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古籍
子部
  • 張氏集注百將傳一百卷(存十卷)
    作者:(宋)張預 撰
    ==============================================================================
    《十七史百將傳》又稱《百將傳》、《正百將傳》,是北宋東光(今河北省東光縣)人張預(字公立)用了數年時間編寫的。,他從十七史中選出一百位名將編寫他們的傳記。

    此書是按照《孫子》的思想編寫的,後世許多的名將傳記都是受到了他的影響。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翁氏刻隆慶元年(1567年)耿文光印本,分十卷,共一百位名將。
    作者:
    張預
  •   《武經總要》是北宋封建王朝用國家力量來編輯的一部大型綜合性兵書,也是我國第一部官修兵書。它對于軍事組織、軍事制度。用兵選將、步騎訓練、行軍宿營、古今陣法、戰(zhàn)略戰(zhàn)術、武器裝備的制造和使用、軍事地理、歷代用兵實例、陰陽星占等各個方面都有所論述。其中營陣和武器裝備兩部分,還附有大量的插圖?!扒凹瘋湟怀贫取⒑蠹邭v代之得失”(《四庫總目。兵家類》),較完整地保存了北宋前期的軍事制度;“采春秋以來,列國行師制敵之謀,出奇決勝之策,并著予篇,隨其效應依仿兵法以分其類目?!睒O便查找。所以,它不僅具有重要的軍事價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特別是前集價值更大一些。后集的內容,一部分是輯錄前代用兵的故事,一部分是論述“兵陰陽”。但是它對于兵陰陽有自己的獨立見解,認為陰陽為軍事天文,是用兵的輔助條件,“仰觀天文著在圖籍,昭昭可驗者也。”反對舍人事任鬼神。它說:對于陰陽“使拘者為之,則牽于禁忌、泥于小數,舍人事任鬼神。凡誓軍旅履行陣,制勝決于人事;參以天變,則衄者鮮?!北M管它這樣認識,但是所輯錄的陰陽占卜資料卻多屬詭誕迷信之談?!  段浣浛傄返木幾敕从沉怂纬寥首跁r軍事思想的變化。眾所周知,宋初為防止武臣奪權,以“安內”為首,實行以文制武,“將從中御”的治軍原則,致使宋軍屢遭失敗。在血的教訓面前,宋朝廷開始否定宋太祖以來的軍事思想,認識到“國事在戎,設營衛(wèi)以整其旅。”(宋仁宗《武經總要序》)在朝廷敕命編纂的這部兵書中,總結了包括宋代在內的歷代戰(zhàn)爭經驗,重新肯定了“兵貴知變”這一兵家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思想;重視將帥的作用和選拔,指出“君不擇將,以其國與敵也”;重視軍隊的訓練,認為“蓋士有未戰(zhàn)而震懾者,馬有未馳而疲汗者,非人怯馬弱,不習之過也”;重視賞罰,“申賞罰以一其心”,具體規(guī)定了“賞格”、“罰條”,等等?!  段浣浛傄酚涊d了豐富的古代科學資料,尤其是首次比較全面具體的記載了古代各種武器裝備的制造技術。所記載的北宋時期武備上使用的各種長短兵器、遠射兵器和防御武器的說明及附圖,生動地勾畫出了自南北朝、隋、唐、五代傳襲而來迄宋更有發(fā)展的武器形象的輪廓。它所涉及的科學內容,用現(xiàn)代科學術語表達,包括化學、力學、聲學、磁學、熱學等,有些方面代表了我國宋代的科學技術水平,有些記載則是世界第一流的科學發(fā)現(xiàn)。如我國古代四大發(fā)明,本書就詳細記載了其中的兩種。一種是指南魚。磁性指南在我國發(fā)源甚古,漢代王充《論衡》中已出現(xiàn)指南構。西晉崔豹的《古今注》中也提到過指南魚,但如何制做,未有詳載?!段浣浛傄返谝淮卧敿氂涊d了制做方法:“魚法以薄鐵葉剪載,長二寸,闊五分,首尾銳為魚形,置炭火中燒之,候通赤,以鐵鈐鈐魚首出火,以尾正對子位,蘸水盆中,沒尾數分則止,以密器收之,用時置水碗于無風處,平放魚在水面令浮,其首常南向午也?!边@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記載的用地球磁場進行人工磁化的方法。尤其可貴的是,那時我國先人已意識到地球有磁傾角存大,所以,懂得“沒尾數分則止”,不讓鐵片與地面平行放置。另一種是火藥配方?;鹚庪m然在唐代已經發(fā)明,但最早明確記載火藥配方的是《武經總要》。在前集卷十一和卷十二中,記述了三個火藥的配方:毒藥煙球法,用13種藥料,搗合為球;蒺藜火球法,含有10種藥料;火炮火藥,含有14種藥料。另外還記載了現(xiàn)代意義上的火箭,即前集卷十二記載的“放火藥箭者,則加樺皮羽,以火藥五兩貫鏈后,燔而發(fā)之”?!段浣浛傄吩诳茖W技術史,尤其是軍事技術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對于我國古代文化史的研究也有著重要作用。

