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論曰。傷寒之法。先言表里。及有緩急。三陽表當急。里當緩。三陰表當緩。里當急。又曰。脈浮當汗。
脈沉當下。脈浮汗急而下緩。謂三陽表也。脈沉下急而汗緩。謂三陰里也。麻黃湯謂之急。麻黃附子細辛湯謂之緩。內經云。有漬形以為汗。為汗之緩。里之表也。又曰在皮者汗而發(fā)之。為汗之急。表之表也。急汗者太陽。緩汗者少陰。是臟腑之輸應也。假令麻黃附子細辛湯。是少陰證。始得發(fā)熱脈沉里和無汗。故漬形以為汗。
假令麻黃湯。是太陽證。頭項痛腰脊強。脈浮無汗里和是也。在皮者汗而發(fā)之也。經曰。治主以緩。治客以急。
此之謂也。
麻黃湯
麻黃(去節(jié)五錢)桂枝(三錢)甘草(二錢炙)杏仁(去皮尖炒二十個)上咀。都作一服。水煎去滓溫服。
假令得肝脈。其外證善潔。面青善怒。其三部脈俱弦而浮。惡寒里和。謂清便自調也。麻黃湯內加羌活防風各三錢。謂肝主風。是膽經受病。大便秘。或泄下赤水無數。皆里不和也。
假令得心脈。其外證面赤口干善笑。其尺寸脈俱浮而洪。惡寒里和。謂清便自調也。麻黃湯內加黃芩石膏各三錢。謂主心熱。是小腸受病也。
假令得脾脈。其外證面黃善噫善思善味。尺寸脈俱浮而緩。里和惡寒。麻黃湯內加白術防己各五錢。謂脾主濕。是胃經受病也。
假令得肺脈。其外證面白善嚏。悲愁不樂欲哭。其尺寸脈俱浮而澀。里和惡寒。麻黃湯內加桂枝生姜各三錢。謂肺主燥。是大腸受病也。
假令得腎脈。其外證面黑善恐。其尺寸脈俱浮。而里和惡寒。其麻黃湯內加附子生姜。謂腎主寒。是膀胱受病也。
以上各五證。皆表之表。謂在皮者急汗而發(fā)之也。皆腑受病。表之里者。下之當緩。謂隨臟表證。外顯尺寸脈俱浮。而復有里證。謂發(fā)熱飲水便利赤澀?;蛐瓜鲁嗨?。按之內實或痛。麻黃湯去麻黃杏仁。與隨臟元加藥同煎。作五服。每下一證。初一服加大黃半錢。邪盡則止。未盡第二服加大黃一錢。邪未盡第三服加大黃一錢半。如邪未盡。又加之。邪盡則止。此所謂先緩而后急。是表之里證。下之當緩也。
麻黃附子細辛湯
麻黃(半兩去根節(jié))細辛(半兩去苗土)附子(一錢二分半炮裂去皮臍)上咀。都作一服。水煎去滓溫服。
假令得肝脈。其內證滿閉淋溲便難轉筋。其尺寸脈俱沉而弦。里和惡寒。肝經受病。麻黃附子細辛湯內。
加羌活防風各三錢。
假令得心脈。其內證煩心心痛。掌中熱而噦。其尺寸脈俱沉。里和惡寒。心經受病。加黃芩石膏各三錢。
假令得脾脈。其內證腹脹滿食不消。怠惰嗜臥。其尺寸脈俱沉。里和惡寒。脾經受病。加白術防己各三錢。
假令得肺脈。其內證喘咳灑淅寒熱。其尺寸脈俱沉。里和惡寒。肺經受病。加生姜桂枝各三錢。
假令得腎脈。其內證泄如下重。足脛寒而逆。其尺寸脈俱沉。里和惡寒。腎經受病。更加附子生姜各三錢。
以上五證。里之表也。宜漬形以為汗。皆臟受病也。里者下之當急。謂隨臟內證。已顯尺寸脈俱沉。復有里證者。謂大小便秘澀或泄下赤水?;驗a無數。不能飲食。不惡風寒。發(fā)熱引飲。其脈俱沉?;虬粗畠葘嵍?。
此謂里實。宜速下之。麻黃附子細辛內去麻黃。與隨臟元加藥內。分作三服。每下一證。初一服加大黃三錢。
