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洪澇災(zāi)害、泥石流災(zāi)害多發(fā)疾病中醫(yī)藥防治技術(shù)》 三、腹瀉

    腹瀉是災(zāi)后常見多發(fā)病。

    一、臨床表現(xiàn)

    大便稀溏或稀水樣,每日3次以上,或伴有腹痛、里急后重,或有膿血樣便,或伴發(fā)熱。

    二、治療

    1.寒濕中阻

    主癥:泄瀉清稀,甚至為水樣便,腹痛腸鳴,脘悶食少,或伴有惡寒發(fā)熱,鼻塞頭痛,肢體酸痛等,苔薄白或白膩,脈濡緩。

    治法:溫化寒濕

    基本方藥及參考劑量:藿香10g、厚樸10g、姜半夏10g、蒼術(shù)15g、茯苓20g、草豆蔻10g、白芷10g。

    常用中成藥:藿香正氣水(膠囊)、十滴水、保濟(jì)口服液、附子理中丸等。

    食療方:大蒜、生姜適量。

    外治法:

    艾灸關(guān)元、神闕、中極;

    穴位按摩中脘、氣海、關(guān)元、足三里、脾腧、胃腧;

    臍療:以花椒、干姜、丁香、胡椒研面敷于肚臍上,用傷濕止痛膏貼于臍上。每次貼敷4~6小時,每日1次,可治寒濕或脾虛腹痛、腹瀉。

    2.濕熱內(nèi)蘊(yùn)

    主癥:泄瀉腹痛,瀉下急迫,或?yàn)a而不爽,糞色黃褐而臭,或有膿血便,肛門灼熱,煩熱口渴,舌苔黃膩,脈濡數(shù)或滑數(shù)。

    治法:清熱利濕

    基本方藥及參考劑量:葛根15g、黃芩15g、黃連10g、白頭翁15g、馬齒莧30g、白芍10g、木香6g、砂仁3g(后下)。

    常用中成藥:楓廖腸胃康、葛根芩連微丸、香連片等。

    食療方:大蒜、馬齒莧適量。

    外治法:

    拔罐:天樞、大腸俞(第四腰椎下旁開1.5寸)。

    三、預(yù)防及注意事項(xiàng)

    1.注意個人衛(wèi)生,飯前便后洗手。

    2.不要飲用不潔的河水、井水等;不要食用餿腐變質(zhì)的食物。

    3.不要在過于寒涼濕冷的地方坐臥過久。

    4.食療:鮮馬齒莧煎服、涼拌;大蒜適量,生吃;花椒,水煎服。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