      《武經總要》于慶歷四年(1044年)經宋仁宗核定后首次刊行。南宋紹定四年(1231年)又曾重刻。但兩宋刊本今均不得見。現(xiàn)存較早的版本是明弘治、正德間(1488年—1521年)據宋紹定本重刻本。此本遇宋帝、本朝字樣提行,廟諱痕跡仍有保留,可以看作是覆宋本。1959年中華書局曾將此本前集影印出版。明弘治十七年李贊刻本、明嘉靖刻本、明金陵書林唐富春刻本、明刻本、明萬歷三十六年莊重抄本等明刻明抄本都是善本。現(xiàn)存版本中惟以《四庫全書》本和以此本為底本影印的《四庫全書珍本初集》本最劣,此本的重要問題是內有缺頁,妄事連綴;擅改原著中的“北虜”、“匈奴”等文字;抄寫錯誤;插圖失真。

      曾公亮(999~1078),字明仲,號樂正,宋福建晉江人,少時即很有抱負,且器度不凡,為人“方厚莊重,沈深周密”,他“以父蔭授大理評事。”卻堅不赴調。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舉進士甲科第五名,授越州會稽知縣。六年(1028年),他治理鏡湖,立斗門,泄水入曹娥江,使湖邊民田免受水澇之苦。數年后,晉升入京,任國子監(jiān)直講,后改作諸王府侍講。不信,升任集賢殿校理、天章閣侍講、知制誥兼史館修撰。慶歷八(1048)仁宗下召求言。曾公亮上疏條陳六事,都是針對當時積弊所發(fā)的改革建議。他關心國計民生,為官清兼,是個有作為的封建官吏。由于政績卓著,因而得了宋仁宗的器重?;熟锶辏?051年)升翰林學士;嘉祜元年(1056年)吏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與宰相韓琦共同主持朝中政事。曾公亮不但善于政事,而且十分重視邊防和軍事建設,歷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在其五十年政治生涯中,從知縣直至同中書門下省平章事(宰相),為政有聲,崇仁守正,識度精審,練達治體,深諳兵法。仁宗時,受命與丁度等主編《武經總要》,歷四載(1040-1044年)。其他著述尚有《英宗實錄》三十卷、《元日唱和詩》一卷,并主持《新唐書》編纂工作。  丁度(990~1053),字公稚,宋開封人。官至參知政事。仁宗時,奉詔與李淑等刊修《韻略》,改稱《禮部韻略》。又依例刊修《廣韻》成《集韻》,改并《廣韻》獨用韻為同用的13處。另有《邇英圣覽》、《編年總錄》等著作。他對當時軍事形勢非常注意,著有《備邊要覽》,并奉詔與曾公亮等諸儒集體編撰《武經總要》,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軍事著作之一。
    作者:
    曾公亮、丁度
  • 《投筆膚談》成書于明末,是一部頗有影響的古代軍事理論著作。

