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xué)古籍
子部
  • 春秋戰(zhàn)國時期,風(fēng)云際會,既出現(xiàn)了一些所謂的“亂臣賊子”,也誕生了諸多影響深遠(yuǎn)的文化巨人,莊子乃其中之一。作為戰(zhàn)國時期思想文化領(lǐng)域內(nèi)的一顆璀璨的巨星,莊子及其所著《莊子》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一直是學(xué)術(shù)界關(guān)注的對象?!  肚f子》一書猶如一泓池水,可供眾多的學(xué)者和《莊子》追隨者暢游于其間。《莊子》一書同先秦諸子百家作品一樣,不是莊子一人所作,而是莊子學(xué)派著作總集,其中有的出自莊子手筆,有的是其弟子根據(jù)莊子的日常談話整理而成,還有的是莊子的后學(xué)所撰寫?!  肚f子》一書以其怪誕神異的人物形象、變幻莫測的故事情節(jié)、恣肆汪洋的行文風(fēng)格和渾然天成的藝術(shù)境界,贏得了無數(shù)文人雅士的交口稱贊,可以說,《莊子》是中國古代浪漫主義文學(xué)的杰出代表?!禸r》《莊子》是繼《老子》之后體現(xiàn)道家學(xué)說的一部極其重要的作品?,F(xiàn)今通行的《莊子》一書,是晉代郭象的注本,分為“內(nèi)篇”、“外篇”、“雜篇”三部分。其中“內(nèi)篇”七篇,“外篇”九篇,“雜篇”八篇,共三十三篇。從思想內(nèi)容和文章風(fēng)格等方面來看,“內(nèi)篇”主要是莊子本人之作,而“外篇”和“雜篇”則多出自莊周弟子或其后學(xué)之手。
    作者:
    莊周
  •  《通玄真經(jīng)》即《文子》。唐玄宗崇道,於天寶元年(742)封文子為「通玄真人」,尊稱其書為《通玄真經(jīng)》。劉向《七略》存《文子》九篇,《漢書。藝文志》錄九卷。梁阮孝緒《七錄》作十卷,《隋書。經(jīng)籍志》和《新唐書。藝文志》均為十二卷。過去歷來被認(rèn)作偽書。1973年,河北定縣四十號漢墓出土《文子》殘簡,其中與今本《文子》相同處有六章,有學(xué)者據(jù)此認(rèn)為其并非偽書,而是部先秦古籍,但經(jīng)後人竄亂?!段淖印方庹f老子思想,繼承并發(fā)展了「道」的學(xué)說,又雜揉名、法、儒、墨諸家,宋濂《諸子辨》稱其為《道德經(jīng)》的義疏?,F(xiàn)存唐徐靈府《通玄真經(jīng)注》十二卷,宋朱弁《通玄真經(jīng)注》七卷,元杜道堅《通玄真經(jīng)纘義》十二卷,皆收入《正統(tǒng)道藏》洞神部玉訣類。今人李定生、徐慧君撰《文子要詮》(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1988年版),通行於世。
    作者:
    徐靈府
  • 作者:(周)庚桑楚 撰;(宋)謝希深 注

    洞靈真人,也就是《莊子》一書中的寓言人物庚桑楚,也叫亢倉子、亢桑子。唐玄宗時,追號這個人物為“洞靈真人”,并把當(dāng)時隱士托名偽造的《亢倉子》一書,尊為《洞靈真經(jīng)》。

    作者:
    庚桑楚
  • 《僧寶傳》三十卷,成書于宣和六年(1124),可說是惠洪禪學(xué)的代表之作,書中輯錄唐末以來禪門各家宗師“斬然絕出者”八十一人,記錄其平生簡歷,參學(xué)行事始末,機(jī)緣語句和思想言論,各為一轉(zhuǎn),傳末附以簡短的評論,“行其褒貶”。
    作者:
    釋惠洪
  •   穆王于昆侖王、王屋山、嵩山、華山、泰山、衡山、恒山、終南山、會稽山、青城山、天臺山、羅浮山、崆峒山致王母觀,前后度道士五千余人,秦始皇帝并吞六國,招方士,好長生之術(shù),遣使往蓬萊采不死藥,造宮觀一百余所,度道士一千七百余人。漢文帝、竇太后并好黃老之術(shù),造宮觀七十二所,敕天下如不通黃老經(jīng)者,不得注官。又親訪河上公問道德之要,天下大治。計度道士一千余人。

