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黃帝問于岐伯曰。人之血?dú)饩裾?。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jīng)脈者。所以行血?dú)舛鴺s陰陽。濡筋骨利關(guān)節(jié)者也。衛(wèi)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
和喜怒者也。是故血和則經(jīng)脈流行。營覆陰陽。筋骨勁強(qiáng)。關(guān)節(jié)清利矣。衛(wèi)氣和則分肉解利。皮膚調(diào)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矣。寒溫和則六腑化谷。風(fēng)痹不作。
經(jīng)脈通利。肢節(jié)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五臟者。所以藏精神血?dú)饣昶钦咭?。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此人之所以具受于天也。無愚智賢不肖。無以相倚也。然有其獨(dú)盡天壽。而無邪僻之病。百年不衰。雖犯風(fēng)雨卒寒大暑。猶有弗能害也。有其不離屏蔽室內(nèi)。無怵惕之恐。然猶不免于病。何也。愿聞其故。岐伯曰。
窘乎哉問也。五臟者。所以參天地。副陰陽。而運(yùn)四時(shí)?;骞?jié)者也。五臟者。固有小大高下。堅(jiān)脆端正偏傾者。
六腑亦有小大長短濃薄結(jié)直緩急。凡此二十五者。各不同?;蛏苹驉骸;蚣騼础U堁云浞?。
上章論在外之皮膚肌腠。因剛?cè)釢獗《 4苏抡撛趦?nèi)之五臟六腑。有大小高下。偏正濃薄之不同。
亦因形而生病也。夫營衛(wèi)血?dú)?。臟腑之所生也。脈肉筋骨。臟腑之外合也。精神魂魄。五臟之所藏也。
水谷津液。六腑之所化也。是以血?dú)馍裰竞驼{(diào)。則五臟不受邪而形體得安。然又有因于臟腑之形質(zhì)。而能長壽不衰。雖犯風(fēng)雨寒暑。邪勿能害者。有外不離屏蔽室內(nèi)。內(nèi)無怵惕之恐。然猶不免于病者。此緣臟腑在大小濃薄之不同。致有善惡兇吉之變異。蓋五臟六腑。本于天地陰陽。四時(shí)五行之氣而成此形。故宜中正堅(jiān)濃。以參副天地陰陽之正氣。
心小則安。邪弗能傷。易傷以憂。心大則憂不能傷。易傷于邪。心高則滿于肺中。而善忘。難開以言。心下則臟外易傷于寒。易恐以言。心堅(jiān)則臟安守固。心脆則善病消癉熱中。心端正則和利難傷。
心偏傾則操持不一。無守司也。
心小則神氣收藏。故邪弗能害。小心故易傷以憂也。心大則神旺而憂不能傷。大則神氣外弛。故易傷于邪也。肺者心之蓋。故心高則滿于肺中。在心主言。在肺主聲。滿則心肺之竅閉塞。故悶而善忘。難開以言也。經(jīng)云。心部于表。故心下則臟外易傷于寒。心卑下。故易恐以言也。心堅(jiān)則臟安守固。心脆則善病消癉熱中。按邪氣臟腑篇。五臟脈微小為消癉。蓋五臟主藏精者也。五臟脆弱。則津液微薄。故皆成消癉。心正則精神和利。而邪病難傷。心偏傾則操持不一。無守司也。
