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太一丹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太一丹處方

    天南星(炮)、烏蛇(酒炙.取肉),各三錢;天麻(去蘆.酒浸一宿)、附子(炮.去皮臍)、麻黃(去根.節(jié)),各半兩;干蝎(微炒)一錢半,白附子(炮)三錢半,白僵蠶(去絲.嘴.炒)四錢。

    已上為細(xì)末,以水一升,調(diào)浸三日,以寒食面一斗拌勻,踏作僸,須六月六日,以楮葉罨七日取出,逐片用紙袋盛,掛當(dāng)風(fēng),十四日可用,每?jī)q末一兩,入下項(xiàng)藥:

    琥珀(研)一錢,辰砂(研飛)六錢,雄黃(研飛)三錢,甘草(炙.為末)半錢。

    上合研勻,煉蜜和圓,如雞頭大。

    功能主治

    治小兒諸風(fēng)驚,潮發(fā)搐搦,口眼相引,項(xiàng)背強(qiáng)直,精神昏困,痰涎不利,及一切虛風(fēng),并皆治之。

    用法用量

    每服一圓,溫水化下,不計(jì)時(shí)。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十:太一丹處方

    天南墾(炮)烏蛇(酒炙,取肉)各9克 天麻(去蘆,酒浸一宿)附子(炮,去皮、臍)麻黃(去根、節(jié))各15克 干蝎(微炒)4.5克 白附子(炮)10克 白僵蠶(去絲、嘴,炒)12克

    制法

    上為細(xì)末,以水600毫升,調(diào)浸三日,以寒食面7.5千克拌勻,踏作曲。須六月六日,以楮葉罨七日取出,逐片用紙袋盛,掛當(dāng)風(fēng),十四日可用。每曲末30克,入琥珀(研)3克、辰砂(研飛)18克、雄黃(研飛)9克、甘草(炙為末)1.5克,令研勻,煉蜜和丸,如雞頭子大。

    功能主治

    治小兒諸風(fēng)驚癇,潮發(fā)搐搦,口眼相引,項(xiàng)背強(qiáng)直,精神昏困,痰涎不利。

    用法用量

    每服1丸,溫水化,不拘時(shí)候。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十《楊氏家藏方》卷三:太一丹處方

    天南星120克(銼,炒赤,勿令焦)石膏120克 干葛(取粉)105克 前胡60克 川芎60克 白僵蠶(炒,去絲、嘴)白附子(炮)防風(fēng)(去蘆頭)各30克

    制法

    上藥為細(xì)末,用生姜自然汁糊和為丸,每?jī)勺?0丸,陰干。

    功能主治

    治傷寒傷風(fēng),肢節(jié)煩痛,憎寒壯熱,或發(fā)熱惡寒,似瘴非瘴,煩躁迷悶,面色紅赤,頭痛如破。

    用法用量

    每服1丸,細(xì)嚼,用蔥白、薄荷茶送下,不拘時(shí)候。服之微汗出,立愈。

    摘錄《楊氏家藏方》卷三
更多中藥材
  • 處方半夏1錢5分,真藿香1錢,干姜(炒)1錢,甘草5分,白茯苓1錢,廣陳皮1錢,白術(shù)1錢(炒)。功能主治痰邪留于胸膈,胃口熱甚,皆令嘔不止,下之嘔當(dāng)去,今反嘔者,此屬胃氣虛寒,少進(jìn)飲粥,便欲吞酸者;瘟疫下后,脈靜身涼,不渴不燥,胃寒嘔逆。用......
  • 《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三:半夏補(bǔ)心湯處方半夏12克 宿姜10克 茯苓 桂心 枳實(shí) 橘皮各6克 白術(shù)8克 防風(fēng) 遠(yuǎn)志各4克制法上九味,嘆咀。功能主治溫胃健脾,理氣化飲。主脾胃虛弱,寒飲內(nèi)停,脘腹脹滿,悲憂不樂,夜多異夢(mèng)。用法用量以水1升,煮取4......
  • 處方黃柏(炒)、黃芩(炒)、山梔子(炒)、半夏各等分。功能主治一切暑熱毒,五心煩躁,口舌咽干。用法用量每服5錢,水煎服。摘錄《校注婦人良方》卷七......
  • 《圣濟(jì)總錄》卷一一九:半夏酒處方半夏10枚。功能主治舌腫滿口,氣息不通,須臾殺人,急以手指刺破,潰出惡血,亦可用微針決破,次用此藥。用法用量以苦酒1升,煮取8合,稍稍漱口,熱含冷吐。半夏動(dòng)人咽喉,以生姜汁解之。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一九《圣惠......
  •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半夏飲處方半夏(湯洗)、麥門冬(去心)、赤茯苓(去皮)、白術(shù)、桔梗、青皮(去白)、前胡,各三分。厚樸(生姜制.炙.一兩)。枇杷葉(去毛.炙)、防風(fēng),各半兩。大腹皮(三分)。功能主治治風(fēng)痰,心腹煩滿嘔吐,不欲飲食。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