邪盡則止。如邪未盡。再一服加大黃二錢。又未盡。第三服加大黃一錢。此先急而后緩。謂里之里也。當速下之也。
通解利傷寒。不問何經所受。皆能混然解之。謂不犯各經之受病。雖不解盡。亦無壞證。
羌活湯
羌活(二兩)防風(一兩)川芎(一兩)黃芩(一兩)細辛(三錢半)甘草(一兩炒)黑地黃(一兩炒)白術(三兩如無用蒼術加一兩)上咀。每服五七錢。水二盞。煎至一盞。無時溫服清。如覺發(fā)熱引飲。加黃芩甘草各一兩。更隨證。如頭痛惡風。于白術湯一兩內。加羌活散三錢。都作一服。
羌活散
羌活(一兩半)川芎(七錢)細辛根(二錢半)如身熱。根據前加石膏湯四錢。
石膏湯
石膏(二兩)知母(半兩)白芷(七錢)如腹中痛者。加芍藥散三錢。
芍藥散
芍藥(二兩)桂枝(五錢)如往來寒熱而嘔。加柴胡散二錢半。
柴胡散
柴胡根(一兩)半夏(五錢洗)加生姜煎。如心下痞。加枳實一錢。如有里證。加大黃。初一服一錢。次二錢。又三錢。邪盡則止。
論曰。有汗不得服麻黃。無汗不得服桂枝。然春夏汗孔疏。雖有汗不當用桂枝。宜用黃湯和解。秋冬汗孔閉。雖無汗不當用麻黃。宜用川芎湯和解。春夏有汗。脈乃微而弱。惡風惡寒者。乃太陽證。秋冬之脈也。
亦宜黃湯。無汗亦宜川芎湯。秋冬有汗。脈盛而浮。發(fā)熱身熱者。乃陽明證。春夏之脈也。亦宜黃湯。
無汗亦宜川芎湯。大抵有汗者。皆可用黃湯。無汗者亦可用川芎湯。
黃湯
有汗則可止也。
黃白術防風(各等分)上咀。每服五七錢。至十余錢?;虬雰梢粌伞K鍦胤?。汗多惡風甚者。加桂枝。
川芎湯
無汗則可發(fā)也。
川芎白術羌活(各等分)上咀。同黃湯煎法。稍熱服。惡寒甚及脈大浮可加麻黃。法云。五臟之脈。寸關尺也。今止言尺寸陰陽也。如陽緩而陰急。表和而里病。陰緩而陽急。里和而表病也。
若傷寒食少發(fā)渴。只可和胃止渴。不可太涼藥止之。然恐涼藥止之。損著胃氣。必不能食也。
和胃白術湯
白術茯苓起臥不能謂之濕。身重是也。小柴胡湯黃芩芍藥湯。
起臥不安。眠睡不穩(wěn)。謂之煩。梔豉湯竹葉石膏湯。解利四時傷寒?;旖饬?。不犯禁忌。
大白術湯
白術(二兩)防風羌活川芎(各一兩)黃芩(五錢)細辛(三錢)白芷(一兩半)石膏(二兩)知母(七錢)甘草(五錢或一兩)枳實(五錢去穣)上為粗末。每服半兩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大溫服清。未解更一服兩服。藥滓又作一服。春倍防風羌活。夏倍黃芩知母。季夏雨淫倍白術白芷。秋加桂枝五錢。冬桂枝八錢或一兩。立夏之后至立秋處暑之間傷寒者。身多微涼。
微有自汗。四肢沉重。謂之濕溫。又謂之濕淫。宜蒼術石膏湯。
蒼術石膏湯
蒼術(半兩)石膏(三錢)知母(一錢半)甘草(一錢)上細。同和均。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溫服清。謂內有濕熱也。多不欲飲水。如身熱脈洪無汗多渴者。是熱在上焦。積于胸中。宜桔梗散治之。
桔梗散
薄荷黃芩甘草山梔子(各一錢)桔梗(半兩)連翹(二錢)上。每服五錢或七錢。秤半兩水煎。加竹葉。如大便秘結。加大黃半錢。