肺小則少飲。不病喘喝。肺大則多飲。善病胸痹喉痹。逆氣。肺高則上氣肩息咳。肺下則居賁迫肺。
善脅下痛。肺堅(jiān)則不病咳上氣。肺脆則苦病消癉。易傷。肺端正。則和利。難傷。肺偏傾。則胸偏痛也。(賁葉奔)肺主通調(diào)水道。故小則少飲。大則多飲。肺居胸中。開竅于喉。以司呼吸。故小則不病喘喝。大則善病胸痹喉痹。肺主氣。故高則上氣息肩而咳也。賁乃胃脘之賁門。在胃之上口。下則肺居賁間而胃脘迫肺。血脈不通。故脅下痛。脅下乃肺脈所出之云門中府處也。肺堅(jiān)則氣不上逆而咳。肺脆則苦病消癉。而肺易傷也。肺藏氣。氣舍魄。肺端正。則神志和利。邪勿能傷。肺偏傾。則胸偏痛也。
肝小則臟安。無脅下之痛。肝大則逼胃迫咽。迫咽則苦膈中。且脅下痛。肝高則上支賁切。脅為息賁。肝下則逼胃。脅下空。脅下空則易受邪。肝堅(jiān)則臟安難傷。肝脆則善病消癉。易傷。肝端正則和利。
難傷。肝偏傾。則脅下痛也。
肝居脅下。故小則臟安而無脅下之痛。肝居胃之左。故大則逼胃。而胃脘上迫于咽也。肝在膈之下。
故大則苦于膈中。且脅下痛。肝脈貫膈上注肺。故高則上支賁切。脅為息賁。肝居胃旁。故下則逼胃而脅下空??談t易受于邪。蓋脅乃邪正出入之樞部也。肝堅(jiān)則臟安難傷。脆則善病消癉而易傷也。肝藏血。
血舍魂。端正則神志和利。偏傾則脅痛也。
脾小則臟安。難傷于邪也。脾大則苦湊而痛。不能疾行。脾高則引季脅而痛。脾下則下加于大腸。
下加于大腸。則臟苦受邪。脾堅(jiān)則臟安難傷。脾脆則善病消癉易傷。脾端正則和利難傷。脾偏傾則善滿善脹也。(音秒與杪同)脾為中土。而主于四旁。故小則臟安而難傷于邪也。脾居于腹。在脅骨之秒。故大則苦湊而痛。
脾主四肢。故不能疾行也。脅在之上。故高則引季脅而痛。下則加于大腸。加于大腸。則臟苦受邪。
蓋臟虛其本位也。脾堅(jiān)則臟安難傷。脾脆則善病消癉而易傷也。脾藏意。意舍榮。端正則神志和利。偏傾則善滿善脹也。
腎小則臟安難傷。腎大則善病腰痛。不可以俯仰。易傷以邪。腎高則苦背膂痛。不可以俯仰。腎下則腰尻痛。不可以俯仰。為狐疝。腎堅(jiān)則不病腰背痛。腎脆則苦病消癉易傷。腎端正則和利難傷。腎偏傾則苦腰尻痛也。凡此二十五變者。人之所苦常病也。(尻音敲肫骨也)夫臟者藏也。故小則臟安難傷。大則善病腰痛。腰乃腎之府也。夫腰脊者。身之大關(guān)節(jié)也。故腰痛背膂痛。腰尻痛。皆不可以俯仰。腎附于腰脊間。故病諸痛也。狐疝者。偏有大小。時(shí)時(shí)上下。狐乃陰獸。善變化而藏。睪丸上下。如狐之出入無時(shí)。此腎臟之疝也。腎堅(jiān)則不病腰背痛。脆則苦病消癉而易傷也。腎藏精。精舍志。臟體端正。則神志和利而難傷。偏傾則苦腰尻痛也。夫身形。五臟之外合也。皮薄理疏。則風(fēng)雨寒暑之邪。循毫毛而入腠理以病形。蓋六氣之客于外也。如在內(nèi)之藏形。薄脆偏傾。則人之所苦常病。
常病者。五五二十五變病也。
黃帝曰。何以知其然也。岐伯曰。赤色小理者心小。粗理者心大。無者心高。小短舉者心下。