    粵稽古兵法有一百八十二家。漢張良、韓信刪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后至宋元豐年間,國子司業(yè)朱服奏校,其他盡屏去,止存七家之書。國初因之頒布。然七書之中,惟《孫子》純粹,書僅十三篇,而用后之法悉備,故首列之。余目擊時艱,不欲自限于博士業(yè),遂勵志武事,間嘗亦仿《孫子》之遺旨,出一隙之管窺,謬成十三篇,題曰《投筆膚談》。先《本謀》而終以《天經》。篇名雖與《孫子》相參,文義則別。蓋宗大圣人竊比老彭之意也。四方高明,乞鑒其愚而教焉,弗曬效顰,幸也。是為引。西湖逸士謹識。==============================================================================
    中國明代兵書。著者署為西湖逸士,明何守法撰音點注?,F(xiàn)存明萬歷三十二年(1604)弘錫堂刊本。全書分上下卷,共13篇,以示“仿《孫子》之遺旨”。上卷:《本謀》認為戰(zhàn)爭之旨在于除亂去暴,用兵之本在于事先謀劃;《家計》、《達權》突出地闡述了立于不敗之地的謀略思想,“不虛營而實陣,不重戰(zhàn)而輕守,不緩御而急攻,不先彼而后己”,強調要通達權變,做到自備不虞,然后乘敵致勝;《持衡》論述攻守之災利,主張違其災,乘其利,攻其心,守其氣,神于機變;《諜間》講用間之方,《敵情》述知敵之法。下卷:《軍勢》闡述選將、治軍;《兵機》論用兵之機巧在于變化莫測;《戰(zhàn)形》論列交戰(zhàn)雙方的形勢,以因形措勝;《方術》、《物略》、《地紀》、《天經》提出了不僅要利用天時地利,還要利用各種自然物的性能,要“察物之理,究物之用,總括其利,不遺微小”,以奪取戰(zhàn)爭的勝利。全書邏輯嚴謹,重點突出,明顯地反映出明朝后期的御侮思想。書中有何守法的題解和點注,題解指出該篇的主要內容和與其他篇的聯(lián)系,注解解釋原文并以大量戰(zhàn)例為佐證。但“方術”中有些怪誕神異內容,則無價值。


    作者:
    何守法
  • 《虎鈐經》是中國宋代著名兵書。“虎”為“虎符”,即“兵符”,“鈐”即“鎖鑰”,《虎鈐經》即為開啟兵符鎖鑰之書,掌兵權者應備之經。許洞撰。共二十卷、二百一十論。該書始撰于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完成于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現(xiàn)存有明嘉靖刊本及清《四庫全書》等刊刻本。

    《虎鈐經》吸收了《孫子》和《太白陰經》的精華,使之更加通俗易懂;根據天時人事的變化加以推衍,既祖述古人,又有作者的見解。其中奇謀詭道,凡適于兵家需要,就廣為搜羅,不受“六經”的束縛。該書上言人謀,中言地利,下言天時,兼及風角占候、人馬醫(yī)護等內容。

