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醫(yī)學(xué)心悟》(公元 1732 年)清.程國彭(鐘齡)著。五卷??偨Y(jié)了辨證施治的八綱、八法、因證立方,條分縷析,多為臨床心得之語。末附《外科十法》。
《醫(yī)學(xué)正傳》(公元 1515 年)明.虞摶(天民)著。八卷。分門論證,以朱震亨的學(xué)說為主,參以張仲景、孫思邈、李杲之說,并結(jié)合抒發(fā)己見。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樁(靈胎、洄溪)著。二卷。分為“經(jīng)絡(luò)臟腑”“脈”“病”“方藥”“治法”“書論”“古今”七門,論醫(yī)學(xué)的源流利弊,議論通達(dá)。但有時也不免矯枉過正。
黃帝問于岐伯曰。邪氣之中人也奈何。岐伯答曰。邪氣之中人高也。黃帝曰。高下有度乎。
岐伯曰。身半以上者。邪中之也。身半以下者。濕中之也。故曰邪之中人也無有常。中于陰則溜于腑。中于陽則溜于經(jīng)。
此篇論臟腑陰陽色脈氣血。皮膚經(jīng)脈外內(nèi)相應(yīng)。能參合而行之??蔀樯瞎?。邪氣者。風(fēng)雨寒暑。天之邪也。故中人也高。濕乃水土之氣。故中于身半以下。此天地之邪。中于人身。而有上下之分。然邪之中人。又無有恒常?;蛑杏陉??;蛑杏陉??;蛄镉诟??;蛉胗谂K。
黃帝曰。陰之與陽也。異名同類。上下相會。經(jīng)絡(luò)之相貫。如環(huán)無端。邪之中人?;蛑杏陉?。
或中于陽。上下左右。無有恒常。其故何也。岐伯曰。諸陽之會。皆在于面。中人也。方乘虛時。
及新用力。若飲食汗出。腠理開而中于邪。中于面則下陽明。中于項則下太陽。中于頰則下少陽。
其中于膺背兩脅。亦中其經(jīng)。黃帝曰。其中于陰奈何。岐伯答曰。中于陰者。常從臂始。夫臂與。其陰皮薄。其肉淖澤。故俱受于風(fēng)。獨傷其陰。黃帝曰。此故傷其臟乎。岐伯答曰。身之中于風(fēng)也。不必動臟。故邪入于陰經(jīng)。則其臟氣實。邪氣入而不能客。故還之于腑。故中陽則溜于經(jīng)。中陰則溜于腑。(音行)此論皮膚之氣血。與經(jīng)絡(luò)相通。而內(nèi)連臟腑也。陰之與陽者。謂臟腑之血氣。雖有陰陽之分。
然總屬一氣血耳。故異名而同類。上下相會者。標(biāo)本之出入也。經(jīng)絡(luò)之相貫。謂榮血之循行。從手太陰出注手陽明。始于肺而終于肝。從肝復(fù)上注于肺。環(huán)轉(zhuǎn)之無端也。上下左右。頭面手足也。或在于頭面而中于陽?;蛟诒鄱杏陉?。故無有恒常也。諸陽之會。皆在于面者。精陽之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也。中于面則下陽明。中于項則下太陽。中于頰則下少陽。此手足三陽之絡(luò)。皆循項頸而上于頭面。膺背兩脅者。復(fù)循頭項而下于胸脅肩背也。此三陽絡(luò)脈所循之處。外之皮膚。即三陽之分部。
邪之客于人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絡(luò)脈。下者。謂三陽皮部之邪。下入于三陽之經(jīng)。
故曰中于陽則溜于經(jīng)。臂者。手臂足之內(nèi)側(cè)。乃三陰絡(luò)脈所循之處。外側(cè)為陽。內(nèi)側(cè)為陰。
其陰皮薄。其肉淖澤。故中于陰者。嘗從臂始。始者。始于三陰之皮部。而入于三陰之絡(luò)脈也。