長者心下堅(jiān)。弱小以薄者心脆。直下不舉者心端正。倚一方者。心偏傾也。(音結(jié)音干)小理者。肌肉之紋理細(xì)密。粗理者。肉理粗疏。大肉脂。五臟之所生也。故候肉理之粗細(xì)。即知臟形之大小。。胸下蔽骨也。本經(jīng)曰。膏人縱腹垂腴。肉人者上下客大。蓋人之肉本于臟腑募原之精液以資生募原者。臟腑之膏肓也。五臟所藏之精液。溢于膏肓而外養(yǎng)于肉。是以五臟病者。大肉陷下。破脫肉。
白色小理者肺小。粗理者肺大。巨肩反膺陷喉者肺高。合腋張脅者肺下。好肩背濃者肺堅(jiān)。肩背薄者肺脆。背膺濃者肺端正。脅偏疏者。肺偏傾也。
肺居肩膺之內(nèi)。脅腋之上。故視其肩背膺腋。即知肺之高下堅(jiān)脆偏傾。倪沖之曰。肺屬天而華蓋于上。背為陽。而形身之上也。故肺俞出于肩背。朱永年曰。脈要精微論云。尺內(nèi)兩旁。則季脅也。尺外以候腎。尺里以候腹中。推而外之。內(nèi)而不外。有心腹積也。推而內(nèi)之。外而不內(nèi)。
身有熱也。蓋形身之上下。即臟腑所居之外候也。
青色小理者肝小。粗理者肝大。廣胸反者肝高。合脅兔者肝下。胸脅好者肝堅(jiān)。脅骨弱者肝脆。膺腹好相得者肝端正。脅骨偏舉者。肝偏傾也。(音交)者。胸脅交分之扁骨。內(nèi)膈前連于胸之鳩尾。旁連于脅。后連于脊之十一椎。肝在膈之下。
故廣胸反者肝高。合脅兔者肝下。兔者。骨之藏伏也。肝脈下循于腹之章門。上循于膺之期門。在內(nèi)者。從肝別貫膈。故膺腹好相得者肝端正。
黃色小理者脾小。粗理者脾大。揭唇者脾高。唇下縱者脾下。唇堅(jiān)者脾堅(jiān)。唇大而不堅(jiān)者脾脆。
唇上下好者脾端正。唇偏舉者脾偏傾也。
倪氏曰。唇者脾之候。故視唇之好惡。以知脾臟之吉兇。
黑色小理者腎小。粗理者腎大。高耳者腎高。耳后陷者腎下。耳堅(jiān)者腎堅(jiān)。耳薄不堅(jiān)者腎脆。耳好前居牙車者腎端正。耳偏高者。腎偏傾也。凡此諸變者。持則安。減則病也。
倪氏曰。耳者腎之候。故視耳之好惡。以知腎臟之高下偏正。凡此諸變者。神志能持則安減則不免于病矣。
帝曰善。然非余之所問也。愿聞人之有不可病者。至盡天壽。雖有深憂大恐怵惕之志。猶不能減也。甚寒大熱。不能傷也。其有不離屏蔽室內(nèi)。又無怵惕之恐。然不免于病者何也。愿聞其故。岐伯曰。
五臟六腑。邪之舍也。請言其故。五臟皆小者少病??嘟剐摹4蟪顟n。五臟皆大者緩于事。難使以憂。
五臟皆高者好高舉措。五臟皆下者好出人下。五臟皆堅(jiān)者無病。五臟皆脆者不離于病。五臟皆端正者。
和利得人心。五臟皆偏傾者。邪心而善盜。不可以為人平。反復(fù)言語也。
倪沖之曰。此總結(jié)五臟之形不同。而情志亦有別也。五臟者。所以藏精神血?dú)饣昶侵疽庹咭病9市t血?dú)馐詹囟俨?。小則神志畏怯。故苦焦心。大憂愁也。五臟皆大者。神志充足。故緩于事。難使以憂五臟皆高者。好高舉措。五臟皆下者。好出人下。此皆因形而情志隨之也。和于中則著于外。故得人心。善盜者。貪取之小人。語言反復(fù)。不可以為平正人也。
黃帝曰。愿聞六腑之應(yīng)。岐伯答曰。肺合大腸。大腸者皮其應(yīng)。心合小腸。小腸者脈其應(yīng)。肝合膽。膽者筋其應(yīng)。脾合胃。胃者肉其應(yīng)。腎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yīng)。
