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鐵角鳳尾草

    《全國中草藥匯編》:鐵角鳳尾草拼音注音Tiě Jiǎo Fènɡ Wěi Cǎo別名

    石林珠、金星草、止血草、洞里仙、雞毛草、石蜈蚣、烏骨草、鹿仙草

    來源

    蕨類鐵角蕨科鐵角蕨屬植物鐵角蕨Asplenium trichomanes L.,以全草入藥。四季可采,洗凈,鮮用或曬干。

    性味

    淡,涼。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調(diào)經(jīng)止血,收斂止帶。用于小兒高熱,白帶,月經(jīng)不調(diào);外用治燒燙傷,外傷出血,疔瘡腫毒,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0.3~1兩。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鐵角鳳尾草拼音注音Tiě Jiǎo Fènɡ Wěi Cǎo別名

    石林珠(《峨嵋藥植》),瓜子蓮(《浙江天目山藥植志》),豬宗七(《陜西中草藥》)。

    出處

    《植物名實(shí)圖考》

    來源

    為鐵角蕨科植物鐵角蕨帶根全草。

    生境分布

    生于山溝中石上。分布云南、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廣東、臺(tái)灣、河南、陜西、山西等地。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13~35厘米。根莖短,密被粗篩孔狀鱗片。葉簇生;葉柄長3~10厘米,褐色或黑褐色有光澤;一次羽狀復(fù)葉,線狀披針形,長10~25厘米,寬約1.2~1.5厘米,兩端稍漸狹;羽片疏生,20對(duì)左右,有極短小柄,斜卵形或扇狀橢圓形,長5~6毫米,先端鈍形,前緣有細(xì)齒,基部廣楔形;葉稍呈草質(zhì),表面濃綠色。孢子囊群線形,每羽片上有6~8枚,與中脈略成斜交,囊群蓋同形。

    藥理作用

    葉含粘液質(zhì)。作用參見"豬鬃草"條。

    性味

    《陜西中草藥》:"味淡,性平。"

    功能主治

    清熱,滲濕,止血,散瘀。治痢疾,淋病,白帶,月經(jīng)不調(diào),瘡癤疔毒,跌打腰痛。

    ①《植物名實(shí)圖考》:"治紅白痢,連根葉酒煎服。"

    ②《峨嵋藥植》:"治跌打損傷及腰痛,浸酒服。"

    ③《廣西藥植名錄》:"外用止血,治火傷。"

    ④《浙江天目山藥植志》:"治疔瘡熱癤,搗爛敷。"

    ⑤《陜西中草藥》:"利水,通淋,補(bǔ)腎,調(diào)經(jīng)。治小便淋澀,月經(jīng)不調(diào),白帶,遺精,陰虛盜汗。"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4錢;或浸酒。外用:搗敷。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鐵角鳳尾草拼音注音Tiě Jiǎo Fènɡ Wěi Cǎo別名

    石林珠、瓜子蓮、豬宗七、豬鬃七、篦子草、蜈蚣草、石間生、對(duì)月草、洞里仙、石蜈蚣、石壁連、一掃光、豬毛七、鐵線蕨、蜈蚣趕蛇、蕨萁

    英文名Herb of Common Maidenhair Spleenwort出處

    出自《植物名實(shí)圖考》

    來源

    藥材基源:為鐵角蕨科植物鐵角蕨的帶根全草。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Asplenium trichomanes L.

    采收和儲(chǔ)藏:全年均可采收,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800-2400m的密林下、山谷石巖上。

    資源分布:分布于華東、中南、西南及山西、陜西、甘肅、新疆等地。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13-35cm。根莖短,密被粗篩孔狀鱗片。葉簇生;葉柄長3-10cm,褐色或黑褐色有光澤;一次羽狀復(fù)葉,線狀披針形,長10-25cm,寬約1.2-1.5cm,兩端稍漸狹;羽片疏生,20對(duì)左右,有極短小柄,斜卵形或扇狀橢圓形,長5-6mm,先端鈍形,前緣有細(xì)齒,基部廣楔形;葉稍呈草質(zhì),表面濃綠色。孢子囊群線形,每羽片上有6-8枚,與中脈略成斜交,囊群蓋同形。

