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舌下絡診指舌底脈絡診。舌下絡脈分別和臟腑相應,對瘀血的預報有獨特意義。舌底和舌面腹背相應,在預報疾病上雖然各顯神通,但也往往互相映照。據(jù)觀察,舌下絡診的預兆信息早于舌面,更加顯示了舌下絡脈的預兆前景……
舌下絡診包括舌底脈絡的絡形及絡色,部位在舌系帶兩側,舌下與心、肝、脾、腎均有經(jīng)絡聯(lián)系。其中又與脾腎至關,因脾的經(jīng)絡直接散于舌下,腎的玉液、金津兩穴也分布于舌下。如《靈樞·經(jīng)脈》曰:“足太陰之脈……連舌本,散舌下?!薄端貑枴飧摗吩唬骸白闵訇幧嘞?,厥陰毛中急脈各一”因此舌系帶與脾腎極為相關。此外,舌下絡脈暴露充分,是觀察周圍循環(huán)的良好部位,尤其是反映血液病的首選之處,因最能靈敏反映血液的虛實寒熱,故診血瘀最有早期預報價值。如宋代陳自明的《婦人大全良方》即有舌下絡診死胎瘀血的記載:“身重體熱、寒頻,舌下之脈黑復青,反舌下冷,子當死,腹中須遣子歸冥。”
舌下絡診分別和臟腑相應,其分布原則大致和舌面相同,即舌下絡前上部屬心肺,中央屬脾胃,兩側候肝膽,后下根部主腎,(據(jù)梁民里:舌下望診法初探)。
一、舌下絡診色澤變化的預報意義
心之脈系于舌根,脾之絡脈系于舌旁,肝脈絡挾于舌本,腎之津液出于舌端,李時珍曰:“外舌有四竅,兩竅通心氣,兩竅通腎液?!鄙w心主血脈,脾統(tǒng)血,腎藏精,精血充則血絡紅活,故正常舌底呈淡紅色,紅活光滑,脈絡清晰無曲張,一旦色澤異常則對內(nèi)臟疾患皆有一定的預報意義。如舌下絡脈出現(xiàn)紫色為內(nèi)有瘀血之征兆。舌下絡脈扭曲粗脹、顏色晦暗為宗氣虛、氣血不運。如白失榮,為心腎陽虛、元陽虛憊之征。紅而變細,為陰虛津少之兆。舌下廉泉穴(金津、玉液)之榮枯老嫩,可斷津液之存亡。此外,舌下根阜的榮枯可預報腎氣的盛衰,而舌下絡脈呈紫暗色尤為提示體內(nèi)血脈有瘀滯的重要征兆,如鼓脹、積聚、噎膈、痰飲、喘咳等病皆常見之。中、老年人因血管硬化,靜脈回流受阻,靜脈壓升高,故脈絡充盈度增大,因此舌下絡脈的紫暗及怒張,常可作為早衰及中風的先兆癥候之一。
舌下絡脈色澤暗紫還有驗胎之用,如《察病指南·產(chǎn)難外候》曰:“寒熱并作,舌下脈青而黑,舌卷上冷,子母皆死。”有人研究發(fā)現(xiàn)舌下紫暗有瘀點比舌面診能更早提示瘀血證,如范繼寶氏發(fā)現(xiàn)舌下“瘀血絲”似較舌色青紫、舌面瘀點瘀斑先出現(xiàn)。據(jù)報道,舌下小血管的變化對外周微循環(huán)障礙的觀察有較早提示的意義,梁民里氏對102例冠心病患者進行觀察,發(fā)現(xiàn)舌下小血管有變化的三種粘度,紅細胞壓積增高則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液流動性差……均表明舌下小血管變化確有“瘀血”可憑。近年發(fā)現(xiàn)舌下靜脈深紫對惡性腫瘤的預報有一定意義,有人觀察舌下靜脈深紫型,惡性腫瘤組占56.67%,非腫瘤組占34.57%,健康人組占5.12%;舌下靜脈輕度迂曲與瘀滯怒張型,惡性腫瘤組占35.00%,非腫瘤組占8.33%,健康人占4.82%;舌下粘膜下小血管網(wǎng)Ⅱ度曲張,惡性腫瘤組占63.33%,非腫瘤組占27.78%,健康人組占2.56%;舌下瘀斑瘀點,惡性腫瘤組占75.00%,非腫瘤組占8.02%。據(jù)觀察,惡性腫瘤患者,舌下靜脈多呈曲張,瘀點,以肝癌最為顯著。因此,舌下靜脈與舌下粘膜小血管網(wǎng),對惡性腫瘤的預報,比舌面更具有價值,已有用來作惡性腫瘤的普查初篩。