倪氏曰。五臟為陰。六腑為陽。臟腑雌雄相合。五臟內(nèi)合六腑。六腑外應(yīng)于形身。陰內(nèi)而陽外也。
故視其外合之皮脈肉筋骨。則知六腑之濃薄長短矣。腎將兩臟。一合三焦。一合膀胱。
黃帝曰。應(yīng)之奈何。岐伯曰。肺應(yīng)皮。皮濃者。大腸濃。皮薄者。大腸薄。皮緩腹里大者。大腸大而長。皮急者。大腸急而短。皮滑者。大腸直。皮肉不相離者。大腸結(jié)。
倪氏曰。五臟內(nèi)合六腑。外應(yīng)于皮脈肉筋骨。是以肺應(yīng)皮而皮濃者大腸濃。皮薄者大腸薄。臟腑之形氣。外內(nèi)交相輸應(yīng)者也。
心應(yīng)脈。皮濃者脈濃。脈濃者小腸濃。皮薄者脈薄。脈薄者小腸薄。皮緩者脈緩。脈緩者小腸大而長。皮薄而脈波小者。小腸小而短。諸陽經(jīng)脈皆多紆屈者。小腸結(jié)。
邪氣臟腑篇曰。脈急者。尺之皮膚亦急。脈緩者。尺之皮膚亦緩。皮脈之相應(yīng)也。故皮濃者脈濃。
脈濃者小腸濃。皮薄者脈薄。脈薄者小腸薄。
脾應(yīng)肉。肉堅(jiān)大者胃濃。肉么者胃薄。肉小而么者胃不堅(jiān)。肉不稱身者胃下。胃下者下脘約不利。肉不堅(jiān)者胃緩。肉無小裹累者胃急。肉多小裹累者胃結(jié)。胃結(jié)者。上脘約不利也。
(音窘稱去聲)倪氏曰。、肥脂也。么、亦小也。約、約束也。胃有上脘中脘下脘。故胃下則下脘約不利。結(jié)則上脘約不利也。
肝應(yīng)爪。爪濃色黃者膽濃。爪薄色紅者膽薄。爪堅(jiān)色青者膽急。爪濡色赤者膽緩。爪直色白無約者膽直。爪惡色黑多紋者膽結(jié)也。
朱氏曰。爪者筋之余。故肝應(yīng)爪。視爪之好惡。以知膽之濃薄緩急也。五臟六腑。皆取決于膽。
故秉五臟五行之氣色。莫子瑜曰。膽屬甲子。主天干地支之首。故備五行之色。
腎應(yīng)骨。密理濃皮者。三焦膀胱濃。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緩。皮急而無毫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結(jié)也。
倪氏曰。太陽之氣主皮毛。三焦之氣通腠理。是以視皮膚腠理之濃薄。則內(nèi)應(yīng)于三焦膀胱矣。又津液隨三焦之氣以溫肌肉。充皮膚。三焦者。少陽之氣也。本經(jīng)云。熏膚充身澤毛是謂氣。是以皮毛皆應(yīng)于三焦膀胱。朱永年曰。經(jīng)云谷屬骨。是肌肉之屬于骨也。又曰脾生肉。肉生肺。肺生皮毛。是骨肉皮毛。交相資生者也。故曰腎應(yīng)骨。密理濃皮者。三焦膀胱濃。
黃帝曰。濃薄美惡皆有形。愿聞其所病。岐伯答曰。視其外應(yīng)。以知其五內(nèi)。則知所病矣。
倪氏曰。六腑內(nèi)合五臟。外應(yīng)于皮肉筋骨。故視其外應(yīng)。以知其五內(nèi)。則知其所病矣。蓋六腑之濃薄緩急大小而為病者。與五臟之相同也。