      孝武帝奉道彌篤,感王母降于宮中,遺帝白銀像五軀,曰是太上老君之真形也。

      帝別營三殿而供養(yǎng)之,后移像于柏梁臺上,后又移于甘泉宮內(nèi)。以一殿而并列之,南向設(shè)座,自茲始也。又度公主數(shù)人,及度道士約五千余人,并造觀三百余所?! ∑溽栽廊f歲觀、泰山登封觀、華山集仙觀、終南望靈觀,王屋通天觀,并不得令庶姓居之,以為恒式。其萬歲觀因帝巡幸而聞山呼,遂舍行宮而為觀焉。至孝宣帝時,有上黨郡功曹李惲,因入抱犢山采藥,于石室內(nèi)獲天書四十余卷,并玉箱玉杖,獻(xiàn)于河?xùn)|郡太守張純。純立遺使上進(jìn),帝視之大驚,不覺流涕,乃令宣示內(nèi)外臣僚。時冉癸為主書中郎將,見之泣曰:“此是武帝臨崩時遺制令葬于梓宮之內(nèi),何由至此”及披之卷后所有臣僚斜姓名,于今見有存者。帝乃遣使檢校茂陵,即又安完如故。帝乃為武帝造觀二所,一在長安城內(nèi),一在茂陵之下,以奉先帝也。復(fù)度道士二十人,以奉香火也。后赤眉之亂,茂陵為賊所發(fā),于梓宮之中,但見有劍一口。方欲取之,其劍忽然哮吼騰空而去。

      世祖光武皇帝既平王莽,天下大定。東封禮畢,乃為本朝十一帝追薦。及南陽舂陵名山大川、長安、洛陽,計造觀一百二十所,度道士一千八百人。魏明帝為武帝及先太后造觀于五都,計一十三所,度道士一百九人,仍詔道書同御史裝飾。吳主孫權(quán)于天臺山造桐柏觀,命葛玄居之。于富春造崇福觀,以奉親也。建業(yè)造興國觀,茅山造景陽觀,都造觀三十九所,度道士八百人。晉武帝于洛陽造通天、洞天、靈仙、靈寶四觀,及諸州共二百所。先魏末隴右臨洮郡有神人,長三丈,著白衣,垂素發(fā),戴金冠,現(xiàn)于襄武縣,告縣人王始曰:“不久當(dāng)見太平?!?br>
      及武帝授禪,果天下一統(tǒng)。帝乃令于所現(xiàn)處造告平觀,即李宗之故居也。別度道士七人,并前后所度道士,共計四百七十二人。時吳郡臨平湖岸崩,獲石鼓一枚,遣使上進(jìn)。帝問司空張華,此物何用曰:“但以桐木刻作鯨魚形,扣之必有聲,聞于數(shù)里。”至惠帝時,于宮中忽夜鳴不已。帝甚惡之,乃遷嵩山萬歲觀,擊之集眾,自茲始也。后魏道武帝于云中太原及河朔造觀計五十所,度道士六百余人?! √潆妨钐煜略焯接^共二百七十五所,度道士一千三百人。帝受箓,改太平真君元年,仍令四方內(nèi)外上書言太平真君皇帝陛下。自后帝嗣位,并皆受箓。后周武帝于長安造通玄館,以延羽客。隋高祖文皇帝遷都于龍首原,號大興城。乃于都下畿內(nèi)造觀三十六所,名曰玄壇,度道士二千人。煬帝遷都洛陽,復(fù)于城內(nèi)及畿甸造觀二十四所,度道士一千一百人。

      皇朝高祖神堯大圣大光孝皇帝于隋末大業(yè)十三年感霍山神,稱“奉太上老君命告唐公,汝當(dāng)來必得天下?!钡轿涞略辏瑫x州浮山縣羊角山著素衣,戴金冠,乘朱驄白馬,令吉善行告神堯:“汝今得圣理,可于長安城東致-安化宮而安道像,則神稷延長,天下大定?!鄙菩修o,“見天子何以為據(jù)”太上曰:“但去,有獻(xiàn)石龜者,可以為信?!鄙菩心烁鏁x州刺史賀若孝義。孝義遂將善行見秦王,具言神人現(xiàn)事,群臣拜慶。遂差左親衛(wèi)帥杜昂與善行于所現(xiàn)處設(shè)祭,太上又現(xiàn),一如善行所言,以鞭指昂曰:“汝是何人”昂曰:“是秦王使者?!碧显唬?br>
      “我不飲不食,何用祭乎所有委曲,令人具知。”昂還,乃言神人復(fù)現(xiàn)。秦王大悅,乃令昂將善行入京上奏。至京立未定,果有印州治中張達(dá)獻(xiàn)石龜,上有文曰:

      “天下安,子孫興。千萬歲,千萬葉?!彼烊朊孀唷8咦娲髳?,詔授善行為朝散大夫,賜物一百段。乃令通事舍人柳憲于羊角山立廟,復(fù)改浮山縣為“神山縣”,羊角山為“龍角山”。太上又現(xiàn),為善行曰:“天子喜歡否”對曰:“大喜。”

