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豬肉

    《中藥大辭典》:豬肉拼音注音Zhū Ròu出處

    《本草經(jīng)集注》

    來源

    為豬科動物。

    生境分布

    我國大部分地區(qū)有飼養(yǎng)。

    原形態(tài)

    豬(《爾雅》),又名:豕(《詩經(jīng)》),豨(《莊和),豚(《周禮》),彘(《爾雅》)。

    軀體肥胖,頭大。鼻與口吻皆長,略向上屈。眼小。耳殼有的大而下垂,有的較小而前挺。四肢短小,4趾,前2趾有蹄,后2趾有懸蹄。頸粗,項背疏生鬃毛。尾短小,末端有毛叢。毛色有純黑、純白,或黑白混雜等。

    豬為主要的家畜之一,性溫馴,體強健,適應(yīng)力強。食性很雜,除飼以豆腐粕、酒粕、麥麩及廚房殘羹外,亦食草及蟲類。

    本動物的皮膚(豬膚)、毛(豬毛)、骨(豬骨)、血(豬血)、骨髓及脊髓(豬髓)、腦(豬腦)、甲狀腺體(豬靨)、蹄(豬蹄)、蹄甲(豬蹄甲)、睪丸(豚卵)、心(豬心)、肝(豬肝)、脾(豬脾)、肺(豬肺)、腎(豬腎)、膽(豬膽)、胃(豬肚)、胰(豬胰)、腸(豬腸)、膀胱(豬脬)、脂肪(豬脂膏)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化學(xué)成分

    瘦肉和肥肉約分別含水分53%、6%,蛋白質(zhì)16.7%、2.2%,脂肪28.8%、90.8%,碳水化物1.1%、0.8%,灰分0.9%、0.1%,鈣11毫克%、1毫克%,磷177毫克%、26毫克%,鐵2.4毫克%、0.4毫克%。

    歸經(jīng)

    入脾、胃、腎經(jīng)。

    ①《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脾經(jīng)。"

    ②《本草求真》:"入脾、胃。"

    性味

    甘咸,平。

    ①《別錄》:"猳豬肉,味酸,冷。"

    ②《千金·食治》:"頭肉,平,無毒。"

    ③《本草備要》:"咸,寒。"

    ④《本經(jīng)逢原》:"甘,平,無毒。"

    注意

    濕熱痰滯內(nèi)蘊者慎服。

    ①《本草經(jīng)集注》:"服藥有巴豆,勿食豬肉。"

    ②《滇南本草》:"反烏梅、大黃等。"

    ③《綱目》:"反烏梅、桔梗、黃連、胡黃連,犯之令人瀉利;及蒼耳,令人動風(fēng)。合百花菜、吳茱萸食,發(fā)痔疾。"

    ④《本經(jīng)逢原》:"助濕生痰。"

    功能主治

    滋陰,潤燥。治熱病傷津,消渴羸瘦,燥咳,便秘。

    ①《別錄》:"猳豬肉,療狂病。"

    ②《千金·食治》:"宜腎,補胃氣虛竭。""頭肉,補虛乏氣力,去驚癇,寒熱,五癃。"

    ③孟詵:"頭,主五痔。"

    ④《本經(jīng)逢原》:"精者補肝益血。"

    ⑤《隨息居飲食譜》:"獖豬肉,補腎液,充胃汁,滋肝陰,潤肌膚,利二便,止消渴,起尪羸。"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煮湯飲。外用:敷貼。

    復(fù)方

    ①治疫證邪火巳衰,津不能回者:鮮豬肉數(shù)斤,切大塊,急火煮渭湯,吹凈浮油,恣意涼飲,乃急救津液之無上妙品。(《溫?zé)峤?jīng)緯》)

    ②治液干難產(chǎn),津枯血奪,火灼燥渴,干嗽便秘:豬肉煮湯,吹去油飲。(《隨息居飲食譜》)

    ③治小兒火丹:豬肉切片貼之。(《綱目》)

    各家論述

    《本草備要》:"豬肉,其味雋永,食之潤腸胃,生精液,豐肌體,譯皮膚,固其所也,惟多食則助熱生痰,動風(fēng)作濕,傷風(fēng)寒及病初愈人為大忌耳。諸家(食忌)之說,稽之于古則無征,試之于人則不驗,徒令食忌不足取信于后世。傷寒忌之者,以其補肌固表,油膩纏粘,風(fēng)邪不能解散也。病初愈忌之者;以腸胃久枯,難受肥濃厚味也。又按豬肉生痰,惟風(fēng)痰、濕痰、寒痰忌之,如老人燥痰干咳,更須肥濃以滋潤之,不可執(zhí)泥于豬肉生痰之說也。"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豬肉拼音注音Zhū Ròu別名

    豬、豕、狶、豚、彘

    英文名Pork出處

    出自《本草經(jīng)集注》

    來源

    藥材基源:為豬科動物豬的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us scrofa domestica Brisson

    采收和儲藏:宰殺后,刮除豬毛,剖腹去骨臟,取肉鮮用或冷藏備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雜食性家養(yǎng)物畜,繁殖力強,孕期約4個月。

