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久熱也。疳熱亦久,但兼面黃吃炭土,鼻下爛也。
□
〔無〕小兒積熱者,表里俱熱,遍身皆熱,頰赤口干,小便赤,大便焦黃,先以四順、清涼飲子利動臟腑,則熱去。既去復熱者,內熱已解,而表熱未解也,當用惺惺散、紅綿散加麻黃微發(fā)汗,表熱乃去。表熱去后,又發(fā)熱者何也?世醫(yī)到此,盡不能曉。或再用涼藥,或再解表,或以謂不可醫(yī),誤致夭傷者甚多。此表里俱虛,氣不歸元,而陽浮于外,所以再發(fā)熱,非熱證也。只用六神散入粳米煎,和其胃氣,則收陽歸內,身體便涼。熱重者,用銀白散。
清涼飲子 每服二錢,薄荷三錢,同煎。(方見治寒熱法。)惺惺散(方見痘疹門。)
紅綿散
白僵蠶(炒,二兩) 天麻(生用,一兩) 天南星(切薄片,油浸黃,二兩) 蘇木節(jié)(另研,二兩半)
上為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紅綿少許,同煎至六分,溫服。凡小兒風熱,頭目不清,并宜服之。若傷寒有表證發(fā)熱者,每服入去節(jié)麻黃末五分;有里熱心燥渴者,入滑石末半錢,同煎服之。
六神散
人參 白茯苓 干山藥 白術 白扁豆 甘草(炙。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一大錢,水一小盞,棗一枚,姜二片,同煎至五分服。此藥用處甚多,治胃冷加附子,治風癥加天麻,治痢加罌粟殼。
銀白散
干山藥 白術 白茯苓(各半兩) 人參 白扁豆 知母 甘草(炙) 升麻(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一大錢,水一小盞,棗一枚,生姜二片,同煎,溫服,不拘時候。
〔錢〕桃枝丸疏取積熱及結胸,又名桃符丸。
巴豆霜 大黃 黃柏(各一錢) 輕粉 砂(各半錢)
上細末,面糊丸粟米大,煎桃枝湯下。一 兒五七丸。五七歲二三十丸,未 兒二三丸,臨臥服。
梔豉飲子治小兒蓄熱在中,身熱狂躁,昏迷不食。
梔子仁(七枚) 豆豉(半兩)
上用水三盞,煎至二盞,看多少服之無時。或吐不吐,立效。
(公元 1564 年)明.李時珍(東璧,瀕湖)著。一卷。論述脈象 27 種,對于脈的體狀、相類、主病都作了七言歌括,便于誦讀學習。并批解了高陽生的《脈訣》。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久熱也。疳熱亦久,但兼面黃吃炭土,鼻下爛也。
□
〔無〕小兒積熱者,表里俱熱,遍身皆熱,頰赤口干,小便赤,大便焦黃,先以四順、清涼飲子利動臟腑,則熱去。既去復熱者,內熱已解,而表熱未解也,當用惺惺散、紅綿散加麻黃微發(fā)汗,表熱乃去。表熱去后,又發(fā)熱者何也?世醫(yī)到此,盡不能曉。或再用涼藥,或再解表,或以謂不可醫(yī),誤致夭傷者甚多。此表里俱虛,氣不歸元,而陽浮于外,所以再發(fā)熱,非熱證也。只用六神散入粳米煎,和其胃氣,則收陽歸內,身體便涼。熱重者,用銀白散。
清涼飲子 每服二錢,薄荷三錢,同煎。(方見治寒熱法。)惺惺散(方見痘疹門。)
紅綿散
白僵蠶(炒,二兩) 天麻(生用,一兩) 天南星(切薄片,油浸黃,二兩) 蘇木節(jié)(另研,二兩半)
上為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紅綿少許,同煎至六分,溫服。凡小兒風熱,頭目不清,并宜服之。若傷寒有表證發(fā)熱者,每服入去節(jié)麻黃末五分;有里熱心燥渴者,入滑石末半錢,同煎服之。
六神散
人參 白茯苓 干山藥 白術 白扁豆 甘草(炙。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一大錢,水一小盞,棗一枚,姜二片,同煎至五分服。此藥用處甚多,治胃冷加附子,治風癥加天麻,治痢加罌粟殼。
銀白散
干山藥 白術 白茯苓(各半兩) 人參 白扁豆 知母 甘草(炙) 升麻(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一大錢,水一小盞,棗一枚,生姜二片,同煎,溫服,不拘時候。
□
〔錢〕桃枝丸疏取積熱及結胸,又名桃符丸。
巴豆霜 大黃 黃柏(各一錢) 輕粉 砂(各半錢)
上細末,面糊丸粟米大,煎桃枝湯下。一 兒五七丸。五七歲二三十丸,未 兒二三丸,臨臥服。
梔豉飲子治小兒蓄熱在中,身熱狂躁,昏迷不食。
梔子仁(七枚) 豆豉(半兩)
上用水三盞,煎至二盞,看多少服之無時。或吐不吐,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