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黃接骨丹

    《中藥大辭典》:黃接骨丹拼音注音Huánɡ Jiē Gǔ Dān出處

    《陜西中草藥》

    來源

    為石竹科植物山馬菜。秋季采挖。

    生境分布

    生長于山地及平原。分布江蘇、陜西及華北各地。

    原形態(tài)

    山馬菜,又名:尖葉絲石竹、石欄菜、尖葉霞草。

    多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根粗壯,黃褐色。莖多分枝,光滑無毛。單葉對生,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2~5厘米,寬1~3毫米,先端鈍尖,基部稍狹,全緣;無柄。圓錐狀聚傘花序頂生;花小,白色或粉紅色;萼鐘狀,5裂,裂片邊緣膜質(zhì);花瓣5,長圓形,長于萼;雄蕊10;花柱2(3),子房1室,胚珠多數(shù)。蒴果卵圓形,花期夏、秋間。

    化學(xué)成分

    含尖葉絲石竹甙,系棉根皂甙元與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阿拉伯糖、木糖、巖藻糖、鼠李糖、葡萄糖所成的多糖甙。

    性味

    《陜西中草藥》:"味淡,性涼。"

    功能主治

    《陜西中草藥》:"活血散瘀,消腫止痛,化腐生肌。治跌打損傷,骨折,外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2~3錢。外用:搗敷。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黃接骨丹拼音注音Huánɡ Jiē Gǔ Dān別名

    過路黃、石欄菜、銀柴胡

    出處

    出自《陜西中草藥志》

    來源

    藥材基源:為石竹科植物山馬菜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Grpsophila acutifolia Fisch.

    采收和儲藏:春、秋兩季均可采挖。抖凈泥土,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地及平原。

    資源分布:分布于華北及陜西。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30-50cm。根粗壯,圓錐形,黃褐色。莖直立,多分枝,光滑無毛。單葉對生;無柄;葉片線狀披針形,長2-5cm,寬1-3cm,先端鈍尖,基部稍狹,全緣。圓錐狀聚傘花序頂生,直徑1-3cm;花小,白色或粉紅色,具短柄,長1-3mm;萼鐘狀,5裂,邊緣膜質(zhì);花瓣5,長圓形,長于萼;雄蕊10;花柱2(3),子房1室,胚珠多數(shù)。蒴果卵圓形?;ü谙?、秋季。

    性味

    淡;性涼

    功能主治

    散瘀消腫;生肌止痛。主跌打損傷;骨折;外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9g。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

    《陜西中草藥》:活血散瘀,消腫止痛,化腐生肌。治跌打損傷,骨折,外傷。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全國中草藥匯編》:鱉血拼音注音Biē Xuè別名團(tuán)魚血來源爬行綱龜鱉目鱉科中華鱉Amyda sinensis (Wiegmann),以血入藥。生境分布從東北到海南島、陜西、甘肅、四川、云南。功能主治滋陰退熱。并有強(qiáng)壯作用。治肺結(jié)核潮熱:鱉......
  • 拼音注音Bì Zhì別名赤鷩(《山海經(jīng)》),鵕鸃(《漢書》),采雞(《逸周書》),錦雞(《禽經(jīng)》),金雞(《綱目》)。出處《本草拾遺》來源為雉科動物紅腹錦雞的肉。生境分布平時常單獨(dú)或成對棲息于多巖的山地及巖坡,出沒于矮樹叢和竹林間。善奔馳,......
  • 《中藥大辭典》:鸊鷉拼音注音Pì Tī別名鷉、須贏(《爾雅》),刁鴨(《食療本草》),油鴨(《綱目》),水鸰仃(《醫(yī)林纂要》),水葫蘆(《中國動物圖譜·鳥類》)。出處《本草拾遺》來源為鸊鷉科動物小鸊鷉的肉或全體。生境分布分布亞洲東部的湖沼或......
  • 拼音注音Bǎo Yóu別名地鵏油、老鵏膏來源鶴形目鴇科大鴇Otis tarda L.,以脂肪入藥。生境分布我國東部地區(qū)的西部,冬遷我國北部。炮制冬至翌春獵捕,捕后去毛及內(nèi)臟,煮肉,將漂于上面的油脂收集起來,再放入鍋內(nèi),煉去水分,放涼即得脂肪......
  • 《中藥大辭典》:鴇肉拼音注音Bǎo Ròu出處《飲膳正要》來源為鴇科動物大鴇的肉。生境分布棲于空曠的草原上,善奔馳,常成群覓食,食物以植物質(zhì)為主。繁殖于我國北部,遷至華北平原越冬。原形態(tài)大鴇,又名:獨(dú)豹(郭璞),鴇(《飲膳正要》)。嘴鉛灰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