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樁(靈胎、洄溪)著。二卷。分為“經絡臟腑”“脈”“病”“方藥”“治法”“書論”“古今”七門,論醫(yī)學的源流利弊,議論通達。但有時也不免矯枉過正。
查古籍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樁(靈胎、洄溪)著。二卷。分為“經絡臟腑”“脈”“病”“方藥”“治法”“書論”“古今”七門,論醫(yī)學的源流利弊,議論通達。但有時也不免矯枉過正。
(公元 1565 年)明.樓英(全善)著。四十卷。包括總論,臟腑疾病、傷寒、婦人、小兒、運氣等,記載病證治法,方藥,對于金元醫(yī)家的學說收載較多。
《全嬰方》小兒每早食后發(fā)熱,夜則涼,世醫(yī)多謂虛勞,或為疳熱,不知此血熱證也,宜龍膽丸、地黃膏、之類,時時與服節(jié)瘥。
接∶《全嬰方》所云血熱者,巳午發(fā)熱,遇夜則涼,與東垣所謂夜則發(fā)熱,晝則明了,不同,然東垣所云血熱者,指陰虛而生內熱也,夜則發(fā)熱,晝則明了,取其晝陽夜陰也,鄭氏所云血熱者,指小兒血盛實而言也,蓋謂巳午者,心火用事之時也,心主血,血氣行至巳午,則陽氣盛,陽氣與正氣相搏,故至期而發(fā)熱,非其時者,非血熱也。
〔薛〕一小兒寅卯時發(fā)熱,或兼搐有痰。服抱龍、瀉青、二丸而愈。后復患,服前藥兼咳嗽氣喘,不時發(fā)搐,面赤色,或青黃,或浮腫,或流涎。予謂咳嗽氣喘脾肺氣虛也,不時發(fā)搐肝木乘脾也,面青黃肝入心脾也,浮腫流涎脾氣虛也。用益智丸以養(yǎng)心血,補中益氣湯以補脾氣而愈。一小兒巳午時發(fā)熱驚悸,發(fā)時形氣倦怠,面黃懶食,流涎飲湯。予謂心氣不足所致。不信,反服涼心之藥,更加吐瀉,睡而露睛,手足并冷,幾至慢脾風。先用六君姜桂湯佐以地黃丸而愈。一小兒申酉時發(fā)熱面赤,腹中作痛,或用峻利之劑下之,致發(fā)搐吐痰,作渴腹痛,按之即止。此脾胃傷而變證也。用七味白術散、補中益氣湯頓安。
龍膽丸治小兒食后多發(fā)熱,或夜則涼,此血熱證。疳熱皆可治。
宣黃連(去毛) 赤芍藥(各半兩) 草龍膽(去苗) 青皮(去穣。各二錢半) 檳榔(一個大者)麝香(少許)
上為末。豬膽汁少入面糊為丸,蘿卜子大。每三、二十丸,米飲,空心服。
六合湯治小兒血熱,每日巳午間發(fā)熱,遇夜則涼。
當歸 大黃 川芎 熟地黃上為末。三歲一錢,水半盞,煎至三分,無時服。
豬膽丸治小兒每日早飯后發(fā)熱,夜則身涼,此血熱也。
胡黃連(二錢半) 宣黃連 赤芍藥(各半兩)
上為末,豬膽汁和成劑,入在膽中懸,用漿水煮熟,取出,飯為丸,如豆大。
三歲三十丸,米湯送下,日三服,無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