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雅內(nèi)外篇》(公元 1759 年)清趙學(xué)敏(恕軒)撰。四卷。為趙氏記錄整理著名“鈴醫(yī)”(走方醫(yī))宗柏云的學(xué)術(shù)經(jīng)驗,并為之增刪而成。書中記載多種治法及有效方劑,要求做到簡、驗、便、廉。
查古籍
《串雅內(nèi)外篇》(公元 1759 年)清趙學(xué)敏(恕軒)撰。四卷。為趙氏記錄整理著名“鈴醫(yī)”(走方醫(yī))宗柏云的學(xué)術(shù)經(jīng)驗,并為之增刪而成。書中記載多種治法及有效方劑,要求做到簡、驗、便、廉。
(公元 1241 年)宋.施發(fā)(政卿)著。三卷。先總論脈法,次辨明 24 種脈的形象和主病,最后敘述傷寒雜病 等 21 類病證的生死脈法,及婦人病脈、胎脈和小兒病的脈法等。
【藥用】本品為菊科植物的全草。
【性味與歸經(jīng)】甘,涼。入肝經(jīng)。
【功效】涼血,止血。
【臨床應(yīng)用】用于咯血、衄血、崩漏、尿血等癥
本品有涼血止血的功效,對咯血、衄血、崩中下血、尿血等癥,常與小薊、生地、蒲黃、藕節(jié)等藥配伍應(yīng)用。此外,大薊鮮草,又可用于瘡癰腫毒,無論內(nèi)服、外敷,都有散瘀消腫的功效。
【處方用名】大薊草、大薊(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鮮草可用一兩至二兩,煎服。外用適量。
【附藥】小薊: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刺兒菜或刻葉刺兒菜的全草。性味甘涼。入肝經(jīng)。功能涼血止血。效用與大薊相似,但治療癰瘡腫毒的作用較大薊稍弱?,F(xiàn)臨床上本品除用于各種出血癥外,又用于高血壓、肝炎、腎炎等病癥。處方用名為小薊或小薊草,炒炭用稱小薊炭。一般用量為三錢至五錢,大既量可用一兩,煎服。
【方劑舉例】十灰丸(《十藥神書》)大薊、小薊、側(cè)柏葉、茜草根、茅根、山梔、大黃、丹皮、棕櫚皮,燒炭存性。治吐血咯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