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類證治裁》 胃脘痛脈案

    作者: 林佩琴

    房叔 胃脘痛,脈細澀,服香砂六君子湯去白術(shù),加煨姜、益智。痛定后,遇勞復發(fā),食鹽炒蠶豆,時止時痛。予謂昔人以諸豆皆閉氣,而蠶豆之香能開脾,鹽之咸能走血,痛或時止,知必血分氣滯,乃用失笑散,一服痛除。

    巢氏 素有胃氣,或用溫胃之劑,不效,延至痛引背脅,脈短澀。予謂短為宿食,澀為氣中血滯,宜 痛無已也。用延胡、五靈脂(酒炒)、當歸、紅曲、降真香末,痛止。

    史 脘痛日久,血絡(luò)亦痹,理用辛通。當歸須、延胡索、橘絡(luò)、香附、枳殼、降香、郁金汁,服效。

    張 操勞傷陽,脈遲小,胃口隱痛,綿綿不已,治用辛溫理氣。制半夏、良姜、金橘皮、茯苓、檀香、歸須、韭子(炒研),一啜痛止。

    薛 痛久熱郁,口干內(nèi)煩,不宜香燥劫液,詢得食痛緩,知病在脾之大絡(luò)受傷,由忍饑得之。甘可緩痛,仿當歸建中湯法。炒白芍(二錢半)、當歸(錢半)、炙草(一錢)、豆豉(炒,錢半)、橘白(八分)、糯稻根須(五錢)、飴糖(熬,三錢沖),數(shù)劑痛定。常時食炒粳米粥,嗣后更與調(diào)養(yǎng)胃陰。杏仁、麥冬、白芍、當歸、蔞仁、半夏(青鹽炒),南棗。數(shù)服痛除。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