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學(xué)綱目》 赤白痢

    作者: 樓英

    〔丹〕治小兒痢疾。

    黃連 黃芩 大黃 甘草

    上煎服。赤痢加紅花、桃仁。白痢加滑石末。

    〔湯〕治痢之法,若欲取積,只用官局進(jìn)食丸甚穩(wěn),雖取積又能治痢,萬無一失。積已下,急以四君子湯加豆蔻、訶子補(bǔ)之,次服濃腸香連丸得效。

    〔丹〕治小兒赤白痢多,體弱不堪下,大困重者。麻子一合,炒令香熟,為末,每服一錢匕,蜜漿水和服,效。

    疳瀉痢日久不瘥。(見疳門獨(dú)瀉不脹條。)

    〔錢〕瀉黃、紅、赤、黑者,皆熱毒。瀉青、白,谷不化者,胃冷。

    白附香連丸治腸胃氣暴傷,乳哺冷熱相雜,渴痢赤白,里急后重,腹痛扭撮,晝夜頻并,乳食減少。

    黃連 木香(各一錢) 白附尖(二個(gè))

    上末,飯丸如粟米大。每服十丸至二三十丸,米飲下,食前日夜各四五服。

    豆蔻香連丸治泄瀉不拘寒熱赤白,陰陽不調(diào),腹痛,腸鳴切痛,立效如神。

    黃連(炒,三分) 肉豆蔻 木香(各一錢)

    上為細(xì)末,粟米飯丸如米粒大。每服十丸至二三十丸,日夜各四服,食前米飲下。

    〔田〕木香丸治小兒泄瀉青白膿血相雜。

    黃連(吳茱萸同炒,去茱萸,一兩) 肉蔻(煨,二個(gè)) 木香(一錢)

    上為細(xì)末,面糊丸,如黍米大。赤痢粟米飲下,白痢濃樸湯下,空心。

    〔錢〕小香連丸治冷熱腹痛,水谷利,腸滑。

    木香 訶子肉(各一分) 黃連(半兩)

    上為細(xì)末,米飲和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丸至三五十丸,食前頻服之。

    〔?!吵嗔?,四君子加赤芍藥、當(dāng)歸,入粟米少許,同煎。

    〔湯〕治熱痢備急方。用井花水調(diào)臘茶,蜜磨生姜,渴則飲之。

    〔錢〕黃柏丸治小兒熱痢下血。

    黃柏(去皮,半兩) 赤芍藥(四錢)

    上為末,飯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一二十丸,食前米飲下,量兒加減。

    〔《本》〕治小兒赤痢。搗青藍(lán)汁二升,分四服。(《圣惠方》治小兒中蠱下血。)

    〔姚〕治小兒尿血。甘草五分,以水六合,煎取二合,去渣,一歲兒一日服令盡。

    〔海〕白痢。四君子等分,加干姜減半,入粟米少許,同煎。

    〔《廣》〕治小兒久痢淋瀝,水谷不消。枳實(shí)六分,搗末,以米飲調(diào)二錢匕。二歲兒服一錢。

    〔丹〕小兒噤口痢,釀乳法。

    濃樸 枳殼(各五分) 白術(shù) 芍藥(各半兩) 滑石(一兩) 木通 陳皮 甘草(各五分)

    上分四帖,細(xì)研桃仁七枚,水二盞半,煎取一盞,與母服。服時(shí)去宿乳令盡,為妙。

    黃連例(錢氏法∶)

    加黃柏為二圣丸。(治疳。)加橘皮為橘連丸。(治疳。)加榆仁為榆連丸。(治疳。)加黃芩、大黃為三黃丸。(治積熱。)加阿膠、茯苓為阿膠丸。(治痢。)加訶子、木香為小香連丸。(治痢。)加豆蔻、木香為豆蔻香連丸。(治瀉。)加木香、白附子為白附子香連丸。(治痢。)加阿膠、當(dāng)歸、干姜為駐車丸。(治痢。)

    〔田〕小兒脅下滿,瀉痢體重,四肢不收, 癖積聚,腹痛不嗜食,痰瘧寒熱∶脾 二穴。(在背十一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

    〔《明》〕秋深,冷痢不止∶臍下二三寸間動(dòng)脈中(二壯。)痢下赤白,脫肛∶十二椎下節(jié)間(三壯。)

    又法∶翠尾骨上三寸骨陷間(三壯,炷如小麥大。)又法∶龜尾(一壯,脊端穹骨也。)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