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胡菜(《通俗文》),寒菜(《百病方》),臺菜(《埤雅》),蕓薹菜(《日用本草》),薹芥(《沛志)),青菜(《隨息居飲食譜》),紅油菜(《四川中藥志》)。
《唐本草》
為十字花科植物油菜的嫩莖葉。
全國各地均有栽培。
油菜(《便民圖纂》)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1米左右。莖粗壯,無毛或稍被微毛?;~及下部莖生葉呈琴狀分裂,長18~25厘米,寬4~8厘米,先端裂片長卵圓形或長方狀圓形;莖中部及上部的葉倒卵狀橢圓形或長方形,先端銳尖,基部心形,半抱莖?;ㄐ虺墒枭⒌目偁罨ㄐ?;萼片4,綠色,微向外伸展,排列為2輪,內(nèi)輪萼片基部稍膨大;花瓣4,鮮黃色,呈倒卵形,上具明顯的網(wǎng)脈,排列成十字形,全緣,具長爪;雄蕊6,4強,排列為2輪;雌蕊1,子房上位,1室,由1層膜質(zhì)隔膜隔成假2室。長角果,長2~4厘米,直徑約5毫米,先端具一長喙。種子多數(shù),黑色或暗紅褐色,有時亦有黃色,近圓球形,直徑約3毫米?;ㄆ?~5月。果期4~6月。
本植物的種子(蕓苔子)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含少量槲皮甙和維生素K,并分離出淀粉樣蛋白、一種具有高度分枝結(jié)構(gòu)的多糖、一種12S球蛋白。
①《得配本草》:"入手太陰經(jīng)。"
②《本草求真》:"入肺、肝、脾。"
辛,涼。
①《千金·食治》:"味辛,寒,無毒。"
②《日華子本草》:"涼。"
麻疹后、瘡疥、目疾患者不宜食。
①《百病方》:"狐臭人食之,病加劇。"
②《隨息居飲食譜》:"發(fā)風(fēng)動氣,凡患腰腳口齒堵病,及產(chǎn)后、痧痘。瘡家痼疾,目證,時感皆忌之。"
散血,消腫。治勞傷吐血,血痢,丹毒,熱毒瘡,乳癰。
①《千金·食治》:"主腰腳痹,又治油腫丹毒。"
②《唐本草》:"主風(fēng)游丹腫,乳癰。"
③《本草拾遺》:"破血,產(chǎn)婦煮食之。又搗葉敷赤游疹。"
④《日華子本草》:"治產(chǎn)后血風(fēng)及瘀血。"
⑤《開寶本草》:"破癥瘕結(jié)血。"
⑥《綱目》:"治瘭疽、豌豆瘡,散血消腫。"
⑦《隨息居飲食譜》:"破結(jié)通腸。"
⑧《四川中藥志》:"治吐血。"
內(nèi)服:煮熟或搗汁。外用:煎水洗或搗敷。
①治勞傷吐血:紅油菜一窩(全株),熬水服。(《四川中藥志》)
②治諸丹:以蕓苔菜熱搗厚封之。如余熱氣未愈,但三日內(nèi)封之。縱干亦封之勿歇,以絕本。(《千金方》)
③治小兒赤丹:蕓苔菜汁服三合,滓敷上。(《千金方》)
④治天火熱瘡,初出似疿子,漸漸大如水泡,似火燒,瘡亦色,熱翕翕,須臾浸淫漸多:蕓苔菜不限多少(搗,絞取汁),芒硝、大黃、生鐵衣各等分。搗大黃末相和芒硝等;以蕓苔汁調(diào)和稀糊,以禿筆點藥敷瘡上,干即再點,頻用極有效。(《近效方》)
⑤治毒熱腫:蔓菁根三兩,蕓苔苗葉根三兩。上二味,搗,以雞子清和,貼之,干即易之。(《近效方》)
⑥治女人吹乳:蕓苔菜搗爛敷之。(《日用本草》)
⑦治瘭疽,著手足肩背,忽發(fā)累累如赤豆,剝之汁出:煮蕓苔菜,取汁二升服之,并食干熟蕓苔數(shù)頓,少與鹽醬。冬月研其子,水和服之。(《千金方》)
⑧治豌豆瘡:煮蕓苔洗之。(《千金方》)
⑨治血痢日夜不止,腹中疞痛,心神煩悶:蕓苔(搗,絞取汁)二合,蜜一合。同暖令溫服之。(《圣惠方》)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胡菜(《通俗文》),寒菜(《百病方》),臺菜(《埤雅》),蕓薹菜(《日用本草》),薹芥(《沛志)),青菜(《隨息居飲食譜》),紅油菜(《四川中藥志》)。