      又曰:“疑惑何事”復(fù)對曰:“為不知圣者姓名耳。”太上曰:“我是無上神仙,姓李氏,號老君,即我也。我即帝之祖也。《史記》中有傳,亳州谷陽縣本廟有枯檜再生為驗。我已令周公旦領(lǐng)神兵助國家打劉黑闥,得四月節(jié),即破矣?!毙⒘x又令善行入奏,高祖乃敕善行馳驛往洛陽軍所,宣敕示諭。至?xí)r果平黑闥,四海大定,枯檜亦重生焉。乃改廟為“慶唐觀”,今觀內(nèi)有明皇御制書碑,及列圣真容并在。武德三年,詔晉陽道士王遠(yuǎn)知授朝散大夫,并賜鏤金冠子紫絲霞帔,以預(yù)言高祖受命之征也。太宗又加遠(yuǎn)知銀青光祿大夫,并遠(yuǎn)知預(yù)言之故也。羽衣人賜紫衣,自茲始也。高宗龍朔二年,詔洛州長史譙國公許力士,于邙山建上清宮以鎮(zhèn)鬼。仙洞掘得古石案,即仙人帛仲理之故基也。及功畢,帝令設(shè)醮,太上又現(xiàn),百官進(jìn)表稱賀,帝大悅。乾封初,帝東封禮畢,回鑾亳州,親謁太上,謹(jǐn)上尊號為“混元皇帝,”圣母為“先天太后”,仍改谷陽縣為“真源縣?!庇譃樘诩拔牡禄屎笤鞏|明觀于京師,又敕道士宜隸宗正寺,仍立位在親王之次?! ∥拿髟辏旌笥踔T武,太上乃現(xiàn)于虢州閿鄉(xiāng)縣龍臺鄉(xiāng)方興里皇天原,遣鄔玄崇令傳言于天后云:“國家祚永而享太平,不宜有所僭也?!碧旌笏鞂?,乃舍閿鄉(xiāng)行宮為奉仙觀。后慶山涌出于新豐縣界,高三百尺,上有五色云氣,下有神池數(shù)頃,中有白鶴鸞鳳,四面復(fù)有麒麟獅子。天后令置慶山縣,其諸祥瑞,具載《天后實錄》,以表國家土德中興之兆也。又舍中岳奉天宮為嵩陽觀,以追薦高宗大帝也,竟傳位于中宗孝和皇帝。景龍元年,敕天下州郡并令置景龍觀,二年改為“中興觀”,三年改為“龍興觀”,其度人一依前代故事。睿宗舍東京宅為“景云觀,”又舍太原宅為“唐隆觀”,為資薦天皇天后也。

      明皇開元中,敕諸道并令置“開元觀”,又制《混元贊》,帝親書,勒之于石。又敕五岳置“真君廟”,又敕上都置“太清宮”,東都置“太微宮”,以太原神堯舊宅為“紫微宮”,潞州潛龍故宅為“啟圣宮”,并給袞冕絳紗帷帳交龍門戟,一如宮闕之制。帝又注《道德經(jīng)》及制序引,詔天下士庶并令家藏一本。

      兩街道眾乃以幢幡伎樂自禁中迎引,歸于太清宮,香花之盛,近古未有。又敕置道舉,一如禮部之制,帝親自策之,達(dá)者甚眾。后蒲州奏,因修紫極宮,掘地獲玉石,狀如半月。復(fù)有仙人杵藥之像,扣之有聲,頗甚清遠(yuǎn)。帝令懸于太原玄元廟庭,號之為“偃月磬”。東都留守張琦奏:汝州魯山縣因修仙居古觀,獲玉瑛,扣之聲聞數(shù)里。帝令懸于太清宮圣祖廟庭。衢州為建觀宇,穿地得魚一頭,長三尺,其狀似鐵,微微帶紫碧之色,又如青石,光瑩雕鐫,殆非人功所成也≯之甚響,其魚亦不能名,遣使來獻(xiàn)。帝令宣示百僚,亦不能辨。帝乃呼偽“瑞魚磬”,仍命懸于太微宮,非講經(jīng)設(shè)齋,不得擊之。由是諸觀競以木石模之,以代集眾。

      又詔諸官悉以宰臣及本道節(jié)度使領(lǐng)之,永為常式。帝又制《霓裳羽衣曲》、《紫微八卦舞》,以薦獻(xiàn)于太清宮,貴有異于九廟也。帝東封,獲江淮間三脊茅,乃令于所獲之地置靈茅觀。及禮畢回,謁圣祖于亳州本宮,親札《道德經(jīng)》于石,作大幢,造八角樓,覆之于虛無殿之前。又幸懷州開元觀及閿鄉(xiāng)奉仙觀,為王公萬民所請,亦親札二經(jīng),以大石對峙立之,一如太清之制。乃詔授鄔玄崇為虢州刺史—元十七年夏四月五日,益州大都督府長史張敬忠奏,大圣祖混元皇帝應(yīng)現(xiàn)于當(dāng)管蜀州新津縣津興尼寺佛殿柱上,自然隱起木文,為太上老君圣像。當(dāng)頂上有華蓋,足下前后各有云葉天花,共一十三處。謹(jǐn)差判官益州功曹參軍王大鐄檢覆得狀,與本州刺史李忠徇、別駕盧昉、縣令李韶、道士僧尼一百三十人狀同,方敢上奏。至五月二十四日,敕差內(nèi)侍林昭隱宣取像柱入京,于大同殿供養(yǎng)。又令兩街宮觀各賜供養(yǎng)七日,卻令進(jìn)入大內(nèi),于今見在。前后瑞應(yīng)極多,難以具錄。

