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治痰火諸癥悉具,倏而大便或溏或泄,此脾腎之氣兩虛,不能統(tǒng)攝營運,或由飲食內(nèi)傷,風寒外襲,沖動其勢,宜以此方主之。
山藥(微炒,一錢) 人參(高麗者,五分) 黃 (蜜炒,一錢) 白術(shù)(土炒,一錢) 白茯苓(去皮,一錢) 陳皮(留白,八分) 熟地黃(一錢) 白芍(煨,一錢) 甘草(炙,五分)五味子(二十粒) 貝母(一錢) 麥門冬(去心,一錢)
上十二味,生姜三片,大棗五枚,濃煎,趁熱徐徐緩服,不宜驟下。
若果傷谷食,但加炒麥芽少許,以消導之,然麥芽亦能軟便,不可過多。
若傷肉食,少加山楂。
若傷面食,少加神曲。
若因風寒直犯太陰,腹痛泄瀉,本劑減地黃、麥門冬,加炒干姜一二分熱服,外用炒鹽帛裹熨之,更宜少飲湯水。
凡痰火之證,最宜便實,一見便溏,即當警省,用藥亦須提防。如本劑有知母,味苦性寒,潤下沉降,便軟便溏者,宜去之。不得已而用者,亦須姜汁熟炒。當歸味雖甘溫,然亦下利便,用須減半。生熟地黃性寒滯泥,亦須姜汁蒸過。天門冬性味苦寒潤利,便溏者亦須去之。其梔、連、芩、柏,并屬苦寒,脾腎虛者,大所忌也。按∶魏氏曰∶凡泄瀉宜用丸藥,蓋土惡濕而喜燥,即用湯劑,亦須濃煎少服,蓋湯者蕩也。脾虛者所忌,以服下即行,不久駐胃中故爾。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治痰火諸癥悉具,倏而大便或溏或泄,此脾腎之氣兩虛,不能統(tǒng)攝營運,或由飲食內(nèi)傷,風寒外襲,沖動其勢,宜以此方主之。
山藥(微炒,一錢) 人參(高麗者,五分) 黃 (蜜炒,一錢) 白術(shù)(土炒,一錢) 白茯苓(去皮,一錢) 陳皮(留白,八分) 熟地黃(一錢) 白芍(煨,一錢) 甘草(炙,五分)五味子(二十粒) 貝母(一錢) 麥門冬(去心,一錢)
上十二味,生姜三片,大棗五枚,濃煎,趁熱徐徐緩服,不宜驟下。
若果傷谷食,但加炒麥芽少許,以消導之,然麥芽亦能軟便,不可過多。
若傷肉食,少加山楂。
若傷面食,少加神曲。
若因風寒直犯太陰,腹痛泄瀉,本劑減地黃、麥門冬,加炒干姜一二分熱服,外用炒鹽帛裹熨之,更宜少飲湯水。
凡痰火之證,最宜便實,一見便溏,即當警省,用藥亦須提防。如本劑有知母,味苦性寒,潤下沉降,便軟便溏者,宜去之。不得已而用者,亦須姜汁熟炒。當歸味雖甘溫,然亦下利便,用須減半。生熟地黃性寒滯泥,亦須姜汁蒸過。天門冬性味苦寒潤利,便溏者亦須去之。其梔、連、芩、柏,并屬苦寒,脾腎虛者,大所忌也。按∶魏氏曰∶凡泄瀉宜用丸藥,蓋土惡濕而喜燥,即用湯劑,亦須濃煎少服,蓋湯者蕩也。脾虛者所忌,以服下即行,不久駐胃中故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