出處《唐本草》
來源為十字花科植物油菜的嫩莖葉。
生境分布全國各地均有栽培。
原形態(tài)油菜(《便民圖纂》)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1米左右。莖粗壯,無毛或稍被微毛?;~及下部莖生葉呈琴狀分裂,長18~25厘米,寬4~8厘米,先端裂片長卵圓形或長方狀圓形;莖中部及上部的葉倒卵狀橢圓形或長方形,先端銳尖,基部心形,半抱莖?;ㄐ虺墒枭⒌目偁罨ㄐ?;萼片4,綠色,微向外伸展,排列為2輪,內(nèi)輪萼片基部稍膨大;花瓣4,鮮黃色,呈倒卵形,上具明顯的網(wǎng)脈,排列成十字形,全緣,具長爪;雄蕊6,4強,排列為2輪;雌蕊1,子房上位,1室,由1層膜質(zhì)隔膜隔成假2室。長角果,長2~4厘米,直徑約5毫米,先端具一長喙。種子多數(shù),黑色或暗紅褐色,有時亦有黃色,近圓球形,直徑約3毫米?;ㄆ?~5月。果期4~6月。
本植物的種子(蕓苔子)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化學(xué)成分含少量槲皮甙和維生素K,并分離出淀粉樣蛋白、一種具有高度分枝結(jié)構(gòu)的多糖、一種12S球蛋白。
歸經(jīng)①《得配本草》:"入手太陰經(jīng)。"
②《本草求真》:"入肺、肝、脾。"
性味辛,涼。
①《千金·食治》:"味辛,寒,無毒。"
②《日華子本草》:"涼。"
注意麻疹后、瘡疥、目疾患者不宜食。
①《百病方》:"狐臭人食之,病加劇。"
②《隨息居飲食譜》:"發(fā)風(fēng)動氣,凡患腰腳口齒堵病,及產(chǎn)后、痧痘。瘡家痼疾,目證,時感皆忌之。"
功能主治散血,消腫。治勞傷吐血,血痢,丹毒,熱毒瘡,乳癰。
①《千金·食治》:"主腰腳痹,又治油腫丹毒。"
②《唐本草》:"主風(fēng)游丹腫,乳癰。"
③《本草拾遺》:"破血,產(chǎn)婦煮食之。又搗葉敷赤游疹。"
④《日華子本草》:"治產(chǎn)后血風(fēng)及瘀血。"
⑤《開寶本草》:"破癥瘕結(jié)血。"
⑥《綱目》:"治瘭疽、豌豆瘡,散血消腫。"
⑦《隨息居飲食譜》:"破結(jié)通腸。"
⑧《四川中藥志》:"治吐血。"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煮熟或搗汁。外用:煎水洗或搗敷。
復(fù)方①治勞傷吐血:紅油菜一窩(全株),熬水服。(《四川中藥志》)
②治諸丹:以蕓苔菜熱搗厚封之。如余熱氣未愈,但三日內(nèi)封之。縱干亦封之勿歇,以絕本。(《千金方》)
③治小兒赤丹:蕓苔菜汁服三合,滓敷上。(《千金方》)
④治天火熱瘡,初出似疿子,漸漸大如水泡,似火燒,瘡亦色,熱翕翕,須臾浸淫漸多:蕓苔菜不限多少(搗,絞取汁),芒硝、大黃、生鐵衣各等分。搗大黃末相和芒硝等;以蕓苔汁調(diào)和稀糊,以禿筆點藥敷瘡上,干即再點,頻用極有效。(《近效方》)
⑤治毒熱腫:蔓菁根三兩,蕓苔苗葉根三兩。上二味,搗,以雞子清和,貼之,干即易之。(《近效方》)
⑥治女人吹乳:蕓苔菜搗爛敷之。(《日用本草》)
⑦治瘭疽,著手足肩背,忽發(fā)累累如赤豆,剝之汁出:煮蕓苔菜,取汁二升服之,并食干熟蕓苔數(shù)頓,少與鹽醬。冬月研其子,水和服之。(《千金方》)
⑧治豌豆瘡:煮蕓苔洗之。(《千金方》)
⑨治血痢日夜不止,腹中疞痛,心神煩悶:蕓苔(搗,絞取汁)二合,蜜一合。同暖令溫服之。(《圣惠方》)
摘錄《中藥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