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基原】為痧草科植物荸薺的球莖。
【異名】地栗、烏芋。
【性味歸經(jīng)】甘,寒。入肺、胃經(jīng)。
【功效】清熱,化痰,消積,利濕。
【應(yīng)用】
1.濕熱黃疸,小便不利:荸薺打碎,煎湯代茶,每次120g。(《泉州本草》)
2.腹?jié)M脹大:荸薺去皮,填入雄豬肚內(nèi),線縫,砂器煮糜食之,勿入鹽。(《本草經(jīng)疏》)
3.咽喉腫痛:荸薺絞汁冷服,每次120g。(《泉州本草》)
【使用注意】
虛寒及血虛者慎服。
【按語】
凡熱病煩渴、便秘、陰虛肺燥、痰熱咳嗽、肝陽上亢(如高血壓)等病癥均宜食用荸薺。荸薺苗(又名通天草)有利尿消腫作用,可治腎炎水腫。胸中煩悶者食之亦宜。
【參考文獻(xiàn)】
1.《日用本草》:“下五淋,瀉胃熱。”
2.《本草綱目》:“主血痢、下血、血崩?!?/p>
3.《本草再新》:“清心降火,補肺涼肝,消食化痰,破積滯,利膿血?!?/p>
《衛(wèi)生寶鑒》(公元 1343 年)元.羅天益(謙甫)著。二十四卷,補遺一卷。內(nèi)容為“藥誤永鑒”、“名方類集”、“藥類法象“、“醫(yī)驗紀(jì)述”。補遺主要論述外感、傷寒等證。
(公元 752 年)唐.王燾著。四十卷。搜集唐以前的許多醫(yī)藥著作,編為 1104 門,載方 6000 有余,是重要的中醫(yī)著作之一。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基原】為痧草科植物荸薺的球莖。
【異名】地栗、烏芋。
【性味歸經(jīng)】甘,寒。入肺、胃經(jīng)。
【功效】清熱,化痰,消積,利濕。
【應(yīng)用】
1.濕熱黃疸,小便不利:荸薺打碎,煎湯代茶,每次120g。(《泉州本草》)
2.腹?jié)M脹大:荸薺去皮,填入雄豬肚內(nèi),線縫,砂器煮糜食之,勿入鹽。(《本草經(jīng)疏》)
3.咽喉腫痛:荸薺絞汁冷服,每次120g。(《泉州本草》)
【使用注意】
虛寒及血虛者慎服。
【按語】
凡熱病煩渴、便秘、陰虛肺燥、痰熱咳嗽、肝陽上亢(如高血壓)等病癥均宜食用荸薺。荸薺苗(又名通天草)有利尿消腫作用,可治腎炎水腫。胸中煩悶者食之亦宜。
【參考文獻(xiàn)】
1.《日用本草》:“下五淋,瀉胃熱。”
2.《本草綱目》:“主血痢、下血、血崩?!?/p>
3.《本草再新》:“清心降火,補肺涼肝,消食化痰,破積滯,利膿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