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本報記者 鄭訪江 通訊員 張弢 祁琴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說:“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還說:“喜怒不節(jié),寒暑過度,生乃不固?!边@說明人的情志變化雖是人體正常的情感表現(xiàn),但亦須有度。過之,則易傷五臟,致人以病。生活中常常見到有些人因情志過極而導致一病不起,所以中醫(yī)有“百病生于氣”之說,認為“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jié)”。
精神內(nèi)守病安來
《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說:“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nèi)守,病安從來?”《內(nèi)經(jīng)》中說:“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這都是說,人若能充分利用喜樂這種良性情緒和心態(tài),對氣血的調(diào)和暢達是很有好處的,是有益于養(yǎng)生保健和健康長壽的。其方法就是要有一個平和的心態(tài),要學會自我愉悅,自我安慰,要善于主動發(fā)現(xiàn)和尋找生活的樂趣。要能做到知足者常樂,自得其樂,大肚能容,笑口常開?!靶σ恍?,十年少”,笑,的確是治病的良藥。
生活中,很多人喜歡與別人攀比,要知道“人比人氣死人”。攀比,必然使人產(chǎn)生無盡的煩惱,煩惱纏身,又必然飯吃不下,覺睡不香,久而久之,就會致病魔纏身,如此,則談何健康長壽?所以,《內(nèi)經(jīng)》中講,要“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
事若知足心常樂
《內(nèi)經(jīng)》中說的這種“恬惔虛無”的心態(tài)說起來簡單,但真正做起來并不那么容易。很多人在氣頭上都愛說“沒有過不去的坎”,但真正遇到具體事情時,卻又是毫厘不讓,寸土必爭。常常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鬧得天翻地覆,甚至一氣之下,就此“駕鶴西去”。
與此相反,《紅樓夢》中的賈母則不然,她可謂一個賢達聰慧女性的代表。賈母之所以能在那個“人生七十古來稀”的年代高壽至83歲,重要的就是她心寬神寧、豁達仁厚、樂觀開朗。她雖年高,卻愛看戲,一副“老小孩”性格,常與兒孫們猜燈謎取樂,和晚輩、下人打成一片。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能做孩子們的大朋友。她對周圍的人慈祥寬厚、和藹可親,深得晚輩們的擁戴和孝敬。古云“仁者壽”,“樂者壽”,“事若知足心常樂,人能無求品自高”。這顯然是符合《內(nèi)經(jīng)》“恬愉”、“無為”、以德養(yǎng)生的觀點。人的一生“不順心事常八九”,若能在逆境中保持樂觀向上的情緒,保持從容平和的心態(tài),做到“事大事小,過去就了”,對于身心健康自然會有好處。
養(yǎng)氣練精全吾神
良好的精神修養(yǎng),不是天生就有的。人的精神心理的修養(yǎng),要在靜守中去體驗,才能精神“內(nèi)守”?!端貑枴ど瞎盘煺嬲摗吩疲骸吧瞎庞姓嫒苏撸釘y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這在今天來講,就是修煉靜功,調(diào)心、入靜,或靜坐,或站樁,總以清心入靜,排除雜念,一心體會體內(nèi)氣血運行的變化,久而久之,則真氣充沛,五臟安和,形神健旺,自會長壽。甘肅省名中醫(yī)李少波高壽百歲,鶴發(fā)童顏,思維敏捷,正是得益于他畢生修煉“真氣運行法”而從不懈惰??梢姡艘】?,不僅要適量的體力勞動、體育運動,還要有適度的修心靜養(yǎng)、腦力勞動。只有“神靜則心和,心和則形全”。