繆刺篇曰。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孫脈。留而不去。入舍于絡(luò)脈。
留而不去。入舍于經(jīng)脈。內(nèi)連五臟。散于腸胃。蓋五臟之脈。屬臟絡(luò)腑。六腑之脈。屬腑絡(luò)臟。臟腑經(jīng)脈之相通也。夫血脈為陰。五臟之所主也。故邪入于經(jīng)。其臟氣實。邪氣入而不能客。故還之于腑。散于腸胃。陽明居中土。為萬物之所歸。邪歸于陽明之腸胃。而無所復(fù)傳矣。
黃帝曰。邪之中人臟奈何。岐伯曰。愁憂恐懼則傷心。形寒飲冷則傷肺。以其兩寒相感。中外皆傷。故氣逆而上行。有所墮墜。惡血留內(nèi)。若有所大怒。氣上而不下。積于脅下則傷肝。有所擊仆。若醉入房。汗出當(dāng)風(fēng)則傷脾。有所用力舉重。若入房過度。汗出浴水則傷腎。黃帝曰。五臟之中風(fēng)奈何。岐伯曰。陰陽俱感。邪乃得往。黃帝曰。善哉。
此論臟氣傷而邪中于臟也。夫邪中于陰而溜腑者。臟氣實也。臟氣者。神氣也。神氣內(nèi)藏。則血脈充盛。若臟氣內(nèi)傷。則邪乘虛而入矣。風(fēng)為百病之長。善行而數(shù)變。陰陽俱感。外內(nèi)皆傷也。本經(jīng)云。八風(fēng)從其虛之鄉(xiāng)來。乃能病患。三虛相搏。則為暴病卒死。此又不因內(nèi)傷五臟而邪中于臟也。
故圣人避風(fēng)。如避矢石焉。上節(jié)論內(nèi)養(yǎng)神志。下節(jié)論外避風(fēng)邪。
黃帝問于岐伯曰。首面與身形也。屬骨連筋同血。合于氣耳。天寒則裂地凌冰。其卒寒。或手足懈惰。然而其面不衣何也。岐伯答曰。十二經(jīng)脈。三百六十五絡(luò)。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其精陽氣上走于目而為睛。其別氣走于耳而為聽。其宗氣上出于鼻而為臭。其濁氣出于胃。走唇舌而為味。其氣之津液。皆上熏于面。而皮又濃。其肉堅。故天熱甚寒。不能勝之也。
此論臟腑經(jīng)絡(luò)之氣血。滲于脈外而上注于空竅也。屬骨連筋者。謂首面與形身之筋骨血氣相同也。夫太陰為陰中之至陰。在地主土。在人屬于四肢。天寒則裂地凌冰。其卒寒?;蚴肿阈付?。
此脾土之應(yīng)地也。其血氣皆上于面。天熱甚寒不能勝之。謂陰陽寒暑之氣。皆從下而上。身半以上之應(yīng)天也。夫十二經(jīng)脈。三百六十五絡(luò)之血氣。始于足少陰腎。生于足陽明胃。主于手少陰心。
朝于手太陰肺。精陽氣者。心腎神精之氣。上走于目而為睛。別氣者。心腎之氣。別走于耳而為聽也。宗氣者。胃腑所生之大氣。積于胸中。上出于肺以司呼吸。故出于鼻而為臭。濁氣者。水谷之精氣。故出于胃。走唇舌而為味。氣之津液。上熏于面者。津液隨氣上行。熏膚澤毛而注于空竅也。夫肺主皮而屬天。脾主肉而應(yīng)地。皮濃肉堅。天之寒熱不能勝之。人氣之勝天也。此章論頭面為諸陽之會。是以三陽之脈。上循于頭。然陰陽寒熱之氣。皆從下而升于上。故復(fù)論諸脈之精氣焉。
黃帝曰。邪之中人。其病形何如。岐伯曰。虛邪之中身也。灑淅動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見于色。不知于身。若有若無。若亡若存。有形無形。莫知其情。黃帝曰。善哉。
此論人氣與天氣之相合也。風(fēng)寒暑濕燥火。天之六氣也。而人亦有此六氣。是以正邪之中人也。
微見于色。色、氣色也。中于氣。故微見于色。不知于身。若有若無。若亡若存。夫天之六氣。
