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查古籍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公元 1359 年)元.滑壽(伯仁)著。一卷。以浮、沉、遲、數(shù)、滑、澀六脈為綱,論述脈象及辨脈之法,甚有心得。
邪客于足少陽之絡(luò),令人脅痛,咳,汗出。陰氣擊于肝,寒氣客于脈中,則血泣脈急,引脅與小腹。
診其脈弦而急,脅下如刀剌,狀如飛尸,至困不死。左手脈大,右手脈小,病右脅下痛。寸口脈雙弦,則脅下拘急,其人澀澀而寒。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yǎng)宣導(dǎo),今附于后。
《養(yǎng)生方·導(dǎo)引法》云∶卒左脅痛,念肝為青龍,左目中魂神,將五營兵千乘萬騎、從甲寅直符吏,入右脅下取病去。
又云∶右脅痛,念肺為白虎,右目中魄神,將五營兵千乘萬騎,從甲申、直符吏,入右脅下取病去。
脅側(cè)臥,伸臂直腳,以鼻納氣,以口出之,除脅皮膚痛,七息止。
又云∶端坐伸腰,右顧視目,口納氣,咽之三十。除左脅痛,開目。
又云∶舉手交項上,相握自極。治脅下痛。坐地,交兩手著不周遍握,當(dāng)挽。久行,實身如金剛,令息調(diào)長,如風(fēng)云,如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