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細胞和分子免疫學》 一、PKC的亞類及其結構特點

    (一)PKC亞類

    到目前為止,在哺乳動物組織內已確定10種PKC亞類(8-3),分為A、B、C三組,A組稱為典型或傳統(tǒng)的PKC(classicalor conventional PKC,CPKC),包括α、βI、βⅡ和 γ亞類,其中βI和βⅡ有高度的同源性,是由同一mRNA的不同剪接而成,A組成員分子量在76-78kDa。B組為新型PKC(atypical PKC,aPKC),包括δ、ε、η(L)和θ亞類,分子量在77-83kDa。C組為非典型PKC(atypicalPKC,aPKC),由ζ和λ亞類組成,分子量較小為67kDa。

    (二)PKC的結構

    PKC的所有亞類都由一條單肽鏈組成(圖8-11),分子量大約為67-83kDa,其結構可分為四個保守區(qū)C1-C4(mPKC和aPKC缺少C2區(qū))和五個可變區(qū)V1-V5?;蠧1區(qū)可能是膜結合區(qū),并且含有富含半胱氨酸的隨機重復序列Cys-X2-Cys-X13(14)-Cys-X2-Cys-X7-Cys-X7-Cys(X代表任何一種氨基酸),這段順序與在許多金屬-蛋白質及轉錄調節(jié)有關的DNA結合蛋白中的半胱氨酸-鋅-DNA結合指形區(qū)(cysteine-Zinc-DNabinding finger)保守順序Cys-X2-Cys-X13-Cys-X2-Cys相似。最近對PKC的多肽片段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該序列與佛波酯和二?;视停―AG)的結合有關。C2區(qū)與PKC對Ca2+的敏感性有關。C1和C2在結構上不同于其它蛋白激酶,能結合Ca2+、磷脂、DAG和TPA,因此C1和C2區(qū)又稱為調節(jié)區(qū)。C3區(qū)包括一個ATP結合序列Gly-X-Gly-X-X-Gly-Lys,該區(qū)域與其它蛋白激酶的ATP結合位點具有很高的同源性,又稱催化區(qū)。C4區(qū)包含一個底物結合區(qū),是識別磷酸化底物所必需的。

    PKC亞類的分子結構

    圖8-11 PKC亞類的分子結構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