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白頭翁湯

    《傷寒論》:白頭翁湯來(lái)源

    本方證是因熱毒深陷血分,下迫大腸所致。熱毒熏灼腸胃氣血,化為膿血,而見下痢膿血、赤多白少;熱毒阻滯氣機(jī)則腹痛里急后重;渴欲飲水,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皆為熱邪內(nèi)盛之象。治宜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熱退毒解,則痢止而后重自除。故方用苦寒而入血分的白頭翁為君,清熱解毒,涼血止痢。黃連苦寒,瀉火解毒,燥濕厚腸,為治痢要藥;黃柏清下焦?jié)駸?,兩藥共助君藥清熱解毒,尤能燥濕治痢,共為臣藥。秦皮苦澀而寒,清熱解毒而兼以收澀止痢,為佐使藥。四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涼血止痢之功?/p>

    本方與芍藥湯同為治痢之方。但本方主治熱毒血痢,乃熱毒深陷血分,治以清熱解毒,涼血止痢,使熱毒解,痢止而后重自除;芍藥湯治下痢赤白,屬濕熱痢,而兼氣血失調(diào)證,故治以清熱燥濕與調(diào)和氣血并進(jìn),且取“通因通用”之法,使“行血?jiǎng)t便膿自愈,調(diào)氣則后重自除”。兩方主要區(qū)別在于:白頭翁湯是清熱解毒兼涼血燥濕止痢,芍藥湯是清熱燥濕與調(diào)和氣血并用。

    江昂《醫(yī)方集解·瀉火之劑》:“此足陽(yáng)明、少陰、厥陰藥也。白頭翁苦寒能入陽(yáng)明血分,而涼血止痢;秦皮苦寒性澀,能涼肝益腎而固下焦;黃連涼心清肝,黃柏瀉火補(bǔ)水,并能燥濕止痢而厚腸,取寒能勝熱,苦能堅(jiān)腎,澀能斷下也?!薄秱摗け尕赎幉∶}證并治》:“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下利欲飲水者,以有熱故也,白頭翁湯主之。”

    處方

    白頭翁15g 黃柏12g 黃連6g 秦皮12g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熱毒痢疾。腹痛,里急后重,肛門灼熱,下痢膿血,赤多白少,渴欲飲水,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本方常用于阿米巴痢疾、細(xì)菌性痢疾屬熱毒偏盛者。)

    用法用量

    上藥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再服一升(現(xiàn)代用法:水煎服)。若外有表邪,惡寒發(fā)熱者,加葛根、連翹、銀花以透表解熱;里急后重較甚,加木香、檳榔、枳殼以調(diào)氣;膿血多者,加赤芍、丹皮、地榆以涼血和血;夾有食滯者,加焦山楂、枳實(shí)以消食導(dǎo)滯;用于阿米巴痢疾,配合吞服鴉膽子(桂圓肉包裹),療效更佳。

    備注

    (1)本方為治療熱毒血痢之常用方。臨床應(yīng)用以下痢赤多白少,腹痛,里急后重,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為辨證治要點(diǎn)。

    摘錄《傷寒論》《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五下:白頭翁湯處方

    白頭翁 厚樸 阿膠 黃連 秦皮 附子 黃柏 茯苓 芍藥各6克 干姜 當(dāng)歸 赤石脂 甘草 龍骨各9克 大棗30枚 粳米12克

    制法

    上十六味,嘆咀。

    功能主治

    清熱止痢。治赤痢下血,里急后重,連月不愈。

    用法用量

    以水1.2升,先煮米令熟,出米納藥,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服。

    摘錄《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五下李文亮方:白頭翁湯處方

    白頭翁30克,黃連9克,黃柏9克,秦皮9克。

    功能主治

    清熱祛濕,解毒止痢。主腸胃濕熱,兼血分熱毒,濕熱毒邪結(jié)聚。

    用法用量

    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摘錄李文亮方《千金》卷十五:白頭翁湯處方

    白頭翁2兩,厚樸2兩,阿膠2兩,黃連2兩,秦皮2兩,附子2兩,黃柏2兩,茯苓2兩,芍藥2兩,干姜3兩,當(dāng)歸3兩,赤石脂3兩,甘草3兩,龍骨3兩,大棗30個(gè),粳米1升。

    功能主治

    赤滯下血,連月不愈。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1斗2升,先煮米令熟,出米,納藥煮取3升,分4服。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衍義》:《傷寒》厥陰例中白頭翁湯治熱痢下重,《金匱》加甘草、阿膠治下痢虛極,更合駐車丸治洞痢無(wú)度,并取附子、龍骨、石脂佐干姜以固內(nèi)崩。因白頭翁、秦皮、黃柏苦寒萃聚,故黃連為之量減,詳白頭翁湯本治熱痢后重,此方條下雖不言后重,然不用白術(shù)而用厚樸,其意可知。茯苓、芍藥、大棗、粳米稼穡之類,則與白術(shù)功用不殊。