舌下絡脈的診視同樣強調神診,凡舌神之有無在其澤夭,榮活潤澤者有神,枯夭晦滯者無神。據(jù)王午橋氏觀察發(fā)現(xiàn)晚期肺心病的舌下傘襞及其周圍組織均呈Ⅲ度淤紫而干枯,舌下系帶及兩側靜脈均粗紫而曲張,晚期胃癌的涎阜,明顯隆起,質地干枯,晦暗無神,預后惡劣。據(jù)王氏治驗,1976~1979年對慢性腎炎觀察的結果,其中15例在使用溫陽益氣法后,發(fā)現(xiàn)舌底之色迅速轉向光澤,但其中有兩例由于溫陽太過,傷及陰分,而出現(xiàn)涎阜周圍組織鮮艷,舌下小血管暴露突出,病者尿量忽然減少,證實內(nèi)臟陰陽的偏盛偏虛,在舌下的反映相當敏感。
以上說明舌下靜脈色澤變化,尤其呈深紫色者對疾病的預報具有重要意義。
二、舌下絡脈形態(tài)變化對疾病的早期診斷價值
正常舌下絡脈直而無分叉,如舌下絡脈彎曲,怒張和分叉多或伴有青紫色,往往提示內(nèi)有血液郁滯的情況,諸如氣滯血瘀,寒凝血脈和痰瘀阻絡等病理皆可見之,臨床上于胸痹心悸,痰飲喘咳,中風,偏癱,噎膈鼓脹,癥瘕積聚等疾每每出現(xiàn)。據(jù)報道,面部兩顴出現(xiàn)蟹爪紋及舌下絡脈怒張能較早反應“肺慢阻”實可見一斑。
(公元 1830 年)清.王清任(勛臣)著。二卷。作者從訪驗尸體后所見,提出對于臟腑解剖的己見。并載自定義方劑、及附方論。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舌下絡診指舌底脈絡診。舌下絡脈分別和臟腑相應,對瘀血的預報有獨特意義。舌底和舌面腹背相應,在預報疾病上雖然各顯神通,但也往往互相映照。據(jù)觀察,舌下絡診的預兆信息早于舌面,更加顯示了舌下絡脈的預兆前景……
舌下絡診包括舌底脈絡的絡形及絡色,部位在舌系帶兩側,舌下與心、肝、脾、腎均有經(jīng)絡聯(lián)系。其中又與脾腎至關,因脾的經(jīng)絡直接散于舌下,腎的玉液、金津兩穴也分布于舌下。如《靈樞·經(jīng)脈》曰:“足太陰之脈……連舌本,散舌下?!薄端貑枴飧摗吩唬骸白闵訇幧嘞?,厥陰毛中急脈各一”因此舌系帶與脾腎極為相關。此外,舌下絡脈暴露充分,是觀察周圍循環(huán)的良好部位,尤其是反映血液病的首選之處,因最能靈敏反映血液的虛實寒熱,故診血瘀最有早期預報價值。如宋代陳自明的《婦人大全良方》即有舌下絡診死胎瘀血的記載:“身重體熱、寒頻,舌下之脈黑復青,反舌下冷,子當死,腹中須遣子歸冥。”
舌下絡診分別和臟腑相應,其分布原則大致和舌面相同,即舌下絡前上部屬心肺,中央屬脾胃,兩側候肝膽,后下根部主腎,(據(jù)梁民里:舌下望診法初探)。
一、舌下絡診色澤變化的預報意義