有正有邪。如虛邪之中于身也。灑淅動形。虛者。八正之虛邪氣。形者。皮肉筋脈之有形。此節(jié)論天地之氣。中于人也。有病在氣而見于色者。有病在形而見于脈者。有病在氣而見于尺膚者。有病在形而見于尺脈者。有病在氣而應(yīng)于形者。有病在形而應(yīng)于氣者。邪之變化。無有恒常。而此身之有形無形。亦莫知其情。故能參合而行之者。斯可為上工也。玉師曰。天之正氣。而偏寒偏熱。
偏濕偏燥。故曰正邪。
黃帝問于岐伯曰。余聞之。見其色。知其病。名曰明。按其脈。知其病。命曰神。問其病。
知其處。命曰工。余愿聞見而知之。按而得之。問而極之。為之奈何。岐伯答曰。夫色脈與尺之相應(yīng)也。如鼓桴影響之相應(yīng)也。不得相失也。此亦本末根葉之出候也。故根死則葉枯矣。色脈形肉。
不得相失也。故知一則為工。知二則為神。知三則神且明矣。黃帝曰。愿卒聞之。岐伯答曰。色青者其脈弦也。赤者其脈鉤也。黃者其脈代也。白者其脈毛。黑者其脈石。見其色而不得其脈。反得其相勝之脈則死矣。得其相生之脈則病已矣。
此論色脈與尺之相應(yīng)。如桴鼓影響。不得相失者也。夫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乃五臟五行之神氣。而見于色也。脈者。榮血之所循行也。尺者。謂脈外之氣血。循手陽明之絡(luò)。而變見于尺膚。
脈內(nèi)之血氣。從手太陰之經(jīng)。而變見于尺寸。此皆胃腑五臟所生之氣血。本末根葉之出候也。形肉。謂尺膚也。知色脈與尺之三者。則神且明矣。青黃赤白黑。五臟五行之氣色也。弦鉤代毛石。五臟五行之脈象也。如影響之相應(yīng)者也。故色青者其脈弦。色赤者其脈鉤。見其色而得脈之相應(yīng)。猶坤道之順承天也。如色青而反見毛脈。色赤而反見石脈。此陰陽五行之反勝故死。如色青而得石脈。
色赤而得代脈。此色生于脈。陽生于陰。得陽生陰長之道。故其病已矣。
黃帝問于岐伯曰。五臟之所生。變化之病形何如。岐伯答曰。先定其五色五脈之應(yīng)。其病乃可別也。黃帝曰。色脈已定。別之奈何。岐伯曰。調(diào)其脈之緩急大小滑澀。而病變定矣。黃帝曰。
調(diào)之奈何。岐伯答曰。脈急者。尺之皮膚亦急。脈緩者。尺之皮膚亦緩。脈小者。尺之皮膚亦減而少氣。脈大者。尺之皮膚亦賁而起。脈滑者。尺之皮膚亦滑。脈澀者。尺之皮膚亦澀。凡此變者。
有微有甚。故善調(diào)尺者。不待于寸。善調(diào)脈者。不待于色。能參合而行之者。可以為上工。上工十全九。行二者為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者為下工。下工十全六。
此論五臟所生之病。別其變化。先當(dāng)調(diào)其五色五脈。色脈已定。而后調(diào)其尺膚與尺寸之脈。夫尺膚之氣血。出于胃腑。水谷之精。注于臟腑之經(jīng)隧。而外布于皮膚。寸口尺脈之血氣。出于胃腑。水谷之精。榮行于臟腑經(jīng)脈之中。變見于手太陰之兩脈口。皆五臟之血氣所注。故脈急者。尺之皮膚亦急。脈緩者。尺之皮膚亦緩。
如桴鼓之相應(yīng)也。故善調(diào)尺者。不待于寸口之脈。善調(diào)脈者。不待于五者之色。能參合而行之。斯可為上工矣。夫數(shù)始于一奇二偶。合而為三。三而兩之成六。三而三之成九。此三才三極之道也。
