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藥理學》 氨苯蝶啶及阿米洛利

    氨苯蝶啶(triamterene,三氨蝶啶)及阿米洛利(amiloride,氨氯吡脒)雖化構不同,卻有相同的藥理作用,它們的化學結構如下:

    氨苯蝶啶及阿米洛利

    二藥作用于遠曲小管及集合管,阻滯Na+通道而減少Na+的再吸收,因而可發(fā)揮較弱的利尿作用。同時K+的排泄減少。當醛固酮分泌量過多時,或與其他利尿藥合用時,其留鉀作用更為明顯,二藥作用并非競爭性拮抗醛固酮所致。因它們對切除腎上腺的動物仍有留鉀利尿作用?,F(xiàn)認為是藥物抑制遠曲小管及集合管對K+的分泌所致。但原始作用仍是減少Na+的再吸收,由于Na+的再吸收減少,使管腔的負電位減小,管腔內外電位差下降,乃使鉀分泌的驅動力減小。在遠曲小管阿米洛利還抑制鈣的排泄,這一作用也是與抑制Na+再吸收相偶聯(lián)的。

    【不良反應】二藥長期服用均可引起高血鉀癥。腎功能不良者、糖尿病者、老人較易發(fā)生。其中氨苯蝶啶還抑制二氫葉酸還原酶,引起葉酸缺乏。肝硬化病人服用此藥可發(fā)生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偶可引起高敏反應及形成腎結石。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