心之脈系于舌根,脾之絡脈系于舌旁,肝脈絡挾于舌本,腎之津液出于舌端,李時珍曰:“外舌有四竅,兩竅通心氣,兩竅通腎液?!鄙w心主血脈,脾統(tǒng)血,腎藏精,精血充則血絡紅活,故正常舌底呈淡紅色,紅活光滑,脈絡清晰無曲張,一旦色澤異常則對內(nèi)臟疾患皆有一定的預報意義。如舌下絡脈出現(xiàn)紫色為內(nèi)有瘀血之征兆。舌下絡脈扭曲粗脹、顏色晦暗為宗氣虛、氣血不運。如白失榮,為心腎陽虛、元陽虛憊之征。紅而變細,為陰虛津少之兆。舌下廉泉穴(金津、玉液)之榮枯老嫩,可斷津液之存亡。此外,舌下根阜的榮枯可預報腎氣的盛衰,而舌下絡脈呈紫暗色尤為提示體內(nèi)血脈有瘀滯的重要征兆,如鼓脹、積聚、噎膈、痰飲、喘咳等病皆常見之。中、老年人因血管硬化,靜脈回流受阻,靜脈壓升高,故脈絡充盈度增大,因此舌下絡脈的紫暗及怒張,常可作為早衰及中風的先兆癥候之一。
舌下絡脈色澤暗紫還有驗胎之用,如《察病指南·產(chǎn)難外候》曰:“寒熱并作,舌下脈青而黑,舌卷上冷,子母皆死。”有人研究發(fā)現(xiàn)舌下紫暗有瘀點比舌面診能更早提示瘀血證,如范繼寶氏發(fā)現(xiàn)舌下“瘀血絲”似較舌色青紫、舌面瘀點瘀斑先出現(xiàn)。據(jù)報道,舌下小血管的變化對外周微循環(huán)障礙的觀察有較早提示的意義,梁民里氏對102例冠心病患者進行觀察,發(fā)現(xiàn)舌下小血管有變化的三種粘度,紅細胞壓積增高則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液流動性差……均表明舌下小血管變化確有“瘀血”可憑。近年發(fā)現(xiàn)舌下靜脈深紫對惡性腫瘤的預報有一定意義,有人觀察舌下靜脈深紫型,惡性腫瘤組占56.67%,非腫瘤組占34.57%,健康人組占5.12%;舌下靜脈輕度迂曲與瘀滯怒張型,惡性腫瘤組占35.00%,非腫瘤組占8.33%,健康人占4.82%;舌下粘膜下小血管網(wǎng)Ⅱ度曲張,惡性腫瘤組占63.33%,非腫瘤組占27.78%,健康人組占2.56%;舌下瘀斑瘀點,惡性腫瘤組占75.00%,非腫瘤組占8.02%。據(jù)觀察,惡性腫瘤患者,舌下靜脈多呈曲張,瘀點,以肝癌最為顯著。因此,舌下靜脈與舌下粘膜小血管網(wǎng),對惡性腫瘤的預報,比舌面更具有價值,已有用來作惡性腫瘤的普查初篩。
舌下絡脈的診視同樣強調神診,凡舌神之有無在其澤夭,榮活潤澤者有神,枯夭晦滯者無神。據(jù)王午橋氏觀察發(fā)現(xiàn)晚期肺心病的舌下傘襞及其周圍組織均呈Ⅲ度淤紫而干枯,舌下系帶及兩側靜脈均粗紫而曲張,晚期胃癌的涎阜,明顯隆起,質地干枯,晦暗無神,預后惡劣。據(jù)王氏治驗,1976~1979年對慢性腎炎觀察的結果,其中15例在使用溫陽益氣法后,發(fā)現(xiàn)舌底之色迅速轉向光澤,但其中有兩例由于溫陽太過,傷及陰分,而出現(xiàn)涎阜周圍組織鮮艷,舌下小血管暴露突出,病者尿量忽然減少,證實內(nèi)臟陰陽的偏盛偏虛,在舌下的反映相當敏感。
以上說明舌下靜脈色澤變化,尤其呈深紫色者對疾病的預報具有重要意義。
二、舌下絡脈形態(tài)變化對疾病的早期診斷價值
正常舌下絡脈直而無分叉,如舌下絡脈彎曲,怒張和分叉多或伴有青紫色,往往提示內(nèi)有血液郁滯的情況,諸如氣滯血瘀,寒凝血脈和痰瘀阻絡等病理皆可見之,臨床上于胸痹心悸,痰飲喘咳,中風,偏癱,噎膈鼓脹,癥瘕積聚等疾每每出現(xiàn)。據(jù)報道,面部兩顴出現(xiàn)蟹爪紋及舌下絡脈怒張能較早反應“肺慢阻”實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