      二十九年正月七日,陳王府參軍田同秀于丹鳳門外忽見紫云自西北暎樓,又見混元乘白馬,侍従二童子。二童子謂同秀曰:“我昔與尹喜將入流沙之日,藏一匱靈符在桃林故關(guān)尹喜舊宅,汝可請帝取之。”同秀具事聞奏,敕差內(nèi)使李志忠監(jiān)同秀往陜州桃林縣南十二里故函谷關(guān)墟求訪之。俄有紫云白兔現(xiàn)于枯桑之下,便乃穿掘,下到水際,得石函經(jīng)匱,玉版朱書細(xì)篆。帝聞奏大悅,即令京師列十部樂,歌舞鼓吹,自通化門入。其文于寶輿中五色放光,洞照天地。帝于丹鳳樓上,身披龍袞,手執(zhí)金爐,六宮嬪婇,競于樓上焚香散花,遙自作禮。帝又令亂撒金錢于樓下,縱令士庶分取,以為歡樂。斯須,山呼之聲,震動京邑。帝令置寶符于靈昌殿,是夜樓閣林樹之上,皆有神燈。乃于正月一日改開元三十年為天寶元年,改桃林縣為“靈寶縣”。其后三年,帝見靈符有“天寶千載”之字,天寶已應(yīng)改元之號,遂改年為載,乃于其地長樂亭置天寶觀,御制并書靈符銘,立于所獲之處。又于大內(nèi)置“靈符殿”,賜同秀五品正員官。宰相請加尊號為“開元天寶神武”之字,制可之。乃大赦天下。其年閏四月,帝夢混元謂帝曰:

      “我在城之西南久矣,當(dāng)與汝于興慶相見,可速迎我。”帝謂宰相李林甫、牛仙客曰:“朕臨御海內(nèi),向三十年,未嘗不五更而起,具朝服禮謁真容,為蒼生祈福。近因假寐見混元?!本哐陨鲜?,遂差內(nèi)使與道門威儀蕭玄裕于城西南尋訪。

      數(shù)日,忽于樓觀山谷間見有紫云現(xiàn),白光屬天,于其下穿之,果得玉像老君,高三尺余以進(jìn)。其日帝在興慶宮大同殿親自迎謁,果符興慶之言,置于內(nèi)殿供養(yǎng),仍令所司寫真容,分送天下諸道宮觀,遂大赦天下。五載,帝夢見混元言:“我有靈應(yīng),尋當(dāng)自至。”遂于太白山獲靈符玉冊,及迎到京,置于靈符殿,親自供養(yǎng)。仍封太白山神為靈應(yīng)公,改獲符洞為“嘉祥洞”,于山下置“真符縣”。乃令諸道置真符觀,仍編入史。其年十二月,帝幸華清宮;其月四日,日未出時,忽見驪山頂云物積異,須臾云散,見混元圣祖現(xiàn)于朝元閣上。帝與內(nèi)人瞻謁,良久乃隱。詔改會昌縣為“昭應(yīng)縣”,其新豐縣隸入昭應(yīng)。又封會昌山為“昭應(yīng)山”,封山神為“玄德公”,改朝元閣為“降圣閣”,內(nèi)出圖本,頒示天下,宣付史官?! “溯d,帝獲二十七仙玉像于寧州羅川縣,敕令迎像入京,一如天寶初迎靈寶符儀注故事。帝親自制贊,尋改羅川縣為“真寧縣”,于所獲處造通圣觀,帝制碑文立之,于今并在。其年六月,大同殿產(chǎn)玉芝一莖,又造金仙、玉芝二觀,復(fù)度公主二人為道士。又太白山人李渾上言,見混元言:“金星洞內(nèi)有玉版石,記圣皇福壽之符?!彪酚分胸┩蹉p入游谷,行四百余里,求而得之。敕以殊祥頒示中外,乃于其地造靈符觀。閏六月丙寅,帝謁太清宮,加五圣尊號,作仲尼四子像,侍立于混元之前。又敕十道大郡置玉芝觀,大赦天下。九載,太白山人王玄翼上言:“混元大帝降現(xiàn),言寶仙洞中有妙寶真符,謂帝取之?!彪沸滩可袝鴱埦?、工部尚書王倕往取,獲之。乃造真靈觀。十三載正月,帝謁太清宮,又上混元尊號為“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闕混元天皇大帝”,五圣各加謚號。帝加“開元天地大寶圣文神武證道孝德皇帝”,大赦天下。十五載,帝幸蜀,混元現(xiàn)于漢中郡三泉縣黑水之側(cè)。帝親禮謁,遂命刻石像真容于所現(xiàn)之處,又于利州益昌縣山嶺上見混元騎白衛(wèi)而過,示收祿山之兆。詔封其山為“白衛(wèi)嶺”,于所見之處置“自然觀”。又于嵩山置“興唐觀”,成都置“福唐觀”。

