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組成】制半夏10g,橘紅10g,茯苓10g,炙甘草3g,生姜7片,烏梅1個。
【用法】水煎,熱服。市場有丸劑,每服6—9g,溫開水送下。
【功用】燥濕化痰,理氣和中。
【原方主治】濕痰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膈痞悶,惡心嘔吐,或肢體困倦,頭眩心悸,舌苔白潤,脈滑。
【眼科臨床應用】(1)目病全身有“痰”之見癥者。
(2)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wǎng)膜病變,黃斑部水腫伴大量滲出,常與利水、活血、軟堅藥物同用,如茯苓、澤瀉、當歸、紅花、昆布、海藻等。
(3)虹膜睫狀體炎、青—睫綜合征等病,角膜后壁羊脂樣沉著物較多,不易吸收者,常加入治療原發(fā)病的方劑中。
【方解】本方為治療痰癥的主要方劑。方中半夏燥濕化痰,橘紅理氣化痰,茯苓健脾利濕,甘草和中補土。本方偏于辛燥,對于濕痰之證最為適宜。熱痰、風痰、瘀痰等證,使用本方則需進行適當?shù)呐湮椤T街袨趺芬允諗糠螝?,生姜以降逆化飲,此二味藥物眼科臨床習慣不用。
眼科中的“痰”證,有兩種概念,一是作為致病因素,多為無形之痰,常從全身癥狀而獲得征象;一為眼部水液代謝障礙形成的病理產(chǎn)物,多為有形之痰,??赏ㄟ^眼部檢查而見。用中西醫(yī)結合的方法檢查與辨證,對眼部的有形之痰有了不少新的認識,從而擴大了眼病痰證的范圍,同時也充實了二陳湯的治療內(nèi)容。
【附方】溫膽湯(《三因極一病方論》)制半夏10g,竹茹5g,枳實5g,陳皮5g,甘草5g,茯苓15g,生姜5片,大棗3枚,水煎,食前服。原方主治膽胃不和,痰熱內(nèi)擾。虛煩不眠或嘔吐呃逆,以及驚悸不寧,癲癇等癥。眼科臨床常用于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wǎng)膜病變、中心性滲出性脈絡膜視網(wǎng)膜病變、開角性青光眼等病屬痰熱上擾型者,可兼見頭眩而重,食少惡心,失眠,口苦,舌苔黃膩等癥。
本方即二陳湯去烏梅,加竹茹以清熱滌痰,枳實以下氣行痰,大棗以益脾補土。臨床上常加黃連增強清熱功效,亦即黃連溫膽湯。
《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方》(公元 1158 年)宋.撰人未詳.二十卷.自醫(yī)工論至疵靨論,述小兒初生至成童的疾病,凡 100 論, 論后附方.
《小兒藥證直訣》(公元 1114年)宋.錢乙(仲陽)著。三卷,上卷論證、中卷述醫(yī)案、下卷記載藥方,在兒科方面有不少創(chuàng)見 。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組成】制半夏10g,橘紅10g,茯苓10g,炙甘草3g,生姜7片,烏梅1個。
【用法】水煎,熱服。市場有丸劑,每服6—9g,溫開水送下。
【功用】燥濕化痰,理氣和中。
【原方主治】濕痰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膈痞悶,惡心嘔吐,或肢體困倦,頭眩心悸,舌苔白潤,脈滑。
【眼科臨床應用】(1)目病全身有“痰”之見癥者。
(2)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wǎng)膜病變,黃斑部水腫伴大量滲出,常與利水、活血、軟堅藥物同用,如茯苓、澤瀉、當歸、紅花、昆布、海藻等。
(3)虹膜睫狀體炎、青—睫綜合征等病,角膜后壁羊脂樣沉著物較多,不易吸收者,常加入治療原發(fā)病的方劑中。
【方解】本方為治療痰癥的主要方劑。方中半夏燥濕化痰,橘紅理氣化痰,茯苓健脾利濕,甘草和中補土。本方偏于辛燥,對于濕痰之證最為適宜。熱痰、風痰、瘀痰等證,使用本方則需進行適當?shù)呐湮椤T街袨趺芬允諗糠螝?,生姜以降逆化飲,此二味藥物眼科臨床習慣不用。
眼科中的“痰”證,有兩種概念,一是作為致病因素,多為無形之痰,常從全身癥狀而獲得征象;一為眼部水液代謝障礙形成的病理產(chǎn)物,多為有形之痰,??赏ㄟ^眼部檢查而見。用中西醫(yī)結合的方法檢查與辨證,對眼部的有形之痰有了不少新的認識,從而擴大了眼病痰證的范圍,同時也充實了二陳湯的治療內(nèi)容。
【附方】溫膽湯(《三因極一病方論》)制半夏10g,竹茹5g,枳實5g,陳皮5g,甘草5g,茯苓15g,生姜5片,大棗3枚,水煎,食前服。原方主治膽胃不和,痰熱內(nèi)擾。虛煩不眠或嘔吐呃逆,以及驚悸不寧,癲癇等癥。眼科臨床常用于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wǎng)膜病變、中心性滲出性脈絡膜視網(wǎng)膜病變、開角性青光眼等病屬痰熱上擾型者,可兼見頭眩而重,食少惡心,失眠,口苦,舌苔黃膩等癥。
本方即二陳湯去烏梅,加竹茹以清熱滌痰,枳實以下氣行痰,大棗以益脾補土。臨床上常加黃連增強清熱功效,亦即黃連溫膽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