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基礎護理學》 第三節(jié) 死亡后的護理

    一、尸體護理

    由于死亡的不可逆性,人們對待死亡是非常重視的,護士必須把死亡看成人的死亡,對死者的護理仍然是對人的護理,是對人整體護理的繼續(xù)和最后完成,要求護士以嚴肅認真的態(tài)度,及時進行尸體護理。

    (一)目的 尊重生命價值,保持容貌端祥,肢體舒展,清潔無臭、無滲液,易于辨認,以安慰親人。

    (二)用物 治療盤內備衣褲,尸單,尸體識別卡3張,大頭針數枚,血管鉗,不脫脂棉適量,剪刀、繃帶,松節(jié)油。有傷口者須備換藥敷料,按需要準備擦洗用具,必要時備隔離衣和手套。

    (三)操作方法

    1.填寫尸體卡(圖21-1)

    圖21-1 尸體識別卡

    2.備齊用物攜至床邊,安慰家屬并勸說其暫離病室,如家屬不在醫(yī)院,應設法將病人已故消息盡快通知到。

    3.撤去治療用物,平放尸體,仰臥。置枕于頭下,以免面部瘀血或胃內容物流出。將棉絮從被套中取出,用被套遮蓋尸體。

    4.洗臉 按摩眼瞼使之閉合。如不能閉合者,用濕毛巾敷或于上眼瞼下墊少許棉花,使上眼瞼下垂閉合。有假牙應戴上。夾棉球填塞鼻、口、耳;如為上消化道出血或肺部疾病者,應塞至咽喉部,以免液體外溢,棉花不要外露。必要時用四頭帶托住下頰,使口閉合。梳理頭發(fā)。

    5.脫去衣褲,擦凈尸體(依次洗凈上肢、胸、腹、背及下肢的血跡和分泌物)。如有膠布痕跡可用松節(jié)油擦凈,用棉花堵塞肛門、陰道。

    6.有創(chuàng)口者應更換敷料:有引流管應拔出后縫合創(chuàng)口或用蝶形膠布封閉,再用紗布蓋上包扎好。

    7.穿殮衣,胸 前別尸體卡。

    8.將尸體斜放在尸體背下或平車上,以兩端遮蓋頭部和腳,兩邊整齊地包好。用繃帶系住兩踝,將兩臂各縛于身體兩側,再將一尸體卡別在尸單上。

    9.用另一大單蓋好尸體,通知太平間管理人員,將尸體運走,放入冰箱內,并將第三張尸體卡插于尸屜外,以便認領。帶回大單,放入污衣袋內。

    10.整理死者遺物交給其家屬或單位,如家屬不在,應由二人清點后,列單交護士長妥為保管。

    11.填寫三份死亡通知單,分別送醫(yī)務處、院務處和門診,若是軍人死亡應再填寫一份送政治處。

    12.整理病歷,停止一切醫(yī)囑,在體溫單上40-42℃之間寫死亡時間,其余手續(xù)與出院相同。

    (四)注意事項

    1.病人經搶救無效,由醫(yī)生證明,確已死亡,方可進行尸體護理。

    2.病人死亡后,應立即護理其尸體,以防僵硬。

    3.尸體識別卡要填寫清楚,便于辨認。

    4.若系傳染病者,死后料理應按隔離技術進行

    二、病室及用物處理

    病人病故后,其所住的病室及用物,須經終末消毒處理后方可再用。

    (一)關閉室內門窗,打開壁柜、床頭柜抽屜、柜門,用乳酸熏蒸或用1%過氧乙酸溶液噴霧消毒,1-2小時后開門窗通風。

    (二)被褥類曝曬6小時(每面曬3小時),布單類洗滌消毒。

    (三)其它用物用消毒液浸泡,擦拭或刷洗后煮沸消毒。如器械類浸泡消毒,門、窗、病床、桌椅等用0.2%~0.5%過氧乙酸溶液擦拭,茶杯、痰杯、碗與湯匙等刷洗后煮沸消毒,地板用3%氯胺溶液(或消毒液)擦洗。

    三、對死者家屬的心理支持

    死亡對病人 來講是痛苦的結束,對親屬來說是悲哀的延續(xù),護士應理解和同情他們,盡量給予方便和幫助。對家屬的大聲哭喊不要訓斥,可勸慰或找一合適地方讓其發(fā)泄心中的悲痛,幫助他們正視現實,做好心理安慰,使之情緒安定。

    復習思考題

    1.傳統(tǒng)的死亡標準與及腦死亡的標準有何根本區(qū)別?

    2.結合羅斯的瀕死期病人的心理發(fā)展階段,敘述應如何做好瀕死病人的心理護理?

    3.做好瀕死病人的護理,將給病人、家屬及社會帶來何意義。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李東垣
  • 《冷廬醫(yī)話》(公元 1897 年)清.陸以湉(定圃)著。五卷。卷一論“醫(yī)范”“醫(yī)鑒”“慎疾”“保生”“求醫(yī)”“診法”“ 用藥”;卷二論古人今人,古書今書;卷三、四、五論病,推究每證的虛實原委,指出醫(yī)家的利弊。近人從陸氏《冷廬雜識》中摘出其論醫(yī)語作為補編 。

    作者:
  • 作者:
    凌曉五
  • 作者:
    不詳
  • 作者:
  • (公元495 ~ 499 年)南齊、龔慶宣著。五卷?,F存最早的外科專書,主要有外傷、癰疽、濕疹、疥癬等。對疔疽引起的膿毒血癥的早期治療,外傷腸出的醫(yī)護,切口引流的部位以及消毒 手術等方面有獨到之處。

    作者:
    龔慶宣
  • 作者:
    張振鑒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