      肅宗至德二載三月十八日,混元現(xiàn)于通化郡云龍巖,初因郡人為國祈福,建大齋會。十八日,忽煙霧異香,氤氳不散,至辰時漸漸開霽,神光照天,因見混元真像立于山前,自地接天,通身白衣,左手垂下,右手執(zhí)五明之扇,儀相炳然。  眾盡瞻禮。其山雖高,亦不及肘,良久乃隱。遂具上奏,內(nèi)出圖本,太上皇制贊并序,文繁不錄,具編史冊,仍示天下。乾元二年,帝夜夢二青童導(dǎo)従至一宮闕,謁見混元?;煸略葡贾?,冠九鳳之冠,坐方席,垂寶蓋,憑玉幾,執(zhí)白拂。

      左右侍衛(wèi)真人、玉女、神仙、童子、五天力士,羅列極眾。帝著絳衣秉圭,立侍于混元之后,游涉山海,經(jīng)歷甚遠(yuǎn),帝一一潛記。又見混元須發(fā)皆黑,及明,宣下兩街,訪諸瑞像于務(wù)本坊光天觀圣祖院,果獲黑髭老君之像。圖寫以進(jìn),帝見大悅,一如夢中所睹。乃出帝真容,令侍立于混元之后,仍頒示于天下,普令供養(yǎng)。

      代宗初,于楚州安宜縣獲八寶,因改安宜縣為“寶應(yīng)縣”敕于所獲處造“寶應(yīng)觀”。遂改元為“寶應(yīng)元年”,大赦天下。

      德宗貞元十年,混元潛使金母累降于果州金泉山,授煉氣之術(shù),付女貞謝自然,修習(xí)功成。以其年十月十六日,白日上升,后三月乃歸,謂刺史李堅曰:  “天上有玉堂最高,老君居焉。壁上皆題神仙之名,時注腳下,云在人間,或為帝王,或為宰輔。神仙入謁老君皆四拜焉?!弊匀谎杂?,遂卻升天。

      敬宗寶歷二年正月,帝有事于南郊,朝獻(xiàn)太清宮,御駕將至長安。縣主簿鄭翦,忽見老君衣白衣,容狀異常,謂翦曰:“當(dāng)此路有井,可速實之。不然,禍在不測。”翦驚惶顧,其地已微陷,遂并力實之,因失老君所在。駕至,具以上聞,百官稱賀。詔兵部侍郎韋處厚為碑,起居郎柳公權(quán)書,立于實井之側(cè),乃編付史官。其年十二月十八日,柳公權(quán)書碑之際,忽有勁風(fēng)颯然而起,旋飚不已。

      乃見混元著紫衣,金冠金履,立于白蓮花之上,右手執(zhí)五明扇,左手垂下,空中光明如金色。公權(quán)與鐫碑人瞻睹良久,因以物畫地記形像。及畫畢,混元忽以扇指空中,流光四散,乃騰空而去。眾皆側(cè)身仰視,漸遠(yuǎn)漸小,沒于云中。遂以事上聞,詔編事跡入碑之中,又敕于兩京造“延唐觀”。

      文宗開成二年五月,中書舍人高元裕為閬州刺史,于州北八九里喜陵江上小山之前,忽見崖壁間光彩有異。近而觀之,石上自然石文,成老君真像,眉發(fā)衣章,巾履服飾,無不周備。傍有一人,寬衣大袖,持爐薦香。后一人童子,雙髻高束,謹(jǐn)若聽命,皆非人力圖繪鐫刻所及。元裕每有祈禱,即紫氣上浮,又有靈泉自涌。士民請福,無不立效。遂刻石建宇,用旌其瑞,乃畫圖呈進(jìn),乞編入史。

      詔従之。

      武宗會昌元年,敕以二月十五日大圣祖降誕之日為“降圣節(jié)”,仍令兩京及天下諸州府設(shè)齋行道作樂,賜大酺三日,軍期急速,亦不在此限,永為常式。

      懿宗咸通十年九月十日,徐州逆寇龐勛,領(lǐng)従黨三千余人來亳州太清宮。其日宮北百姓三百余人,見老君自宮中乘空而南,須臾黑霧遍南川中。群賊迷路,自相殺戮,龐勛溺水而死,群兇自此殄滅。汴州節(jié)度使太清宮使李蔚具事上聞,詔曰:“吾國家系承混元,教導(dǎo)清凈∴縣舊里,圣祖故鄉(xiāng),宮宇具嚴(yán),廟貌斯設(shè)。

      昨者余妖奔突,縱火將欲焚燒,陰霧覆閉于晴空,狂寇顛迷于道路,散逸原野,遂至誅夷。緬惟玄功,申茲靈貺。”內(nèi)出青詞,又委李蔚虔申告謝,布示中外,仍付史官。十三年三月,臺州刺史姚鵠奏:于天臺山修老君殿,于其地穿獲得石函冊文以進(jìn),乞付史館,頒示四方。詔従之。

