眩)之,北平郡(今中國中部河北盧龍)人?! |魏遷都鄴城之后,在武定五年(即公元547年)他再到洛陽,看見當?shù)卦馐軚|、西魏戰(zhàn)爭破壞后,滿目創(chuàng)痍,一副破敗景象,感慨極深,所以寫了這本書,回憶魏孝文帝元宏遷都后,洛陽的繁榮昌盛。由于他反對佛教,認為貴族的施舍浪費,以及國家對佛教的扶植影響了賦役收入和兵源,所以書中對寺院的華麗和貴族的奢華進行了大量譏刺?! 〈藭凑粘莾?nèi)、城東、南、西、北的次序,以四十多所名寺院為綱,兼顧所在里巷、方位以至名勝古跡,同時敘述相關(guān)事跡。從書中可以了解孝文帝遷洛陽到爾朱氏之亂,四十年間洛陽的故事和臺省坊市的分布,甚至于外商來洛陽居住和各國的風土人情、道里遠近書中都有所涉獵。內(nèi)容包括了政治、經(jīng)濟、社會、文學、藝術(shù)、思想、宗教等方面,史料價值極高。其中,第五卷收錄的宋云《家紀》、慧生《行記》、《道榮傳》,詳細記載了宋云去天竺的情況,成為現(xiàn)今研究中印交通史的珍貴史料。此書的文學價值也很高。
    作者:
    楊鉉之撰 韓結(jié)根注
  • 本書相傳六朝人撰寫,作者姓名佚失,內(nèi)容共分六卷,介紹秦漢時三輔的沿革治所,秦漢咸陽,長安城的宮殿、城池、苑圃建筑,以及社會風俗等,是研究秦漢歷史的可貴資料。陳直校證。
    作者:
  •   《大唐西域記》是唐代關(guān)于西域的一部歷史地理著作,作者是唐代著名高僧、佛學理論家與翻譯家玄奘?! ⌒剩ü?00年,或作602年至664年),俗姓陳,名諱,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縣緱氏鎮(zhèn))人。他出身于儒學世家,十三歲時出家于洛陽凈土寺。武德元年(618年)至成都,從道基、寶暹等受學,嶄露頭角。后游歷至荊州、吳會、相州等地,講學問難。武德末年,到長安大莊嚴寺掛褡。在對佛教經(jīng)論的研習中,他廣泛接觸各派理論,深感其中疑難問題甚多,懷疑原有譯經(jīng)訛謬,于是發(fā)愿至佛教發(fā)源地印度,廣求異本,以為參驗。恰逢中印度僧人頗密多羅到長安,向他介紹那爛陀寺(在今印度比哈爾邦巴特那縣巴臘貢村與舊王舍村之間)戒賢法師的講學規(guī)模和他所講授的《瑜伽師地論》,更堅定了玄奘西行求法的決心。

      貞觀元年(627年),玄奘從長安出發(fā),經(jīng)涼州,穿越沙磧,歷盡艱辛,至達高昌,而后取道焉耆、龜茲,越凌山,經(jīng)粟特諸國境,過鐵門(今烏茲別克南部布茲嘎拉山口),入吐火羅(今阿富汗北部)國境,而后沿今巴基斯坦北部,過克什米爾,入北印度。他在印度各地游歷,到過尼泊爾南部,巡禮佛教六大圣地。貞觀四年到那爛陀寺,拜戒賢為師,學習五年。隨后,又遍訪印度各地,于貞觀十四年重回那爛陀寺。他研習大小乘學說,成為當?shù)貙W問最高的佛學家。曾在戒日王主持下,經(jīng)過辯論戰(zhàn)勝五天竺大小乘所有論敵,被稱為“大乘天”。貞觀十九年,他攜帶搜集到的佛經(jīng)六百五十七部以及佛像、花果種子等回國。玄奘歷時十多年的西行求法,行程五萬里,堪稱中古史上一次艱險而偉大的旅行。

      玄奘回到長安,受到盛大歡迎。唐太宗命令宰相房玄齡選取高僧,組織宏大的譯場,協(xié)助玄奘翻譯佛經(jīng)。這是中國佛學史上一次著名的譯經(jīng)活動,玄奘在回國后的十九年中,共譯出佛教經(jīng)論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成為佛教史上與鳩摩羅什、真諦、不空齊名的四大翻譯家之一。在佛教理論方面,玄奘著重傳播古印度無著、世親一派的法相學,主張唯識論,認為“識。(人們內(nèi)心存在的真理種子)是一切自然事物和心理現(xiàn)象的起源,成為中國法相宗的創(chuàng)始人。他還將印度的因明學(即邏輯推理的方法)介紹過來,引起中國學者對因明學的興趣?! 』貒?,玄奘還遵照唐太宗的意旨,口述旅途所經(jīng)各地情況,由協(xié)助譯經(jīng)的辯機筆錄,在貞觀二十年完成噬大唐西域記》的寫作。全書十二卷,按照玄奘的旅行路線,對于沿途所見的城邦、地區(qū)和國家,逐章描述,中間不時穿插沿途所得傳聞,而用“行”和“至”二字,把目睹的與耳聞的區(qū)別開來。卷一所述是從阿耆尼到迦畢試國,即從中國新疆經(jīng)中亞抵達阿富汗;卷二為印度總述,并記載濫波國至健馱邏國之事,即從阿富汗進入北印度,卷三至卷十一所述從烏仗那國至伐刺拿國,包括北、中、東、南、西五印度及傳聞;卷十二所述從漕矩吒國至納縛波故國,即從阿富汗返抵中國新疆南部地區(qū)。用敬播在序言中的話來概括,是“親踐者一百一十國,傳聞者二十八國”。連同附帶述及的十二國,則共有一百五十國。自然,這里所謂“國”,有些是較大的國家,有的則是以一個城市為中心,連同附近一些領(lǐng)地而建立的城邦。如中亞境內(nèi)宰利地區(qū)和睹貨邏國故地的一些小國,基本上是依附突厥而無自主之權(quán)的。
    作者:
    玄奘口述 辯機筆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