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羌活魚

    《中藥大辭典》:羌活魚拼音注音Qiānɡ Huó Yú別名

    秉氏鯢、杉木魚(《四川中藥志》)。

    出處

    《四川中藥志》

    來源

    為小鯢科動物山溪鯢全體。夏、秋捕捉,捕得后用酒醉死,洗凈曬干或以微火炕干。

    生境分布

    生活于高山的溪水中或林下陰濕處。晝伏夜出,以昆蟲、軟體動物、蚯蚓及小魚等為食。分布四川高山地區(qū)。產(chǎn)四川。

    原形態(tài)

    體呈圓柱形而略扁,長12~16厘米,最大者可達(dá)20厘米。皮膚光滑,體色一般為橄欖綠色,背面有綠色細(xì)點紋交織而成的麻斑;腹面色較淺,麻斑少。頭部略扁平,長稍超過寬;吻端圓闊,鼻孔近于吻端;眼大,突出,有眼瞼,約與吻等長或略短;上下頜有細(xì)齒,鋤骨齒短,2行,在內(nèi)鼻孔內(nèi)側(cè)斜置或平置,分離很遠(yuǎn);唇褶發(fā)達(dá),位于眼后方。軀干兩側(cè)各有肋溝12條左右;四肢的指趾扁平,末端鈍圓,基部無蹼;指4,第2、3指幾等長,第4指略長于第1指;趾4,其序為3、4、2、1;掌指、跖趾底部覆有棕色角質(zhì)鞘,指趾末端具黑色的角質(zhì)爪狀物。尾前端略成圓柱狀,逐漸成側(cè)扁;尾很大,約為全長的1/2或稍長。雄性肛孔小而略成一短橫縫,雌性的為一縱裂縫。

    性狀

    干燥的羌活魚,全身皮肉皺縮,呈干枯狀,長12~15厘米。頭部口眼模糊不清,四肢枯瘦,趾尚明顯可辨。尾部側(cè)扁,背部棕褐色或枯棕色,腹部顯黃棕色。氣腥臭。以條大、肥實、身干、無霉蛀者為佳。

    炮制

    微火炕焦,研末用。

    歸經(jīng)

    入肝、胃二經(jīng)。

    性味

    辛咸,平,無毒。

    注意

    非氣滯作痛者忌服。

    功能主治

    行氣止痛。治肝胃氣痛及血虛脾弱,面色萎黃。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5兩;或研末。

    復(fù)方

    ①治肝胃氣痛:羌活魚、紅叩、當(dāng)歸、白芷、延胡索、川楝子。煎服。

    ②治脾弱面色萎黃:羌活魚、黃芪、黨參、茯苓、陳皮、紅棗、當(dāng)歸。煎服。(性味以下出《四川中藥志》)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羌活魚拼音注音Qiānɡ Huó Yú別名

    杉木魚、雪血

    英文名Bing's giant salamander出處

    出自《四川中藥志》。

    來源

    藥材基源:為小鯢科動物山溪鯢的全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atrachuperus pinchonii (David)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捕捉,捕得后用酒碎死,洗凈曬干或以微火烘干,或鮮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活于高山溪中或林下陰濕處,以昆蟲、軟體動物、蚯蚓等為食。

    資源分布:分布于甘肅、湖北、四川、西藏等地。

    原形態(tài)

    山溪鯢,體形呈圓柱形而略扁,全長12-16cm。頭部扁平,頭頂較為平坦,頭長、寬幾相等。吻端圓闊;鼻孔近吻端;眼大,約為吻等長或略短;上、下頜3 細(xì)齒;舌大,長橢圓形。四肢的指、趾扁平,末端鈍圓,基部無蹼。尾長為全長之半或略長。周身皮膚光滑,常指、跖趾底部枯木逢春以棕色角質(zhì)鞘,指、趾末端具棕色的角質(zhì)爪狀物。體側(cè)有肋溝12條左右。體色變異較大,一般為橄欖綠色,背面有深色細(xì)點紋交織成麻斑。腹面色淺,麻斑少。雄性肛孔小而略成一短橫縫;雌性的為一縱裂縫。

    性狀

    性狀鑒別,全體皮肉皺縮,長12-15cm,頭部口眼橫糊不清,四肢枯瘦,趾常明顯可辨。頭圓,尾扁,四肢多完整,脊部可見明顯的脊柱骨棱,腹面皺縮。背部棕褐色,腹部黃棕色,氣微腥。

    炮制

    1.羌活魚,取原藥材,除去灰屑及雜質(zhì),洗凈,切段,干燥。

    2.酒羌活魚,取凈羌活魚,加酒拌勻,悶透,置鍋內(nèi)用文火微炒,取出,放涼。每羌活魚100kg,用白酒10kg。

    歸經(jīng)

    肝;胃二經(jīng)

    性味

    味辛;咸;性平

    注意

    《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無氣滯作痛者飛忌用?!?/p>功能主治

    行氣止痛。主肝胃氣痛;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0-150g;或研末,2-3g。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ài Jiànɡ Cǎo別名黃花敗醬、龍芽敗醬、黃花龍牙來源本品為敗醬草科植物黃花龍芽Patrinia scabiosaefolia Fisch. ex Link.,白花敗醬(苦齋)P. villosa (Thunb.) Juss......
  • 《中藥大辭典》:辮子草根拼音注音Biàn Zi Cǎo Gēn出處《云南中草藥》來源為豆科植物小葉三點金的根。夏、秋采收。性味江西《草藥手冊》:“甘,平?!肮δ苤髦吻鍩崂麧瘢寡?,通絡(luò)。治黃疸,痢疾,小便淋痛,風(fēng)濕痛,咯血,崩漏,白帶,痔瘡......
  • 拼音注音Biān Yuán Lín Gài Jué英文名Marginate Microlepia出處始載于《中國植物志》。來源藥材基源:為碗蕨科植物邊緣鱗蓋蕨的嫩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icrolepia hancei Prantl采收和......
  • 拼音注音Bī Xuè Léi別名鼻血雷、鼻血蓮來源馬兜鈴科馬兜鈴屬植物管花馬兜鈴Aristolochia tubiflora Dunn,以根入藥。冬季采挖,洗凈切段,曬干或鮮用。性味辛、苦,寒。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止痛。用于胃痛;外用治毒蛇咬......
  • 《全國中草藥匯編》:遍地金拼音注音Biàn Dì Jīn別名小疳藥、雀舌草、痧子草、青魚膽、肝炎草、螞蟻草來源金絲桃科遍地金Hypericum elodeoides Choisy,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云南、廣西。性味苦,平。功能主治清熱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