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傅青主女科歌括》 妊娠浮腫(四十)

    作者: 傅山

    妊婦有至五個月,肢體倦怠,飲食無味,先兩足腫,漸至遍身頭面俱腫,人以為濕氣使然也,誰知是脾肺氣虛乎!夫妊娠雖有按月養(yǎng)胎之分,其實不可拘于月數(shù),總以健脾補肺為大綱。蓋脾統(tǒng)血,肺主氣,胎非血不蔭,非氣不生,脾健則血旺而蔭胎,肺清則氣旺而生子。茍肺衰則氣餒,氣餒則不能運氣于皮膚矣;脾虛則血少,血少則不能運血于肢體矣。氣與血兩虛,脾與肺失職,所以飲食難消,精微不化,勢必至氣血下陷,不能升舉,而濕邪即乘其所虛之處,積而成浮腫癥,非由脾肺之氣血虛而然耶。治法當(dāng)補其脾之血與肺之氣,不必祛濕,而濕自無不去之理。

    方用

    加減補中益氣湯。

    人參(五錢)黃(三錢,生用)柴胡(一錢)甘草(一分)當(dāng)歸(三錢,酒洗)白術(shù)(五錢,土炒)茯苓(一兩)升麻(三分)陳皮(三分)水煎服。四劑即愈,十劑不再犯。夫補中益氣湯之立法也,原是升提脾肺之氣,似乎益氣而不補血,然而血非氣不生,是補氣即所以生血。觀當(dāng)歸補血湯用黃為君,則較著彰明矣。況濕氣乘脾肺之虛而相犯,未便大補其血,恐陰太盛而招陰也。只補氣而助以利濕之品,則氣升而水尤易散,血亦隨之而生矣。然則何以重用茯苓而至一兩,不幾以利濕為君乎?嗟!嗟!濕癥而不以此藥為君,將以何者為君乎!況重用茯苓于補氣之中,雖曰滲濕,而仍是健脾清肺之意。且凡利水之品,多是耗氣之藥,而茯苓與參術(shù)合,實補多于利,所以重用之以分濕邪,即以補氣血耳。

    眉批∶

    白術(shù)一味,今多以蒼術(shù)充之,于白術(shù)偽者更多。白術(shù)補胎,蒼術(shù)打胎,用者宜審。若恐其偽,以白扁豆、山藥代之較妥。

    歌括∶

    妊娠五月足浮腫,漸及全身延面頭。

    脾肺氣虛失運化,濕邪侵入皮下留。

    加減補中益氣湯,參歸術(shù)柴胡草。

    升麻陳皮白茯苓;連服四劑浮腫消。

更多中醫(yī)書籍
  • 《小兒藥證直訣》(公元 1114年)宋.錢乙(仲陽)著。三卷,上卷論證、中卷述醫(yī)案、下卷記載藥方,在兒科方面有不少創(chuàng)見 。

    作者:
  • 作者:
  • 作者:
    周學(xué)海
  • 作者:
    葉天士
  • 作者:
    祝登元
  • 作者:
  • 作者:
    汪東亭
  • (公元 659 年)唐.李績(蘇敬)撰。五十四卷。原書已佚,內(nèi)容尚散見于《經(jīng)史證類備急本草》中。包括藥圖、圖經(jīng)、本草三部分,收載藥物 844 種, 詳細介紹性味、產(chǎn)地、效用等 。

    學(xué)術(shù)價值:

    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書。開創(chuàng)圖文對照之先例。

    作者:
    蘇敬等20余人編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