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針灸大成》 玉龍歌(楊氏注解)

    扁鵲授我玉龍歌,玉龍一試絕沉疴,玉龍之歌真罕得,流傳千載無差訛。

    我今歌此玉龍訣,玉龍一百二十穴,醫(yī)者行針殊妙絕,但恐時人自差別。

    補瀉分明指下施,金針一刺顯明醫(yī),傴者立伸僂者起,從此名揚天下知。

    凡患傴者,補曲池,瀉人中;患僂者,補風(fēng)池,瀉絕骨。

    中風(fēng)不語最難醫(yī),發(fā)際頂門穴要知,更向百會明補瀉,實時蘇醒免災(zāi)危。

    頂門即顖會也,禁針,灸五壯。百會先補后瀉,灸七壯,艾如麥大。

    鼻流清涕名鼻淵,先瀉后補疾可痊,若是頭風(fēng)并眼痛,上星穴內(nèi)刺無偏。

    上星穴流涕并不聞香臭者,瀉俱得氣補。

    頭風(fēng)嘔吐眼昏花,穴取神庭始不瘥,孩子慢驚何可治,印堂刺入艾還加。

    神庭入三分,先補后瀉。印堂入一分,沿皮透左右攢竹,大哭效,不哭難。急驚瀉,慢驚補。

    頭項強痛難回顧,牙疼并作一般看,先向承漿明補瀉,后針風(fēng)府實時安。

    承漿宜瀉,風(fēng)府針不可深。

    偏正頭風(fēng)痛難醫(yī),絲竹金針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針兩穴世間稀。