(公元 1231 年)金.李杲(東垣、明之)著。二卷。辨外惑、內傷的區(qū)別。凡精神刺激、飲食不調等引起的疾病為內 傷病,其治療著重于調理脾胃、說明與六淫外感病的證治有別。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論曰。傷寒之法。先言表里。及有緩急。三陽表當急。里當緩。三陰表當緩。里當急。又曰。脈浮當汗。
脈沉當下。脈浮汗急而下緩。謂三陽表也。脈沉下急而汗緩。謂三陰里也。麻黃湯謂之急。麻黃附子細辛湯謂之緩。內經云。有漬形以為汗。為汗之緩。里之表也。又曰在皮者汗而發(fā)之。為汗之急。表之表也。急汗者太陽。緩汗者少陰。是臟腑之輸應也。假令麻黃附子細辛湯。是少陰證。始得發(fā)熱脈沉里和無汗。故漬形以為汗。
假令麻黃湯。是太陽證。頭項痛腰脊強。脈浮無汗里和是也。在皮者汗而發(fā)之也。經曰。治主以緩。治客以急。
此之謂也。
麻黃湯
麻黃(去節(jié)五錢)桂枝(三錢)甘草(二錢炙)杏仁(去皮尖炒二十個)上咀。都作一服。水煎去滓溫服。
假令得肝脈。其外證善潔。面青善怒。其三部脈俱弦而浮。惡寒里和。謂清便自調也。麻黃湯內加羌活防風各三錢。謂肝主風。是膽經受病。大便秘。或泄下赤水無數。皆里不和也。
假令得心脈。其外證面赤口干善笑。其尺寸脈俱浮而洪。惡寒里和。謂清便自調也。麻黃湯內加黃芩石膏各三錢。謂主心熱。是小腸受病也。
假令得脾脈。其外證面黃善噫善思善味。尺寸脈俱浮而緩。里和惡寒。麻黃湯內加白術防己各五錢。謂脾主濕。是胃經受病也。
假令得肺脈。其外證面白善嚏。悲愁不樂欲哭。其尺寸脈俱浮而澀。里和惡寒。麻黃湯內加桂枝生姜各三錢。謂肺主燥。是大腸受病也。
假令得腎脈。其外證面黑善恐。其尺寸脈俱浮。而里和惡寒。其麻黃湯內加附子生姜。謂腎主寒。是膀胱受病也。
以上各五證。皆表之表。謂在皮者急汗而發(fā)之也。皆腑受病。表之里者。下之當緩。謂隨臟表證。外顯尺寸脈俱浮。而復有里證。謂發(fā)熱飲水便利赤澀?;蛐瓜鲁嗨?。按之內實或痛。麻黃湯去麻黃杏仁。與隨臟元加藥同煎。作五服。每下一證。初一服加大黃半錢。邪盡則止。未盡第二服加大黃一錢。邪未盡第三服加大黃一錢半。如邪未盡。又加之。邪盡則止。此所謂先緩而后急。是表之里證。下之當緩也。
麻黃附子細辛湯
麻黃(半兩去根節(jié))細辛(半兩去苗土)附子(一錢二分半炮裂去皮臍)上咀。都作一服。水煎去滓溫服。
假令得肝脈。其內證滿閉淋溲便難轉筋。其尺寸脈俱沉而弦。里和惡寒。肝經受病。麻黃附子細辛湯內。
加羌活防風各三錢。
假令得心脈。其內證煩心心痛。掌中熱而噦。其尺寸脈俱沉。里和惡寒。心經受病。加黃芩石膏各三錢。
假令得脾脈。其內證腹脹滿食不消。怠惰嗜臥。其尺寸脈俱沉。里和惡寒。脾經受病。加白術防己各三錢。
假令得肺脈。其內證喘咳灑淅寒熱。其尺寸脈俱沉。里和惡寒。肺經受病。加生姜桂枝各三錢。
假令得腎脈。其內證泄如下重。足脛寒而逆。其尺寸脈俱沉。里和惡寒。腎經受病。更加附子生姜各三錢。
以上五證。里之表也。宜漬形以為汗。皆臟受病也。里者下之當急。謂隨臟內證。已顯尺寸脈俱沉。復有里證者。謂大小便秘澀或泄下赤水?;驗a無數。不能飲食。不惡風寒。發(fā)熱引飲。其脈俱沉?;虬粗畠葘嵍?。