    性狀

    性狀鑒別 全草長約20cm。根莖短,被有多數(shù)黑褐色鱗片,下部叢生極纖細(xì)的須根。葉簇生;葉柄與葉軸呈細(xì)長扁圓柱形,直徑約1mm,栗褐色而為光澤,有縱溝,上面兩側(cè)??梢娙壍哪べ|(zhì)狹翅,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常中空;葉片條狀披針形,長約15cm,小羽片黃棕色,多已皺縮破碎,完整者展開后呈斜卵形或扇狀橢圓形,兩側(cè)邊緣有小鈍齒,背面可見孢子囊群。氣無,味淡。

    化學(xué)成分

    含C24-C31及C33的正烷烴和三萜類化合物:22(29)-何帕烯[22(29)-hopene]。又含黃酮類成分:山柰酚-3,7-二鼠李糖甙(kaempferol-3,7-dirhamnoside),山柰酚-3-O-α-L-鼠李糖-7-O-α-L-阿拉伯糖甙(kaempferol-3-O-α-L-rhamnoside-7-O-α-L-arabinoside),山柰酚-3-O-α-L-阿拉伯糖-7-O-α-L-鼠李糖甙(kaempferol-3-O-α-L-arabinoside-7-O-α-L-rhamnoside),蕓香甙(urtin)。還含酚酸化合物:兒茶酚(catechol),沒食子酸(gallic acid),焦性沒食子酚(pyrogallol)。

    藥理作用

    葉含粘液質(zhì)。作用參見豬鬃草條。

    歸經(jīng)

    心;脾經(jīng)

    性味

    淡;平;涼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解毒消腫;調(diào)經(jīng)止血。主小兒高熱驚風(fēng);腎炎水腫;食積腹瀉;痢疾;咳嗽;咯血;月經(jīng)不調(diào);白帶;瘡癤腫毒;毒蛇咬傷;水火燙傷;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0-3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各家論述

    1.《植物名實(shí)圖考》:治紅白痢,連根葉酒煎服。

    2.《峨嵋藥植》:治跌打損傷及腰痛,浸酒服。

    3.《廣西藥植名錄》:外用止血,治火傷。

    4.《浙江天目山藥植志》:治疔瘡熱癤,搗爛敷。

    5.《陜西中草藥》:利水,通淋,補(bǔ)腎,調(diào)經(jīng)。治小便淋澀,月經(jīng)不調(diào),白帶,遺精,陰虛盜汗。

    摘錄《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更多中藥材
  • 《中國藥典》:白薇拼音注音Bái Wēi別名白馬尾英文名RADIX CYNANCHI ATRATI來源本品為蘿藦科植物白薇Cynanchum atratum Bge。或蔓生白薇Cynanchum versicolor Bge。的干燥根及根莖......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薯莨拼音注音Bái Shǔ Lànɡ別名山仆薯、板薯、那亞、榜花薯、葉板茨、榜薯、野葛薯、山薯來源薯蕷科薯蕷屬植物白薯莨Dioscorea hispida Dennst.,以塊莖入藥。全年可采,洗凈切片,曬干。性味甘,......
  • 《中藥大辭典》:白藤拼音注音Bái Ténɡ別名大發(fā)汗、白花藤、大毛豆、斷腸葉(《云南中草藥選》)。出處《云南中草藥選》來源為豆科植物滇桂崖豆藤的根或葉。全年可采,切碎曬干。生境分布生于山坡灌木叢中或河邊陰濕地。分布云南等地。原形態(tài)攀援狀落......
  • 拼音注音Bái Pāo別名白泡兒、白草莓、白蒲草來源薔薇科白藨Fragaria nilgeerensis Schlecht.,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云南。性味苦,涼。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續(xù)筋接骨。治風(fēng)熱咳嗽,百日咳,口腔潰瘍,血尿,泌尿系感染:......
  • 別名口蘑來源真菌類擔(dān)子菌綱傘菌目傘菌科白蘑Tricholoma mongolicum Imai,以子實(shí)體入藥。生境分布夏秋兩季雨后,尤其在立秋前后大量地產(chǎn)生在草原上,形成“蘑菇圈”。分布于河北、內(nèi)蒙古。性味甘,平。功能主治宣腸益氣,散血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