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學(xué)綱目》 咽嗌痛(咽嗌不能納唾與食是也)

    作者: 樓英

    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百藥。(全文見治法。)

    〔丹〕咽痛必用荊芥。陰虛火炎上者,必用玄參。

    氣虛人參加竹瀝。血虛四物加竹瀝。

    咽痛,有陰氣大虛,陽氣飛越,痰結(jié)在上,遂成咽痛。脈必浮大,重取必澀,去死為近。

    宜補陰陽,人參一味濃煎湯,細細飲之。(此證皆是勞嗽日久者有之,如用實喉痹條下諸方,非徒無益而反害之。)

    咽瘡多虛火,游行無制,客于咽喉,宜用人參、蜜炙黃柏、荊芥治之。

    潤喉散治氣郁夜熱,咽干梗塞用。

    桔梗(二錢半) 粉草 紫河車 香附(各三錢) 百藥煎(一錢半)

    上為細末,敷口內(nèi)。

    咽喉生瘡損了,不用生姜,用之辛辣痛,又能散不收。

    咽痛實熱者。

    黃連 荊芥 薄荷

    蜜姜汁調(diào)噙。

    咽中瘡腫,蓖麻子一粒去皮,樸硝一錢同研,新汲水作一服,連進二三服效。(丹溪云∶

    蓖麻子屬金,性善收,能遣毒腫。又似屬水,當是外科要藥。)

    〔羅〕龍麝聚圣丹治心脾客熱,毒瓦斯攻沖,咽喉赤腫頭痛,或成喉痹,或結(jié)硬不消,愈而復(fù)發(fā),經(jīng)久不瘥?;蛏啾灸[脹,滿口生瘡,飲食難咽,并宜服之。

    川芎(一兩) 生地 犀角屑 羚羊角 琥珀(研。各五錢) 馬牙硝(研,三錢) 硼砂(研,一兩)人參 赤茯苓(各三錢) 玄參 桔梗 升麻 鉛白霜(研) 連翹(各五錢) 朱砂(水飛,二錢)牛黃(研,二錢) 麝香(研,三錢) 腦子(研,三錢) 金箔(為衣)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兩作十丸,用金箔為衣,每服一丸,薄荷水化下,或細嚼,或噙化。

    如無薄荷,新水亦可,臨臥用之。

    祛毒牛黃膏治大人小兒咽喉腫痛,舌本強硬,滿口生瘡,涎潮喘急,飲食難進,咽膈不利。

    牛黃(研,三錢半) 人參 琥珀 犀角(取細末) 桔梗 生地 硼砂(各半兩) 雄黃(一兩)玄參 升麻(各三錢) 蛤粉(水飛,四兩) 寒水石( ,二兩) 朱砂(飛研,七錢) 鉛白霜腦子(各一錢) 金箔(為衣)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小彈子大,金箔為衣。用磁石器內(nèi)收貯,每服一丸,濃煎薄荷湯化下,或新汲水服亦得。日進二三服,噙化亦得。

    咽喉備急丹青黛 芒硝 白僵蠶(各一兩) 甘草(四兩)

    上為細末,用臘月內(nèi)牛膽有黃者,盛藥其中,蔭四十九日,多時為妙。

    〔《經(jīng)》〕患喉痛。含山豆根一片,細咽津極妙。

    〔丹〕咽痛。硼砂或和膽礬、白僵蠶、白霜梅和噙。又方,百藥煎去黑皮、硼砂、甘草、生白礬等分為細末,每服一錢,食后米飲調(diào),細細咽下。

    〔《肘》〕咽喉卒腫,食飲不通。黃柏搗敷腫上,冷復(fù)易之。用苦酒和末佳。

    〔丹〕婦人患咽疼。用桔梗一兩,生甘草半兩,分三帖,水二碗煎取一小盞,稍熱飲之。先與蚤休末,細咽之。(蚤休末即金線重樓是也。)

    〔羅〕增損如圣湯治風(fēng)熱攻沖會厭,語聲不出,咽喉妨悶?zāi)[痛,并治之。

    桔梗(二兩) 甘草(炙,一兩半) 枳殼(湯浸,去穣) 防風(fēng)(各半兩)

    上件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大盞,煎至七分去渣,入酥如棗許攪勻,食后溫服。

    〔《本》〕治虛煩上壅,脾肺有熱,咽喉生瘡,利膈湯。

    雞蘇葉 荊芥 防風(fēng) 桔梗 人參 牛蒡子(隔紙炒) 甘草(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沸湯點服。如咽痛口瘡甚者,加僵蠶一兩。