    偏正頭風(fēng)有兩般,有無痰飲細推觀,若然痰飲風(fēng)池刺,倘無痰飲合谷安。

    風(fēng)池刺一寸半,透風(fēng)府穴,此必橫刺方透也,宜先補后瀉,灸十一壯。合谷穴針至勞宮,灸二七壯。

    口眼喎斜最可嗟,地倉妙穴連頰車,喎左瀉右依師正,喎右瀉左莫令斜。

    灸地倉之艾,如綠豆,針向頰車,頰車之針,向透地倉。

    不聞香臭從何治?迎香兩穴可堪攻,先補后瀉分明效,一針未出氣先通。

    耳聾氣閉痛難言,須刺翳風(fēng)穴始痊,亦治項上生瘰疬,下針瀉動即安然。

    耳聾之癥不聞聲,痛癢蟬鳴不快情,紅腫生瘡須用瀉,宜從聽會用針行。

    偶爾失音言語難,啞門一穴兩筋間,若知淺針莫深刺,言語音和照舊安。

    眉間疼痛苦難當(dāng),攢竹沿皮刺不妨,若是眼昏皆可治,更針頭維即安康。

    攢竹宜瀉,頭維入一分,沿皮透兩額角,疼瀉,眩暈補。

    兩睛紅腫痛難熬,怕日羞明心自焦,只刺睛明、魚尾穴,太陽出血自然消。

    睛明針五分,后略向鼻中,魚尾針透魚腰。太陽即童子髎,俱禁灸。如虛腫不宜去血。

    眼痛忽然血貫睛,羞明更澀最難睜,須得太陽針血出,不用金刀疾自平。

    心血炎上兩眼紅,迎香穴內(nèi)刺為通,若將毒血搐出后,目內(nèi)清涼始見功。

    內(nèi)迎香二穴,在鼻孔中,用蘆葉或竹葉,搐入鼻內(nèi),出血為妙,不愈再針合谷。

    強痛脊背瀉人中,挫閃腰酸亦可攻,更有委中之一穴,腰間諸疾任君攻。

    委中禁灸,四畔紫脈上皆可出血,弱者慎之。

    腎弱腰疼不可當(dāng),施為行止甚非常,若知腎俞二穴處,艾火頻加體自康。

    環(huán)跳能治腿股風(fēng),居髎二穴認真攻,委中毒血更出盡,愈見醫(yī)科神圣功。

    居髎灸則筋縮。

    膝腿無力身立難,原因風(fēng)濕致傷殘,倘知二市穴能灸,步履悠然漸自安。

    俱先補后瀉。二市者,風(fēng)市、陰市也。

    髖骨能醫(yī)兩腿疼,膝頭紅腫不能行,必針膝眼、膝關(guān)穴,功效須臾病不生。

    膝關(guān)在膝蓋下,犢鼻內(nèi),橫針透膝眼。

    寒濕腳氣不可熬,先針三里及陰交,再將絕骨穴兼刺,腫痛登時立見消。

    即三陰交也。

    腫紅腿足草鞋風(fēng),須把昆侖二穴攻,申脈、太溪如再刺,神醫(yī)妙訣起疲癃。

    外昆侖針透內(nèi)呂細(太溪)。

    腳背疼起丘墟穴,斜針出血實時輕,解溪再與商丘識,補瀉行針要辨明。

    行步艱難疾轉(zhuǎn)加,太沖二穴效堪夸,更針三里、中封穴,去病如同用手爪。

    膝蓋紅腫鶴膝風(fēng),陽陵二穴亦堪攻,陰陵針透尤收效,紅腫全消見異功。

    腕中無力痛艱難,握物難移體不安,腕骨一針雖見效,莫將補瀉等閑看。

    急疼兩臂氣攻胸,肩井分明穴可攻,此穴元來真氣聚,補多瀉少應(yīng)其中。

    此二穴針二寸效,乃五臟真氣所聚之處,倘或體弱針暈,補足三里。

    肩背風(fēng)氣連臂疼,背縫二穴用針明,五樞亦治腰間痛,得穴方知疾頓輕。

    背縫二穴,在背肩端骨下,直腋縫尖,針二寸,灸七壯。

    兩肘拘攣筋骨連,艱難動作欠安然,只將曲池針瀉動,尺澤兼行見圣傳。

    尺澤宜瀉不灸。

    肩端紅腫痛難當(dāng),寒濕相爭氣血旺,若向肩髃明補瀉,管君多灸自安康。

    筋急不開手難伸,尺澤從來要認真,頭面縱有諸樣癥,一針合谷效通神。

    腹中氣塊痛難當(dāng),穴法宜向內(nèi)關(guān)防,八法有名陰維穴,腹中之疾永安康。

    先補后瀉,不灸。如大便不通,瀉之即通。

    腹中疼痛亦難當(dāng),大陵、外關(guān)可消詳,若是脅疼并閉結(jié),支溝奇妙效非常。

    脾家之癥最可憐,有寒有熱兩相煎,間使二穴針瀉動,熱瀉寒補病俱痊。

    間使透針支溝,如脾寒可灸。

    九種心痛及脾疼,上脘穴內(nèi)用神針,若還脾敗中脘補,兩針神效免災(zāi)侵。

    痔漏之疾亦可憎,表里急重最難禁,或痛或癢或下血,二白穴在掌中尋。

    二白四穴,在掌后,去橫紋四寸,兩穴相對,一穴在大筋內(nèi),一穴大筋外,針五分,取穴用稻心從項后圍至結(jié)喉,取草折齊,當(dāng)掌中大指虎口紋,雙圍轉(zhuǎn)兩筋頭,點到掌后臂草盡處是,即間使后一寸,郄門穴也。灸二七壯,針宜瀉,如不愈,灸騎竹馬。

