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史學(xué)著作。北宋司馬光撰。全書294卷,另有《目錄》30卷,《考異》30卷。《通鑒》記載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到后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共1362年的歷史。
司馬光曾患歷代史籍浩繁,學(xué)者難以遍覽,因欲撮取其要,撰編年史。初成《通志》8卷,起戰(zhàn)國至秦二世,表進于朝,引起宋英宗的重視。治平三年(1066),詔置書局于崇文院,繼續(xù)編纂。宋神宗即位,賜書名為《資治通鑒》,并序以獎之。元豐七年(1084)書成。
《通鑒》由司馬光總其大成,協(xié)修者有劉恕、劉攽、范祖禹3人。劉恕博聞強記,自《史記》以下諸史,旁及私記雜說,無所不覽,對《通鑒》的討論編次,用力最多。劉攽于漢史、范祖禹于唐史,都有專深的研究。他們分工合作,各自作出了重要貢獻。最后,由司馬光修改潤色,寫成定稿。其中是非予奪,一出于光。 《通鑒》征引史料極為豐富,除十七史外,所引雜史諸書達數(shù)百種。書中敘事,往往一事用數(shù)種材料寫成。遇年月、事跡有歧異處,均加考訂,并注明斟酌取舍的原因,以為《考異》?!锻ㄨb》具有相當(dāng)高的史料價《資治通鑒》書影值,尤以《隋紀(jì)》、《唐紀(jì)》、《五代紀(jì)》史料價值最高。
《通鑒》是一部編年體的通史,按時間先后敘次史事,往往用追敘和終言的手法,說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統(tǒng)而明晰的印象。它的內(nèi)容以政治、軍事的史實為主,借以展示歷代君臣治亂、成敗、安危之跡,作為歷史的借鑒。但書中在敘述歷代統(tǒng)治階級活動的同時,也敘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與斗爭。
《通鑒》因司馬光一人精心定稿,統(tǒng)一修辭,故文字優(yōu)美,敘事生動,且有相當(dāng)高的文學(xué)價值,歷來與《史記》并列為中國古代之史家絕筆。于敘事外,還選錄了前人的史論97篇,又以"臣光曰"的形式,撰寫了史論118篇,比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的政治、歷史觀點。對歷史上有關(guān)圖讖、占卜、佛道等宗教迷信,采取了批判的態(tài)度,是史學(xué)思想的重要進步。
《通鑒》成書后,元豐八年,范祖禹、司馬康、黃庭堅、張舜民等奉命重行校定,元祐元年(1086)校定完畢,送往杭州雕版,元祐七年刊印行世。今元祐本已不可見。南宋高宗紹興二年(1132)有余姚重刻本,亦多殘缺。近年中華書局據(jù)清胡克家翻刻的元刊本,加以標(biāo)點??保匦鲁霭?,是《通鑒》最好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