    許洞認為天、地、人三者的關系應是“先以人,次以地,次以天”。首先強調人在戰(zhàn)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求將帥應“觀彼動靜”而靈活用兵,做到“以虛、含、變應敵”。他指出,盡管天時有吉兇,地形有險易,戰(zhàn)勢有利害,如能吉中見兇,兇中見吉;易中見險,險中見易;利中見害,害中見利,就能用兵盡其變。他還認為,戰(zhàn)爭要以“糧為本,謀略為器”。謀略的運用必須在一定物質基礎之上,而謀略的運用本身就包括對軍用的謀劃等廣泛的內容:欲謀用兵,先謀安民;欲謀攻敵,先謀通糧;欲謀疏陣,先謀地利;欲謀勝敵,先謀人和;欲謀守據,先謀儲蓄;欲謀強兵,先謀賞罰等。在作戰(zhàn)的實施過程中,要注意善于“奪恃”,包括奪氣、奪隘、奪勇等,即創(chuàng)造壓倒敵人的有利條件;要善于“襲虛”,即以佯動等手段,造成敵人的錯覺,使敵人失去主動,從而保證自己能主動采取行動。要善于“任勢”,乘敵懈怠攻擊;乘敵不意攻擊;乘勢擴張戰(zhàn)果等。許洞還主張要善于逆用戰(zhàn)法,不要把兵法原則看成僵死的教條,這樣才能收到出其不意之效,該書前五卷理論性較強,以后各卷均為具體戰(zhàn)法和古代行軍作戰(zhàn)的事宜,還包括天文、歷法、記時及方位識別等知識,都是其他兵書所罕見的。書中還記載了“六壬遁甲”、“風云氣候”、“星辰日月”等迷信的東西,作者雖然也認為這些“遠于人事”,但世有流傳,也“不敢遺漏”,這是不足取的。

    許洞(生卒年不詳),字淵夫,北宋吳郡(今江蘇吳縣)人。生活于北宋初年。史稱許洞精通《左傳》,早年潛心著書,直至咸平三年(1000年)中進士,在雄武軍中任推官(掌司法事務)。因不能與當局茍合,觸怒了知州馬知節(jié),被罷官。景德二年(1005年),朝廷開韜略運籌決策科。許洞乘機向宋真宗奏獻《虎鈐經》。當時,宋真宗正在急于與契丹議和,該書并未引起朝廷的重視,只任命許洞為均州(今湖北西北部)參軍,后又改任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zhèn))主簿,死于任上。許洞除著《虎鈐經》外,還有《春秋釋幽》五卷,《演玄》十卷,《集》百卷,但均已失傳。
    ==============================================================================

    作者:許洞,字洞夫,北宋吳郡(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擅長武術,精于兵學,而且文才也很好。一生未受重用,只做過烏江縣主簿。《虎鈐經》的作者為北宋的許洞。他花了四年時間編寫而成。內容豐富,涉及了古代軍事的各個方面。全書共20卷,210篇。前十卷匯輯《孫子兵法》到《神機制敵太白陰經》的論述,并加上了自己的評述,后十卷多為兵家陰陽占卜之說。

    《虎鈐經》共有下列版本:明覆宋刻本、李盛鐸明刻本、明抄本、《范氏奇書》叢本、《四庫全書》叢本和《粵雅堂叢書》本。

    作者:
    許洞
  •   《翠微先生北征錄》又稱《華岳翠微先生北征錄》、《翠微北征錄》,宋代兵書。但是《宋史·藝文志》、省府縣忐和《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都未著錄,直到清代黃虞稷等編《宋史·藝文志補》、《瞿氏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始見著錄。清嘉慶五年庚申(1800年)??睂W家顧廣圻在為本書寫的跋文中說:此書“世鮮傳者,得觀于讀未見書齋楮墨間,古香噴溢,三數百年物也。令人于肅然起敬中仍愛玩不忍釋手?!闭f明本書被淹沒三、四百年。此書遭此厄運大概與作者的身世有關。

      該書由南宋人華岳撰。華岳,字子西,號翠微,貴池(今安徽省貴池縣)人。為武學生,輕財好俠,開禧元年(1205年)上書諫止韓侂胄的北伐政策,觸怒韓侂胄,被貶官下獄,放逐到建安(今福建建甌)。韓侂胄攻金兵敗求和,被宋朝廷誅殺。華岳得以被釋放,登嘉定武科第一名,為殿前司官,仍郁郁不得志,又預謀去丞相史彌遠,事被發(fā)覺,下臨安(今杭州)牢獄,被杖死獄中。著有《翠微南征錄》,為詩文集。《翠微先生北證錄》為華岳被放逐期間寫的富國強兵和御敵之策。它有兩部分組成,一為開禧三年(1207年)上奏皇帝的“平戎十策”,前有一篇“再上皇帝書”;二為嘉定元年(1208年)上奏皇帝的“治安藥石”,前有一篇奏章。

