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夾蛇龜

    《中藥大辭典》:夾蛇龜拼音注音Jiá Shé Guī別名

    攝龜(《爾雅》),陵龜(《爾雅》郭璞注),蠳龜(《抱樸子》),鴦龜(陶弘景),呷蛇龜(《唐本草》),啖蛇龜(《食療本草》),克蛇龜(《浙江中藥手冊》),斷版龜(江蘇)。

    出處

    《蜀本草》

    來源

    為龜科動物夾蛇龜全體。春、夏、秋三季均可捕得。

    生境分布

    棲于山溪中。分布浙江、江蘇、湖南、湖北。

    原形態(tài)

    體長圓形,背、腹均有堅硬的鱗甲;甲長約15厘米左右。頭略呈矩圓形;頭頂光滑無鱗,黃綠色,頭側(cè)及眼后方有黑紋;鼓膜圓形,明顯。吻端略尖,頜無齒,成角質(zhì)緣;頸能伸縮。背面鱗甲黑褐色,脊棱明顯;頂鱗甲狹?。患棍[甲S枚,第2、3、4枚較大,第5枚呈扇形;肋鱗甲兩側(cè)各4枚;緣鱗甲每側(cè)11枚;肛鱗甲2枚。腹甲長圓形,黑色,邊緣黃色;腹鱗甲12枚,前后兩半間有韌帶相連,能活動,使甲殼閉合。尾尖短。四肢背鱗,指、趾間具蹼,并均有鉤爪。

    功能主治

    治骨勞,勞熱骨蒸,崩漏帶下,小兒囟門不合,久瘧,痔疾,瘰疬,喉蛾。

    ①《食療本草》:"主女人漏下赤白崩中,小兒囟不合,破癥瘕痃瘧,療五痔陰濁濕痹,女子陰隱瘡及骨節(jié)中寒熱,煮汁浴漬之。"

    ②《浙江中藥手冊》:"活血消腫。治單雙喉蛾,瘰疬惡瘡。"

    ③治骨結(jié)核。(江蘇)

    用法用量

    內(nèi)服:酥炙或燒炭研末,1~2錢。外用:煎湯浴漬或燒灰調(diào)敷。

    備注

    夾蛇龜為閉殼龜?shù)囊环N,我國廣東、廣西尚產(chǎn)一種三棱閉殼龜,形狀相似,但背甲有三條縱棱,且肛角板后緣有凹陷為異。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夾蛇龜拼音注音Jiá Shé Guī別名

    攝龜、陵龜、蠳龜、鴦龜、呷蛇龜、啖蛇龜、克蛇龜、斷版龜

    英文名tortoise出處

    出自《蜀本草》1.《爾雅》郭璞注:(攝龜)小龜也,腹甲曲折解,能自張閉,好食蛇,江東呼為陵龜。

    2.《唐本草》:鴦龜腹折,見蛇則呷而食之,荊楚之間謂呷蛇龜也。

    來源

    藥材基源:為龜科動物夾黃緣閉殼龜和三線閉殼龜?shù)娜w。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Cuora flavomarginata(Gray)2.Cuora trifasciata(Bell)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捕捉或活體飼養(yǎng),加工成全龜炭。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棲息于陸地。以蛞蝓、蝸牛、昆蟲以及植物等為食。

    2.生活于山谷河流。

    資源分布:1.分布于江蘇、浙江、福建、臺灣、河南、湖北等地。

    2.分布于福建、廣東、海南、廣西等地。

    原形態(tài)

    1.黃緣閉殼龜,背甲長127-142mm,寬92-97mm。殼高63-65mm。頭部光滑無小鱗;吻端平切直下,上喙口喙明顯鉤曲;背甲顯著拱起,邊緣齊嵴棱三條,鈍圓不顯;頸盾較大,后面較寬,第1枚椎盾前寬后窄,第2枚反之,第3-4枚寬大于長,緣盾近方形,背面盾片均具明顯的同心環(huán)。腹甲大而平膽,前后渾圓,無同心環(huán),喉盾左右合攏時呈心形,肛盾單枚,其上有1行盾溝為肛盾長度的一半左右;甲橋不明顯,無腑盾及胯盾,背腹甲及胸、腹盾片間有韌帶相連,殼可完全閉合,前臂鱗片寬大,略呈覆瓦狀,掌跖部具平扁大鱗,指趾間半蹼,尾甚短,背甲棕褐色,正中嵴棱蠟黃或淺褐色,腹面黑褐色,腹甲邊緣及甲橋黃色,眼后有一鑲黑邊的檸檬黃縱紋,在枕部相連成“V”形斑,下喙正中橘紅,喉部黃色,四肢背面鐵灰,腹面蠟黃,尾背具黑褐色縱紋。