生于一而成于十。陰陽相得而各有合。此河圖之?dāng)?shù)也。知者。知天地陰陽始終變化之道。故能全九十之大數(shù)。水?dāng)?shù)成于六。火數(shù)成于七。水即是精血?;鸺词巧駳狻V泄H知血氣之診。故能全水火之成。下工血氣之診。亦不能全知矣。故曰能參合而行之者??梢詾樯瞎?。行者。謂色脈應(yīng)天地陰陽之理數(shù)。賢者則而行之。
黃帝曰。請問脈之緩急大小滑澀之病形何如。岐伯曰。臣請言五臟之病變也。心脈急甚者為。微急為心痛引背。食不下。緩甚為狂笑。微緩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時唾血。大甚為喉。
微大為心痹引背。善淚出。小甚為善噦。微小為消癉?;鯙樯瓶?。微滑為心疝引臍。小腹鳴。澀甚為喑。微澀為血溢。維厥。耳鳴顛疾。(噦音誨如車驚聲而有節(jié))此論五臟各有六者之變病。本于寒熱血氣之不和。與外受邪氣。內(nèi)傷憂恐之不同也。緩急大小滑澀。陰陽寒熱血氣之綱領(lǐng)也。下章曰諸急多寒。緩者多熱。大者多氣少血。小者血氣皆少。滑者陽氣盛。微有熱。澀者多血少氣。微有寒。心為火臟。故寒甚則為。蓋手足諸節(jié)。神氣之所游行出入。寒傷神氣。故也。微急為心痛引背。蓋甚則心臟之神氣受傷。微則薄于宮城之分也。食氣入胃。濁氣歸心。心氣逆故食不下。緩甚則心氣有余。心藏神。神有余則笑不休。伏梁。乃心下有余之積。故微主邪薄于心下也。心主血。熱則上溢而時唾血也。喉者。喉中然有聲。宗氣積于胸中。上出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心氣盛。故喉中有聲也。心氣微盛。則逆于心下。而為心痹引背。行于上。則心精隨氣上湊于目而淚出矣。心臟虛。則火土之氣弱。故為善噦。噦、呃逆也。夫五臟主藏精者也。五臟之血氣皆少。則津液枯竭而為消癉。消癉者。三消之證。心肺主上消。脾胃主中消。肝腎主下消也?;瑒t陽氣盛而有熱。盛于上則善渴。微在下則少腹當(dāng)有形也。心主言。心氣少故為喑。血多故溢于上也。維、四維也。心為陽中之太陽。陽氣少。
故手足厥冷也。南方赤色。入通于心。開竅于耳。心氣虛。故耳鳴顛疾。按、金匱要略曰。五臟病各有十八。合為九十病。蓋一臟有六變。三六而變引十八病。玉師曰。緩急大小滑澀。五臟之六變也。五六而變?yōu)槿H?。合為九十。惟智者明之。故曰上工十全九?/p>
肺脈急甚為癲疾。微急為肺寒熱。怠惰咳唾血。引腰背胸。若鼻息肉不通。緩甚為多汗。微緩為痿。偏風(fēng)。頭以下汗出不可止。大甚為脛腫。微大為肺痹引胸背。起惡日光。小甚為泄。微小為消癉?;橄①S上氣。微滑為上下出血。澀甚為嘔血。微澀為鼠。在頸支腋之間。下不勝其上。其應(yīng)善矣。(賁音奔音酸)肺主清金而畏寒。寒甚則為癲疾。所謂重陰則癲也。肺寒熱者。皮寒熱也。寒在皮毛。故微急也。主肺氣。怠惰咳唾血。引腰背胸。鼻若有息肉而氣不通。皆肺氣虛寒之所致。緩則熱甚。故多汗。肺熱葉焦。則為痿也。鼠。寒熱病也。其本在臟。其末在脈。肺主百脈。是以微澀之有熱。
微澀之有寒。皆為鼠在頸腋之間。本經(jīng)曰。偏枯身偏不用。病在分腠之間。蓋病在皮膚。為肺寒熱。病在血脈。為寒熱鼠。在分腠則為偏風(fēng)。肺主周身之氣而朝百脈也。腠理開。故頭以下汗出不可止。頭以下者。頸項胸背之間。肺之外部也。大主多氣少血。氣盛于下。則為脛腫。微盛于上。
則為肺痹引胸背。蓋氣從下而上也。日光。太陽之火。陰血少。故惡日光。金畏火也。
小則氣血皆虛而為泄。肺與大腸為表里也。微小則為消癉。肺主津水之生原也。滑主陽氣盛。故為息賁上氣。微則上下出血。血隨氣行者也。澀主多血少氣。血多氣少。則血留不行。故為嘔血。
者。陰寒而削不能行。肺主氣而發(fā)原在下。少氣有寒。則下不勝其上矣。