      《翠微先生北證錄》今存本十二卷。華岳《治安藥石序》稱“四總四十有一篇,分四卷?!北R氏《抱經堂志補》別集類著錄為十一卷。顧廣圻認為是“俗本誤并其一卷。”(顧廣圻跋)劉世珩認為“盧云十一卷者,專指《治安藥石》言;顧云十二卷者,連《平戎十策》言?!保▌⑹犁窆饩w二十五年跋)清黃虞稷等《宋史·藝文志補·兵家類》又著錄為三卷。據華岳自稱《治安藥石》分為四卷推知,后世分卷皆非原分次第,原分全書應為五卷。今從存世本著錄為十二卷。

      華岳,宋文學家。字子西,號翠微。貴池(今屬安徽)人。詩存約四百首,直抒胸臆,悲憤沉郁。文存三篇,皆議論縱橫,筆勢揮灑。有《翠微南征錄》十一卷、《翠微北征錄》十二卷傳世。生平事跡見《宋史》卷四五五。
    作者:
    華岳
  • 中國宋代城邑防御的專著。南宋初陳規(guī)、湯□撰。陳規(guī)(1072~1141)字元則,密州安丘(今屬山東)人,先后任安陸令、知德安府、知順昌府、樞密院直學士及知廬州兼淮西安撫使等職,在德安、順昌時以善于守城聞名于世。湯□字君寶,瀏陽(今屬湖南)人,淳熙十四年(1187)進士,曾任德安府教授。《守城錄》全書由陳規(guī)的《靖康朝野僉言后序》、《守城機要》和湯□的《建炎德安守御錄》三部分組成,原各自成帙,寧宗以后合為一書,刊行于世?,F(xiàn)存清乾隆四十年(1775)抄本及嘉慶、道光時刻本,共四卷,約17800字。該書根據攻城武器的發(fā)展和實戰(zhàn)經驗,著重闡述了守城戰(zhàn)法的改革。它提出“善守城者”不能只守無攻,而要“守中有攻”,要注意溝通城內外道路,便利隨時乘隙出擊。它主張改革城門、城墻、城廓舊制,如收縮易受炮擊的四方城角,拆除馬面墻(城門兩側城墻上的突出部分)上的附樓,另“筑高厚墻”等。由原來的一城一壕代之以“重城重壕”的新城防體系,以增強城邑防御能力。并具體闡述了炮在守城中新的使用方法,即由配置城頭變?yōu)榘翟O城里,由城上觀察目標,糾正射向和彈著點。此書還記載了陳規(guī)于紹興二年(1132)研制成長竹竿火槍20余支及其在守城作戰(zhàn)中發(fā)揮的作用。這種火槍是最早的管形火器,在科技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曾詔刻《守城機要》為《德安守城錄》,頒行天下,令各地守城將領效法,在當時產生很大影響。
    作者:
    陳規(guī)
  •   晁錯(前200~前154),西漢政治家、散文家。潁川(今河南禹縣)人。漢文帝時任太常掌故,奉命從伏生受今文《尚書》。后任博士、太子家令,深受太子(即景帝)的寵信,被稱為“智囊”。他主張重農,又力主削弱諸王勢力。景帝即位以后,晁錯遷為內史,后升任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他因向景帝進《削藩策》而被藩王怨恨,是故七國借口“誅晁錯,清君側”,發(fā)動叛亂。在內外壓力下,景帝將晁錯斬于長安東市。其主要論文有:《言兵事疏》,《守邊勸農疏》,《募民實塞疏》,《論貴粟疏》等等。
    作者:
    晁錯
  •   《唐李問對》一作《李衛(wèi)公問對》,是《唐太宗與李靖問對》一書的簡稱。全書因以李世民與李靖一問一答的形式寫成而得名。

