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幼科證治準繩》 自汗

    作者: 王肯堂

    〔薛〕自汗者,汗不待發(fā)表而自出也。經(jīng)曰∶飲食飽甚,汗出于胃,驚而奪精,汗出于心,持重遠行,汗出于腎,疾走恐懼,汗出于肝,搖體勞苦,汗出于脾。又曰∶陰虛而陽必輳,則發(fā)熱而自汗,陽虛而陰必乘,則發(fā)厥而自汗。束垣云∶表虛自汗,秋冬用桂,春夏用黃。丹溪云∶汗者,心之液也,自汗之證,未有不由心腎俱虛而得之者。巢氏云∶虛勞病,若陽氣偏虛,則津液發(fā)泄而為汗。

    夫心為主陽之臟,火也,陽主氣,人身津液,隨其陽氣所在之處而生,亦隨其火所擾之處而泄,則為自汗矣。治法,當用參甘溫益氣之藥,使陽氣外固而津液內(nèi)藏,則汗止矣。若元氣虛者,夏月用六君子湯加山藥山茱萸,冬月用加減八味丸、十全大補湯。血虛者四物加參。有熱者,當歸六黃湯。氣血俱虛者,十全大補湯。

    心腎虛熱者,六味九。虛寒者,八味丸。心經(jīng)血虛者,團參湯。胃經(jīng)氣虛者,六君子湯。飲食勞倦者,補中益氣湯。嗜臥倦怠者,升陽益胃湯。熱傷元氣者,清燥湯。

    暑干心胞絡者,清暑益氣湯。外傷風邪者,惺惺散。虛勞羸瘦者,人參養(yǎng)榮湯。思慮傷脾者,歸脾湯。怒動肝火者,小柴胡湯。肝經(jīng)虛熱者,加味逍遙散。肝經(jīng)濕熱者,龍膽瀉肝湯。泄瀉脈微者,人參理中湯。手足汗者,補中益氣湯。胸腹汗者,四君子湯。當心一片有汗者、茯苓補心湯。黃汗者,茵陳五苓散。血汗者,血余散敷之。此皆去汗之大法也,仍推五臟相勝主之。若汗出如油,喘而不休,此為命絕。

    柔汗發(fā)黃,此為脾絕。汗出不流如貫珠者,為絕汗。數(shù)者并不治。若六陽虛,則汗出上至頭,下至項,亦多主難治?!苍承浩⑻撟院梗喑鲱~上,沾黏人手,速救胃氣,全蝎觀音散用姜棗煎湯調服,及沉香飲為治。脾虛瀉自汗,遍身冷而出有時,遇瀉則無,瀉過即有,此候太虛,急當補脾,投益黃散、參苓白術散、附子理中湯。肺虛自汗,其候右臉色多白,肺脈按之無力,蓋久因咳嗽,連聲不已,痰少不活,乃肺經(jīng)虛氣上壅,致令汗出,宜令補肺散為治,及以藿香飲調脾,此又益母救子之義也。慢驚自汗,遍體俱有,其冷如水,此證已危,金液丹、固真湯主之。

    有實證自汗,外因感冒風邪,發(fā)熱無間,昏醒浸浸汗出,當救表解肌,用百解散水煎服,或間投五苓散溫白湯調下。

    〔錢〕治病有等張氏三子病,大者汗遍身。次者上至頂下至胸。小者但額有汗。

    眾醫(yī)以麥煎散治之,不效。錢曰大者與香瓜丸。次者與益脾散。小者與石膏湯。各五日而愈。

    香瓜丸

    胡黃連大黃瓜(黃色者一枚)大黃(濕紙裹煨)柴胡(去蘆)鱉甲(醋炙黃)黃柏黃連蘆薈青皮(各等分)上,除黃瓜外同為細末,將黃瓜割其頂,填入諸藥至滿,卻蓋口,用杖子插定,火內(nèi)煨熟,將黃瓜及藥同用面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二三丸,食后冷漿或新水下,大者五七丸,不及十丸。

    胃怯汗,上至頂,下至臍,此胃虛,當補胃,益黃散主之。

    〔錢〕六陽虛汗,上至頂,不過胸也,不須治之。喜汗,濃衣臥而額汗出也,止汗散主之。

    止汗散

    用故蒲扇灰研細,每服三錢,溫酒調下,無時。

    薛氏方

    十全大補湯

    治諸虛不足,自汗不食,時發(fā)潮熱等證。

    白茯苓人參當歸白術黃(炒)川芎肉桂白芍藥(炒)熟地黃甘草(炒。各等分)上,每服三五錢,加姜棗,水煎服。

    八珍湯

    (前方去肉桂、黃,治驗見各門)

    人參養(yǎng)榮湯

    治病后時自汗,或發(fā)潮熱,口干食少,心虛驚悸,咳而下利。(前方去川芎,加陳皮、五味子、遠志。)

    升陽益胃湯

    (?。?/p>

    加減八味丸

    (虛羸)

    清燥湯清暑益氣湯

    (并注夏)

    惺惺散

    (痘)

    歸脾湯

    (驚悸)

    小柴胡湯

    (發(fā)熱)

    加味逍遙散

    (女科發(fā)熱)

    龍膽瀉肝湯

    (雜前陰諸疾)

    人參理中湯

    (瀉)

    茯苓補心湯

    (喑)

    茵陳五苓散

    (黃膽)曾氏方

    全蝎觀音散

    (吐瀉)

    沉香飲

    (吐瀉)

    益黃散

    (脾)

    參苓白術散

    (吐瀉)

    理中湯

    (吐瀉)

    補肺散

    (咳嗽)

    藿香飲

    (脾弱)

    金液丹固真湯

    (并慢驚)

    百解散五苓散

    (并急驚)

    團參湯

    治小兒虛汗,或心血液盛,亦發(fā)為汗,此藥收斂心氣。

    新羅人參川當歸(各三錢)上銼細,用雄豬心一個,切三片,每服二錢,豬心一片,井水一盞半,煎至一盞,食前,兩次服。

    牡蠣散

    治血虎自汗,或病后暴虛,津液不固自汗。

    牡蠣()黃生地黃(各等分)上銼散。每服二錢,或加浮麥煎。

    撲汗方

    黃連牡蠣粉貝母(各半兩)上,用米粉一升,敷之。

    血余散

    治汗不止。

    用男子亂發(fā)一握,,存性,為細末,以絹袋盛置,干撲之。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 作者:
    王肯堂
  •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作者:
    王肯堂
  •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作者:
    王肯堂
  •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作者:
    王肯堂
  •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作者:
    王肯堂
  • 作者:
    ?
  • 作者:
    李用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