    摘錄《千金》卷十五《外臺(tái)》卷二十五引《古今錄驗(yàn)》:白頭翁湯處方

    白頭翁2兩,干姜2兩,甘草(炙)1兩,當(dāng)歸1兩,黃連1兩半,秦皮1兩半,石榴皮1兩(生者2兩)。

    制法

    上切。

    功能主治

    寒痢急下及滯下。

    用法用量

    以水8升,煮取3升,分為4服。

    摘錄《外臺(tái)》卷二十五引《古今錄驗(yàn)》《普濟(jì)方》卷三五五:白頭翁湯處方

    白頭翁(劉寄奴花亦可)2兩,甘草2兩,阿膠2兩,黃連3兩,柏皮3兩,陳皮3兩。

    功能主治

    清風(fēng)火,平肝。主產(chǎn)后下痢虛極。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4錢,水碗半,煎至7分,去滓,空心服,日3次。

    摘錄《普濟(jì)方》卷三五五《普濟(jì)方》卷三九七:白頭翁湯處方

    黃連(去須)1兩,白頭翁半兩,酸石榴皮(炙)半兩,犀角(鎊屑)半兩(一方無(wú)犀角)。

    制法

    上藥治下篩。

    功能主治

    小兒熱毒下痢如魚腦,手足壯熱。

    用法用量

    1-2歲兒,每服半錢,水7分,煎至4分,去滓,分溫2服,空心、午間、晚各1次。

    摘錄《普濟(jì)方》卷三九七《普濟(jì)方》卷二一二:白頭翁湯處方

    白頭翁2兩,黃連3兩,柏皮3兩,椿皮3兩。

    制法

    上銼為散。

    功能主治

    熱痢滯下,下血連月不愈。

    用法用量

    每服4大錢,水1盞,煎7分,去滓服。

    摘錄《普濟(jì)方》卷二一二《明醫(yī)指掌》卷四:白頭翁湯處方

    白頭翁、秦皮、黃連各等分。

    功能主治

    協(xié)熱自利,小便赤澀,熱痢下重。

    摘錄《明醫(yī)指掌》卷四《杏苑》卷四:白頭翁湯處方

    白頭翁2兩,黃連3兩,黃柏2兩,陳皮2兩。

    功能主治

    濕熱痢疾。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水1斗,煮5升,去滓,每服1升。

    各家論述

    治一切濕熱痢疾,法當(dāng)清理濕熱也。經(jīng)云,苦可以勝熱。是以用白頭翁、黃連、黃柏、陳皮等諸苦寒之劑,以勝濕清熱。

    摘錄《杏苑》卷四
更多中藥材
  • 《丹溪心法》卷四:八珍湯處方當(dāng)歸 赤芍 川芎 熟地黃 人參 白茯苓 甘草 砂仁等分功能主治和氣血,理脾胃。虛損屬于氣血兩虛,脾胃不和者。用法用量上藥加生姜3片,大棗2枚,水煎服。摘錄《丹溪心法》卷四《青囊全集》卷上:八珍湯處方西洋參1錢5分......
  • 來(lái)源方論吳昆《醫(yī)方考》卷3:“血?dú)饩闾撜撸朔街髦?。人之身,氣血而已。氣者百骸之父,血者百骸之母,不可使其失養(yǎng)者也。是方也,人參、白術(shù)、茯苓甘草,甘溫之品也,所以補(bǔ)氣;當(dāng)歸、川芎、芍藥、地黃,質(zhì)潤(rùn)之品也,所以補(bǔ)血。氣旺則百骸資之以生,血旺則......
  • 《中國(guó)藥典》:八珍益母丸處方益母草200g 黨參50g 白術(shù)(炒)50g 茯苓50g 甘草25g 當(dāng)歸100g 白芍(酒炒)50g 川芎50g 熟地黃100g性狀為棕黑色的水蜜丸、小蜜丸或大蜜丸;微有香氣,味甜而微苦。炮制以上九味,粉碎成細(xì)......
  • 《古今醫(yī)統(tǒng)》卷八十四:八珍益母十全丸處方益母草240克(五月五日,六月六日,俱可采,陰干,折去下半截,用上半截連穗葉,石臼杵搗篩,為極細(xì)末)人參(飯上蒸)白術(shù)(飯上蒸)白茯苓(飯上蒸)各30克 甘草(炙)15克 當(dāng)歸身(酒浸)60克 川芎1......
  • 《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八珍粉處方蓮子肉320兩,生白術(shù)40兩,茯苓64兩,芡實(shí)160兩,山藥160兩,苡米160兩,扁豆64兩,黨參(去蘆)40兩。制法上為細(xì)末,用白米面1600兩,兌以上細(xì)料面64兩,蒸熟晾干后,再研為細(xì)粉,兌白糖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