    資源分布:全國各地均有飼養(yǎng)。

    原形態(tài)

    豬的品種繁多,達(dá)150多種,形態(tài)也有差異基本特微是:軀體肥胖,頭大。鼻與口吻皆長略向上屈。眼小。耳殼有的大而下垂,有的較小而前挺。四肢短小,4趾,前2趾有蹄,后2趾有懸蹄。頸粗,項背疏生鬃毛。尾短小,末端有毛叢。毛色有純黑、純白或黑白混雜等。

    化學(xué)成分

    瘦肉和肥肉約分別含水分53%、6%,蛋白質(zhì)16.7% 、2.2% ,脂肪28.8% 、90.8% ,碳水化物1.1% 、0.8%,灰分0.9% 、0.1%,鈣71mg%、1mg%,磷177mg% 、26mg%,鐵2.4mg%、0.4mg%。

    歸經(jīng)

    脾;胃;腎經(jīng)

    性味

    味甘;咸;性微寒

    注意

    濕熱、痰滯內(nèi)蘊者慎服。

    功能主治

    補腎滋陰;養(yǎng)血潤燥;益氣;消腫。主腎虛贏瘦;血燥津枯;燥核;消渴;便秘;虛腫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煮食,30-60g。外用:適量,貼敷。

    復(fù)方

    ①治疫證邪火已衰,津不能回者:鮮豬肉數(shù)斤,切大塊,急火煮清湯,吹凈浮油,恣意涼飲,乃急救津液之無上妙品。(《溫?zé)峤?jīng)緯》)②治液干難產(chǎn),津枯血奪,火的燥渴,干嗽便秘:豬肉煮湯,吹去油飲。(《隨息居飲食譜》)③洽小兒火丹:豬肉切片貼之。(《綱目》)

    臨床應(yīng)用

    《綱目》:豬,牡曰煅、曰牙;牝曰彘、曰豝、曰熡;牡去勢曰獖,按錢乙治小兒疳病麝香丸,以豬膽和丸,豬肝湯服,疳渴者以豬肉湯或侍豬湯服,其意蓋以氣寒能去火熱耶。

    各家論述

    1.《本草備要》:豬肉,其味雋永,食之潤腸胃,生精液,豐肌體,澤皮膚,固其所也,惟多食則助熱生痰,動風(fēng)作濕,傷風(fēng)寒及病初愈人為大忌耳。諸家(食忌)之說,稽之于古則無征,試之于人則不驗,徒令食忌不足取信于后世。傷寒忌之者,以其補肌固表,油膩纏粘,風(fēng)邪不能解散也。病初愈忌之者,以腸胃久枯,難受肥濃厚味也。又按豬肉生痰,惟鳳痰、濕痰、寒痰忌之,如老人燥痰干咳,更須肥濃以滋潤之,不可執(zhí)泥于豬肉生痰之說也。

    2.《別錄》:豬肉,療狂病。

    3.《千金·食治》:宜腎,補腎氣虛竭。頭肉,補虛乏氣力,去驚癇,寒熱,五癃。

    4. 孟詵:頭,主五痔。

    5.《本經(jīng)逢原》:精者補肝益血。

    6.《隨息居飲食譜》:豬肉,補腎液,充胃汁,滋肝陰,潤肌膚,利二便,止消渴,起尪羸。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別名掌葉木、七加皮、鴨腳羅傘、空殼洞來源五加科刺鴨腳木Brassaiopsis glomerulata (Blume) Regel,以根、樹皮、葉入藥。生境分布廣東、廣西及西南地區(qū)。性味甘、微辛,溫。功能主治祛風(fēng)除濕,活血散瘀。主治風(fēng)濕骨痛......
  • 《中藥大辭典》:刺黃柏拼音注音Cì Huánɡ Bò別名安徽小檗、黃柏出處《浙江天目山藥植志》來源為小檗科植物刺黃柏的根、莖或樹皮。秋季采收。生境分布生于山谷石隙間或溪邊林下、山地灌叢中。分布安徽、江西、浙江等地。原形態(tài)落葉灌木,高1米左右......
  • 拼音注音Cì Huánɡ Bò Yè來源藥材基源:為小檗科植物黑果小檗的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erberis heteropoda Schneid.采收和儲藏:春、夏季采收,洗凈,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000-1500m的山......
  • 拼音注音Cì Huánɡ Bò Jīnɡ Yè出處《峨嵋藥植》來源為小檗科植物刺黃柏的莖葉。7~10月采。性味《四川常用中草藥》:“苦,寒?!肮δ苤髦微佟抖脶宜幹病罚骸胺勰┲吸S水瘡。煎水服,治蟲牙、火牙?!阿凇端拇ǔS弥胁菟帯罚骸扒鍩峤舛?。......
  • 拼音注音Cì Huánɡ Qín別名十大功勞、老鼠刺、刺黃連。來源藥材基源:為小檗科植物大葉刺黃柏的全株。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ahoniafargesiiTakeda采收和儲藏:四季均可采收,洗凈,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路旁或叢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