肝脈急甚者為惡言。微急為肥氣。在脅下。若覆杯。緩甚為善嘔。微緩為水瘕痹也。大甚為內(nèi)癰。善嘔衄。微大為肝痹陰縮??纫「?。小甚為多飲。微小為消癉?;鯙轲?。微滑為遺溺。
澀甚為溢飲。澀微為攣。筋痹。(音頹)肝主語。在志為怒。肝苦急。故急甚為惡言。微急為肥氣。在脅下。若覆杯。皆有余之氣也。
食氣入胃。散精于肝。緩主多熱。熱則肝氣逆。故善嘔。水瘕痹者。亦食飲之所積也。本經(jīng)曰。喜怒不測。飲食不節(jié)。陰氣不足。陽氣有余。榮氣不行。乃發(fā)為癰。大主肝氣盛。盛則郁怒而不得疏達(dá)。故為內(nèi)癰。嘔衄。肝氣逆于上也。陰縮。肝氣逆于下也。肝脈抵少腹。上注肺。咳引小腹者。經(jīng)氣逆于上下也。小者。血氣皆少。少則木火盛。故多飲。及為消癉也?;鳉馐⒍鵁?。故為疝。肝主疏泄。肝氣盛而熱。故遺溺也。溢飲者。飲留于四肢。則經(jīng)脈阻滯。故脈澀。肝氣虛而有寒。故為攣筋痹。肝主筋也。
脾脈急甚為。微急為膈中。食飲入而還出。后沃沫。緩甚為痿厥。微緩為風(fēng)痿。四肢不用。
心慧然若無病。大甚為擊仆。微大為疝氣。腹里大。膿血在腸胃之外。小甚為寒熱。微小為消癉。
滑甚為癃。微滑為蟲毒蝎腹熱。澀甚為腸。微澀為內(nèi)。多下膿血(音回同)者。急而收引。者??v而懈弛。脾主四肢。故急甚為。脾有寒不能運化飲食。故為膈中。食飲入而還出。
后沃沫。蓋不能游溢津液。上歸于肺。四布于皮毛。故涎沫之從口出也。痿厥風(fēng)痿。皆四肢癱瘓而不為所用。甚則從中而病見于外。微則病在外而不及于中。故心慧然若無病也。大乃太過之脈。脾為孤臟。中央土以灌四旁。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故為擊仆。若擊之而仆地也。疝氣腹里大。膿血在腸胃之外。皆有余之積聚也。寒熱者。血氣虛也。脾虛而不能為胃行其津液。故為消癉。脾為陰濕之土。濕熱則為疝。為小便閉癃。濕熱則生蟲也。脾氣虛而有寒。則為腸。多血少氣。故下膿血也。
腎脈急甚為骨癲疾。微急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后緩甚為折脊。微緩為洞。洞者食不化。
下嗌還出。大甚為陰痿。微大為石水。起臍以下至小腹然。上至胃脘。死不治。小甚為洞泄。微小為消癉?;轳?。微滑為骨痿。坐不能起。起則目無所見。澀甚為大癰。微澀為不月。沉痔。
腎為陰臟而主骨。陰寒太甚。故為骨癲疾。腎為生氣之原。正氣虛寒。則為沉厥。虛氣反逆。
故為奔豚。陰寒在下。故足不收。腎開竅于二陰。氣虛不化。故不得前后也。督脈屬腎貫脊。緩則督脈懈弛。故脊折也。戊癸合而化生火土。以消入胃之食飲。腎氣緩。故食不化而還出也。陰痿者。
陰器痿而不舉。石水。腎水也。上至胃脘。水泛而土敗也。腎氣虛則為洞泄。精血不足。則為消癉。
腎有熱。則為小便閉癃。為睪丸腫。骨痿坐不能起。熱傷腎氣也。目無所見。熱傷骨精也。血氣皆始于腎。澀則血氣阻滯。故為大癰。氣血不行。故為女子不月。為沉痔。
黃帝曰。病之六變者。刺之奈何。岐伯答曰。諸急者多寒。緩者多熱。大者多氣少血。小者血氣皆少?;哧枤馐?。
微有熱。澀者多血少氣。微有寒。是故刺急者。深內(nèi)而久留之。刺緩者。淺內(nèi)而疾發(fā)針。以去其熱。刺大者。微瀉其氣。無出其血。刺滑者。疾發(fā)針而淺內(nèi)之。以瀉其陽氣而去其血。刺澀者。必中其脈。隨其逆順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發(fā)針。疾按其。無令其出血。以和其脈。諸小者。