      自《唐李問對》一書行世以來,歷代學者就普遍認為此書是北宋仁宗時(1023—1063年)人阮逸的依托之作。如陳師道(1052—1101年)的《后山談叢》、何薳(1077—1145年)的《春渚紀聞》認為此書是阮逸所著。邵博(?—1158年)的《邵氏聞見后錄》和陳振孫的《直齋書錄解題》則認為此書是阮逸擬作和假托。后人因《唐李問對》一書不見于《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的著錄,《太平御覽》、《武經總要》等書沒有引用該書,其內容文字又淺陋不文,也都認為此書是贗作,成書于北宋中葉。

      不過,也有人對這種說法表示懷疑的。如馬端臨的《文獻通考》就認為此書并非出自阮逸的假托。

      值得注意的是,從《唐李問對》曾論述到上古陣法等宋人已不甚了了的問題來看,此書恐怕不是阮逸所能憑空臆造,而是應另有所本。公元1042年成書的《崇文總目》著錄有《李靖行述》1卷、《韜鈐秘錄》5卷和《衛(wèi)國公手記》1卷。南宋人王應麟所撰《玉?!肪?41《兵制。兵法?!蠢钚l(wèi)公問對〉》條引《書目》說:“李靖《兵鈐新書》1卷,載靖與秦王論兵,如《問對》書?!睋?,可知《唐李問對》一書很可能是阮逸根據《李靖行述》、《韜鈐秘錄》和《衛(wèi)國公手記》諸書編撰附益而成。
    作者:
    阮逸
  •   《三十六計》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斗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一?!叭嫛币徽Z,先于著書之年,語源可考自南朝宋將檀道濟(?—公元436年),據《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計,汝父子唯應走耳。”意為敗局已定,無可挽回,唯有退卻,方是上策。此語后人賡相沿用,宋代惠洪《冷齋夜話》:“三十六計,走為上計?!薄<懊髂┣宄?,引用此語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書,編撰成《三十六計》。但此書為何時何人所撰已難確考。

      原書按計名排列,共分六套,既勝戰(zhàn)計、敵戰(zhàn)計、攻戰(zhàn)計、混戰(zhàn)計、并戰(zhàn)計、敗戰(zhàn)計。前三套是處于優(yōu)生優(yōu)育所用之計,后三套是處于劣勢所用之計。每套各包含六計,總共三是六計。其計名,有的來源于歷史典故,如“圍魏救趙”、“假道伐虢”等;有的來源于古代軍事術語,如“以逸待勞”、“聲東擊西”等;有的來源于古代詩人的詩句,如“李代桃僵”、“擒賊擒王”等;有的借用成語,如“金蟬脫殼”、“指桑罵槐”等;還有出自其它方面的。其中每計名稱后的解說,均系依據《易經》中的陰陽變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剛柔、奇正、攻防、彼己、虛實、主客等對立關系相互轉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樸素的軍事辯證法的因素。解說后的按語,多引證宋代以前的戰(zhàn)例和孫武、吳起、尉繚子等兵家的精辟語句。全書還有總說和跋。

      三十六計是我國古代兵家計謀的總結和軍事謀略學的寶貴遺產,為便于人們熟記這三十六條妙計,有位學者在三十六計中每取一字,依序組成一首詩:

      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賊,魚蛇海間笑,羊虎桃桑隔,樹暗走癡故,釜空苦遠客,屋梁有美尸,擊魏連伐虢。