《串雅內(nèi)外篇》(公元 1759 年)清趙學(xué)敏(恕軒)撰。四卷。為趙氏記錄整理著名“鈴醫(yī)”(走方醫(yī))宗柏云的學(xué)術(shù)經(jīng)驗(yàn),并為之增刪而成。書中記載多種治法及有效方劑,要求做到簡、驗(yàn)、便、廉。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黃帝問于岐伯曰。人之血?dú)饩裾?。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jīng)脈者。所以行血?dú)舛鴺s陰陽。濡筋骨利關(guān)節(jié)者也。衛(wèi)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
和喜怒者也。是故血和則經(jīng)脈流行。營覆陰陽。筋骨勁強(qiáng)。關(guān)節(jié)清利矣。衛(wèi)氣和則分肉解利。皮膚調(diào)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矣。寒溫和則六腑化谷。風(fēng)痹不作。
經(jīng)脈通利。肢節(jié)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五臟者。所以藏精神血?dú)饣昶钦咭?。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此人之所以具受于天也。無愚智賢不肖。無以相倚也。然有其獨(dú)盡天壽。而無邪僻之病。百年不衰。雖犯風(fēng)雨卒寒大暑。猶有弗能害也。有其不離屏蔽室內(nèi)。無怵惕之恐。然猶不免于病。何也。愿聞其故。岐伯曰。
窘乎哉問也。五臟者。所以參天地。副陰陽。而運(yùn)四時(shí)?;骞?jié)者也。五臟者。固有小大高下。堅(jiān)脆端正偏傾者。
六腑亦有小大長短濃薄結(jié)直緩急。凡此二十五者。各不同?;蛏苹驉骸;蚣騼础U堁云浞?。
上章論在外之皮膚肌腠。因剛?cè)釢獗《 4苏抡撛趦?nèi)之五臟六腑。有大小高下。偏正濃薄之不同。
亦因形而生病也。夫營衛(wèi)血?dú)?。臟腑之所生也。脈肉筋骨。臟腑之外合也。精神魂魄。五臟之所藏也。
水谷津液。六腑之所化也。是以血?dú)馍裰竞驼{(diào)。則五臟不受邪而形體得安。然又有因于臟腑之形質(zhì)。而能長壽不衰。雖犯風(fēng)雨寒暑。邪勿能害者。有外不離屏蔽室內(nèi)。內(nèi)無怵惕之恐。然猶不免于病者。此緣臟腑在大小濃薄之不同。致有善惡兇吉之變異。蓋五臟六腑。本于天地陰陽。四時(shí)五行之氣而成此形。故宜中正堅(jiān)濃。以參副天地陰陽之正氣。
心小則安。邪弗能傷。易傷以憂。心大則憂不能傷。易傷于邪。心高則滿于肺中。而善忘。難開以言。心下則臟外易傷于寒。易恐以言。心堅(jiān)則臟安守固。心脆則善病消癉熱中。心端正則和利難傷。
心偏傾則操持不一。無守司也。
心小則神氣收藏。故邪弗能害。小心故易傷以憂也。心大則神旺而憂不能傷。大則神氣外弛。故易傷于邪也。肺者心之蓋。故心高則滿于肺中。在心主言。在肺主聲。滿則心肺之竅閉塞。故悶而善忘。難開以言也。經(jīng)云。心部于表。故心下則臟外易傷于寒。心卑下。故易恐以言也。心堅(jiān)則臟安守固。心脆則善病消癉熱中。按邪氣臟腑篇。五臟脈微小為消癉。蓋五臟主藏精者也。五臟脆弱。則津液微薄。故皆成消癉。心正則精神和利。而邪病難傷。心偏傾則操持不一。無守司也。
