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中醫(yī)飲食營養(yǎng)學(xué)》 荸薺(《日用本草》)

    【基原】為痧草科植物荸薺的球莖。

    【異名】地栗、烏芋。

    【性味歸經(jīng)】甘,寒。入肺、胃經(jīng)。

    【功效】清熱,化痰,消積,利濕。

    【應(yīng)用】

    1.濕熱黃疸,小便不利:荸薺打碎,煎湯代茶,每次120g。(《泉州本草》)

    2.腹?jié)M脹大:荸薺去皮,填入雄豬肚內(nèi),線縫,砂器煮糜食之,勿入鹽。(《本草經(jīng)疏》)

    3.咽喉腫痛:荸薺絞汁冷服,每次120g。(《泉州本草》)

    【使用注意】

    虛寒及血虛者慎服。

    【按語】

    凡熱病煩渴、便秘、陰虛肺燥、痰熱咳嗽、肝陽上亢(如高血壓)等病癥均宜食用荸薺。荸薺苗(又名通天草)有利尿消腫作用,可治腎炎水腫。胸中煩悶者食之亦宜。

    【參考文獻(xiàn)】

    1.《日用本草》:“下五淋,瀉胃熱。”

    2.《本草綱目》:“主血痢、下血、血崩?!?/p>

    3.《本草再新》:“清心降火,補肺涼肝,消食化痰,破積滯,利膿血?!?/p>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