陰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以針。而調(diào)以甘藥也。(內(nèi)葉訥瀉本作寫去聲音委)六變者。五臟之所生。變化之病形。有緩急大小滑澀之六脈。此緣陰陽血氣寒熱之不和。而變見于脈也。寒氣收勁。故脈急。熱氣散弛。故脈緩。宗氣榮氣行于脈中。衛(wèi)氣行于脈外。故大主多氣。如血氣皆少。則脈小也。陽氣盛而微有熱。則脈行滑利。氣少則脈行澀滯。血隨氣行者也。
深內(nèi)而久留之者。俟陽氣至而針下熱也。淺內(nèi)而疾發(fā)針者。去其熱也。氣盛者微瀉其氣。無出其血。
使陰陽血氣之和調(diào)也?;摺<舶l(fā)針而淺內(nèi)之。瀉脈外之陽熱也。針者。必中其脈。隨其逆順而久留之。調(diào)經(jīng)脈外內(nèi)之血氣也。必先按而循之。致脈外之氣也。疾按其。無令其出血。以和其脈。
無令皮膚之血出。使脈外之氣以和于脈中也。夫針者。所以調(diào)陰陽血氣之不和。若血氣皆少者。必須調(diào)以甘藥。非針之可能資生也。按、刺澀者曰必中其脈。要知刺急刺緩。取脈外之氣也。刺大刺滑。瀉脈外之陽。以和脈內(nèi)之血也。刺澀者必中其血。隨其逆順。必先按而循之。調(diào)脈內(nèi)之血。
以致脈外之氣也。勿取以針。調(diào)以甘藥者。血氣之生于陽明也。當(dāng)知血氣乃胃腑水谷之精。有行于皮膚之外者。有行于經(jīng)脈之內(nèi)者。外內(nèi)貫通。環(huán)轉(zhuǎn)不息。故善調(diào)尺者。不待于寸。善調(diào)脈者。不待于色。能參合而行之??蔀樯瞎ぁI瞎ふ?。知陰陽血氣之終始出入者也。
黃帝曰。余聞五臟六腑之氣。滎輸所入為合。令何道從入。入安連過。愿聞其故。岐伯答曰。
此陽脈之別入于內(nèi)。屬于腑者也。
按、臟腑之十二經(jīng)脈。出于指井者。受皮膚之氣血。溜于滎。注于輸。入于肘膝而為合。故帝問五臟六腑之氣。滎輸所入為合。令何道從入。入安連過。謂從滎輸所入為合之氣血。從何道而入。入安所連而為合。安所行過而相連。帝總問五臟六腑者。蓋欲訪明臟之五輸。腑之六輸。所出所入之原流。然此已論于本輸篇內(nèi)。故伯只答六腑之合。皆在于足之原因。再按脈外之衛(wèi)氣。出于足之陽明。上沖于頭面。散行于三陽。脈外之氣血。從手陽明之五里。布散于膚表。是手足諸陽之氣。皆從上而下。復(fù)從足趾井入于脈中。從足而交于手。故曰六腑之經(jīng)脈。皆出于足之三陽。上合于手也。此陽氣之出于地中。營運于天表。復(fù)從下而貫于地脈經(jīng)水之中。
黃帝曰。滎輸與合。各有名乎。岐伯答曰。滎輸治外經(jīng)。合治內(nèi)腑。黃帝曰。治內(nèi)腑奈何。岐伯曰。取之于合。黃帝曰。合各有名乎。岐伯答曰。胃合于三里。大腸合入于巨虛上廉。小腸合入于巨虛下廉。三焦合入于委陽。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膽合入于陽陵泉。黃帝曰。取之奈何。岐伯答曰。取之三里者。低跗取之。巨虛者。舉足取之。委陽者。屈伸而索之。委中者。屈而取之。陽陵泉者。正豎膝予之。臍下至委陽之陽取之。取諸外經(jīng)者。揄申而從之。(揄音于引也抒也)此申明三陽之氣。外合于三陽之經(jīng)。三陽之經(jīng)。內(nèi)合于六腑也。所謂太陽少陽陽明者。三陽之氣也。營運于脈外。與六腑之經(jīng)脈相合。脈外之氣與經(jīng)脈合于滎輸之間。是以滎輸治外經(jīng)。治在外之經(jīng)脈也。