      廣明二年三月,河中節(jié)度使王重榮奏,據(jù)晉州申:龍角山慶唐觀老君殿側(cè)柏樹上,瑞葛枯死重生。先是武德中混元應(yīng)現(xiàn)后,于二樹間立殿宇,逾年之后,柏樹上忽自生葛蔓,長十余丈,榮茂于常。其后齊王奪嫡,此蔓枯死。旬月之后,自其末青翠再生,齊王遂敗。至中宗復(fù)位,安史叛逆,朱泚謀亂,皆忽枯落,久而復(fù)生。廣明元年,黃巢犯闕,其年秋葛蔓枯死,二年春枝葉重茂。又于傍樹上別生一枝,旬日之中,長五十余尺,相對繁茂,有異于常。奏詔褒美,編付史官。  其后祥異,皆有詔敕,蓋美乎葛藟慶其孫謀,瓜瓞昭其遠(yuǎn)祚,混元流貺,奕葉無窮者也?;实垴v蹕西蜀,中和二年八月九日進(jìn)到,帝令宣示內(nèi)外。三年三月十一日,亳州刺史潘稠差道士馬含章、孫棲梧等奏,太清宮自乾寧四年,后累有逆寇侵犯真源,少或逾千,多或至萬,皆窺伺是宮,欲為焚劫,或來攻城邑,或旁犯縣城。老君皆密垂神化,忽起濃云,或驅(qū)以陰風(fēng),或擊以雷雹,率皆顛沛,尋至敗亡。靈貺益彰,神功罔測。尋詔升真源縣為畿縣,仍內(nèi)出青詞,修崇告謝,帝即稽首東拜。八月十二日,敕亳州太清宮是混元降圣之里,名高道祖,福蔭皇基,九宮之瑞井涵空,一鹿之仙蹤在樹,累代之禎祥可紀(jì),近年之感應(yīng)尤彰,所宜嚴(yán)盛于福庭,安可荒涼于靜宇潘稠能施善政,久染真風(fēng),廣出俸錢,備修宮觀。垣墉棟桷,無不精新,像設(shè)丹青,彌加煥麗。觀圖考事,深可慰嘉。其住宮威儀道士吳重玄可賜紫,仍號“凝玄先生”。道士馬含章、孫棲梧并賜紫,潘稠加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工部尚書,余并如故。其年八月二十九日夜,詔帝房宗室李特立與道士李無為,于成都府青羊肆元中觀混元降生舊地,設(shè)醮祈真,忽見虹光如彈丸許,漸漸明大,出于殿基東南竹林中,跳躑入西南梅樹下沒。于沒處穿地三尺已來,得寶磚一口,長一尺一寸五分,闊七寸四分,一寸厚一邊三分,并有花文;一邊厚一寸八分,重一十二斤,有古篆六字各方二寸,深三分。鐫刻瑩潔,迨非人工。文曰:“太上平中和災(zāi)。”九月一日,西川節(jié)度使侍中陳敬瑄奏曰:“皇帝陛下稽古順天,膺圖撫運,凝懷至道,屬想大同,是用省方,以明罪己。深仁旁達(dá)于下土,至德升聞于上玄,符讖允臻,禎祥間出。降太上匡時之命,清中和寇孽之災(zāi),乃示明文,爰形古篆。足表妖氛即殄,圣祚無疆,克知收復(fù)之期,便是清寧之日?!敝潦?,帝令宣示百官。中書侍郎平章事韋昭度、戶部侍郎平章事蕭遘、門下侍郎平章事鄭畋、御史中丞張瀆、宗正卿嗣曹王龜年表賀曰:

      “伏以萑蒲嘯聚,車駕省方,天災(zāi)流行,國家代有。陛下降成湯罪己之詔,征王者有征之師,顧彼兇妖,即當(dāng)殄滅。清平既彰于嘉兆,幽贊爰睹其秘文。赤雀銜書,貺豈同于太上;玄龜負(fù)卦,慶難比于平災(zāi)_因宗室齋醮之辰,仍有祥光跳躑之瑞,其為感現(xiàn),可謂丁寧。樞密使李順融、十渾十二衛(wèi)都指揮使田令孜表賀曰:

      “今者又有維城,來于仙觀,至誠才發(fā),嘉兆俄呈。現(xiàn)此時在地之赤光,是昔日度關(guān)之紫氣,及穿積土,果獲古文,驗逸勢于龍蛇,即知平于梟獍,于沖邃理,頗甚昭明。既太上令與平災(zāi),知中和永昌厥祚。所現(xiàn)全因圣祖,掘得又自皇枝,捧此靈蹤,可明天意。且混元圣祖,每逢多難,皆有殊祥,唯彼明征,備書正史。

