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病汗五源

    彭美哲 河北醫(yī)科大學中醫(yī)學院

    “陽加于陰謂之汗”,然作汗之源,或曰汗血同源,或曰汗為津所化,或曰汗為心之液……只言汗源之一、二端也。且生理、病理不別,多讓人模糊不明。故為汗之機可簡識,作汗之源當詳辨。余讀書偶有所獲,于此粗述病汗之五源,即木熱流脂之“油汗”,火灼氣騰之“氣汗”,土郁濕蒸之“黏汗”,金迫水結(jié)之“涼汗”,水泄精奪之“精汗”。

    人身之氣貴沖和,陰陽乖變則病生。陽動蒸陰則為汗,陽者火也,火靜則藏于木火土金水之中。動則火出:有鉆木取火,擊石取火,戛金取火,掘土取火,水動之處亦有火,然火之態(tài)不同,其勢亦有強弱之別。陰者水也,包羅甚多,“人身內(nèi)養(yǎng)形之精、津、涕、唾、氣、血、液七般陰物耳”(《醫(yī)理》)。水寧則循其道行,躁則或流,或溢,或滲,或脫,或泄。此病汗之機。

    木熱流脂之“油汗”

    《柳州醫(yī)話》:“木熱則流脂,斷無肝火而無痰者?!蓖趺嫌①澰?“此語未經(jīng)人道,余每以雪羹、龍薈治痰,殊與魏君暗合?!庇纱斯P者認為,素體濕盛之人,土氣旺而侮木。木氣不暢,其人情志多不遂,久之則木郁而熱生,煉津為痰。痰聚于內(nèi),其體局部津少而脂多,火無津制,其勢更甚,直烤其脂,脂受火烤而油或出于面,而或流于背,只因痰聚之處不同,實乃痰火互結(jié)為患。是脂為汗也,治此王孟英尤專。

    火灼氣騰之“氣汗”

    火灼氣騰之汗見于溫病火熱之邪充斥于氣分、血分之證。唐容川《血證論·汗血》曰:“陽乘陰而外泄者,發(fā)為皮膚血汗矣。”氣分、血分火熱之邪,以津血為載體奔溢于外,發(fā)為氣汗,即唐容川所謂陽乘陰者也,故其證氣分見大汗出,血分見汗血即肌衄。其人內(nèi)無痰食瘀之阻,里氣暢達,但火邪獨盛。熱勢甚而深,部分津液被火直化為氣,騰溢于外。是氣為汗也,治此氣分用白虎湯,血分用清熱涼血之法。

    土郁濕蒸之“黏汗”

    土氣壅滯,運化失常。而濕淫于內(nèi),彌漫肌腠,如尤怡言:“人氣之濕,屬太陰所化,在氣交之分。土兼四氣,寒熱溫涼,升降浮沉,備在其中,當分上下中外而治,以兼化四氣,淫佚上下中外,無處不到也。”因濕性黏滯易阻氣機,久之濕郁化熱而逼濕外滲于膚表,其性黏膩,故曰黏汗。是濕為汗也,治此三仁湯之屬可為。

    金迫水結(jié)之“涼汗”

    金迫水結(jié)之“涼汗”即人常謂之“冷汗”。張景岳曰:“汗證有陰陽。陽汗者,熱汗也;陰汗者,冷汗也。人但知熱能致汗,而不知寒亦能致汗。所謂寒者非外寒,正以陽氣內(nèi)虛,則寒生于中,而陰中無陽,陰中無陽,則陰無所主,而汗隨氣泄。故凡大驚、大恐、大懼,皆能令人汗出,是皆陽氣頓消,真元失守之兆。至其甚者,則如病后、產(chǎn)后或大吐、大瀉,失血之后,必多有汗出者?!惫P者認為陽氣大傷失其固護之職,元陽之氣欲亡,水寒射金,金中火出。金涼而水冷,水頓結(jié)而隨氣脫出,遂見魄汗淋漓。其人身常清,數(shù)栗而寒,膚必冷如冰。是水為汗也,微者,扶正氣,玉屏風散斂之,甚者,芪附湯之任。葉香巖曰此為“鎮(zhèn)陽理陰”之法。

    葉天士《臨證指南醫(yī)案》中有一醫(yī)案:朱三六。脈微汗淋,右脅高突而軟,色痿足冷,不食易饑,食入即飽。此陽氣大傷,衛(wèi)不擁護,法當封固。人參、黃芪、制川附片、熟于術(shù)。

    此案中脈微乃陽氣弱之象,右脅高突而軟是金中之火欲出之征。

    水泄精奪之“精汗”

    水泄精奪者,其人怠惰不振,疲乏無力,懶于言語,多思睡眠,時汗?jié)缛挥善つw而泄。此因水失封藏,致陽氣之精隨水而奪也。是精為汗也。治此精汗,桂枝最善。

更多中藥材
  • 脾虛呢,大家在臨床都比較熟悉了,患者去看病的時候,大夫都會說脾虛,脾虛包括氣血不足,包括脾氣虛,包括胃陰虛,包括脾氣虛是不是夾有濕盛,這個呢,在臨床上大家要多了解一些,不能簡單地一概而論,脾虛就補脾,就補氣血,平常日吃點黃芪,是不是氣血就會......
  • 這個患者呢,是一個42歲的男性,他來找我的時候主要表現(xiàn)就是這個,怕冷,乏力,腹部胸部一個脹悶,還有呢就是平時工作的時候容易生氣,心煩,晚上睡覺呢也是特別容易做噩夢。我看了一下他的脈象呢,是弦滑脈,苔是白膩,有齒痕。從上面這些表現(xiàn)呢,中醫(yī)就給......
  • 它分三種吧,一種是潰瘍性結(jié)腸炎,一種是克羅恩病,還有一種呢,腸鏡經(jīng)常打出這樣的報告的,慢性結(jié)腸炎,結(jié)腸炎癥改變,結(jié)腸表面不光滑啦,有充血,水腫啊,甚至有一點點滲血了,重的呢可能會有糜爛,這個就是結(jié)腸炎在腸鏡下的表現(xiàn)。對于患者來講呢,一般患者......
  • 就是這個濕啊,主要是從我們脾胃來的啊,因為中醫(yī)講究脾胃是來運化水濕的,脾胃的功能減弱啊,也就是脾胃氣虛了,運化水濕的功能下降,就會導致這個水濕之氣在人體內(nèi)積聚,積聚以后成為這個濕邪,我們一般就叫做寒濕。濕邪呢分為寒濕,也分為這個濕熱,就這兩......
  • 在我們脾胃病科,就失眠患者其實非常之多,由于失眠導致我們的胃腸功能紊亂患者也特別多,這個失眠的癥狀包括我們胃腸功能紊亂的癥狀,包括胃脹啊或咽干,口部粘痰啊,胸悶吶,這些癥狀每一個人都不一樣,這個是有很大區(qū)別的,所以說我們的中醫(yī)就講究辨證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