      全詩除了檀公策外,每字包含了三十六計中的一計,依序為:金蟬脫殼、拋磚引玉、借刀殺人、以逸待勞、擒賊擒王、趁火打劫、關門捉賊、混水摸魚、打草驚蛇、瞞天過海、反間計、笑里藏刀、順手牽羊、調虎離山、李代桃僵、指桑罵槐、隔岸觀火、樹上開花、暗渡陳倉、走為上、假癡不癲、欲擒故縱、釜底抽薪、空城計、苦肉計、遠交近攻、反客為主、上屋抽梯、偷梁換柱、無中生有、美人計、借尸還魂、聲東擊西、圍魏救趙、連環(huán)計、假道代虢。

      現(xiàn)傳《三十六計》較早版本系1941年由成都興華印刷廠所用土紙翻印的,封面書《三十六計》,旁注“秘本兵法”,并說明原書是手抄本,1941年在分州(今陜西省分縣)某書攤發(fā)現(xiàn),抄本前部“都系養(yǎng)生之談,而未尾數十篇,附抄三十六計,解釋皆用兵法,然后知其果為兵法也?!?961年,收藏者叔和在《光明日報》撰文加以介紹后,又將這土紙本贈給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此后便出現(xiàn)了各種翻印和傳抄的版本。

      鑒于《三十六計》原書的原解部分的文字過于艱深晦澀,難于理解,按語部分具體例證較少,因此,本《三十六計》版本首先對“原解”中較難理解的詞句盡可能地加以注釋;接著參照原書“按語”對每計意思作了解析;然后對每一計的計名來源作了介紹;最后每一計還各舉一歷史上有關的生動故事,以加深印象。
    作者:
  •   《六韜》,又稱《太公六韜》或《太公兵法》,是中國古代著名兵書。《隋書.經籍志》注云:“周文王師姜望撰。”姜望,又稱呂望,字子牙(一說字尚),俗稱姜太公、姜子牙,為西周開國功臣、齊國始祖。歷史上,對于《六韜》的作者、成書年代及書的真?zhèn)螤幾h頗多。宋代以來,基本否定該書為呂望所作,認為是漢以后人偽托。1972年山東省臨沂縣銀雀山西漢墓出土了一大批竹簡,其中有《六韜》殘簡54枚,說明《六韜》在西漢前已流傳于世,而非漢以后人偽托。當今學者大多認定《六韜》成書于戰(zhàn)國時期。其理由是:《六韜》文辭淺近,與商周文字風格相去甚遠,而與戰(zhàn)國時期的《吳子》、《孫臏兵法》等相近。書中涉及騎兵作戰(zhàn)的篇章很多,而騎兵誕生,是在戰(zhàn)國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之后。書中提到的一系列鐵兵器,都是在戰(zhàn)國時期才出現(xiàn)。另外,陰陽五行學說的形成也是戰(zhàn)國時期的事?!读w》成書于戰(zhàn)國,當然就不是呂望所作,而是戰(zhàn)國時人托其名撰成。

      《六韜》通過周文王、武王與呂望對話的形式,論述治國、治軍和指導戰(zhàn)爭的理論、原則,是一部具有重要價值的兵書,對后世產生了重大影響?!洱R太公世家》稱:“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北宋神宗元豐年間,《六韜》被列為《武經七書》之一,為武學必讀之書?!读w》在國外也有深遠影響,16世紀傳入日本,18世紀傳入歐洲,現(xiàn)今已翻譯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種文字。

      現(xiàn)存《六韜》共6卷60篇,近2萬字。版本約有20多種,重要版本有銀雀山竹簡本、唐代敦煌寫本、唐代魏徵編《群書治要本》、《武經七書》本、《四庫全書》本等。本電子版以《續(xù)古逸叢書》影宋《五經七書》為底本,對底本上明顯的錯、衍、脫、誤之處,則參照銀雀山竹簡本、敦煌寫本、《五經七書講義》、《五經七書匯解》、《五經七書直解》等進行校改,底本錯訛用()表示,校正的文字用[]表示。假借字和古體字一般隨文用現(xiàn)代字替代,未替代的在注釋中注明。
    作者:
    姜子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