脈內(nèi)之血氣。與三陽之氣。合于肘膝之間。是以合治內(nèi)腑。蓋脈中之血氣。六腑之所出也。三里巨虛。皆足陽明之經(jīng)。巨虛上下廉。乃手太陽陽明之合。故取三里者。低跗取之。以足經(jīng)之在下也。
巨虛者。舉足取之。欲其伸舒于上也。委陽者。足太陽之經(jīng)。三焦之合。屈伸而索之者。索三焦之氣。往來于上下也。膀胱主水。故屈而取之。少陽屬木。故豎膝予之。使木氣之條達(dá)也。臍下至委陽之陽取之者。謂膽與三焦??倢偕訇栔畾庖病Iw言在經(jīng)脈。則有手足之分。合于三陰三陽之氣。
又無分手與足也。取諸外經(jīng)者。取五臟六腑之滎輸也。揄申而取之者。伸舒其四體。使經(jīng)脈之流通也。帝始問五臟六腑之滎輸。伯只答六腑之合。而未言取諸外經(jīng)。君臣反復(fù)問答。蓋以詳明陰陽血氣之出入。經(jīng)脈外內(nèi)之貫通。
黃帝曰。愿聞六腑之病。岐伯答曰。面熱者。足陽明病。魚絡(luò)血者。手陽明病。兩跗之上脈堅陷者。足陽明病。此胃脈也。
此復(fù)申明脈外之氣血。從手足陽明之所出也。衛(wèi)氣者。乃陽明之悍氣。上沖于頭。循目耳前。散行于三陽。復(fù)循牙車。合陽明。并下人迎。合于頷脈。注足陽明。以下行至跗上。故曰面熱者足陽明病。蓋以征衛(wèi)氣之悍熱太過。而上行于面也。兩跗之上。脈堅陷者。足陽明病。蓋以征陽明之氣。合于頷脈。以下行至跗上也。陽明之氣。下合于胃脈。故曰此胃脈也。夫五臟六腑之經(jīng)脈。外合于六氣。則為陽明為太陽為太陰。內(nèi)合于臟腑。則為胃脈為心脈腎脈也。蓋臟腑之氣。
內(nèi)合五行。五行外合于六氣者也。胃腑所出之血氣。別走于脈外者。
注臟腑之大絡(luò)。從大絡(luò)而外滲于孫絡(luò)皮膚。循手陽明之經(jīng)。大會于尺膚以上魚。猶脈內(nèi)之血氣。大會于手太陰之尺寸也。故曰魚絡(luò)血者。手陽明病。蓋以征脈外之氣血。大會于手陽明也。是以帝問六腑之病。而伯先答手足之陽明。然后論及六腑。蓋以申明脈外之氣血。出于手足之陽明也。本經(jīng)多因病假針。以明陰陽血氣之生始出入。臟腑經(jīng)脈之外內(nèi)貫通。學(xué)人識之無忽。
大腸病者。腸中切痛。而鳴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當(dāng)臍而痛。不能久立。與胃同候。取巨虛上廉。
大腸者傳道之官。故病則腸中切痛而鳴濯濯。陽明秉清金之氣。故冬日重感于寒即瀉。當(dāng)臍而痛。大腸主津液。津液者。淖澤注于骨。故病而不能久立也。大腸屬胃。故與胃同候。取胃經(jīng)之巨虛上廉。
胃病者。腹脹。胃脘當(dāng)心而痛。上肢兩足膈咽不通。食飲不下。取之三里也。
腹者腸胃之郛郭。胃脘在鳩尾內(nèi)。正當(dāng)心處。故病則腹脹。胃脘當(dāng)心而痛。上肢。心肺之分。兩脅。肝之分也。食飲入胃。散精于肝。濁氣歸心。輸布于肺。胃病則氣逆而不能轉(zhuǎn)輸。是以上肢兩脅膈咽不通。食飲不下。當(dāng)取之三里也。