    三焦熱氣壅上焦,口苦舌干豈易調(diào),針刺關(guān)沖出毒血,口生津液病俱消。

    手臂紅腫連腕疼,液門穴內(nèi)用針明,更將一穴名中渚,多瀉中間疾自輕。

    液門沿皮針向后,透陽池。

    中風(fēng)之癥癥非輕,中沖二穴可安寧,先補后瀉如無應(yīng),再刺人中立便輕。

    中沖禁灸,驚風(fēng)灸之。

    膽寒心虛病如何?少沖二穴最功多,刺入三分不著艾,金針用后自平和。

    時行瘧疾最難禁,穴法由來未審明,若把后溪穴尋得,多加艾火實時輕。

    熱瀉寒補。

    牙疼陣陣苦相煎,穴在二間要得傳,若患翻胃并吐食,中魁奇穴莫教偏。

    乳蛾之癥少人醫(yī),必用金針疾始除,如若少商出血后,實時安穩(wěn)免災(zāi)危。

    三棱針刺之。

    如今癮疹疾多般,好手醫(yī)人治亦難,天井二穴多著艾,縱生瘰疬灸皆安。

    宜瀉七壯。

    寒痰咳嗽更兼風(fēng),列缺二穴最可攻,先把太淵一穴瀉,多加艾火即收功。

    列缺刺透太淵,擔(dān)穴也。

    癡呆之癥不堪親,不識尊卑枉罵人,神門獨治癡呆病,轉(zhuǎn)手骨開得穴真。

    宜瀉灸。

    連日虛煩面赤妝,心中驚悸亦難當(dāng),若須通里穴尋得,一用金針體便康。

    驚恐補,虛煩瀉,針五分,不灸。

    風(fēng)眩目爛最堪憐,淚出汪汪不可言,大、小骨空皆妙穴,多加艾火疾應(yīng)痊。

    大、小骨空不針,俱灸七壯,吹之。

    婦人吹乳痛難消,吐血風(fēng)痰稠似膠,少澤穴內(nèi)明補瀉,應(yīng)時神效氣能調(diào)。

    刺沿皮向后三分。

    滿身發(fā)熱痛為虛,盜汗淋淋漸損軀,須得百勞椎骨穴,金針一刺疾俱除。

    忽然咳嗽腰背疼,身柱由來灸便輕,至陽亦治黃疸病,先補后瀉效分明。

    針俱沿皮三分,灸二七壯。

    腎敗腰虛小便頻,夜間起止苦勞神,命門若得金針助,腎俞艾灸起邅迍。

    多灸不瀉。

    九般痔漏最傷人,必刺承山效若神,更有長強一穴是,呻吟大痛穴為真。

    傷風(fēng)不解嗽頻頻,久不醫(yī)時勞便成,咳嗽須針肺俞穴,痰多宜向豐隆尋。

    灸方效。

    膏肓二穴治病強,此穴原來難度量,斯穴禁針多著艾,二十一壯亦無妨。

    腠理不密咳嗽頻,鼻流清涕氣昏沉,須知噴嚏風(fēng)門穴,咳嗽宜加艾火深。

    針沿皮向外。

    膽寒由是怕驚心,遺精白濁實難禁,夜夢鬼交心俞治,白環(huán)俞治一般針。

    更加臍下氣海兩旁效。

    肝家血少目昏花,宜補肝俞力便加,更把三里頻瀉動,還光益血自無瘥。

    多補少瀉,灸。

    脾家之癥有多般,致成翻胃吐食難,黃疸亦須尋腕骨,金針必定奪中脘。

    無汗傷寒瀉復(fù)溜,汗多宜將合谷收,若然六脈皆微細,金針一補脈還浮。

    針復(fù)溜入三分,沿皮向骨下一寸。

    大便閉結(jié)不能通,照海分明在足中,更把支溝來瀉動,方知妙穴有神功。

    小腹脹滿氣攻心,內(nèi)庭二穴要先針,兩足有水臨泣瀉,無水方能病不侵。

    針口用油,不閉其孔。

    七般疝氣取大敦,穴法由來指側(cè)間,諸經(jīng)具載三毛處,不遇師傳隔萬山。

    傳尸勞病最難醫(yī),涌泉出血免災(zāi)危,痰多須向豐隆瀉,氣喘丹田亦可施。

    渾身疼痛疾非常,不定穴中細審詳,有筋有骨須淺刺,灼艾臨時要度量。

    不定穴即痛處。

    勞宮穴在掌中尋,滿手生瘡?fù)床唤?,心胸之病大陵瀉,氣攻胸腹一般針。

    哮喘之癥最難當(dāng),夜間不睡氣遑遑,天突妙穴宜尋得,膻中著艾便安康。

    鳩尾獨治五般癇,此穴須當(dāng)仔細觀,若然著艾宜七壯,多則傷人針亦難。

    非高手毋輕下針。

    氣喘急急不可眠,何當(dāng)日夜苦憂煎,若得璇璣針瀉動,更取氣海自安然。

    氣海先補后瀉。

    腎強疝氣發(fā)甚頻,氣上攻心似死人,關(guān)元兼刺大敦穴,此法親傳始得真。

    水病之疾最難熬,腹?jié)M虛脹不肯消,先灸水分并水道,后針三里及陰交。

    腎氣沖心得幾時,須用金針疾自除,若得關(guān)元并帶脈,四海誰不仰明醫(yī)。

    赤白婦人帶下難,只因虛敗不能安,中極補多宜瀉少,灼艾還須著意看。

    赤瀉,白補。

    吼喘之癥嗽痰多,若用金針疾自和,俞府、乳根一樣刺,氣喘風(fēng)痰漸漸磨。

    傷寒過經(jīng)尤未解,須向期門穴上針,忽然氣喘攻胸膈,三里瀉多須用心。

    期門先補后瀉。

    脾泄之癥別無他,天樞二穴刺休瘥,此是五臟脾虛疾,艾火多添病不加。

    多灸宜補。

    口臭之疾最可憎,勞心只為苦多情,大陵穴內(nèi)人中瀉,心得清涼氣自平。

    穴法深淺在指中,治病須臾顯妙功,勸君要治諸般疾,何不當(dāng)初記玉龍。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