肺小則少飲。不病喘喝。肺大則多飲。善病胸痹喉痹。逆氣。肺高則上氣肩息咳。肺下則居賁迫肺。
善脅下痛。肺堅(jiān)則不病咳上氣。肺脆則苦病消癉。易傷。肺端正。則和利。難傷。肺偏傾。則胸偏痛也。(賁葉奔)肺主通調(diào)水道。故小則少飲。大則多飲。肺居胸中。開竅于喉。以司呼吸。故小則不病喘喝。大則善病胸痹喉痹。肺主氣。故高則上氣息肩而咳也。賁乃胃脘之賁門。在胃之上口。下則肺居賁間而胃脘迫肺。血脈不通。故脅下痛。脅下乃肺脈所出之云門中府處也。肺堅(jiān)則氣不上逆而咳。肺脆則苦病消癉。而肺易傷也。肺藏氣。氣舍魄。肺端正。則神志和利。邪勿能傷。肺偏傾。則胸偏痛也。
肝小則臟安。無脅下之痛。肝大則逼胃迫咽。迫咽則苦膈中。且脅下痛。肝高則上支賁切。脅為息賁。肝下則逼胃。脅下空。脅下空則易受邪。肝堅(jiān)則臟安難傷。肝脆則善病消癉。易傷。肝端正則和利。
難傷。肝偏傾。則脅下痛也。
肝居脅下。故小則臟安而無脅下之痛。肝居胃之左。故大則逼胃。而胃脘上迫于咽也。肝在膈之下。
故大則苦于膈中。且脅下痛。肝脈貫膈上注肺。故高則上支賁切。脅為息賁。肝居胃旁。故下則逼胃而脅下空??談t易受于邪。蓋脅乃邪正出入之樞部也。肝堅(jiān)則臟安難傷。脆則善病消癉而易傷也。肝藏血。
血舍魂。端正則神志和利。偏傾則脅痛也。
脾小則臟安。難傷于邪也。脾大則苦湊而痛。不能疾行。脾高則引季脅而痛。脾下則下加于大腸。
下加于大腸。則臟苦受邪。脾堅(jiān)則臟安難傷。脾脆則善病消癉易傷。脾端正則和利難傷。脾偏傾則善滿善脹也。(音秒與杪同)脾為中土。而主于四旁。故小則臟安而難傷于邪也。脾居于腹。在脅骨之秒。故大則苦湊而痛。
脾主四肢。故不能疾行也。脅在之上。故高則引季脅而痛。下則加于大腸。加于大腸。則臟苦受邪。
蓋臟虛其本位也。脾堅(jiān)則臟安難傷。脾脆則善病消癉而易傷也。脾藏意。意舍榮。端正則神志和利。偏傾則善滿善脹也。
腎小則臟安難傷。腎大則善病腰痛。不可以俯仰。易傷以邪。腎高則苦背膂痛。不可以俯仰。腎下則腰尻痛。不可以俯仰。為狐疝。腎堅(jiān)則不病腰背痛。腎脆則苦病消癉易傷。腎端正則和利難傷。腎偏傾則苦腰尻痛也。凡此二十五變者。人之所苦常病也。(尻音敲肫骨也)夫臟者藏也。故小則臟安難傷。大則善病腰痛。腰乃腎之府也。夫腰脊者。身之大關(guān)節(jié)也。故腰痛背膂痛。腰尻痛。皆不可以俯仰。腎附于腰脊間。故病諸痛也。狐疝者。偏有大小。時(shí)時(shí)上下。狐乃陰獸。善變化而藏。睪丸上下。如狐之出入無時(shí)。此腎臟之疝也。腎堅(jiān)則不病腰背痛。脆則苦病消癉而易傷也。腎藏精。精舍志。臟體端正。則神志和利而難傷。偏傾則苦腰尻痛也。夫身形。五臟之外合也。皮薄理疏。則風(fēng)雨寒暑之邪。循毫毛而入腠理以病形。蓋六氣之客于外也。如在內(nèi)之藏形。薄脆偏傾。則人之所苦常病。
常病者。五五二十五變病也。
黃帝曰。何以知其然也。岐伯曰。赤色小理者心小。粗理者心大。無者心高。小短舉者心下。