小腸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睪而痛。時窘之后。當(dāng)耳前熱。若寒甚。若獨肩上熱。甚及手小指次指之間熱。若脈陷者。此其候也。手太陽病也。取之巨虛下廉。(睪音皋陰丸也)小腸病者。謂病小腸之腑氣也。小腸名赤腸。為受盛之府。上接于胃。下通大腸。從闌門濟泌別汁而滲入膀胱。其氣與膀胱相通。是以小腹痛。腰脊控睪而痛。時窘之后。當(dāng)耳前熱者。病腑氣而痛窘之后。則入于手之經(jīng)脈矣。手太陽之脈。起于小指之端。循臂出肩解。上頰入耳中。至目。脈陷者。此太陽之經(jīng)脈病也。故首提曰小腸病。末結(jié)曰手太陽病。是腑氣之從下而上。合于手太陽之經(jīng)。故當(dāng)取之巨虛下廉。
三焦病者。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溢則水留即為脹。候在足太陽之外大絡(luò)。大絡(luò)在太陽少陽之間。亦見于脈。取委陽。
三焦者。下約膀胱。為決瀆之府。病則氣不輸化。是以膈氣滿而不得小便也。不得小便。則窘急而水溢于上。留于腹中而為脹。候在足太陽經(jīng)外之大絡(luò)。大絡(luò)在太陽少陽經(jīng)脈之間。其脈亦見于皮部。當(dāng)取之委陽。此言六腑之氣。皆從足三陽之別絡(luò)。而通于經(jīng)脈者也。開之曰。按足三陽之脈。循于足者。亦皆系支別。
膀胱病者。小腹偏腫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熱。若脈陷。及足小趾外廉。及脛踝后皆熱。若脈陷。取委中央。(踝葉瓦去聲)膀胱者。津液之府。氣化則出。腑氣病。故小腹腫痛。而不得小便也。肩上足小趾外廉。及脛踝后。乃足太陽經(jīng)脈之所循。若熱而脈陷。此病腑而及于經(jīng)矣。故當(dāng)取委中之中央。
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心下淡淡??秩藢⒉吨`芍腥?。數(shù)唾。在足少陽之本末。亦視其脈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熱者。取陽陵泉。
膽病。則膽氣不升。故太息以伸出之。口苦嘔宿汁者。膽汁也。心下淡淡。恐人將捕之者。膽氣虛也。嗌中然數(shù)唾者。少陽之脈病也。足少陽經(jīng)脈之本在下。其末在頸嗌之間。宜灸之以起陷下之脈氣。其寒熱者。少陽之樞證也。當(dāng)以經(jīng)取之。少陽之經(jīng)氣。外內(nèi)出入者也。
黃帝曰。刺之有道乎。岐伯答曰。刺此者。必中氣穴。無中肉節(jié)。中氣穴則針游于巷。中肉節(jié)則皮膚痛。補瀉反則病益篤。中筋則筋緩。邪氣不出。與其真相搏。亂而不去。反還內(nèi)著。用針不審。以順為逆也。(中去聲著音著)氣穴者。腑氣所注之經(jīng)穴。故中氣穴則針游于巷。即氣穴論之。所謂游針之居。言針入有間。
恢恢乎有余地矣。此言腑邪之從經(jīng)脈而出于氣穴。即上章面熱者足陽明病。魚絡(luò)血者手陽明病。謂腑氣之從經(jīng)脈而出于皮膚也。皮肉筋骨。脈外之氣分也。若中肉節(jié)。即皮膚痛。中筋則筋緩。邪氣不出。與其真氣相亂而不去。反還內(nèi)著。言刺皮肉筋骨。使腑邪不能從氣穴而出。元真之氣。反內(nèi)著而與邪相亂。蓋言脈外之氣血。合于經(jīng)脈。而復(fù)通于內(nèi)腑。即上章所謂兩跗之上。脈堅陷者足陽明病。余故曰。本經(jīng)多因病假針。以明陰陽血氣之生始出入。宜順而不宜逆也。張開之曰。有邪處瀉邪。無邪處補正。邪在經(jīng)脈而不在肉節(jié)。故當(dāng)瀉氣穴以去之。反補其肌腠之元真。則真氣入而與邪相搏。故曰補瀉反。則病益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