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溫?zé)峤?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zé)岵≈?,以《?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祖國(guó)醫(yī)學(xué)認(rèn)為九竅不利是衰老先兆的重要標(biāo)志,因九竅為五臟的外竅,根據(jù)臟象理論,臟藏于內(nèi),象必見于外,如張景岳曰:“臟居于內(nèi),形見于外”,故臟氣的衰老必外見于九竅。如目為肝竅,肝氣衰先見“目始不明”,如《靈樞·天年》說:“肝氣始衰,目始不明”。舌為心之苗,心氣衰減先出現(xiàn)舌竅不利??跒槠⒅飧[,故口淡納減為脾氣衰的先露。鼻為肺之竅,肺氣衰則涕泣俱出,嗅覺減退為其早發(fā)癥。耳及二陰為腎之外竅,故腎氣衰以耳聾、聽覺減退,二便不利為其衰老信號(hào)。
九竅不利衰老先兆常出現(xiàn)于形衰之后,為形衰的進(jìn)一步發(fā)展,并常為五臟神衰的前兆,如心氣衰,舌竅不利,常為心神衰,神離魂散的前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