      昔于丹鳳門上,告田同秀于天寶復(fù)國之期,今又青羊肆中,示李特立以陛下還宮之慶,莫不天下幸甚,乞付史館。”帝并俞之。十五日,李特立授太子校書,李無為賜紫,仍各賜縑帛三百匹。二十一日又詔曰:“太上玄元大帝與弟子文始先生講真經(jīng)于樓觀之臺,約后會于青羊之肆,便乘云駕,俱入流沙。仙記傳聞,地圖標(biāo)載,自周昭至于此日,歷數(shù)約二千余年,景像寂寥,基蹤牢落。今因巡幸,靈貺昭彰,殊光跳躍于庭前,靈篆申明于樹下。磚含古色,字驗休禎,中和之災(zāi)害欲平,厚地之禎符乃現(xiàn),足表玄穹降祐,圣祖垂祥,將殲大盜之兵戈,永耀中興之事業(yè)。須傳簡冊,兼示寰區(qū)。已付史官,備令編錄,仍模勒文字,告示諸道及軍前。其觀可改號為‘青羊?qū)m’,仍置殿堂屋宇。側(cè)近屬觀田地,約有兩頃,近來散屬黎氓,多植蔥蒜,清虛之地,難使熏蒸。已賜錢二百貫,便令收贖,仍給公驗,永歸靖廬。宗子特立已除官,道士李無為已賜紫,所宜升獎,用荷慶靈。

      敬瑄位冠公臺,風(fēng)行郡國,效節(jié)于延洪之代,修心于道德之鄉(xiāng),遂令境內(nèi)消兵,地中呈寶,其為休美,倍可嘉稱?!敝潦缕呷眨犯咂饭裉┍O(jiān)建青羊?qū)m土木之工,并用內(nèi)庫宣賜。自獲靈瑞之后,至是月癸丑,近蜀郡寇,相次擒戮,旬月之內(nèi),遂至清平。駕幸青羊?qū)m,頒賜有差。李特立賜緋,授龍州錄事參軍。又下詔曰:“太上垂祥,青羊應(yīng)現(xiàn),禮宜崇飾,用答殊休。諸道州府紫極宮,宜委長吏如法修飾,仍選有科儀道士祭醮。”是月乙卯奏,收復(fù)京城,有以見大道垂休,圣祖昭祐,洪圖延永,唐祚無疆者也。又敕翰林學(xué)士承旨尚書兵部侍郎、知制誥樂朋龜撰碑立之,伏乞頒示天下,以表皇家承神仙之苗裔,感太上之靈貺,實萬代之無窮也?! 〕冀駲z會従會従國初已來,所造宮觀,約一千九百余所,度道士計一萬五千余人。其親王貴主及公卿士庶,或舍宅舍莊為觀,并不在其數(shù)。則帝王之盛業(yè),自古至于我朝,莫得而述也。中和四年十二月十五日,上都太清宮文章應(yīng)制弘教大師賜紫道士臣杜光庭上講。謹(jǐn)記。
    作者:
    杜光庭
  •  
       普遍認(rèn)為《老子》是一部晦澀的書。

      理解這部困難的書的最好就是“逐字逐句”地去讀它。也就是說,從基礎(chǔ)的基礎(chǔ)作起。  人們指責(zé),這種或許是愚蠢的方法在某種程度上簡直就是在開玩笑。因為年代久遠(yuǎn),令你百思不得其解的某個字、某個詞或某句話可能根本就是后來的訛傳而已!

      但即使這樣,也不能放棄這種方法。因為這是根據(jù)原著本身理解原著的必經(jīng)之路。即使后來被證明這里言之鑿鑿的某個觀點其實本來不是《老子》的原文,那也只好如此——人們不能因噎廢食!雖然我認(rèn)為,理解老子的精神遠(yuǎn)比就某個字的含義的理解更加重要;但前者只有建立在后者的基礎(chǔ)上才是可靠的!

      《老子》在理解上存在如下特別的困難:  斷句。

      已經(jīng)“死”的字或詞,如“象帝”。當(dāng)然,也許這不是什么詞,但無論如何,這的確使準(zhǔn)確的理解更加困難了。

      歧義。即在這篇近乎是“解釋”性質(zhì)的文章中,作者提出一些自己的觀點,可能會和一些似乎已經(jīng)普遍承認(rèn)的觀念產(chǎn)生沖突,在這種情況下,作者有理由堅持自己的看法,但并不一定就否定了其他不同的觀點,總之,如果結(jié)合《老子》的全文來看,在很多方面存在不同見解是正常的;而相反的情況則不正常了。