長者心下堅(jiān)。弱小以薄者心脆。直下不舉者心端正。倚一方者。心偏傾也。(音結(jié)音干)小理者。肌肉之紋理細(xì)密。粗理者。肉理粗疏。大肉脂。五臟之所生也。故候肉理之粗細(xì)。即知臟形之大小。。胸下蔽骨也。本經(jīng)曰。膏人縱腹垂腴。肉人者上下客大。蓋人之肉本于臟腑募原之精液以資生募原者。臟腑之膏肓也。五臟所藏之精液。溢于膏肓而外養(yǎng)于肉。是以五臟病者。大肉陷下。破脫肉。
白色小理者肺小。粗理者肺大。巨肩反膺陷喉者肺高。合腋張脅者肺下。好肩背濃者肺堅(jiān)。肩背薄者肺脆。背膺濃者肺端正。脅偏疏者。肺偏傾也。
肺居肩膺之內(nèi)。脅腋之上。故視其肩背膺腋。即知肺之高下堅(jiān)脆偏傾。倪沖之曰。肺屬天而華蓋于上。背為陽。而形身之上也。故肺俞出于肩背。朱永年曰。脈要精微論云。尺內(nèi)兩旁。則季脅也。尺外以候腎。尺里以候腹中。推而外之。內(nèi)而不外。有心腹積也。推而內(nèi)之。外而不內(nèi)。
身有熱也。蓋形身之上下。即臟腑所居之外候也。
青色小理者肝小。粗理者肝大。廣胸反者肝高。合脅兔者肝下。胸脅好者肝堅(jiān)。脅骨弱者肝脆。膺腹好相得者肝端正。脅骨偏舉者。肝偏傾也。(音交)者。胸脅交分之扁骨。內(nèi)膈前連于胸之鳩尾。旁連于脅。后連于脊之十一椎。肝在膈之下。
故廣胸反者肝高。合脅兔者肝下。兔者。骨之藏伏也。肝脈下循于腹之章門。上循于膺之期門。在內(nèi)者。從肝別貫膈。故膺腹好相得者肝端正。
黃色小理者脾小。粗理者脾大。揭唇者脾高。唇下縱者脾下。唇堅(jiān)者脾堅(jiān)。唇大而不堅(jiān)者脾脆。
唇上下好者脾端正。唇偏舉者脾偏傾也。
倪氏曰。唇者脾之候。故視唇之好惡。以知脾臟之吉兇。
黑色小理者腎小。粗理者腎大。高耳者腎高。耳后陷者腎下。耳堅(jiān)者腎堅(jiān)。耳薄不堅(jiān)者腎脆。耳好前居牙車者腎端正。耳偏高者。腎偏傾也。凡此諸變者。持則安。減則病也。
倪氏曰。耳者腎之候。故視耳之好惡。以知腎臟之高下偏正。凡此諸變者。神志能持則安減則不免于病矣。
帝曰善。然非余之所問也。愿聞人之有不可病者。至盡天壽。雖有深憂大恐怵惕之志。猶不能減也。甚寒大熱。不能傷也。其有不離屏蔽室內(nèi)。又無怵惕之恐。然不免于病者何也。愿聞其故。岐伯曰。
五臟六腑。邪之舍也。請言其故。五臟皆小者少病??嘟剐摹4蟪顟n。五臟皆大者緩于事。難使以憂。
五臟皆高者好高舉措。五臟皆下者好出人下。五臟皆堅(jiān)者無病。五臟皆脆者不離于病。五臟皆端正者。
和利得人心。五臟皆偏傾者。邪心而善盜。不可以為人平。反復(fù)言語也。
倪沖之曰。此總結(jié)五臟之形不同。而情志亦有別也。五臟者。所以藏精神血?dú)饣昶侵疽庹咭病9市t血?dú)馐詹囟俨?。小則神志畏怯。故苦焦心。大憂愁也。五臟皆大者。神志充足。故緩于事。難使以憂五臟皆高者。好高舉措。五臟皆下者。好出人下。此皆因形而情志隨之也。和于中則著于外。故得人心。善盜者。貪取之小人。語言反復(fù)。不可以為平正人也。
黃帝曰。愿聞六腑之應(yīng)。岐伯答曰。肺合大腸。大腸者皮其應(yīng)。心合小腸。小腸者脈其應(yīng)。肝合膽。膽者筋其應(yīng)。脾合胃。胃者肉其應(yīng)。腎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yīng)。
