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周慎齋遺書》 喉口

    吐血后氣逆喉痛,茯苓補心湯主之。

    喉中生蛾,痰涌喉痛。膽礬三分,硼砂二分,滾水調(diào)服,外用吹藥。

    人中白(一錢) 硼砂(五分) 膽礬(三分) 冰片(一分) 共末吹。

    實熱口內(nèi)生瘡,煩渴頰痛。藿香七錢,石膏、梔子、炙甘草各五錢,防風四錢,共末。

    大腸脈實口瘡,生姜、陳皮、竹茹、黃芩、梔子、白術各五錢,桂心一錢,茯苓、芒硝、生頭末二錢,砂仁頭末一錢五分,蜜丸含化。

    驗案

    一人喉痛、痔痛,六脈沉遲,此胃氣不充,水不濟火也。蓋釜底之火不生,則脾不運,而水源不旺,不旺則寒而虛火起矣,故有喉痛等證而脈遲也。必須溫其釜底,則水暖而上升,津液得潤而浮游之火自平,諸證可安也。故六味不如八味,再加起脾之藥自愈。大凡補藥,不論上、中、下證,必先以起脾為要;脾為后天生生之本,本立則諸病自退。況病在腎,不先于脾胃著意,縱有生水之功,而無防水之法,則效不捷矣。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