      不同的版本的字、句不同。我在這里參照了幾個版本,選擇了其中比較廣泛流傳的作為“正文”。如果讀者對于某些字、句有不同的意見,完全可以一起討論。至于什么是最終的結(jié)論,與理解《老子》一書精神相比倒是次要的事情?! ”M管存在這些困難,但認(rèn)為《老子》是絕對不可能被理解的觀點也是過于偏激了。恰恰相反,《〈老子〉集注》這部書就致力于這樣的努力,即通過概念的分析,比較滿意地理解《老子》并不是如想象的那么難于達(dá)到。當(dāng)然,這同樣需要讀者本身的思考才能作到。  希望這本《〈老子〉集注》對于理解《老子》,進(jìn)而理解中國古典哲學(xué)能夠有所裨益
    作者:
    落花散人
  •   本書是對中國古代帝王將相謀臣取得天下、鞏固政權(quán)、發(fā)展建設(shè)國家的經(jīng)驗教訓(xùn)的總結(jié),反映在思想、政治、軍事、經(jīng)濟(jì)等各個方面的主張上,也是針砭封建王朝的統(tǒng)治術(shù)、用人術(shù)、領(lǐng)兵術(shù)、理財術(shù)的一部書。
    作者:
    黃石公
  • 《抱樸子內(nèi)篇》是魏晉神仙道教的代表作,也是集魏晉道教理論、方術(shù)之大成的重要典籍。晉葛洪著。葛號抱樸子,因以名書。西晉光熙元年(306),葛洪避兵南土,羈留廣州,開始著手寫作《抱樸子》,于東晉建武元年(317)成書。清人孫星衍有??拘惺溃袢送趺饔小侗阕觾?nèi)篇校釋》一書刊行。

      全書二十卷,每卷一篇,皆有題目。葛洪自稱“內(nèi)篇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yǎng)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屬道家”。
    作者:
    葛洪
  •   宋桂萬榮撰。明吳訥刪補。事跡具《明史。本傳》。是集前有嘉定四年萬榮自序,稱取和魯公父子《疑獄集》,參以開封鄭公《折獄龜鑒》,比事屬詞,聯(lián)成七十二韻。又有端平甲午重刻自序,稱以尚右郎陛對,理宗諭以嘗見是書,深相褒許。因有求其本者。以鋟梓星江,遠(yuǎn)莫之致,是用重刻流布。其書彷唐李瀚《蒙求》之體,括以四字韻語,便於記讀而自為之注。凡一百四十四條,皆古來部析疑獄之事。明景泰間,吳訥以其徒拘聲韻對偶,而敘次無義,乃刪其不足為法及相類復(fù)出者,存八十條。以事之大小為先後,不復(fù)以葉韻相從,其注亦稍為點竄。又為補遺二十三事,附錄四事,別為一卷。萬榮書中附論七條。首五條,辨析律意。末二條,則推論他事。然不應(yīng)僅首尾有此五條,中間全置不議,或傳寫又有所刪佚歟。第四條下注云,存中,宋人,不書時代,復(fù)同。不類萬榮之語,當(dāng)亦訥所加也。訥所續(xù)二十七條,每條各有評語,附於題下。其書雖略於和蒙諸家,而敘述明白,較蒙等乃為簡切,亦折獄者所宜取裁也。

      桂萬榮,鄞縣人。由馀干尉仕至朝散大夫,直寶章閣,知常德府。訥字敏德,號思菴,常熟人。永樂中,以知醫(yī)薦。仁宗監(jiān)國,聞其名,使教功臣子弟。洪熙元年,擢監(jiān)察御史,官至右都御史。謚文恪。
    作者:
    桂萬榮
  •   宋 鄭克 撰。是書《宋志》作二十卷。晁公武《讀書志》、陳振孫《書錄解題》俱題作《決獄龜鑒》,蓋一書而異名者也。大旨以五代和凝《疑獄集》及其子蒙所續(xù)均未詳盡,因采摭舊文,補苴其闕,分二十門。其間論斷,雖意主尚德緩刑,而時或偏主於寬,未能悉協(xié)中道。所輯故實,務(wù)求廣博,多有出於正史之外者,而亦或兼收猥瑣,未免厖雜。然究悉物情,用以廣見聞而資觸發(fā),較和氏父子之書,特為賅備。晁公武《讀書志》稱其依劉向《晏子春秋》,舉其綱要為之目錄,體例井然,亦可謂有條不紊者矣。《書錄解題》載其目凡二百七十六條,三百九十五事。今世所傳鋟本,祗存五門,馀皆散佚。惟《永樂大典》所載尚為全書,而已經(jīng)合并連書,二十卷之界限,不復(fù)可考。謹(jǐn)詳加校訂,析為八卷。卷數(shù)雖減於舊,其文則無所缺失也。==============================================================================
    《折獄龜鑒》又名《決獄龜鑒》是在五代和凝父子的《疑獄集》的基礎(chǔ)上而成,復(fù)采摭舊文,廣增條目,附益宋事,每條又加以論斷、評述,故成書之后,歷南宋、元、明、清4朝800多年,文為流傳,為世人所重。是我國歷史上一部不朽的名著,影響久遠(yuǎn),就是在今天,書中所闡明的有些基本經(jīng)驗和方法,對偵破、審判、察傷、辨誣、決疑等司法實際工作也并不喪失其參考和借鑒作用。
    作者:
    鄭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