此謂里實。宜速下之。麻黃附子細辛內去麻黃。與隨臟元加藥內。分作三服。每下一證。初一服加大黃三錢。
邪盡則止。如邪未盡。再一服加大黃二錢。又未盡。第三服加大黃一錢。此先急而后緩。謂里之里也。當速下之也。
通解利傷寒。不問何經所受。皆能混然解之。謂不犯各經之受病。雖不解盡。亦無壞證。
羌活湯
羌活(二兩)防風(一兩)川芎(一兩)黃芩(一兩)細辛(三錢半)甘草(一兩炒)黑地黃(一兩炒)白術(三兩如無用蒼術加一兩)上咀。每服五七錢。水二盞。煎至一盞。無時溫服清。如覺發(fā)熱引飲。加黃芩甘草各一兩。更隨證。如頭痛惡風。于白術湯一兩內。加羌活散三錢。都作一服。
羌活散
羌活(一兩半)川芎(七錢)細辛根(二錢半)如身熱。根據前加石膏湯四錢。
石膏湯
石膏(二兩)知母(半兩)白芷(七錢)如腹中痛者。加芍藥散三錢。
芍藥散
芍藥(二兩)桂枝(五錢)如往來寒熱而嘔。加柴胡散二錢半。
柴胡散
柴胡根(一兩)半夏(五錢洗)加生姜煎。如心下痞。加枳實一錢。如有里證。加大黃。初一服一錢。次二錢。又三錢。邪盡則止。
論曰。有汗不得服麻黃。無汗不得服桂枝。然春夏汗孔疏。雖有汗不當用桂枝。宜用黃湯和解。秋冬汗孔閉。雖無汗不當用麻黃。宜用川芎湯和解。春夏有汗。脈乃微而弱。惡風惡寒者。乃太陽證。秋冬之脈也。
亦宜黃湯。無汗亦宜川芎湯。秋冬有汗。脈盛而浮。發(fā)熱身熱者。乃陽明證。春夏之脈也。亦宜黃湯。
無汗亦宜川芎湯。大抵有汗者。皆可用黃湯。無汗者亦可用川芎湯。
黃湯
有汗則可止也。
黃白術防風(各等分)上咀。每服五七錢。至十余錢?;虬雰梢粌伞K鍦胤?。汗多惡風甚者。加桂枝。
川芎湯
無汗則可發(fā)也。
川芎白術羌活(各等分)上咀。同黃湯煎法。稍熱服。惡寒甚及脈大浮可加麻黃。法云。五臟之脈。寸關尺也。今止言尺寸陰陽也。如陽緩而陰急。表和而里病。陰緩而陽急。里和而表病也。
若傷寒食少發(fā)渴。只可和胃止渴。不可太涼藥止之。然恐涼藥止之。損著胃氣。必不能食也。
和胃白術湯
白術茯苓起臥不能謂之濕。身重是也。小柴胡湯黃芩芍藥湯。
起臥不安。眠睡不穩(wěn)。謂之煩。梔豉湯竹葉石膏湯。解利四時傷寒?;旖饬?。不犯禁忌。
大白術湯
白術(二兩)防風羌活川芎(各一兩)黃芩(五錢)細辛(三錢)白芷(一兩半)石膏(二兩)知母(七錢)甘草(五錢或一兩)枳實(五錢去穣)上為粗末。每服半兩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大溫服清。未解更一服兩服。藥滓又作一服。春倍防風羌活。夏倍黃芩知母。季夏雨淫倍白術白芷。秋加桂枝五錢。冬桂枝八錢或一兩。立夏之后至立秋處暑之間傷寒者。身多微涼。
微有自汗。四肢沉重。謂之濕溫。又謂之濕淫。宜蒼術石膏湯。
蒼術石膏湯
蒼術(半兩)石膏(三錢)知母(一錢半)甘草(一錢)上細。同和均。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溫服清。謂內有濕熱也。多不欲飲水。如身熱脈洪無汗多渴者。是熱在上焦。積于胸中。宜桔梗散治之。
桔梗散
薄荷黃芩甘草山梔子(各一錢)桔梗(半兩)連翹(二錢)上。每服五錢或七錢。秤半兩水煎。加竹葉。如大便秘結。加大黃半錢。