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奇效良方》 微表而欲散第七

    作者: 董宿

    五十一、蟬蛻散。治瘡疹漸作,身熱似傷寒,只耳尖腳稍冷,或腹痛大便秘者,是瘡疹。

    上用蟬蛻二十一個(gè),洗去泥為末,水一盞,慢火煎至半盞,去滓,量?jī)捍笮胤H绡徴钜殉觯愀鶕?jù)前服三五次,不是瘡疹亦無害,小兒瘡疹欲發(fā)出,加甘草一錢半,煎半盞,旋旋與服,累效,小兒伏所蘊(yùn)積熱毒,蟬蛻味咸寒可以制,況有暴感風(fēng)作熱,客于表者。蟬蛻亦治風(fēng)毒充于皮膚,瘙癢不止,驚癇夜啼,癲疾寒熱驚悸,皆宜服之。

    五十二、猴梨酒,治瘡痘出不快。

    猴梨子(五個(gè),又名山果子)上用酒煎,入水浸服之,瘡痘即出。

    五十三、麻黃紫草湯。治瘡子不出。

    麻黃(去節(jié))人參(各一分)杏仁(七枚,去皮尖)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二盞,用紫草五寸,同煎至一盞,去滓,分為三四服,分作二日服末,可服諸藥。

    五十四、水解散。治瘡疹出不快,煩躁不得眠者,或出而身體尚有熱者。

    大黃黃芩桂心甘草(炙)芍藥(各二錢)麻黃(去節(jié),四兩)上為末,患者以生熟湯浴訖,暖水調(diào)下二錢,相次二服,得汗利便差。強(qiáng)實(shí)人服二方寸匕,此調(diào)風(fēng)實(shí)之人,三伏中亦宜用之。若去大黃,則春夏通用之。凡人飲酒食瓜果,多以生熟湯浸身,皆為酒及瓜氣味。以此觀之,先用此浴身,亦出其毒矣。

    五十五、玄參升麻湯。治傷風(fēng)傷寒,風(fēng)熱驚食等,熱運(yùn)于肌,或汗或下后,毒瓦斯不散,表虛里實(shí),熱發(fā)于外,故身斑如錦紋,甚則煩躁譫語。兼治喉閉腫痛。

    玄參升麻甘草(炙,等分)上銼如麻豆大,每抄三錢,水一小盞,同煎至半盞,去渣溫服,不拘時(shí)候。

    五十六、麻黃黃芩湯,治瘡疹出不快,煩躁不得眠。

    麻黃(去節(jié),一兩)黃芩赤芍藥(各半兩)甘草(炙)官桂(去皮,各一分)上為細(xì)末,每服二錢,暖水調(diào)服,日三服,兼治天行熱氣,出豌豆瘡不快。蓋煩躁昏憒,或出尚身熱疼者。

    五十七、升麻黃芩湯。治瘡疹出不快,煩躁不得眠。

    升麻黃芩干葛芍藥(各三錢)甘草(炙,一錢半)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二錢,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若時(shí)行瘡疹,出不快,煩躁不眠者,加木香一錢半。

    五十八、葛根散。治天行熱毒瓦斯,欲發(fā)瘡痘,作熱甚疼者,宜服解肌出汗。

    葛根麻黃(各一兩)石膏(二兩)黃芩芍藥桂枝甘草(各半兩)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煎至半盞,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自出汗者去麻黃。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張杲
  • 《醫(yī)貫》(公元 1687 年)明.趙獻(xiàn)可(養(yǎng)葵)著。六卷。發(fā)明《薛立齋醫(yī)案》之說,以命門真火、真水為主,以六味丸、八味丸二方通治各病。在理論上有些偏激,清.徐大樁怍《醫(yī)貫貶》予以批評(píng)。

    作者:
  • 作者:
    程杏軒
  • 《醫(yī)門法律》(公元 1658 年)清.喻昌(嘉言)著。六卷。依風(fēng)、寒、暑、濕、燥、火六氣及諸雜證而分門別類。每門分論、法、律三項(xiàng)。是總論病證,是治療法則,是指出醫(yī)生在治療上的過失。

    作者:
  • 作者:
    趙濂
  • 作者:
  • 《原機(jī)啟微》(公元 1370 年)元.倪維德著。二卷,又附錄一卷。論眼病根源,制方要義,并附方義。附論眼病若干種,也較詳明。

    作者:
  • 作者:
    袁氏(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