    2.三線閉殼龜,背甲長90-165mm,寬71-112mm,高37-58mm。頭較小,光滑無鱗,吻較尖鈍,上喙緣稍鉤曲,鼓膜小而顯,背甲嵴棱3條,中央寬圓,兩側(cè)不顯。頸盾窄 小,第1枚椎盾三角形,第2、3、4枚六角形,第5枚扇形,第8、9核算緣盾最大,腹甲大而平坦,前緣深圓,后緣有缺刻。背腹甲和胸、腹盾片間以韌帶相連,甲殼可完全閉合。甲橋不明顯,無腑盾,胯盾極小。指、趾間全蹼爪細而彎曲,尾短小。背面棕褐色,三條縱棱黑色,腹甲黑色,其邊緣為黃色,甲橋有一長黑紋,頭背蠟黃色,與頭側(cè)黑色地截然分明,并在眼后嵌有紅褐色橢圓斑。幼龜嵴棱明顯,緣盾邊緣略向上翹。

    性狀

    性狀鑒別(1)黃緣閉殼龜,背甲長12-14cm,寬9-10cm,殼高6-6.5cm。背部顯著找人起,邊緣整齊,嵴棱3條,鈍圓不顯,棕褐色,正中嵴棱蠟黃或淺褐色。腹甲大而平坦,前后渾圓,無同心環(huán),腹甲邊緣及甲橋黃色。

    (2)三線閉殼龜,背甲9-16cm,寬7-11cm,殼高3.5-6cm。嵴棱3條,中央寬圓,兩側(cè)不顯著,棕褐色。腹甲大而平坦,前緣渾圓,后緣缺刻,黑色,邊緣黃色。

    化學成分

    黃緣閉殼龜血中含血紅蛋白(hemoglobins)。

    炮制

    將活龜整只用泥封固,放爐中四周用炭火均勻煅煨,勿開裂或泄氣。煅至青煙精淡,取出冷去敲去泥,將焦黑色的龜炭研粉,過篩備用。另法:將活體入湯鍋內(nèi),上覆鐵蓋,用泥封固。放鍋于爐中四周用炭火均勻煅煨。煅至青煙精淡,取出冷去后,取龜炭研粉,過篩備用。

    歸經(jīng)

    肝;腎;肺經(jīng)

    性味

    味甘;性平

    功能主治

    活血祛瘀解毒消腫。主跌打損傷;咽喉腫痛;瘰疬;膿腫; 風濕痹痛;慢性骨髓炎;骨關(guān)節(jié)結(jié)核;肥大性脊椎炎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燒炭研末,3-9g。

    各家論述

    1.《食療本草》:主女人漏下赤白崩中,小兒囟不合,破癥瘕痎瘧,療五痔陰濁濕痹,女子陰隱瘡及骨節(jié)中寒熱,煮汁浴漬之。

    2.《浙江中藥手冊》:活血消腫。治單雙喉蛾,瘰疬惡瘡。

    3.治骨結(jié)核。(江蘇)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ì Zhēn Cǎo別名鬼針草、盲腸草、一包針、粘身草、婆婆針、金盞銀盤、跟人走、鋼叉草來源菊科刺針草屬植物刺針草Bidens bipinnata L.及三葉刺針草B. pilosa L.,以全草入藥。夏季開花時采收,切段,曬干。......
  • 別名掌葉木、七加皮、鴨腳羅傘、空殼洞來源五加科刺鴨腳木Brassaiopsis glomerulata (Blume) Regel,以根、樹皮、葉入藥。生境分布廣東、廣西及西南地區(qū)。性味甘、微辛,溫。功能主治祛風除濕,活血散瘀。主治風濕骨痛......
  • 《中藥大辭典》:刺黃柏拼音注音Cì Huánɡ Bò別名安徽小檗、黃柏出處《浙江天目山藥植志》來源為小檗科植物刺黃柏的根、莖或樹皮。秋季采收。生境分布生于山谷石隙間或溪邊林下、山地灌叢中。分布安徽、江西、浙江等地。原形態(tài)落葉灌木,高1米左右......
  • 拼音注音Cì Huánɡ Bò Yè來源藥材基源:為小檗科植物黑果小檗的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erberis heteropoda Schneid.采收和儲藏:春、夏季采收,洗凈,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000-1500m的山......
  • 拼音注音Cì Huánɡ Bò Jīnɡ Yè出處《峨嵋藥植》來源為小檗科植物刺黃柏的莖葉。7~10月采。性味《四川常用中草藥》:“苦,寒。“功能主治①《峨嵋藥植》:“粉末治黃水瘡。煎水服,治蟲牙、火牙?!阿凇端拇ǔS弥胁菟帯罚骸扒鍩峤舛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