倪氏曰。五臟為陰。六腑為陽。臟腑雌雄相合。五臟內(nèi)合六腑。六腑外應(yīng)于形身。陰內(nèi)而陽外也。
故視其外合之皮脈肉筋骨。則知六腑之濃薄長短矣。腎將兩臟。一合三焦。一合膀胱。
黃帝曰。應(yīng)之奈何。岐伯曰。肺應(yīng)皮。皮濃者。大腸濃。皮薄者。大腸薄。皮緩腹里大者。大腸大而長。皮急者。大腸急而短。皮滑者。大腸直。皮肉不相離者。大腸結(jié)。
倪氏曰。五臟內(nèi)合六腑。外應(yīng)于皮脈肉筋骨。是以肺應(yīng)皮而皮濃者大腸濃。皮薄者大腸薄。臟腑之形氣。外內(nèi)交相輸應(yīng)者也。
心應(yīng)脈。皮濃者脈濃。脈濃者小腸濃。皮薄者脈薄。脈薄者小腸薄。皮緩者脈緩。脈緩者小腸大而長。皮薄而脈波小者。小腸小而短。諸陽經(jīng)脈皆多紆屈者。小腸結(jié)。
邪氣臟腑篇曰。脈急者。尺之皮膚亦急。脈緩者。尺之皮膚亦緩。皮脈之相應(yīng)也。故皮濃者脈濃。
脈濃者小腸濃。皮薄者脈薄。脈薄者小腸薄。
脾應(yīng)肉。肉堅(jiān)大者胃濃。肉么者胃薄。肉小而么者胃不堅(jiān)。肉不稱身者胃下。胃下者下脘約不利。肉不堅(jiān)者胃緩。肉無小裹累者胃急。肉多小裹累者胃結(jié)。胃結(jié)者。上脘約不利也。
(音窘稱去聲)倪氏曰。、肥脂也。么、亦小也。約、約束也。胃有上脘中脘下脘。故胃下則下脘約不利。結(jié)則上脘約不利也。
肝應(yīng)爪。爪濃色黃者膽濃。爪薄色紅者膽薄。爪堅(jiān)色青者膽急。爪濡色赤者膽緩。爪直色白無約者膽直。爪惡色黑多紋者膽結(jié)也。
朱氏曰。爪者筋之余。故肝應(yīng)爪。視爪之好惡。以知膽之濃薄緩急也。五臟六腑。皆取決于膽。
故秉五臟五行之氣色。莫子瑜曰。膽屬甲子。主天干地支之首。故備五行之色。
腎應(yīng)骨。密理濃皮者。三焦膀胱濃。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緩。皮急而無毫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結(jié)也。
倪氏曰。太陽之氣主皮毛。三焦之氣通腠理。是以視皮膚腠理之濃薄。則內(nèi)應(yīng)于三焦膀胱矣。又津液隨三焦之氣以溫肌肉。充皮膚。三焦者。少陽之氣也。本經(jīng)云。熏膚充身澤毛是謂氣。是以皮毛皆應(yīng)于三焦膀胱。朱永年曰。經(jīng)云谷屬骨。是肌肉之屬于骨也。又曰脾生肉。肉生肺。肺生皮毛。是骨肉皮毛。交相資生者也。故曰腎應(yīng)骨。密理濃皮者。三焦膀胱濃。
黃帝曰。濃薄美惡皆有形。愿聞其所病。岐伯答曰。視其外應(yīng)。以知其五內(nèi)。則知所病矣。
倪氏曰。六腑內(nèi)合五臟。外應(yīng)于皮肉筋骨。故視其外應(yīng)。以知其五內(nèi)。則知其所病矣。蓋六腑之濃薄緩急大小而為病者。與五臟之相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