所以,要保持健康,就要形神兼養(yǎng),動靜結(jié)合,適量適度。關于這一點,我為《內(nèi)經(jīng)》“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一語配一下聯(lián):“養(yǎng)吾氣,練吾精,全吾神,動靜皆適度,吾身自歸真”。人若能做到此聯(lián)中所言,則自能返璞歸真,同登壽域。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本報記者 鄭訪江 通訊員 張弢 祁琴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說:“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還說:“喜怒不節(jié),寒暑過度,生乃不固?!边@說明人的情志變化雖是人體正常的情感表現(xiàn),但亦須有度。過之,則易傷五臟,致人以病。生活中常常見到有些人因情志過極而導致一病不起,所以中醫(yī)有“百病生于氣”之說,認為“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jié)”。
精神內(nèi)守病安來
《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說:“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nèi)守,病安從來?”《內(nèi)經(jīng)》中說:“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這都是說,人若能充分利用喜樂這種良性情緒和心態(tài),對氣血的調(diào)和暢達是很有好處的,是有益于養(yǎng)生保健和健康長壽的。其方法就是要有一個平和的心態(tài),要學會自我愉悅,自我安慰,要善于主動發(fā)現(xiàn)和尋找生活的樂趣。要能做到知足者常樂,自得其樂,大肚能容,笑口常開?!靶σ恍?,十年少”,笑,的確是治病的良藥。
生活中,很多人喜歡與別人攀比,要知道“人比人氣死人”。攀比,必然使人產(chǎn)生無盡的煩惱,煩惱纏身,又必然飯吃不下,覺睡不香,久而久之,就會致病魔纏身,如此,則談何健康長壽?所以,《內(nèi)經(jīng)》中講,要“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
事若知足心常樂
《內(nèi)經(jīng)》中說的這種“恬惔虛無”的心態(tài)說起來簡單,但真正做起來并不那么容易。很多人在氣頭上都愛說“沒有過不去的坎”,但真正遇到具體事情時,卻又是毫厘不讓,寸土必爭。常常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鬧得天翻地覆,甚至一氣之下,就此“駕鶴西去”。
與此相反,《紅樓夢》中的賈母則不然,她可謂一個賢達聰慧女性的代表。賈母之所以能在那個“人生七十古來稀”的年代高壽至83歲,重要的就是她心寬神寧、豁達仁厚、樂觀開朗。她雖年高,卻愛看戲,一副“老小孩”性格,常與兒孫們猜燈謎取樂,和晚輩、下人打成一片。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能做孩子們的大朋友。她對周圍的人慈祥寬厚、和藹可親,深得晚輩們的擁戴和孝敬。古云“仁者壽”,“樂者壽”,“事若知足心常樂,人能無求品自高”。這顯然是符合《內(nèi)經(jīng)》“恬愉”、“無為”、以德養(yǎng)生的觀點。人的一生“不順心事常八九”,若能在逆境中保持樂觀向上的情緒,保持從容平和的心態(tài),做到“事大事小,過去就了”,對于身心健康自然會有好處。
養(yǎng)氣練精全吾神
良好的精神修養(yǎng),不是天生就有的。人的精神心理的修養(yǎng),要在靜守中去體驗,才能精神“內(nèi)守”?!端貑枴ど瞎盘煺嬲摗吩疲骸吧瞎庞姓嫒苏撸釘y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這在今天來講,就是修煉靜功,調(diào)心、入靜,或靜坐,或站樁,總以清心入靜,排除雜念,一心體會體內(nèi)氣血運行的變化,久而久之,則真氣充沛,五臟安和,形神健旺,自會長壽。甘肅省名中醫(yī)李少波高壽百歲,鶴發(fā)童顏,思維敏捷,正是得益于他畢生修煉“真氣運行法”而從不懈惰??梢姡艘】?,不僅要適量的體力勞動、體育運動,還要有適度的修心靜養(yǎng)、腦力勞動。只有“神靜則心和,心和則形全”。
所以,要保持健康,就要形神兼養(yǎng),動靜結(jié)合,適量適度。關于這一點,我為《內(nèi)經(jīng)》“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一語配一下聯(lián):“養(yǎng)吾氣,練吾精,全吾神,動靜皆適度,吾身自歸真”。人若能做到此聯(lián)中所言,則自能返璞歸真,同登壽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