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學(xué)綱目》 白濁

    作者: 樓英

    〔丹〕便濁大概皆是濕痰流注,宜燥中宮之濕,用二陳湯加蒼術(shù)、白術(shù),燥去其濕。肥白人必多濕痰,以二陳去其濕熱。胃弱者,兼用人參,以柴胡、升麻升其胃中之氣。胃中濁氣下流,必用二陳加蒼術(shù)、白術(shù)、柴胡、升麻。一婦人年近六十,形肥,奉養(yǎng)膏粱,飲食肥美,中焦不清,積為濕氣,流入膀胱,下注白濁,白濁即濕痰也,用二陳去痰,蒼術(shù)、白術(shù)去濕補胃,加升麻、柴胡升胃中之清氣。服四帖后,濁減大半,卻覺胸滿,因柴胡、升麻升動胃氣,痰阻滿悶而然。間用二陳湯加炒曲、白術(shù)、香附以泄其滿。若素?zé)o痰者,雖升動胃氣,不滿也,兼用青黛、樗皮、蛤粉、炒黃柏、炒干姜、滑石為末,炒神曲糊丸服之。凡便濁服藥,必兼服加減珠粉丸

    蛤粉 青黛(此二味,主胃中濁氣下流,降入膀胱) 樗皮末(大燥濕熱) 滑石 黃柏 干姜(炒褐色,味苦斂肺氣下降,使陰血生。干姜,鹽制)

    上為末,炒神曲為丸。

    又方

    黃柏(炒焦) 黃柏(生) 蛤粉(各一兩) 神曲(半兩)

    上為末,滴水丸服。

    白濁者,濕熱傷氣,久下不止,此系火不守也。知母、黃柏、炒附子各等分,水丸服。

    赤濁者,濕熱傷血,于二陳湯中加白芍藥,仍用炒柏、蛤粉、椿皮、滑石、青黛,以神曲為丸。一方加干姜,炮褐色,固而不走。

    〔羅〕白淫諸癥痿論曰∶思想無窮,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奈筋弛縱,發(fā)為筋痿,及為白淫。

    夫腎臟天一,以慳為事,志意內(nèi)治,則精全而澀。若思想外淫,房室太甚,則固有淫 不守,輒隨溲溺而下也,然本于筋痿者,以宗筋弛縱也。

    內(nèi)補鹿茸丸治勞傷思想,陰陽氣虛,益精,止白淫。

    鹿茸(酥炙) 菟絲子(酒浸) 蒺藜(炒) 白蒺藜 肉蓯蓉 紫菀 蛇床子(酒浸) 黃 桑螵蛸陽起石 附子(炮) 官桂(各等分)

    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溫酒送下。

    茯苓丸治心氣不足,思慮太過,腎經(jīng)虛損,其陽不固溺有余瀝,小便白濁,夢寐頻泄。

    菟絲子(酒浸,五兩) 石蓮(去殼,三兩) 白茯苓(去皮,二兩)

    上為細(xì)末,酒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鹽湯下。常服鎮(zhèn)益心神,補虛養(yǎng)血,清小便。

    金箔丸治下焦虛,小便白淫,夜多異夢遺泄。

    蠶蛾 破故紙(炒) 韭子(炒) 牛膝(酒浸) 肉蓯蓉 龍骨 山茱萸 桑螵蛸 菟絲子(酒浸。各一兩)

    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酒空心下。

    王瓜散治小便自利如泔色,此腎虛也。

    王瓜根 桂心(各一兩) 白石脂 菟絲子(酒浸) 牡蠣(鹽泥燒赤,候冷去泥。各二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煎大麥粥湯調(diào)下,日三服,食前。

    〔楊氏〕萆 厘清飲治白濁凝面如油,光彩不定,凝腳如糊。

    益智仁 川萆 石菖蒲 烏藥(各等分)

    上 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入鹽一捻,煎七分,食前溫服。一方加茯苓、甘草。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