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常見中老年疾病防治》 辨證施治

    胃癌的證型有虛有實(shí),有寒有熱;從臟腑所屬又?;ハ嗉鎶A,故必須認(rèn)真審辨。

    1.肝胃不和

    主證:胃脘脹滿,時(shí)時(shí)作痛,竄及兩脅,呃逆嘔吐,舌質(zhì)淡紅、苔薄黃、脈弦細(xì)。

    治法:舒肝和胃,降逆止痛。

    選方:消遙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合旋復(fù)花代赭石湯(《傷寒論》)加減。

    藥物:柴胡10g、郁金10g、白芍20g、枳殼10g、厚樸10g、法夏10g、川楝子10g、木香5g、沉香3g、旋復(fù)花10g、代赭石30g、甘草3g。

    加減:胸脅竄痛加瓜蔞、薤白;嘔吐頻頻加竹茹、橘皮;胃納呆滯加谷麥芽、雞內(nèi)金。

    2.胃熱傷陰

    主證:胃內(nèi)灼熱、口干欲飲,胃脘嘈雜,食后脘痛,五心煩熱,食欲不振,大便干燥,舌質(zhì)紅、少苔或苔黃少津,脈弦細(xì)數(shù)。

    治法:滋養(yǎng)胃陰,清熱除煩。

    選方:養(yǎng)胃湯(《證治準(zhǔn)繩》)加玉女煎(《景岳全書》)加減。

    藥物:太子參30g、北沙參30g、麥冬10g、生地10g、玉竹10g、花粉10g、石膏30g、淡竹葉10g、知母10g、黃連5g、梔子10g、火麻仁30g、郁李仁30g。

    加減:胃灼熱便秘加白芍30g、大黃10g、潮熱盜汗加地骨皮、青蒿;腹脹脘痛加蒼術(shù)、厚樸、枳殼。

    3.瘀毒內(nèi)阻

    主證:胃脘刺痛,心下痞塊,壓痛拒按,嘔血便血,肌膚甲錯(cuò),舌質(zhì)暗紫或瘀斑,脈沉細(xì)澀。

    治法:解毒祛瘀,活血止痛。

    選方:膈下逐瘀湯(《醫(yī)林改錯(cuò)》)或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減。

    藥物:五靈脂10g、生蒲黃10g、當(dāng)歸10g、烏藥10g、延胡15g、仙鶴草30g、血余炭10g、田七粉3g沖服,藕節(jié)30g、槐花10g。

    加減:大便燥秘加生大黃、玄明粉;胃脘劇痛加乳香、沒藥;痛引胸脅加柴胡、瓜蔞、薤白。

    4.痰濕凝結(jié)

    主證:胸膈滿悶、面黃虛腫,嘔吐痰涎,腹脹便溏,痰核累累,舌質(zhì)淡,苔白膩,脈滑。

    治法:健脾燥濕,化痰散結(jié)。

    選方:六君子湯(《醫(yī)學(xué)正傳》)合海藻玉壺湯(《外科正宗》)加減。

    藥物:姜半夏10g、陳皮8g、黨參20g、白術(shù)10g、茯苓10g、甘草3g、牡蠣30g、海藻30g、昆布20g、生南星5g。

    加減:腹脹納呆加菜菔子、厚樸、大腹皮、檳榔;痰涎壅盛加浙貝、蘇子、杏仁。

    5.脾胃虛寒

    主證:胃脘隱痛,喜按喜溫,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口泛清涎,面色?白,神疲肢冷,大便溏薄,下肢浮腫,舌質(zhì)淡胖,苔白滑,脈沉緩。

    治法:溫中散寒,健脾和胃。

    選方:理中湯(《傷寒論》)合六君子湯加減。

    藥物:黨參30g、白術(shù)10g、茯苓10g、姜半夏10g、干姜10g、丁香8g、白蔻仁6g、附子10g、吳茱萸5g、陳皮10g。

    加減:氣短乏力加人參、黃芪;胃痛隱隱加沉香、五靈脂、延胡。

    6.氣血雙虧

    主證:晚期胃癌高度貧血,形體消瘦,全身乏力,畏寒肢冷,心悸氣短,頭暈?zāi)垦?,面目無(wú)華,面目虛腫,虛煩不寐,上腹包塊明顯,舌質(zhì)淡胖、苔薄,脈虛細(xì)(虛大)無(wú)力。

    治法:補(bǔ)氣養(yǎng)血,健脾補(bǔ)腎。

    選方:十全大補(bǔ)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減。

    藥物:黃芪30g、黨參30g、白術(shù)10g、茯苓10g、當(dāng)歸10g、熟地10g、芍藥10g、黃精30g、阿膠10g、陳皮8g、仙靈脾10g、紫河車30g、人參5g。

    加減:食欲不振加谷麥芽、山楂、神曲;胸脅脹滿加香附、郁金、青皮;嘔血便血加仙鶴草、血余炭、云南白藥、白芨。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