    〔垣〕桔梗湯治咽腫微覺痛,聲破,季冬合之。

    麻黃(不去節(jié),半錢) 桔梗(一錢) 黃芩(三錢) 甘草(一錢) 白僵蠶(三錢)馬屁勃(一兩) 桂枝(少許) 歸身(三分)

    上 咀,水二盞,煎去渣,稍熱服,食后,可徐徐呷之。

    〔羅〕發(fā)聲散治咽痛妨悶,咽物則微痛,不宜寒涼藥過泄之,此妨悶虛熱也。

    栝蔞(一個) 白僵蠶(微炒,半兩) 桔梗(七錢半) 甘草(炒,二錢)

    上為細末,每用少許,干糝咽喉中。若腫痛,左右有紅,或只一壁紅紫長大,水米難下,用此散一錢,樸硝一錢和勻,糝喉中咽津。如喉中生赤腫,或有小白頭瘡,用前散一錢匕,白礬細研半錢,干糝。

    〔丹〕姜汁調(diào)僵蠶末,治咽痛神效。(詳見喉痹。)

    〔無〕蜜附子 治感寒,咽門閉,不能咽。大附子一枚,生去皮臍,切作大片,蜜涂炙令黃,含咽津,甘味盡,更以附子片涂蜜炙用之。

    〔丹〕治咽痛,用諸藥不效者,此非咽痛,乃是鼻中生一條紅線如發(fā),懸一黑泡,大如櫻珠垂掛,到咽門而止,口中飲食不入。須用深取牛膝根,直而獨條者,洗凈,入好醋三五滴,同研細,就鼻孔滴二三點,入去則絲斷珠破,其病立安。

    〔《素》〕肝者中之將也,取決于膽,咽為之使。(奇病論)

    〔世〕咽痛,用倒摘刺根,凈洗,入好酒醋同研,滴在喉中,耳若癢,即安。

    〔《范汪方》〕治喉中腫痛,不得飲食。燒筆頭灰,漿水飲下方寸匕。

    〔《廣》〕主咽喉塞,鼻中瘡出,及干嘔頭痛,食不下。生雞子一個,開頭取白去黃,著米酢煨拌, 火頓沸起,擎下沸定,須頓三度,就熱飲酢盡,不過一二次瘥。

    運氣,咽喉嗌痛,皆屬寒。經(jīng)云∶太陽在泉,寒淫所勝,民病嗌痛頷腫是也。

    《內(nèi)經(jīng)》灸刺咽喉有二∶

    其一,取足少陰。經(jīng)云∶腎足少陰之脈,所生病者,咽腫上氣.嗌干痛。又云∶嗌中腫,不能納,唾時不能出唾者,刺然骨之前出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又云∶邪客足少陰之絡(luò),令人嗌痛,不可納食,無故善怒,氣上走賁上。(林億云∶賁,膈也。謂氣上走膈上也。)刺足下中央之脈各三 ,凡六刺立已,左刺右,右刺左是也。

    其二,取手太陽。經(jīng)云∶小腸手太陽之脈,是動則病嗌痛頷腫,視虛實寒熱陷下取之也。

    〔《甲》〕咽中痛,不可納食,涌泉主之。咽腫難言,天柱主之。喉痛,喑不能言,天突主之。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 東漢張仲景的《傷寒論》《金匱要略》,是中醫(yī)臨床治療學(xué)的基本讀物,歷來稱為經(jīng)典著作,所以書內(nèi)所用方劑又稱為經(jīng)方。近代著名中醫(yī)曹穎甫,名 家達,號 拙巢(一八六六一一一九二七),治醫(yī)專宗張仲景,深研這二部書,以善用經(jīng)方聞于時。生平醫(yī)案,曾由其門人姜佐齡輯錄為三卷,也附入了自己和同門的個別治驗,搜集見聞,發(fā)揮心得,逐案說解、闡發(fā),以佐證曹氏辨證施治的確切。通過曹氏審閱后,復(fù)逐案加以評語,師生商討,從實踐到理論,相互琢磨,名其書曰《經(jīng)方實驗錄》,由千頃堂出版于一九三七年,再版于一九四七年。解放以來,讀者對本書的需要仍繁,我們現(xiàn)在重加整理,刪去其說解蕪冗者,修飾其詞句未妥者,仍分上、中、下三卷,共計九十二案,內(nèi)有十六案,標明為附列門人醫(yī)案。——民間中醫(yī)志愿編撰組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沈子祿、徐師曾撰
  • 作者:
    翟良
  • 作者:
    張三錫
  • 作者:
    錢峻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